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作者根据个人学习所得,结合临床实例,详细阐述了经络辨证在分析疾病病机方面的具体运用。认为经络辨证是分析疾病病机的重要理论之一,针灸临床上的辨证取穴主要是以该理论为指导的。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多、病程长、易反复.该病部分类型属于癌前病变,其治疗一直为临床所重视.中医治疗该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各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该病的病因病机,并开展了在辨病或辨证的方法指导下运用针药结合治疗该病的研究.结果 表明,针药结合较单纯的中药或者针灸治疗慢性胃炎有更好的疗效.临床实践中应该发挥中医药治疗手段多的优势,采用综合疗法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3.
高树中重视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应用的有机结合,倡导针药并用,内外合治。以高老师将《黄帝内经》与临床相结合为例,摘选其针药并用,结合脏腑经络辨证、面部全息理论等方法,辨治痉挛性斜颈、视神经损伤及顽固性心悸三则验案,介绍高老师临床诊疗思路及遣方用穴特色。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陈华德教授针药并施治疗肝郁痰阻型抑郁症的经验。其认为主要病机为肝郁痰阻,治疗应以"从肝而治、祛痰开郁"为治则,采用针药结合为主、特色针法并施的疗法,临床常获良效。附典型病案1则以验证。  相似文献   

5.
对清末医家吴师机<理瀹骈文>中的针灸与膏药外敷相结合的思想和方法进行了梳理.该书认为膏药外贴法与针灸取穴的原则及功效相通.在单独运用膏药外贴法时,应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注重选方用药、引经配伍和取穴选药,将针灸理论融会贯通.针灸与膏药外敷并用时,应根据不同临床表现,灵活选用不同针灸方法及药物和穴位,力求针药配合,增强疗效.<理瀹骈文>中针药结合的学术思想及其独具特色的运用方法,对于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针灸是运用针或灸两种方法作用在人体的脑穴上,通过经络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据统计针灸对300多种疾病有效,对其中100多种疾病有较好的效果。针药并用,软得益彰。孙思邈说过:针而无药,药而无针,非良医;针而无灸,灸而无针,又非良医也。医圣张仲景既是辩证论治的鼻祖,又是针药有机结合治疗疾病的大师。在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提到刺灸、烧针、温针和针灸宜忌等就有69条之多.在崇尚非药物疗法和回归自然的今天,强调和提倡针灸在临床各科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庄礼兴教授针药结合治疗常见类型颈椎病的诊治思路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侍诊,收集、分析老师临床针药结合治疗颈椎病的相关病历,总结庄师运用颈肩穴结合桂枝汤诊治颈椎病的临床思路及经验,并举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庄礼兴教授认为颈椎病病位主要在颈项,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密切相关,因气血阴阳失衡导致经络痹阻,从而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在“引阳和阴,调和气血,针药结合,直达病所”临床思维纲要下,重视温针灸百会、风池引阳和阴,通督调神,颈三针配合经验穴颈肩穴舒筋通络,随症配穴并配合桂枝汤辨证加减,直达病所治疗颈椎病,临床有着较佳的疗效。病案中患者辨病为项痹病,辨证为气虚血瘀,以温针灸百会、风池、颈三针、颈肩穴为针灸基础处方,结合桂枝汤加减治疗,共奏调和营卫、行气活血、散寒除痹之效,使诸症悉除。[结论]庄礼兴教授临床运用针灸基础方结合桂枝汤加减治疗颈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等常见类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好,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脏腑理论、经络理论为从内脏、经络、气血调理、治疗腰痛(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理论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但和经络循行、经筋解利有更直接的关系。在腰痛病的诊断中,经络理论接近局部的定位,脏腑理论是总体的定性。因此治疗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在脏腑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经络辨证,或以经络经筋为辨证基础,参考脏腑辨证,使之更接近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论证中医经络脊柱推拿疗法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从中医经络脊柱推拿的形式与发展,问题与现状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中医经络脊柱推拿疗法是以中医经络脏腑理论为依据,以现代医学脊柱解剖学为指导,是中医按摩手法的一大进展,前景广阔。结论:中医经络脊柱推拿疗法,临床疗效肯定,应进一步扩大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闭经是妇科的常见病,中医在治疗闭经方面确有疗效。探索以任主胞胎理论人工周期疗法为基础、针药并用治疗闭经,分析总结任主胞胎理论在妇科中的应用,人工周期疗法的中西医理论。临床更重任脉,"针药"并治:"针"即任脉之穴,关元、气海、中极等,"药"即入任脉药物,紫河车、覆盆子、龟板、巴戟天。针灸关元、气海、中极等穴位,结合任脉药物治疗闭经有明显的疗效。人工周期疗法,针对各时期的特点,进行对应的治疗,从而起到调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气街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头气街作为四气街之一在《内经》中已有阐述。但由于头气街理论内容的抽象和研究的不足,致其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意义被忽视。本文论证了头气街是以脑髓为中心的、能直接沟通脑内与头表经络气血的横行通道。在头气街理论指导下的头针疗法对中风、痴呆、头痛和癫痫等脑病有确切疗效。通过头气街能直接治疗脑病的功能提示头表与脑内可能存在某种实质性联系,有待人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发掘。  相似文献   

