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平煤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82例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61例和预后不良组21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82例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预后不良21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5.6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Killip分级≥Ⅲ级、病变支数≥2支、前壁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4 mg/L、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3 600 pmol/L患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尿酸血症、Killip分级≥Ⅲ级、病变支数≥2支、血清NT-proBNP水平>3...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指导效果及对不良事件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20例ACS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每组160例。即采用血流储备分数指导下行(PCI)治疗(FFR组)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下行PCI治疗(CAG组)。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PCI成功率、支架植入数量等的差异。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  结果  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PCI成功率、PCI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FFR组支架植入数量、造影剂使用量少于CAG组(P < 0.05);术后6个月,2组靶血管血运重建、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FFR指导下行PCI治疗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支架植入,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ACS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焦虑状态发生的危险因素,了解焦虑状 态对其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筛选诊断为早发CHD 患者120 例,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 分为焦虑组65 例和非焦虑组55 例,记录基本临床资料,并检测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行 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或支架植入治疗(PCI)。对入选者随访180 d,记录其临床事件。结果 ①焦虑组女 性、高血压、吸烟史、心肌梗死(陈旧和急性)、双支或双支以上血管病变、PCI 治疗、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 所占比例及hs-CRP 水平高于非焦虑组(P <0.05);随着焦虑程度的增加,hs-CRP 水平、高血压、双支及以 上血管病变及PCI 例数递增(P <0.05);②高血压[O^R=2.352(95%CI :1.090,5.044),P =0.004]、心肌梗死 [O^R=2.195(95%CI :1.862,5.577),P =0.018]、PCI 治疗[O^R=3.680(95%CI :1.743,7.772),P =0.000]、双支或 双支以上血管病变[O^R=3.96(95%CI :1.895,8.304),P =0.011] 是早发冠心病患者焦虑状态发生的危险因素; ③焦虑组180 d 无事件生存率低于非焦虑组(P =0.049)。结论 高血压、心肌梗死、PCI 治疗、双支或双支 以上血管病变为早发CHD 患者发生焦虑的危险因素,焦虑状态影响早发CHD 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小板平均容积对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介入治疗患者长期预后的 影响。方法 选取2010 年1 月—2014 年10 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确诊为NSTEMI 且行经皮冠状动 脉介入(PCI)治疗的885 例患者。基于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水平,将患者分为低MPV 组756 例(MPV<10.94 fl) 和高MPV 组129 例(MPV ≥ 10.94 fl)。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研究MPV 对NSTEMI 行PCI 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平均随访30.9 个月,与低MPV 组比较,高MPV 组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率更 高(P <0.05);多因素校正后Cox 分析显示,高MPV 是行PCI 的NSTEMI 患者全因死亡[H^R=1.390(95% CI :1.130,1.710),P =0.002] 及心源性死亡[H^R=1.306(95% CI :1.027,1.662),P =0.030] 事件的危险因素;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显示,高MPV 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预后不佳(P <0.05)。结论 MPV 是 NSTEMI 患者PCI 术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常存在急性血糖升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多种复杂的临床因素可能引起急性血糖升高。急慢性血糖比值可能成为评估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但目前国内尚缺乏相关研究。目的 探讨急慢性血糖比值与AMI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及短期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CCU住院的AMI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共272例,进行30 d随访,终点事件是死亡。依据终点事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住院即刻测量急性血糖(静脉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依据HbA1c计算慢性血糖,并计算急慢性血糖比值。分析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急慢性血糖比值预测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ROC曲线,计算急慢性血糖比值的最佳截断值;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不同急慢性血糖比值分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存活组256例、死亡组1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llips分级Ⅱ~Ⅲ级、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及急慢性血糖比值为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110、0.073、35.885,P<0.05)。依据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n=138)和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n=134)。生存分析显示,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的短期累积生存率(90.3%)低于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短期累积生存率(97.8%)(χ2=6.932,P=0.008)。进一步行非糖尿病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非糖尿病患者中,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患者短期累积生存率(92.3%)低于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97.5%)(χ2=4.465,P=0.035);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累积生存率(86.0%)低于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100.0%)(χ2=5.658,P=0.017)。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较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增加(P<0.05)。结论 急慢性血糖比值是反映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关。不论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急慢性血糖比值较高时,患者累积生存率低,短期预后差;急慢性血糖比值对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有预测价值。可将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作为预测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最佳截断值,高于此水平不良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且患者短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李琴  檀鑫  姜文溪  袁梦  倪慧  王媛  杜杰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4):2965-2974
