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健康青年志愿者的正中、尺、腓、胫神经F波最短潜伏期以及出现率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选择延边大学医学院健康志愿者996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NICOLET公司出产的Portabook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胫神经F波,比较分析男18~21岁组、女18~21岁组与男22~25岁组、女2...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健康的日本人和韩国人的末梢神经传导以研究不同国家的国民之间的传导差异,进而探讨各国民族生活习惯对末梢神经传导指标的影响。方法:以40名日本志愿者和30名韩国志愿者为对象,检测正中、尺、胫及腓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和F波,比较日本人和韩国人的神经传导检测结果。结果:经比较,正中、尺、胫及腓神经CMAP的远端波幅(DAmp)平均值,日本组高于韩国组(P〈0.05);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日本组快于韩国组;F波最短潜伏期(F-Lat)日韩两组均有延长现象。腓神经D—Lat和F-Lat,日本组较韩国组延长;日本组中,腓神经DLat大于(x±s)的神经组的DAmp和F-Lat低下或延长。结论:正中、尺、胫及腓神经CMAP的DAmp,日本组高于韩国组;提示日韩两组均有腕肘部潜在性尺神经损伤;日本组中,可观察到踝前部的潜在性腓神经损伤。推测日常生活中的频繁而反复的轻微外伤以及日本人的正坐习惯是导致腕肘部及踝前部的潜在性神经损伤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建立健康人周围神经刺激阈值的正常值范围,初步探讨年龄、性别对周围神经刺激阈值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志愿者120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62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49.3岁。采用Keypoint workstation肌电图及诱发电位仪,带通20 Hz~10 kHz(运动传导检测)或1 Hz~2 kHz(感觉传导检测),扫描速度每格5 ms,灵敏度每格5 mV(运动传导检测)或每格20μV(感觉传导检测),刺激频率1 Hz,刺激时限0.2 ms。检查时室温27℃~30℃,保证健康志愿者皮肤温度在30℃以上。在神经传导检测的基础上采用双向测量法分别对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及腓浅神经感觉支进行检测,得到各神经不同年龄组的神经刺激阈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将健康志愿者按照年龄分为6组,即20~29岁组(A组)、30~39岁组(B组)、40~49岁组(C组)、50~59岁组(D组)、60~69岁组(E组)、≥70岁组(F组),每组20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中神经与尺神经刺激阈值F组与A组、B组、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腓神经和腓浅神经感觉支刺激阈值F组与A组、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及腓浅神经感觉支神经刺激阈值随年龄增长有逐渐增大趋势,尤其高龄组(≥70岁),其神经刺激阈值明显高于低龄组(20~40岁组)。不同性别间同名神经刺激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下肢比较发现,下肢神经刺激阈值明显高于上肢。结论采用双向测量法检测周围神经刺激阈值是可行的;年龄对神经刺激阈值的影响虽然微小但的确存在,尤其对于老年人;性别对于神经刺激阈值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点尚需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上下肢神经刺激阈值的差异可能与其生理功能差异、神经纤维长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BO血型对周围神经传导产生的影响,为周围神经病的预防及治疗提出新思路和方法。方法 选择延边大学医学院在校健康青年志愿者856名,检测所有研究对象ABO血型,及正中、尺、腓、胫神经神经传导参数和F波,分析不同血型间的神经传导差异。结果 与左侧相比,正中神经O型传导机能右侧降低,尺神经B、O型波幅右侧升高,非B型腓神经传导速度右侧升高,胫神经O型远位潜伏期/波幅(基-峰)右侧延长/升高(P均<0.05)。正中和胫神经传导机能AB型优于非AB型;腓神经传导机能非O型优于O型;各神经F波最短潜伏期O型较非O型延长(P均<0.05)。超过可信区上限或低于下限的比率:正中和尺神经AB型小于非AB型,腓和胫神经A型小于非A型(P均<0.05)。神经传导机能显著低下神经数尺、腓、胫神经中O型显著。结论 神经传导机能AB型优于非AB型;神经传导低下比率O型明显,左侧与右侧传导差异O型最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正常健康国人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及腓肠神经等四大周围神经刺激阈值正常值,为应用神经阈值诊断周围神经病变提供合理的数据。方法:健康志愿者20名中,男12名,女8名,分别检测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远端运动神经刺激阈值和腓肠感觉神经刺激阈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肢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神经刺激阈值明显低于下肢腓神经运动神经刺激阈值。所测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腓肠神经刺激阈值:左右两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9、0.11、0.07和0.51;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0、0.80、0.93、0.22、0.57、0.27、0.34和0.71;不同身高组间左右侧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9、0.27、0.66、0.61、0.49、0.34、0.18、0.20。结论:上肢运动神经刺激阈值低于下肢,个体同名神经阈值左右侧间、不同性别者间、不同身高者间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国人神经刺激阈值正常值范围可为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电生理特点以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1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周围神经临床症状、体征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108例)和无症状组(102例)。通过测定单侧肢体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运动远端潜伏期(DML)以及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N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分析两组患者电生理特点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危险因素。结果 有症状组的年龄大于无症状组,病程长于无症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无症状组高,有症状组的舒张压比无症状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腓总神经MNCV均较无症状组减慢(P<0.01),正中神经、尺神经的DML较无症状组延长(P<0.01),波幅较无症状组降低(P=0.05)。有症状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腓浅神经SNCV均较无症状组减慢,波幅较无症状组降低(P均<0.05)。logistic单因素回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电生理改变特征。