12.
张苏闽秉承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理论,认为治疗克罗恩病肛瘘以调脾为重中之重。多角度联合明确诊断,内外结合、中西医治疗克罗恩病肛瘘。张教授将中医传统"挂线"疗法与克罗恩病特殊病理相结合,首创"丝挂逐剪"引流法,并对克罗恩病肛瘘手术挂线的材质、拆线时机均给予了详细的阐述。针对克罗恩病肛瘘,提倡应用外科局部微创疗法,在国内首先尝试应用自体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克罗恩病肛瘘,并取得良好临床疗效。重视病因病机,辨证选药,传统与现代疗法相结合,自成一套中西医结合诊疗克罗恩病肛瘘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孙志教授善以《黄帝内经》为指导,针药结合,因人因病施治,将下腰痛以经络为基础进行分型,临床以辨经络为主,辨证型为辅。治法以毫针选穴留针为主,同时根据病情需要结合温针灸益气散寒,火针温阳通脉,药物补虚泻实,点刺放血祛瘀通滞等。寒证以灸法,多取背腧穴以温针灸益气温阳,或以火针温阳通脉;热证以采血针疾刺;瘀血以三棱针或采血针放血;虚证或湿盛时以中药调之。针灸基本取穴以局部取穴配远端五输,临床疗效较好。整理案例几则以探讨其治则、治法、针灸选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三步针罐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认为肝肾亏虚,筋骨衰退是发病的基础,气血瘀滞,经络痹阻是病机关键,在虚标实,上实下虚、虚实夹杂是病机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三步针罐疗法的立法组方原理作了详尽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便秘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0%,部分地区和人群可高达60%[1]。便秘带来的危害不仅影响到肛周、直肠的健康,同时容易引起新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后期康复。浮针疗法[2]是近年来兴起的以"患肌"理论为指导的一种新型疗法,其结合传统针刺经络学说.  相似文献   

16.
中医五神辨证体系追溯到人体本源层面进行论治,整理文献,重新定义了五神"神、魂、魄、意、志"要素的内涵,阐述病因病机,并对经络疏通疗法的应用提供指导.诸多病因导致在经络循行及损伤部位出现结节点,是疾病顽痹,通过经络疏通疗法临床具有明显的疗效,调节五神紊乱能够为中医现代精神心理行为疾病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医五神辨证体系追溯到人体本源层面进行论治,整理文献,重新定义了五神"神、魂、魄、意、志"要素的内涵,阐述病因病机,并对经络疏通疗法的应用提供指导。诸多病因导致在经络循行及损伤部位出现结节点,是疾病顽痹,通过经络疏通疗法临床具有明显的疗效,调节五神紊乱能够为中医现代精神心理行为疾病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介绍路绍祖教授运用体针结合头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经验与治疗特点。路绍祖教授临症取穴精而少,以经络为纲,整体调节;立足于五脏,重视穴位埋线疗法对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的作用;对于脑源性疾病常结合中西医理论,善用头针疗法。  相似文献   

19.
强直性脊柱炎是临床难治性风湿类疾病,温天燕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该病的综合治疗方法。其针对岭南独特的湿热气候特征及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特点,概括出其基本病机仍不离肾虚督寒,临床用药仍需从温肾壮督入手以扶正治本,但需考虑当地气候特点,用药时少佐清热利湿之品以疏通经络,利于阳气通行。温教授临床善用经方,创温肾蠲痹汤,灵活化裁,且善用猛药,借其搜风透骨之力建功;喜用虫蚁,借虫蚁轻灵善动之性,透剔搜通;多用藤类,取类比象,善治关节,舒经活络;并多结合特色针灸如浮针、头皮针、耳针、高分子聚对二氧六环酮(PPDO)穴位埋线等外治手段,针药结合,临床效佳。同时,温教授强调早期明确诊断,注重身心宣教,整体调理以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0.
<正>隔药灸脐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组方、取药并将其研成极细药末,填满脐部,以规格面团为介质,上置艾绒灸之的一种外治方法。集穴位、灸法、药物药性3者功效为一体,相较普通灸法具有事半功倍的优点。本研究围绕脐灸疗法理论基础、作用机制、操作规范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明确脐灸疗法研究进展及现状,促进隔药脐灸疗法的进一步深入发展。1脐灸疗法理论基础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中医内外治法有异曲同工之效,在中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