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食管早期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安阳市肿瘤医院接受ESD治疗的180例食管早期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情况将其分为狭窄患者和非狭窄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年龄、性别、手术时间、体重指数、病理学类型、病灶位置、病变位置环周直径、病灶纵向长径、组织浸润深度、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固有肌层损伤),并分析患者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180例食管早期癌患者有21例发生术后狭窄,发生率为11.67%。狭窄患者鳞癌占比76.19%(16/21)、病变位置环周直径(38.02±5.62)mm、病灶纵向长径(44.83±8.65)mm、组织浸润深度m3+sm1占比76.19%(16/21)、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占比61.90%(13/21)、固有肌层损伤占比33.33%(7/21),均高于非狭窄患者的50.31%(80/159)、(27.34±5.37)mm、(31.65±7.29)mm、27.67%(44/159)、30.19%(48/159)、...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并发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和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的921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通过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吸烟、饮酒、喜食腌制食物、喜食辛辣食物、喜食滚烫食物、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100,环周比例<1/2均显著影响早期食管癌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P<0.05),基于此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892(95%CI:0.845~0.938),显示模型区分度较好,临床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显示模型精准度较好。结论 本研究中的列线图预测效果较好,有利于临床直观判断早期食管癌患者ESD术后并发食管狭窄风...  相似文献   

3.
何应碧  周永静 《实用癌症杂志》2023,(8):1297-1299+136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及术后难治性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早期食管癌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ESD治疗,观察ESD治疗情况。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难治性狭窄将患者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统计两组一般资料,分析早期食管癌ESD术后难治性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 80例食管癌患者中,术后有18例发生难治性狭窄,发生率为22.50%(18/80);发生组肿瘤浸润深度(M3-SM2)、剥离纵径长度≥5 cm、固有肌层损伤、术中止血夹数量>5个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家族史、糖尿病史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浸润深度(M3-SM2)、剥离纵径长度≥5 cm、固有肌层损伤、术中止血夹数量>5个是早期食管癌ESD术后发生难治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早期食管癌患者采用ESD术治疗效果确切,但术后难治性狭窄发生率较高,肿瘤浸润深度(M3-SM2)、剥离纵径长度≥5 cm、固有肌层损伤、术中止血夹数量&g...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食管癌及癌病变经内镜下微创治疗即可根治,可取得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疗效,且具有更高的手术安全性及术后生活质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最常采用的一种内镜微创技术,具有多种优势,但仍存在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延迟性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早期食管癌患者21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延迟性出血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统计两组临床资料,分析早期食管癌患者ESD术后延迟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21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经ESD治疗后,20例发生延迟性出血,发生率为9.26%(20/216);发生组年龄≥60岁、肿瘤直径≥3 cm、术中出血、浸润深度(M3)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基础疾病、肿瘤位置、术中使用肾上腺素、病理分类、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肿瘤直径≥3 cm、术中出血、浸润深度(M3)是早期食管癌患者ESD术后延迟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早期食管癌患者ESD术后易发生延迟性出血,年龄≥60岁、肿瘤直径≥3 cm、术中出血、浸润深度(M3)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已被广泛接受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大面积食管病变ESD术后往往会造成严重的食管狭窄,从而极大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有多种预防ESD术后食管狭窄的方法,包括药物预防、机械性扩张、组织屏蔽法和再生医学等,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存在狭窄容易复发、操作复杂等问题,更加有效且易于临床应用的预防狭窄的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目前食管早癌ESD术后狭窄的预防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早期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78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EMR治疗,观察组予以ESD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手术情况、病灶切除率、肿瘤标志物、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73.58±6.25)min]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89.63±6.12)mL]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89.74%)、完全切除率(79.49%)高于对照组(71.79%、5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3.15±0.42)μg/L]、癌胚抗原(CEA)[(6.89±1.13)μg/L]及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CYFRA21-1)[(2.89±0.38)μg/L]水平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中生理领域评分[(87.63±7.15)分]、心理领域评分[(86.59±6.78)分]、社会领域评分[(88.57±6.58)分]及环...  相似文献   

8.
