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手术前活检方案对早期胃癌及上皮内瘤变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早期胃癌或者上皮内瘤变行ESD患者90例,根据术前胃镜的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不同医院采用传统白光成像内镜(C-WLI)进行多块多次活检方案,再进行放大窄带成像内镜(M-NBI)模式检查,观察组在本院先应用C-WLI,进而进行M-NBI模式,比较不同手术前活检方案对早期胃癌及上皮内瘤变行ESD效果的影响,观察患者手术进行中的相关指标。结果 M-NBI的符合率为95.6%,C-WLI的符合率为70.0%,两种不同活检方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标本切除范围时间、标记时间以及处理标本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手术过程中黏膜下注射时间、黏膜分离时间以及手术创面处理时间短于对照组,同时手术后活检标本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取出的标本病理检查符合率为96.0%,对照组的符合率为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取材标本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放大窄带成像内镜活检方法,能够提高取材阳性率,缩短内镜下ESD手术时间,减少取材标本数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李生利  陈克河  李士坤  陈志强 《癌症进展》2021,19(7):703-705,70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98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肿瘤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术前、术后7天血浆中肠道功能指标(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变化和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肿瘤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年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观察组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能够减少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经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并接受胃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的89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发生淋巴结转移,将早期胃癌患者分为两组(无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病灶内镜下特征及病理学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9 004例胃癌患者中,早期胃癌患者为892例(9.9%),淋巴结转移率为11.2%。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类型、组织学形态、脉管浸润和TNM分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黏液腺癌(OR=3.265,95%CI:1.258~8.470,P=0.049),发生脉管浸润(OR=12.213,95%CI:4.454~33.489,P<0.001)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黏液腺癌和出现脉管浸润的早期胃癌患者可能具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建议对出现以上危险因素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以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黄慧云  黄兵  王敏捐 《癌症进展》2016,14(9):885-888
目的:研究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内镜术治疗的308例消化道上皮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内镜术式将其分为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组、内镜黏膜挖除术(ESE)组、内镜黏膜剥离术(ESD)组、内镜全层消化道壁切除术(EFR)组。比较4组患者的肿瘤起源、肿瘤直径、一次完整切除率及切除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术后病理或免疫组化情况。结果 EMR组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黏膜下层、黏膜肌层,ESE组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黏膜下层,ESD组肿瘤起源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EFR组肿瘤全部起源于固有肌层,各组肿瘤起源部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平均肿瘤直径最小,为(0.68±0.06)cm;EFR组平均肿瘤直径最大,为(2.08±0.53)cm;4组患者平均肿瘤直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肿瘤一次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ESD组和EFR组切除成功率均为100.00%,高于ESE组切除成功率(94.8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R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100.00%)均高于ESE组(5.13%)、ESD组(7.69%)和EMR组(0.00%);ESE组和ESD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5.13%和7.69%)均高于EMR组(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均无复发情况。术后病理或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平滑肌瘤发生率最高,为71.75%。结论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具有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可按照患者的肿瘤起源情况选择相应的内镜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不同浸润深度早期胃癌的临床安全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我院行ESD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根据ESD术后病理,比较黏膜内癌组(M)与浅层黏膜下癌组(浸润深度≤500μm, SM1)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预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ESD术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结果:276例患者中,M组247例,SM1组29例。M组与SM1组在病变大小、病变部位、术后病理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治愈性切除率远高于SM1组(94.74%vs 65.52%,χ2=29.007,P<0.05);M组与SM1组3年生存率(96.21%vs 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0,P=0.463),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572);有溃疡和浸润深度SM1是影响ESD术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结论:ESD治疗不同浸润深度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6.
