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于俊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于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肾虚与浊毒互为因果,相互兼夹为患,治以温肾泄浊方,全方配伍精当,组方严谨,疗效满意。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陈良春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肾脏病的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业医50余载,在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上,疗效确切.笔者有幸与其共事多年,蒙其不倦教诲,谨总结其经验,以飨同道.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慢性肾衰竭(CRF)是在各种原发或继发肾脏疾病的基础上,造成的慢性肾脏功能受损,并呈进行性进展且累及多系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进入终末期(ESRD)前,中医药治疗在保护残存肾功能、延缓病程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症状、推迟肾脏替代治疗时间等方面,较西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陈老认为其病因主要责之于患者素体脾肾虚损或因先天不足、饮食失常、七情内伤、久病失治、房劳过度等多种因素而耗伤正气;加之外邪反复侵袭致脾肾虚损,再加上各种急性加重的相关因素,以致脾肾虚衰、浊毒潴留,瘀、湿、毒相互交织,又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病机关键是脾肾虚衰、浊毒潴留.病性以虚为本,实为标.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血两虚、阴阳亏虚、气阴两虚之不同,脏腑则有脾肾亏虚、肝肾亏虚等之别;邪实有湿浊、瘀血、水停、外邪、痰热等诸种.病位以脾、肾为中心,涉及肝、心、肺等脏.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衰竭为临床常见疾病,治疗上颇为棘手,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有一定的优势。李伟教授从事肾脏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近30年,认为慢性肾衰竭乃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随着病情进展,水湿、浊毒、瘀血等多种病邪产物丛生,形成慢性肾衰竭"虚、毒、瘀"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以益肾活血清泄为大法,采用保肾健脾以固本求源、泄浊解毒以疏导三焦、化瘀通络以通为要及复感外邪当祛邪等治疗方法,辨证施治,并常使用药对,处方精妙,临床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脾肾,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血为标。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水湿、湿热、湿浊、血瘀等既是因虚致实的病理产物,又是慢性肾衰竭进展加重的病理因素。孔薇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认为慢性肾衰竭多为正虚邪实,虚实错杂,临证应分清邪毒的轻重浅深、标本缓急,重视标本同治,治则虽离不开扶正祛邪,但亦需根据正虚邪实的轻重不同各有侧重。以健脾益肾、化湿泄浊为治疗大法,多用"平补"之品以防滋腻碍胃,疾病中后期强调清热利湿。脏腑病变日久,各种病理因素均可导致瘀血阻络,临证中适当配伍活血和络药物以提高疗效,活血通络之法当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5.
傅晓骏认为慢性肾脏病多是积病日久,脾累及肾,脾肾两虚,由虚致损,气阳虚衰则气化运行均失衡,其后果一方面导致湿浊内停,另一方面也可因气衰血行不利而致瘀血内蕴,这样由虚致实,互为因果,形成脾肾正虚为本,湿瘀内阻之实为标的本虚标实的病机。治疗上强调通过补肾益气、健脾和胃、清金保肺等法扶助正气,并根据湿热、瘀血、浊毒的不同,分型论治。临床观察尤以阳虚血瘀型为多见,创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肾毒宁方化裁治疗相关慢性肾脏病。  相似文献   

6.
傅晓骏认为,慢性肾衰竭多是积病日久,脾累及肾,脾肾两虚,由虚致损,气阳虚衰则气化运行均失衡,形成脾肾正虚为本、湿瘀内阻为标的本虚标实的病机,因此对于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傅晓骏依据"中央健,四旁如"的治疗原则,主张从脾胃着手,治疗上以益气温阳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并附一例典型病案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介绍邵朝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邵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毒为标,治疗上强调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祛湿泄浊,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肾衰1号汤",用于慢性肾衰竭中后期气血亏虚、湿浊内阻之证。并附验案1则说明。  相似文献   

8.
介绍牛春兰教授从浊毒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牛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水湿、湿浊、湿热、瘀血、溺毒等为标,虚实互为因果,夹杂致病。水湿、湿热、瘀血等标实之邪均属"浊毒"之邪,主要指内浊、内毒,基本病机是脾肾气阴亏虚、浊毒内蕴。临床治疗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依疾病分期论治,采用芳香化浊解毒及升清降浊法、通腑泄浊解毒法、淡渗利湿解毒法、通络化瘀解毒法、发汗散浊排毒法、清热化湿解毒法等,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
国医大师李佃贵认为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责之浊毒,因其可贯穿疾病的始末。李佃贵教授提出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肾阳虚为本,湿浊、热毒、瘀血、溺毒等因素为标,皆属浊毒。临证时予通腑泄浊、渗湿利浊、化瘀通络、健脾补肾之法,以防浊毒再生,达邪去正安、脾肾同补、标本兼顾之功,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可由水肿、淋证、尿血等多种病证发展而来。慢性肾衰的病程冗长,病机错综复杂.既有正气的耗损,又有实邪蕴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正虚以脾肾气、阳虚,邪实以湿浊毒瘀为主。脾肾虚衰,浊邪壅滞三焦,浊邪尿毒不能排出体外,继而并生变证。  相似文献   

