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客观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施卫兵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7,17(5):275-276,28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与患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HBV-M)、病毒前C区变异株等指标的关系。方法:将183例CHB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5型(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分别进行肝功能、HBV-M、HBVDNA及HBV前C区变异株的检测,同时行B超测患者脾脏大小,分析证型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湿热中阻和肝郁脾虚型患者的ALT、AST、TBA、Alb、A/G等结果明显高于其他3型,P<0.05。②TBil、DBil值异常主要见于湿热中阻型,明显高于其他4型,P<0.05。③湿热中阻和瘀血阻络型患者HBeAg阳性率、HBVDNA值明显低于其他3型,P<0.05,而前C区变异株在该两型较高,与其他3型比较,P<0.05。④脾肿大由低到高依次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脾肾阴虚、肝肾阳虚、瘀血阻络型,瘀血阻络型最高与其他4型比较,P<0.05。结论:①湿热中阻和肝郁脾虚型患者肝脏炎症反应较重,湿热中阻型是黄疸的主要证型,多出现在疾病的早期,预后较好;②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型患者肝功能相对低下,以瘀血阻络型尤为明显,多出现在疾病的后期,预后欠佳;③HBVDNA、HBeAg阳性率在实证中偏低,在虚证中偏高,与此相反HBV前C区变异率在实证中偏高,虚证中较低,提示实证者免疫功能较强,虚证者免疫功能较弱,而脾肿大的检测结果提示了CHB病势演变及预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3.
慢性肝病中医证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日永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5,10(2):112-115
慢性肝病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我国发病率高,以年轻患者为甚,是引起肝硬化以及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外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医学方法对该病进行了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其治疗效果并不满意。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在慢性肝病的治疗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以中医学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治疗该病取得了独特的疗效。本文对近年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经验进行初步总结,阐述中医学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进行性损害为主的慢性传染病。我国是乙型肝炎的发病大国,每年因乙型肝炎损失大量的工作日和劳动力,还有几十万人死于乙型肝炎引起的终末期肝病如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细胞癌或重型肝炎[1]。勿庸讳言,乙型 相似文献
5.
刘博文;李晓斌;仪凡;马贵萍;李峰;邱璐;胡世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4,(5):437-439
<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作为全球公共卫生威胁性疾病,失治误治常易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2]。目前本病尚无根治方法[3],中医药防治CHB成效显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同时降低耐药性,减少复发[4,5]。胡世平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中医师承薪火工程指导老师,其致力于CHB的防治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7.
8.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万智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7,5(1):9-11
目的观察重组基因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简阳市人民医院2001—01/2006—01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40例,其中干扰素治疗组84例;保肝治疗组56例。观察2组患者的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和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及干扰素α—1b的不良反应。结果①干扰素治疗组的ALT复常率和HBsAg的阴转率均较保肝治疗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及HBV-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保肝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②干扰素治疗组中,女性、治疗前高ALT水平、HBV-DNA≤10^6copies/ml的患者疗效更好;③干扰素α-1b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72例(占85.7%)、流感样症状50例(占59.5%)、白细胞减少40例(占47.6%)。不良反应一般不需作特殊处理,并能很快恢复正常,仅有2例白细胞减少者在加用升白细胞药物后恢复正常。结论干扰素α-1b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较为有效且安全的可选择的药物,尤其对女性、高ALT水平、HBV-DNA低拷贝数(≤10^6copies/ml)的慢性乙肝患者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临床观察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及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应用单一抗病毒口服药拉米夫定治疗24个月患者43例、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24个月患者41例,联合应用阿德福韦酯及干扰素-α患者36例。分别记录并对比三组患者治疗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病例在治疗各时段肝功能明显改善、血HBV-DNA水平大幅下降、乙肝标志物的阴转率增高。病毒变异发生率以拉米夫定治疗组最高(P〈0.01)。联合治疗组在肝功能改善、血HBV-DNA水平降低、乙肝标志物的阴转率等各方面均优于前两组单一口服用药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阿德福韦酯保护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效果良好而不易发生病毒变异。与干扰素联合使用,安全有效,明显提高乙肝标志物的阴转率和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慢性胆囊炎与糖尿病的关联性,并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慢性胆囊炎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选取住院的轻、中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96例为研究对象。查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耐量试验筛查糖尿病;做肝胆B超或CT筛查慢性胆囊炎,统计并比较有糖尿病者和无糖尿病者慢性胆囊炎的发生率。以同时合并慢性胆囊炎和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者72例为治疗Ⅰ组,单纯合并慢性胆囊炎者119例为治疗Ⅱ组。两组治疗方法相同,比较治疗效果。治疗Ⅰ组无效者,加胰岛素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慢性胆囊炎发生率,有糖尿病者100.0%(72/72),无糖尿病者36.7%(119/3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组治疗,治疗Ⅰ组肝功能复常率及总有效率显著低于治疗Ⅱ组(P<0.01);胆道声像改善总有效率亦显著低于治疗Ⅱ组( P<0.01)。治疗Ⅰ组肝功能治疗无效者,加胰岛素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8.3%。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慢性胆囊炎与糖尿病密切相关,且糖尿病的存在直接影响到肝功能及胆道病变的治疗效果,但可通过胰岛素治疗获得良好预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慢性胆囊炎时,排查糖尿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发急性胰腺炎3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良华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1,7(2):66
目的 :了解病毒性肝炎与急性胰腺炎之间关系 ,探讨病毒性肝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 :收治的 2 86例乙型肝炎病例中 ,并发急性胰腺炎 31例 ,采用回顾统计分析的方法。结果 :在 31例患者中 ,30例为水肿型 (占 96 .77% ) ,1例为出血坏死型 (占 13.33% ) ,治愈 30例 ,死亡 1例。结论 :病毒性肝炎并发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 10 .84% ,(31/ 2 86 )提示治疗病毒性肝炎时要反复查血、尿淀粉酶 ,以早期诊断急性胰腺炎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个性化护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价值体会.方法 选择该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就诊号随机均分为两组,参照组54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研讨组54例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服务,对其护理方式的应用价值予以分析体会.结果 经护理后研讨组生活习... 相似文献
14.