张乐  王国壮  卫飞鹏  高瑜 《癌症进展》2023,(20):2248-2251
目的 探讨载药微球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7),对照组患者予以空白微球结合碘油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载药微球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2年生存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1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51%,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为76.6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PS)评分、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治疗方式均是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载药微球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可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黏膜内早期胃癌(EG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早期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接受根治性D2切除术的212例黏膜内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212例黏膜内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3%(7/212),其中肿瘤最大径≤2cm和>2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8%和7.5%;分化型与和分化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4%和7.1%;有脉管瘤栓和无脉管瘤栓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0.0%和2.4%。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2cm、未分化型腺癌和脉管瘤栓是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直径≤2cm、分化型腺癌和无脉管瘤栓的黏膜内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风险小,可作为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 月~200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邢台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收治132 例淋巴结转移阴性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淋巴结转移阴性与淋巴结转移阳性早期胃癌在肿瘤直径和浸润深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两者在性别、年龄、家族史、肿瘤数目、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和组织学类型分组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 本组获随访126 例,6 例失访,随访率为95.5% 。3 年生存率为91.3%(115/126),5 年生存率为84.9%(107/126)。 单因素分析经Kaplan-Merier 分析筛选出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阴性早期胃癌预后关系密切(P=0.001)。 结果表明浸润深度是淋巴结阴性早期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黏膜内癌患者的生存率与黏膜下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阴性早期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前或术中正确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是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未分化型早期胃癌(EGC)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的335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7.9%,其中黏膜内癌(M癌)和黏膜下层癌(SM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5%、25.6%,直径≤2.0cm和>2.0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0%和25.8%,脉管瘤栓阳性和脉管瘤栓阴性的淋巴结转移率为50.0%和16.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瘤栓与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2cm、黏膜下层浸润和脉管瘤栓是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直径≤2cm、黏膜内癌、无脉管瘤栓的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风险小。  相似文献   

10.
早期胃癌淋巴转移临床病理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转移临床病理相关因素,预测淋巴转移风险。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6-2009年214例早期胃癌标本,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形态、病灶大小、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及脉管侵犯等因素与早期胃癌淋巴转移相关性。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病灶大小[OR=2.014,95%置信区间CI(1.049~3.865),P=0.035]、浸润深度[OR=7.112,95%CI(2.484~20.362),P〈0.001]、病理组织学[OR=3.353,95%CI(1.294~8.690),P=0.013]、脉管侵犯[OR=2.812,95%CI(1.043~7.583),P=0.041]与淋巴转移相关。结论肿瘤病灶大小、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及脉管侵犯是早期胃癌淋巴转移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42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ESD与EMR(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结果 ESD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ESD组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ESD组术中出血率和穿孔率分别为3.53%和2.35%,均显著低于EMR组的19.30%和8.77%(P<0.05);ESD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具有病灶切除彻底、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注射液预防纵隔肿瘤患者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纵隔肿瘤患者104例,随机双盲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分组方法采用CONSORT声明(2010版)标准。对两组患者均给予放射治疗,观察组另外给予左卡尼汀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心脏炎症反应情况、心电图异常情况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结果治疗过程中观察组炎症发生率为28.85%,低于对照组的53.85%(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电图异常患者比率为38.46%,低于对照组的65.38%(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69%,低于对照组的59.62%(P﹤0.05);治疗后观察组CK和LD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体内TNF-α和TGF-β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纵隔肿瘤患者放射治疗的过程中加用左卡尼汀注射液可有效降低患者心肌炎症反应,维持心脏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胃上部早期癌(UGC)与胃中下部早期癌(M LGC)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EGC)的37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病灶部位分为UGC组(180例)与M LGC组(19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病灶内镜下特征及随访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EGC黏膜下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UGC组年龄≥60岁、男性比例高于M LGC组,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比例低于M LG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巴黎分型、组织学类型、黏膜下浸润、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和治愈性切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GC组、M LGC组发生黏膜下浸润者分别有66例、34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上部位置、淋巴结转移、未分化型是EGC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黏膜下浸润、未分化型是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短期疗效(整块切除、完全切除、愈性切除、出血、穿孔)和长期疗效(复发、死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评估UGC达到ESD适应证的前提下,可优先选择内镜下切除。