11.
介绍宋金涛教授运用清热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慢性肾衰竭发病为本虚标实,因虚致实,可产生湿、瘀、浊、毒等病理产物,湿、瘀、浊、毒皆从热化,变生他证。热邪是影响慢性肾衰竭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宋教授在临证中善用清热四法:开宣透热法、泻热排浊法、清热活络法、清热化毒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刘旭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经验摭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生教授认为慢性肾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指脾、肾两脏虚弱,标实主要指湿浊、水气、瘀血等浊毒为患,治疗以“补益脾肾、通腑泄浊”为法,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比较复杂,至脾肾虚损,正气虚衰后邪实瘀血阻滞肾络,肾脏失去开阖功能,湿浊邪毒郁结于体肾脏病日久而内引发此病,最终进入透析阶段,中医药治疗在此方面既往的观念认为,一旦进入透析阶段,就不再给予中医药治疗,但临床中,中医药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残肾功能的保护,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等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尿酸血症是指血中尿酸超过正常浓度的一种状态。其发病率较高,对人体的危害与高血压病、高血糖、高脂血症相当,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王耀光教授认为高尿酸血症是本虚标实证,以肺脾肾虚为本;以湿热、痰浊、瘀血为标,肺脾肾虚病理产物留滞体内导致的代谢障碍。临床以肺脾肾虚、湿热蕴积证,痰瘀阻滞证,浊毒闭阻证,脾肾虚衰、湿毒弥漫证加以辨证。治疗以补脾肺肾、清利湿热、清热解毒、祛瘀泄浊为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张琪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组方思路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衰可由水肿、淋证、尿血等多种病证发展而来。慢性肾衰的病程冗长,病机错综复杂,既有正气的耗损,又有实邪蕴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正虚以脾肾气、阳虚,邪实以湿浊毒瘀为主。脾肾虚衰,浊邪壅滞三焦,浊邪尿毒不能排出体外,继而并生变证。导师张琪教授,从医60余年,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成为导师的学术继承人,通过多方学习,对导师的学术思想略有体会,今就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的组方思路进行探讨。1 谨守病机,辨证处方导师认为,慢性肾衰病变涉及多个脏腑,正虚邪实,虚实并见,病情严重、病机…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济生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2):709-711
慢性肾衰竭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脾肾亏虚 ,标实为湿浊、水毒、瘀血。从微观辨证学角度认为 ,肾小球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加、球囊粘连、纤维化等都可视为“瘀血”。采用健脾补肾、清利活血泄浊的肾康灵片治疗慢性肾衰竭 ,疗效显著。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重视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 ,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衰竭(CRF)是多种肾脏病发展到晚期的一种综合征,笔者采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就临床用药心得总结如下。1补肾注意要平补CRF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指脾肾虚损,标实指湿浊、瘀血、热毒。脾肾虚损为本,湿浊、瘀血、热毒为脾肾虚损的病理产物。脾肾虚损贯穿始终,其中  相似文献   

18.
介绍杨洪涛教授治疗小儿蛋白尿的经验。杨教授提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虚,标实为外邪、湿、浊、瘀、毒。小儿脾肾亏虚是蛋白尿发病的病因,肺虚易感是本病复发的关键,脾虚致精微物质吸收分布失常,肾病迁延日久则易致肾虚,故本病多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水、湿、热、瘀等兼证为标。治疗上遵循健脾补肾之原则,同时应注意固护肺卫之气。  相似文献   

19.
汤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9):1563-1564
刘明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年,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刘明老师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是虚实夹杂之证;正虚以脾肾亏虚最为常见,而以肾虚尤为重要;邪实不外湿、热、毒、瘀四端,以湿热为常见.治疗分别从肺、脾、肾及三焦入手,清热利湿,补脾益肾,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张琪教授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尤其擅治肾病,其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多为湿浊邪毒贮留所致,治疗应从泄下立论;IgA肾病为脾肾虚损,运化失职,水湿停滞,湿热毒邪入侵所致,治疗强调补脾益肾,同时兼顾止血、化瘀、凉血、补血;劳淋为本虚标实,肾虚为本,虚实夹杂,在治疗时应注意扶正固本,根据气血阴阳耗伤的不同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