方法:对58例临床确诊的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检测,对刺激所诱发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对比,糖尿病组中MCV减慢(72.41%),DPL延长(56.89%),波幅降低(34.48%),时限延长(53.45%),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检测和分析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有助于了解糖尿病性远端神经病变的电生理改变,有助于DPN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阈值对亚临床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糖耐量异常患者、病程2年或2年以内的糖尿病患者(简称短病程糖尿病)、病程5~10年的糖尿病患者(简称长病程糖尿病)及健康对照组各20名,分别检测每位受试者双侧正中神经、双侧尺神经、双侧腓神经远端运动神经阈值和腓肠感觉神经阈值,测量所有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分析.结果:①方差分析显示左右正中神经、右腓神经远端运动神经阈值和左右腓肠神经感觉阈值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尺神经和左侧腓神经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糖耐量异常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右侧正中神经、右侧腓神经远端运动神经阈值和左右腓肠神经感觉阈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eason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左侧正中神经、右侧尺神经、左右侧腓神经远端运动神经阈值和腓肠感觉神经阈值与血HbA1C水平呈正相关(P<0.05),右侧正中神经、左侧神经远端运动神经阈值与血HbA1C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神经阈值测量可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患者周围神经兴奋性的变化,有助于评估周围神经功能和亚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长期接触二硫化碳(CS2)者运动神经传导的改变,为CS2中毒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58例接触CS2者(CS2组)和40例正常人(对照组)的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神经进行神经传导检测。分析指标包括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波幅及运动传导速度(MCV)。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长期接触CS2组的运动神经传导检查不仅可见其远端运动潜伏期均延长、MCV减慢,且可见近端运动潜伏期也延长。结论:运动神经传导检测可为早期诊断CS2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提供客观依据,其评价指标包括近端潜伏期、远端潜伏期和MCV。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腕管综合征(CTS)患者临床及神经电生理改变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对47例临床症状、体征均符合CTS患者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各55条分别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测定,其结果与正常参考值作比较;对拇短展肌和某些病例的掌长肌作针极肌电图(EMG),观察失神经电位以作鉴别诊断。结果:本组正中神经肘-腕MCV有6条未引出动作电位,41条正常,8条减慢,平均MCV较正常参考值减慢,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异常率为96%,平均DML较正常参考值延长,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尺神经肘-腕MCV均在正常范围,其DML异常率为2%,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中神经SCV异常率为98%;尺神经SCV异常率为2%;47例共55块拇短展肌EMG有49%见失神经电位。结论:结合临床及神经电生理改变特点,可对CTS作出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确定在固定测量位点的四肢周围神经、颈部神经根的神经横截面积 (cross sectional area,CSA) 的参考值范围,并探索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 方法 探查100例健康志愿者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C5、C6神经根的超声图像,在预定的22个测量位点获取超声声像图及测量各点神经的横截面积,每个测量点重复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并将神经CSA与年龄、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双侧神经CSA趋向于对称,男性神经CSA比女性大。正常人四肢周围神经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呈正相关,其中与体重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前臂中部尺神经、胫神经、C5、C6神经根与年龄呈正相关。双侧测量部位的差值与上述人口学特征均无相关性。 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正常人四肢周围神经、颈部神经根CSA的参考值,这些值可用于周围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二硫化碳(CS2)是亲神经毒物,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受损.长期接触低浓度CS2者,可发生周围神经病或亚临床周围神经病.对90例CS2中毒患者进行神经传导电生理检测以探讨其周围神经功能损害情况.方法: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腓总神经的末端运动传导潜伏期(DML) 、神经末端复合肌动作电位波幅植(dCMAPA)、感觉传导速度( SCV)、感觉动作电位波幅值(SNAPA)、 F波传导速度(F CV)、 F波出现率等.结果:尺神经、腓总神经、胫后神经、正中神经的神经传导异常率分别为52%、48%、44%、41%.上下肢未见明显差别.运动神经传导异常率为31%,F波异常率为24%,感觉神经传导异常率为13%、只检出感觉神经异常者仅7%.不同神经传导检测各项目异常率分别为DML 30%、dCMAPA 9%、SCV 13%、SNAPA 13%、F CV 10% 及F波出现率19%.结论:CS2引起的中毒性神经病以运动神经远端轴索损害为主,少数会有感觉神经的异常.电生理损害主要为DML延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神经病的电生理改变特征。方法:在6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有神经病学症状或体征的29例为A组,无神经病学症状或体征的31例为B组。C组为正常对照。在三组中测定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远端潜伏期(DP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波幅、时限,检测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A组与B、C组分别对比,A组MCV减慢(72%),DPL延长(55%),CMAP波幅降低(34%)、时限延长(52%),有显著差异(P<0.01)。B组与C组对比,B组CMAP波幅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B组16%DPL延长,对7%CMAP时限延长。各组内远端与近端刺激引出的CMAP波幅、时限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电生理异常率为100%,B组为23%。A组病程长但血糖水平同B组相近。结论:了解腓总神经的电生理改变有助于评价糖尿病性远端神经病与临床病程、进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常儿童的神经电图检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神经电图检测技术,获取不同年龄期正常儿童的有关神经电生理数据,以便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提供其详细、有效的判断依据。方法: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405名儿童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F波及股神经运动潜伏期(FML)。此405名正常儿童按年龄分15组,每组25-40人,分别检测双侧肢体,取单肢结果统计制表。结果:各年龄期各检查项目波形引出率100%。MCV、SCV随年龄增加而增快,潜伏期随年龄增加而延长。除胫后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外,其余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SNAP波幅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F波潜伏期随年龄增加而延长,F波响应率无明显年龄规律,但各神经中以胫神经响应率最高,腓总神经响应率最低。结论:不同年龄儿童MCV、SCV、F波、FML的测值与年龄的增长相关,在临床应用中,应参照相应年龄期正常值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5.