背景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对临床决策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由于AMI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模式正在不断发生改变,现有的风险评分可能并不适用于临床实际情况,因此需要提高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准确性以制订患者个性化的管理策略。 目的 构建预测AMI患者PCI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模型。 方法 纳入2019年1—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的AMI患者1 130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962例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4年,以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恶性心律失常、新发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加重再入院、非计划内的血运重建作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122例和非事件组840例。采用Lasso回归筛选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预测A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效能,使用净重分类改善指标(NRI)和综合判别指数(IDI)对预测模型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进行比较,评价模型对AMI患者PCI后预后评估的改善效果。 结果 962例AMI患者中122例(12.7%)患者出现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Lasso回归筛选出5个预测变量,包括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红蛋白(Hb)。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的回归方程为:logit(P)=3.596-0.023×X1-0.014×X2-0.036×X3+0.726×X4+1.372×X5(X1表示Hb,X2表示eGFR,X3表示LVEF,X4表示糖尿病,X5表示心电图ST段偏移)。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LVEF、Hb是A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eGFR、Hb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Hb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预测模型预测开发队列与验证队列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4〔95%CI(0.710,0.834)〕、0.751〔95%CI(0.686,0.815)〕。AMI、STEMI、NSTEMI患者中NRI分别为0.493〔95%CI(0.303,0.682)〕、0.459〔95%CI(0.195,0.724)〕、0.455〔95%CI(0.181,0.728〕,IDI分别为0.055〔95%CI(0.028,0.081)〕、0.042〔95%CI(0.015,0.070〕、0.069〔95%CI(0.022,0.116)〕。3组患者中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均优于GRACE评分(P<0.05)。全研究人群队列分析发现预测模型的评价效能优于GRACE评分〔ΔAUC=0.050,P=0.015;IDI=0.055,95%CI(0.028,0.081),P<0.001;NRI=0.493,95%CI(0.303,0.682),P<0.001)〕。 结论 由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LVEF、eGFR、Hb共5个预测变量构建的预测模型可用于评估AMI患者PCI后远期预后,有助于患者早期风险分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cTn - T 的变化,分析cTn - T 升高的相关因素及对病人临床预后的影
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成功行PCI 手术的60 例冠心病病人,测定PCI 前、后24 hcTn - T 水平,并详细记录临床资
料及PCI 术中的相关操作因素,按照术后cTn - T 升高与否,分为升高组(21 例) 和正常组(39 例)。比较两组间
冠脉病变支数及手术相关操作因素的差别。并进行院内随访,观察病人临床结局。结果: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
后cTn - T 升高率为35%,cTn - T 升高组和cTn - T 正常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
史、高血脂、病变血管支数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值> 0. 05)。在支架释放及血管扩张时压力总合、球囊扩
张时间总和、球囊扩张次数、支架长度、支架直径及支架数目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值< 0. 05)。cTn - T
升高组较cTn - T 正常组,心纹痛症状发生者较多,且cTn - T 升高组病人住院时间明显延长。结论:PCI 术可引
起心肌损伤,且与支架释放及血管扩张压力总合、球囊扩张时间总和、球囊扩张次数、支架数目、支架长度、支架
直径有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稳定期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并分析影响稳定期NSTEM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2年4月在上饶市人民医院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稳定期NSTEMI患者100例,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分为MACE组和对照组。对两组预后情况使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GDF-15对稳定期N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过程中2例脱落。MACE组与对照组年龄、体重指数(BMI)、梗死面积、发病至治疗时间、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DF-1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梗死面积、发病至治疗时间、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和GDF-15是影响NSTEM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GDF-15预测NSTEMI患者MACE曲线下面积为0.825(P<0.05)。结论:GDF-15与稳定期NSTEMI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cTn—T的变化,分析cTn—T升高的相关因素及对病人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成功行PCI手术的60例冠心病病人,测定PCI前、后24hcTn—T水平,并详细记录临床资料及PCI术中的相关操作因素,按照术后cTn—T升高与否,分为升高组(21例)和正常组(39例)。比较两组间冠脉病变支数及手术相关操作因素的差别。并进行院内随访,观察病人临床结局。