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目的]探讨胃腺癌根治术后脉管浸润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胃癌根治术的19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脉管是否浸润分为两组:脉管浸润组[LV(+)组]47例和脉管未浸润组[LV(-)组]145例,分别比较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结果]脉管浸润组和脉管未浸润组在年龄、肿瘤大小、大体类型、pT分期、pN分期、病理分期及手术方式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与pN分期之间显著相关(P=0.007)。但在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分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脉管浸润组3年生存率为27.7%,脉管未浸润组3年生存率56.6%,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探讨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发现,脉管浸润伴随淋巴结转移者3年生存率21.4%,脉管未浸润伴随淋巴结转移者3年生存率4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脉管浸润(P=0.040,OR=1.595)、pT分期(P<0.001,OR=1.721)和pN分期(P=0.006,OR=1.354)是影响胃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胃腺癌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脉管浸润的胃腺癌患者预后差,当脉管浸润伴随淋巴结转移时提示要比单纯的淋巴结转移预后更差。脉管浸润是影响胃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 研究未分化型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接受胃癌根治术并经术后病理诊断为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80例,分析内镜特征、临床病理特征、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80例患者中,18例有淋巴结转移。有淋巴结转移组患者黏膜下癌比例、有脉管浸润比例、血清G-17含量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血清PG-Ⅱ/PG-Ⅰ比值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黏膜下癌(OR=1.944,95%CI:1.452~2.853)、脉管浸润(OR=1.775,95%CI:1.378~2.512)、术前血清G-17升高(OR=1.661,95%CI:1.277~2.451)及PG-Ⅱ/PG-Ⅰ比值降低(OR=2.039,95%CI:1.503~2.849)是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黏膜下癌、脉管浸润、术前血清G-17升高及PG-Ⅱ/PG-Ⅰ比值降低可能增加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分析两种手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92例早期胃癌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ESD组(52例)与EMR组(4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按术后出血情况,将本组92例患者分为出血组(8例)与未出血组(8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SD组的完整切除率高于EMR组(904% vs. 700%),治愈性切除率高于EMR组(769% vs. 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的手术时长及切除病灶直径大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与EM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 vs. 75%,P>005),术中穿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出血组比较,出血组患者长期使用抗凝药史比例高,病灶直径大,手术时间长,病灶位置为胃上1/3的比例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病灶直径大、病灶位置为胃上1/3及手术时间长是影响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病灶切除率高于EMR,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手术时间过长、胃上1/3部位病变及病变直径大于4 cm是早期胃癌患者行ESD或EMR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1~2期乳腺癌患者临床与病理因素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指导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的应用,以避免腋窝清扫术(ALND)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收集接受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T1~2期乳腺癌病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共2108例患者入组,其中1021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48.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脉管瘤栓、ER、PR、Ki-67指数以及分子分型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HER-2是否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脉管瘤栓、ER表达状况(P﹤0.05);而年龄也可能是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结论肿瘤越大、分化越差、伴脉管瘤栓、ER阳性表达以及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小叶癌的T1~2期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风险更高,而年龄≤50岁也可能增加了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T1~2期乳腺癌患者是否直接行ALND应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cnRNA)HCP5/微小RNA(miR)-27b-3p轴与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择468例接受ESD的早期胃癌患者并随访术后复发情况,选择同期105例接受胃镜下胃黏膜活检并经病理证实为正常胃黏膜的受试者作为对照。检测早期胃癌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lcnRNA HCP5、miR-27b-3p的表达水平,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lcnRNA HCP5、miR-27b-3p与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早期胃癌组织中lcnRNA HCP5的表达水平(1.28±0.36)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1.00±0.22),miR-27b-3p表达水平(0.81±0.24)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的(1.00±0.27)(P<0.05)。不同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的早期胃癌组织比较,lcnRNA HCP5、miR-27b-3p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的早期胃癌患者lcnRNA HCP5表达水平(1.67±0.14)高于未复发者(1.27±0.02)(P<0.001),miR-27b-3p表达水平(0.68±0.05)低于未复发者(0.81±0.01)(P=0.020);lcnRNA HCP5高表达患者无复发生存率低于低表达患者(P=0.019),miR-27b-3p高表达患者无复发生存率高于低表达患者(P=0.033)。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lcnRNA HCP5及miR-27b-3p表达是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论] 早期胃癌中lcnRNA HCP5/miR-27b-3p轴的变化与多项病理特征恶化及ESD术后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9.
高蕊  张秋艳 《癌症进展》2022,20(1):67-70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90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EMR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包括PGⅠ、PGⅡ,计算PGⅠ/PGⅡ)、...  相似文献   

20.
崔征  侯鹏飞  刘伟 《癌症进展》2021,19(5):475-478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对早期胃癌术前分期的评估价值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80例术前行EUS检查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EUS对早期胃癌黏膜下浸润深度的评估价值及EUS对早期胃癌术前分期评估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180例早期胃癌患者中,经术前EUS检查评估病灶浸润至黏膜内层者106例,浸润至黏膜下层者74例.EUS评估早期胃癌术前分期的灵敏度为62.8%(91/145),特异度为57.1%(20/35),准确度为61.7%(111/18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 cm是EUS对早期胃癌分期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肿瘤直径﹥2 cm、分化程度为低分化均是EUS对早期胃癌分期过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EUS对早期胃癌术前分期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而肿瘤直径和分化程度是影响EUS对早期胃癌术前分期评估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