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3-TC)与干扰素(IFN)联合与单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疗效。方法:以2种药物分别单和或联合应用,治疗130例CHB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各自临床症状,ALT、病毒标志物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的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种证型各30例,对其进行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确定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肝郁脾虚证组以G1、s1为主,湿热中阻证组以G2、s2为主,瘀血阻络证组以G3~G4、S3~S4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3种中医证型中,从肝郁脾虚证到湿热中阻证再到瘀血阻络证,肝组织病理损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HBs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HBs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探讨其在不明原因肝病中的发病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2例HBsAg阴性不明原因反复肝功能异常的慢性肝炎患者用巢式PCR方法检测患者血清HBV—DNA,并行肝组织活检,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HB—sAg和HBcAg,排除常见嗜肝病毒感染及其它原因的肝损害。结果62例HBsAg阴性不明原因肝炎患者中血清HBV—DNA阳性11例,其中2例荧光定量PCR阳性(2/62),9例巢式PCR阳性(9/60),阳性率为17.74%(11/62),肝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亦证实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对照组2例阳性(2/25,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BsAg阴性慢性HBV感染是不明原冈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血糖与乙型肝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2001~2005年,我们对120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检测,以了解其变化规律,评价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慢性病毒性肝炎279例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李筠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9,9(1):10-11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理组织学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79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27例,女52例。全部病例经肝活检证实,其中轻度142例,中度91例,重度46例。慢性乙型肝炎274例,慢性丙型肝炎5例。中医辨证:湿热中阻53例,肝郁脾虚64例,肝肾阴虚29例,脾肾阳虚7例,血瘀血热101例,气阴两虚25例。临床治疗以辨证施治为主。结果:(1)279例慢性肝炎在病理诊断分型中,轻度占50.9%、中度占32.6%、重度占16.4%。(2)在轻度慢性肝炎中,湿热中阻、肝郁脾虚及肝肾阴虚证明显高于血瘀血热证.P=0.01、P<0.05。(3)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证的病理诊断分布情况依次为轻度>中度>重度,P<0.01、P<0.05;血瘀血热证轻度与中度分别>重度,P<0.05。但该证在重度中的发生率高于其他证型。(4)脾肾阳虚与气阴两虚证在各病理分型中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慢性肝炎患者以轻度居多,占半数以上。(2)慢性肝病的病变早期以湿热中阻、肝郁脾虚为主证特点,病变部位多在气分;随着肝脏病理损害加重,病变部位及主导证型渐由气分至血分,以血瘀血热为主证特点。(3)治疗上主张早期宜注重清解湿热,疏肝健脾;中、晚期宜重视活血化瘀,凉血解毒。 相似文献
19.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3)
目的分析血清甘胆酸(CG)水平在老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中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老年CHB患者以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是否阳性分为观察组(HBV DNA≥1 000 cps/ml)52例及对照组(HBV DNA<1 000 cps/ml)49例。检测对比两组外周血CG、谷丙转氨酶(ALT)及透明质酸(HA)水平,并分析对疾病处于活动期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ALT、HA及C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以33.57 mg/L为截点值,CG诊断CHB处于活动期的敏感性为78.85%,特异性为83.67%,曲线下面积为0.82,优于ALT及HA。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CG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877,P<0.05)。结论老年CHB活动期患者CG水平显著升高,该指标对判断疾病活动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朱定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16(1):49-50
自1997年以来,我们应用蒲虎汤加减治疗3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度湿热内蕴型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6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患者,为我院1997年1月-2004年7月入院的住院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9月修订的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