结果: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后cTn—T升高率为35%,cTn—T升高组和cTn—T正常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病变血管支数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在支架释放及血管扩张时压力总合、球囊扩张时间总和、球囊扩张次数、支架长度、支架直径及支架数目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O.05)。cTn-T升高组较cTn—T正常组,心纹痛症状发生者较多,且cTn—T升高组病人住院时间明显延长。结论:PCI术可引起心肌损伤,且与支架释放及血管扩张压力总合、球囊扩张时间总和、球囊扩张次数、支架数目、支架长度、支架直径有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背景血尿酸(UA)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预后显著相关,但这一结论仍存在一定争议,且国内缺少关于UA水平与AMI远期预后关系的大规模、多中心研究。目的探讨UA水平与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于成都市9家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彭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 098例AMI患者,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通过各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相关基线资料,包括:(1)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吸烟情况;(2)临床合并症及相关资料:高血压、糖尿病、血压、心率、Killip分级、AMI类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否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实验室检查:血肌酐(Scr)、U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4)出院后用药情况: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通过门诊或电话询问并记录出院后随访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情况并以此为随访终点事件。依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ACCE将患者分为MACCE组、无MACCE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再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将患者分为A组:UA<420 μmol/L,B组:420≤UA<480 μmol/L,C组:UA≥480 μmol/L,观察不同UA水平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4.5(9.2,20.7)个月。1 098例AMI患者中发生MACCE 173例(MACCE组),高尿酸血症366例。MACCE组患者年龄大于无MACCE组,Scr、UA、心率、女性比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使用利尿剂比例以及Killip分级≥3级比例高于无MACCE组,接受PCI治疗比例低于无MACCE组(P<0.05);B组和C组MACCE、全因死亡以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高于A组(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组和C组MACCE、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事件的累积发生率高于A组(P<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Killip分级≥3级〔HR=1.812,95%CI(1.215,2.700)〕、高龄〔HR=1.045,95%CI(1.031,1.059)〕以及较高的UA水平〔B组:HR=1.614,95%CI(1.062,2.455);C组:HR=1.949,95%CI(1.327,2.862)〕是AMI患者发生远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UA预测AMI患者远期不良事件(MACCE、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0.578(0.548,0.607)、0.645(0.616,0.674)、0.653(0.624,0.681),灵敏度分别为0.387、0.598、0.534,特异度分别为0.779、0.670、0.761。结论较高UA水平的AMI患者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高,其是AMI患者发生远期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以合并高尿酸血症的72例冠心病患者为高尿酸组,不合并高尿酸血症的70例患者为正常尿酸组。均行冠脉造影检查及相关生化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高尿酸组多支病变占52.7%,正常尿酸组占31.5%,高尿酸组多支病变高于正常尿酸组(P〈0.05)。高尿酸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血肌酐均高于正常尿酸组,(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高尿酸患者冠脉病变广泛且复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冠脉病变特点。方法:收集 AMI 确诊患者100例,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将病人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及非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两类,对其一般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0例患者中 STEMI 患者54例,平均年龄(57.91±9.09)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NSTEMI 患者46例,平均年龄(63.43±6.77)岁,男21例,占45.7%,女性25例,占54.3%。STEMI 和 NSTEMI 患者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发现, NSTEMI患者中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女性患者构成比较高。NSTEMI患者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比例高于STEMI组。STEMI组白细胞升高比例高于 NSTEMI 组。冠脉造影单支病变 STEMI 明显多于NSTEMI,冠脉造影三支病变STEMI明显少于NSTEMI。两组患者在高血压、冠脉造影双支病变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年龄大、女性、合并糖尿病或血脂异常者患 NSTEMI 风险高于患 STEMI。白细胞升高是STEMI的危险因素。STEMI冠脉以单支病变为主,而NSTEMI冠脉以三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3月黔东南州人民医院的39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1年,将其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糖尿病情况、合并高血压情况、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尿酸血症、支架长度、支架部位、支架直径、支架数量,以及他汀类药物、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及阿司匹林应用情况患者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9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29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7.32%。不同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高血压情况、支架部位、支架数量、ADP受体拮抗剂及阿司匹林应用情况患者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合并糖尿病情况、LDL-C水平、高尿酸血症、支架长度、支架直径及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患者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LDL-C水平≥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的肌钙蛋白Ⅰ和C反应蚤白(CRP)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定连续行PCI的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PCI术后的cTn Ⅰ和CRP水平,根据PCI术后cTn Ⅰ和CRP检测结果分组,观察患者PCI术后主要不利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并随访MACE发生情况。