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单纯型和复杂型热性惊厥(FS)患儿脑脊液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7(IL-7)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变化,探讨单纯型和复杂型热性惊厥(FS)发作后脑损伤与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7(IL-7)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22例单纯型FS、19例复杂型FS和20例发热而无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发热而无惊厥患儿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患儿的血清、脑脊液中IL-2、IL-7和NSE进行测定。结果复杂型和单纯型FS组脑脊液IL-2、IL-7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杂型FS组较单纯型FS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白细胞介素2(IL-2)、7(IL-7)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与脑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牛臻   《中国医学工程》2021,(1):51-54
目的 探讨复杂型热性惊厥(FC)患儿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河南省焦作市妇幼保健院FC患儿117例,其中单纯型热性惊厥患儿(SFC组)57例和复杂型热性惊厥(CFC组)60例,同期选取健康儿童45例作为对照组,FC患儿于入...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地西泮片联合羚羊角颗粒预防小儿热性惊厥(FS)的复发,并随访研究分析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在2015年01月至2017年02月在本院就诊的反复热性惊厥(FS)的80名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对因、对症支持处理,在患儿体温≥38℃时进行退热处理;治疗组首日口服地西泮片及羚羊角颗粒,次日停用地西泮片,仅口服羚羊角颗粒至患儿体温24小时后停用。对入选患儿均随访1年,间隔3月电话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含发热次数、平均发热天数、惊厥发作次数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 治疗组平均发热天数(2.35±0.42天)要明显短于对照组(4.61±0.92天)(P<0.05),对照组有12例惊厥(FS)发作,占33.33%,治疗组有5例惊厥(FS)发作,占13.1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复发例数要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少数患儿在应用药物后有轻度的嗜睡及胃肠道不适,对症处理后逐渐缓解。结论 口服地西泮片与羚羊角颗粒可有效预防热性惊厥的复发,且不良反应少,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患儿脑缺氧损伤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水平变化情况。 方法选取热性惊厥患儿70例作为研究组,根据患儿热性惊厥发作时间分为单纯惊厥组(45例)、惊厥持续状态组(25例);同时选取同期在健康体检儿童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BDNF、HSP70水平、pH值、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二氧化碳总量( total carbon dioxide,TCO2)、血气水平。 结果惊厥持续状态组BDNF、HSP70水平高于对照组、单纯惊厥组(P<0.05);对照组与单纯惊厥组对比,两组pH值、PaO2、PaCO2、T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持续状态组pH值、PaO2低于对照组和单纯惊厥组(P<0.05),惊厥持续状态组PaCO2、TCO2高于对照组和单纯惊厥组(P<0.05)。 结论热性惊厥患儿脑缺氧损伤研究中发现发生惊厥持续状态的患儿脑缺氧损伤与BDNF、HSP70水平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应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钩藤水煎液预防热性惊厥的效果。方法:将90例既往有反复热性惊厥史的发热患儿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29例予以常规退热和原发病治疗,钩藤组30例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钩藤水煎液口服,地西泮组31例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地西泮片口服,观察3组患儿在发热过程中再发惊厥的例数。结果:钩藤组再发惊厥4例(13.3%),地西泮组再发惊厥4例(12.9%),常规组再发惊厥10例(34.5%)。钩藤组与地西泮组惊厥复发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钩藤组和地西泮组的惊厥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钩藤水煎液口服预防热性惊厥与地西泮片疗效相当,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羚羊角口服液治疗小儿高热惊厥5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羚羊角口服液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疗效。方法:将小儿高热惊厥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羚羊角口服液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43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开始退热的时间与完全退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羚羊角口服液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多态性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与小儿热性惊厥(FS)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4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FS患儿90例为FS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儿童70例为对照组.采用PCR/RFLP对FS组与对照组小儿的IL-6基因的-572位点基因进行分析;同时采用ELISA法对患儿的NSE进行测定.结果 IL-6基因-572位启动区-572位点存在C→G单核苷酸替换多态性,在FS组与对照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组-572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FS组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IL-6基因-572C/G多态性可能是儿童FS发病的遗传危险因素之一;惊厥患儿易发生脑损伤,应尽早检测血清NSE,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市第十六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热性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地西泮治疗,观察组接受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疗效,CD4~+、CD8~+和CD4~+/CD8~+淋巴细胞亚群,NSE和S-100β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NSE、S-100β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主要为脑障碍综合征、癫痫、共济失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治疗小儿热性惊厥可提高患儿免疫功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
程皓文 《中国民康医学》2023,(18):129-131+135
目的:观察小儿咽扁颗粒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小儿甲型流行性感冒(甲流)伴热性惊厥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6例甲流伴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两组均给予补液、吸氧、镇静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对乙酰氨基酚+帕拉米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儿咽扁颗粒。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血清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神经损伤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3%(51/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36%(4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惊厥、咳嗽、鼻塞、咽痛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4、CRP、IFN-γ、BDNF、S100β、NSE水平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钩蝉承气汤水煎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复杂型热性惊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90例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惊厥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地西泮治疗,研究组给予钩蝉承气汤水煎剂保留灌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热性惊厥再发频率、热退后2周和4周的脑电图异常率、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平均积分及住院时间、费用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热性惊厥再发率、热退后脑电图异常率、症状体征平均积分、平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钩蝉承气汤水煎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复杂型热性惊厥能明显减少热性惊厥再发率,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叶林燕  钟准鸣 《当代医学》2021,27(33):117-118