摘 要: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被证实为一种治疗早期食管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与以往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技术相比,ESD技术使大块食管黏膜病灶完整切除成为可能,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切除适应证再次得到扩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且二者疗效相当,5年生存率均可达95%以上。该文就早期食管癌ESD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米亚玲  王红玉  赵运芳 《癌症进展》2022,(13):1360-1362+1372-1373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接受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围手术期干预,研究组患者给予综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排气恢复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降低,研究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干预能够改善接受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手术安全性,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王实  朱舒文 《肿瘤学杂志》2012,18(9):704-707
食管癌的早期诊治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及生活质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早期食管肿瘤是一个经济有效且微创的治疗方法.全文收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文献,并就食管早期肿瘤ESD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所用器械、治疗经过及注意事项、术后处理、并发症及病灶复发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早期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早期食管癌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和研究组(37例)。对照组采用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MR),研究组予以ESD,术后均持续观察3个月。比较2组病灶切除效果、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病灶整块切除率(94.59%)、病灶完全切除率(89.19%)均高于对照组(72.97%、64.86%);手术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6.48±6.72)min、(6.97±1.83)d,短于对照组的(79.35±7.01)min、(8.96±2.04)d;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分别为(86.32±11.46)ml、0.00%,低于对照组的(145.17±18.59)ml、16.22%,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并发症相当(8.11%VS 13.5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SD在早期食管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彻底剥离病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早期食管癌ESD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10月进入我院行ESD治疗24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作为模型组,将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行ESD治疗的7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作为验证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期食管癌ESD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建立早期食管癌ESD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列线图模型。结果 246例早期食管癌ESD患者中有70例患者ESD术后发生中重度疼痛,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为28.46%(70/24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60岁、睡眠状况较差、城市户籍、术前心理状态不佳、病变环周比≥3/4及黏膜下层纤维化等是早期食管癌ESD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早期食管癌ESD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列线图模型,结果显示,模型组的C-index为0.772 (95%CI:0.742~0.803),验证组的C-index为0.784 (95%CI: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顽固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72例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根据术后食管狭窄情况将其分为顽固性狭窄组(13例)与非顽固性狭窄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顽固性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72例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中,术后发生顽固性狭窄13例,占18.05%。顽固性狭窄组患者肿瘤浸润深度m3~sm1、病变环周范围≥3/4及全周、病变纵向长径≥50 mm比例均高于非顽固性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m3~sm1、病变环周范围≥3/4及全周、病变纵向长径≥50 mm均为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后出现顽固性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较深、病变环周范围较广、病变纵向长径较长等因素均易增加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顽固性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57例行内镜检查取活检经病理学确诊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并行ESD治疗的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照术前与术后的病理结果,并对手术并发症、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观察。结果57例行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术后病理学诊断黏膜内癌12例(21.1%),原位癌22例(38.6%),重度不典型增生18例(31.6%),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8.8%)。术前术后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87.6%,其中有10例不相符的患者为术前活检病理级别低于术后病理级别。结论对于病理学活检、染色内镜及超声内镜确诊为直径〈30mm无肿瘤转移的早期食管癌及中重度异型增生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效果良好。黏膜下剥离术是这类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有效方法,且创伤小,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进展期头颈部癌(head and neck cancer, HN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间四川省肿瘤医院实施的19例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进展期HNC患者(ESD 1组)的临床资料,并纳入35例同期ESD治疗的单纯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 2组)的临床资料与之比较,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结果及术后生存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食管病变部位、食管病变长度、食管病变环周面积、食管病变放大胃镜分型及术前病理类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D 1组全组病例进展期HNC包括下咽癌14例,口咽癌3例,口腔癌3例,喉癌1例。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大出血及食管穿孔发生。ESD 1组与ESD 2组在食管固有肌层损伤率[15.8%(3/19)vs 14.3%(5/35),P=0.882]、ESD手术时间[(71.4±39.4)min vs(67.8±32...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联合放疗治疗侵犯黏膜下层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9~2015年11例已侵犯黏膜下层但尚未远处转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进行了ESD术,术后均进行了放疗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肿瘤均被整块切除,平均肿瘤直径为28mm(12~53mm);侵及至sm1患者8例,sm2患者3例;切缘均为阴性,1例患者淋巴结有转移。放疗治疗结束后平均随访51个月(20~70个月)。无患者死于食管癌,无患者复发。[结论] ESD联合放疗治疗早期食管癌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分析两种手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92例早期胃癌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ESD组(52例)与EMR组(4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按术后出血情况,将本组92例患者分为出血组(8例)与未出血组(8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SD组的完整切除率高于EMR组(904% vs. 700%),治愈性切除率高于EMR组(769% vs. 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的手术时长及切除病灶直径大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与EM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 vs. 75%,P>005),术中穿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出血组比较,出血组患者长期使用抗凝药史比例高,病灶直径大,手术时间长,病灶位置为胃上1/3的比例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病灶直径大、病灶位置为胃上1/3及手术时间长是影响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病灶切除率高于EMR,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手术时间过长、胃上1/3部位病变及病变直径大于4 cm是早期胃癌患者行ESD或EMR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患者发生脉管浸润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27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62)和观察组(n=65),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胃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早期胃癌患者的脉管浸润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胃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98.4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8%,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127例早期胃癌患者中,脉管浸润32例,无脉管浸润9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均可能与早期胃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无关(P﹥0.05);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体分型均可能与早期胃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浸润深度为黏膜下层、肿瘤大体分型为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患者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8月于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共198例患者纳入研究,通过内镜下判断是否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分为2组,分析其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有无差异。  结果  198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有119例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并与ESD术后切缘阳性有关(P=0.032)。ESD术后标本切缘阳性34例,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有白色苔藓样病变(P=0.036)、病变累计管周范围(>3/4 管周,P<0.001)、术后病理(黏膜内癌以下,P=0.002)、病变浸润深度(M3以下,P<0.001)是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患者ESD术后切缘阳性风险性增加;病变累计管周范围>3/4 管周、病变浸润深度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不同浸润深度早期胃癌的临床安全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我院行ESD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根据ESD术后病理,比较黏膜内癌组(M)与浅层黏膜下癌组(浸润深度≤500μm, SM1)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预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ESD术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结果:276例患者中,M组247例,SM1组29例。M组与SM1组在病变大小、病变部位、术后病理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治愈性切除率远高于SM1组(94.74%vs 65.52%,χ2=29.007,P<0.05);M组与SM1组3年生存率(96.21%vs 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0,P=0.463),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572);有溃疡和浸润深度SM1是影响ESD术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结论:ESD治疗不同浸润深度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