结果 与cTn Ⅰ正常组比较,cTn Ⅰ升高组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脏性死亡和总MACE发生率显著增加(P均〈0.05)。与CRP正常组比较,CRP升高纽总MACE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与A组(cTn Ⅰ〈0.4μg/L和CRP〈3mg/L)相比,B组(cTn Ⅰ≥0.4μg/L和CRP≥3mg/L)和C组(cTnⅠ≥0.4μg/L和CRP≥3mg/L)的总MACE发生率均显著增加(P均〈0.01);与B组相比,C组的总MACE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 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PCI术后的肌钙蛋白Ⅰ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总MACE发生率密切相关,它们可作为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PCI术后的危险分层的指标,两者联合应用对预后判断更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疾病严重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AMI患者87例,在急诊经皮穿刺冠脉内介入术(PCI)后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1支、2支和3支病变组,正常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于清晨空腹,AMI患者于PCI术前采血,采用ELISA法测定MMP-9,随访其心血管事件半年。结果 AMI患者PCI术前血清MMP-9水平在3支病变组均显著高于2支、1支病变组、对照组;在2支、1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经随访,25例发生心血管事件,3支病变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2支、1支病变组;以血清MMP-9水平846μg/L为界分为A组和B组,A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结论 AMI患者血清MMP-9可能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疾病严重性,并对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方法收集经CAG确诊的AMI患者504例,按发病年龄分为早发组(男≤55岁,女≤65岁)288例和晚发组(男>55岁,女>65岁)216例,对比分析早发组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 (1)早发组患者以男性为主;多超重;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阳性家族史明显多于晚发组(均P<0.05);晚发组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检出率高于早发组(P<0.05),糖尿病检出率也明显高于早发组(P<0.01)。(2)早发组TG水平明显高于晚发组,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晚发组(均P<0.05)。(3)早发组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前降支最易受累,左主干较少受累,但死亡率高。(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阳性家族史、高TG、高血压、糖尿病等是早发冠心病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烟、饮酒、阳性家族史、以TG升高为主的脂质代谢紊乱等是早发冠心病AMI的主要危险因素;早发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男性所占比例高,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低,CAG病变部位早发冠心病AMI患者病变多以单支病变为主,三支血管及左主干病变、严重、弥漫性病变少见,但累及左主干病变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诊经桡动脉径路冠脉介入治疗(PCI)支架内极晚期血栓形成的因素及干预.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心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7例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并评价其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7例患者经桡动脉径路成功完成了急诊支架置入,6例治愈存活出院,1例死亡.结论 支架内极晚期血栓形成多发生PCI术前存在多支血管病变、心功能不全、前降支病变及B2/C型复杂病变的患者,常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再次PCI是治疗支架内极晚期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案,尽早实施急诊PCI可增加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患者入院时高血糖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将180例经皮介入治疗(PCI)的非糖尿病的AMI患者分为2组,A组血糖〈7.8mmol/L(95例),B组血糖≥7.8mmol/L(85例)。对两组的冠脉造影结果、在院以及随访1年的卒中率、再发心肌梗死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组85例高血糖患者发生多支血管病变的比例高于A组(60.00%44.21%,=0.034),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卒中率、再发心肌梗死率、病死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随访1年,B组的卒中率(10.59%3.16%,=0.046)、再发心肌梗死率(9.41%2.11%,=0.032)、病死率(7.05%1.05%,=0.038)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3.53%6.32%,=0.0010)显著高于A组。结论非糖尿病AMI患者合并入院时高血糖者比没有高血糖者更有可能发生多支冠脉血管病变和更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的预后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292例冠心病患者,依据3个月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n=78)和预后良好组(n=214);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肥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病程、心功能分级、疾病类型、病变血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支架安装数、吸烟史、酗酒史、cTnI、hs-CRP等资料;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筛选影响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292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后的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6.71%(78/292);两组间的年龄、肥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功能分级、病变血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支架安装数、吸烟史、cTnI、hs-CRP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影响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OR=2.502)、高血压(OR=3.271)、心功能分级高(OR=4.773)、病变血管数多(OR=3.337)、左心室射血分数低(OR=4.389)、cTnI(OR=5.387)等,而支架安装数多(OR=0.348)则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近期预后不良发生率仍然较高,应结合其预后不良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早预防和早治疗,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将同期AMI患者按性别进行临床资料、部分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病例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病例的对比分析。结果女性AMI组年龄大,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为其主要危险因素,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比例大。结论年龄大、糖尿病为女性AMI患者独立危险因素,冠状动脉以多支病变为主,行PCI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