目的 探讨地西泮预防儿童热性惊厥复发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儿童热性惊厥患儿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苯巴比妥治疗,观察组采用地西泮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T淋巴细胞指标、治疗后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CD4+、CD8+和CD4+/CD8+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儿CD4+和CD4+/CD8+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CD8+指标、体温恢复时间、痉挛停止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热性复发率和惊厥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地西泮在儿童热性惊厥患儿治疗中能够更好的改善患儿的T淋巴细胞指标,促进患儿的快速康复,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苯巴比妥与地西泮联合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地西泮与苯巴比妥联合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8例热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为单用组和联合组各39例,单用组单用苯巴比妥控制惊厥,联合组用苯巴比妥与地西泮联合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药物起效时间、复发人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起效时间和复发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巴比妥与地西泮联合治疗小儿热性惊厥起效快、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医生在治疗小儿热性惊厥时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小儿惊厥采用地西泮联合羚羊角颗粒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小儿惊厥治疗的9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地西泮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地西泮联合羚羊角颗粒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根据研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43例(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3例(73.33%)。由此可见,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优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针对小儿惊厥实施地西泮联合羚羊角颗粒治疗,可有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还能加快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且促进患儿恢复,这样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袁霞  刘婉春 《中国民康医学》2024,(4):104-106+126
目的:观察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7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γ干扰素(INF-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35/38),高于对照组的73.68%(2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消失时间、惊厥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头晕、呕吐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CT、INF-γ、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G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M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惊厥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惊厥患儿62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NSE水平。结果惊厥组(病毒性脑炎、癫痫、热性惊厥)惊厥发作后24 h内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病毒性脑炎、癫痫、热性惊厥3组不同病因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普通组与严重组患儿惊厥发作后24 h内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惊厥严重组患儿NSE水平显著高于普通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惊厥发作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惊厥程度越重,NSE水平越高。结论小儿惊厥性疾病惊厥发作后可引起血液NSE水平的显著升高,其水平高低与脑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判断惊厥性脑损伤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戴小祥 《吉林医学》2012,33(24):5220
目的:探讨羚羊角口服液预防高热惊厥病史患儿惊厥再发的疗效。方法:将体温38.5℃合并高热惊厥史的74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预防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仅预防组加用羚羊角口服液;分析两组的治疗后高热惊厥的复发率、发生次数和复发时体温。结果:预防组的高热惊厥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复发患者的高热惊厥复发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时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羚羊角口服液预防高热惊厥病史患儿惊厥再发的效果较好,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地西泮单用与联合用药治疗小儿惊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儿科收治的180例惊厥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联合组100例和单用组80例,联合组采用地西泮+苯巴比妥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地西泮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联合组和单用组的血清NSE、血清NP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h,两组患儿的血清NSE、血清NPY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4h后,联合组患儿的血清NSE、血清NPY水平显著的低于单用组患儿;联合组患儿的给药后的药物起效时间、惊厥停止时间显著的低于单用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给药后,联合组治疗显效率42.00%高于单用组的27.50%,联合组患儿治疗效果优于单用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用药治疗小儿惊厥效果较好,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11月登封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热性惊厥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地西泮+苯巴比妥注射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辨证针刺穴位+醒脑静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止惊时间、完全退热时间和神志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热性惊厥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脑脊液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髓磷脂碱性蛋白(MBP)]水平、后遗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脊液PCT、TNF-α、IL-6水平和血清NSE、sVCAM-1、MB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病毒...  相似文献   

20.
崔爱莲 《当代医学》2016,(12):140-141
目的 观察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82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以随机分配原则均分为2组,各41例;对照组单纯使用地西泮治疗,观察组采用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观察记录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药物起效时间以及治疗后复发情况,并作出比较与客观评价.结果 30min内,观察组有效率90.24%(37/41),对照组有效率73.17%(30/41)(χ2=3.998,P<0.05);60 min内,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92.68%(38/41)显著超出对照组有效率73.17%(30/41)(χ2=5.513,P<0.05);2 h内观察组复发率4.88%(2/41),对照组复发率21.95%(9/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5,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4.88%,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7.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P>0.05).结论 对于小儿热性惊厥治疗,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相对较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