先证者(Ⅱ3) 女,34岁,汉族.因"双下肢僵硬无力伴进行性加重20余年"就诊.查体:神清,高级神经活动正常,颅神经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张力正常,近端肌力正常,握力差,双侧大小鱼际肌、骨间背侧肌萎缩,呈"爪形手"(图1);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近端肌力Ⅳ级,双足背屈力弱,双侧小腿肌肉萎缩,行走时呈剪刀样步态,无足下垂;感觉系统无明显异常;双上肢腱反射2+,双下肢腱反射3+,双侧巴氏征阳性;共济运动正常,二便功能正常,身材矮小.辅助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左侧正中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分别为45.4 m/s、27.0m/s),左侧腓总神经运动传导远端潜伏期延长(14.3 ms),左正中、尺、胫、腓总神经运动传导诱发电位波幅降低(分别为1.32 mV、3.8 mV、0.027mV、0.12 mV);左侧正中神经浅支、尺神经浅支、腓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分别为48.5 m/s、41.5 m/s、31.3m/s),左侧尺浅支、腓浅神经感觉传导诱发电位波幅降低(分别为6.0 μV、4.0 μV);左侧腓肠肌检肌有神经源性损害表现,左第1骨间背侧肌检肌有部分神经源性损害表现.头颅MRI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指标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病情分级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DPN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性别不限,年龄55~85岁,病程3个月~15年。同期选取6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神经电生理检查,记录各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及皮肤交感反应(SSR)情况。判定DPN分级情况,分析DPN病情分级与各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波幅,腓浅神经、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和波幅均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神经传导速度(NCV)、SSR异常率和两者联合检查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NCV异常率高于SSR异常率(P<0.05)。不同DPN病情分级患者各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波幅、感觉传导速度和波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情加重传导速度和波幅逐渐降低,SSR与NCV异常率增加。结论 神经电生理指标能够帮助临床判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情分级,提高DPN的确诊率,有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特征,企为相关临床研究与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对60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与健康人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F波以及正中神经、胫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F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MCV及SCV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SCV比MCV受累重。同时,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电生理变化比临床症状更早。结论:神经电生理特征可以作为慢性酒精中毒的早期诊断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143例0~12岁儿童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结果。方法应用SIEMENS Dimension RxL Max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143例来本院体检的0~12岁儿童血清ALP,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儿童血清ALP值在3~岁、9~岁和10~岁组男女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男女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儿童血清ALP值在1~岁、10~岁、11~12岁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2岁儿童血清ALP水平显著高于成人。儿童时期血清ALP水平与其年龄和性别相关,应根据不同性别、年龄的儿童相应的发育情况给予不同的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突眼性甲状腺肿患者感觉传入神经以及运动传出通路(包括运动中枢、脊髓、神经根和远、近端周围神经)的功能状态。方法:对44例突眼性甲状腺肿患者采用表面电极法常规顺向检测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共88条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运动末端潜伏期(DL)及波幅,F波(FW)潜伏期及出现率。并在88条尺神经和腓总神经从中枢至外周传出通路不同部位予以磁刺激,分别在小指展肌和胫前肌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分别测定各段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88条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中有16条(18%)SCV减慢或波幅降低,12条(14%)ML延长或波幅降低。4条FW潜伏期延长,4条FW出现率降低。88条尺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中有34条(39%)波幅降低,各节段潜伏期和CMCT均未见异常。结论:NCV、FW、MEP联合检测对判断突眼性甲状腺肿是否合并神经病变具有较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1~14岁儿童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参考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量正常儿童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MN—SEP)及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PIN—SEP),探讨儿童SEP正常值。方法:1~14岁正常儿童390名,分13组,每岁为一组,均行双侧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及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取单肢结果统计学处理。结果:儿童SEP波潜伏期随年龄增长先缩短后延长,但不同部位的电位表现并不一致。峰问期没有年龄规律。结论:严密的正常参考值是正确分析儿童SEP结果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