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时应用搏动灌注(PP)和非搏动灌注(NPP)对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拟行CPB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搏动灌注组(PP组)和非搏动灌注组(NPP组),每组30例。PP组在人工心肺机泵后串联双搏动式心肺辅助装置,在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搏动灌注。NPP组全程均采用非搏动灌注。两组灌流量控制在2.3~2.8 L/(min .m2)。分别于术前(T1)、CPB后4 h(T2)、12 h(T3)、24 h(T4)、48 h(T5)抽取外周静脉血及留取新鲜尿液,测定血清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β2-MG浓度。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1比较,两组血清Scr、BUN浓度在T4~T5明显升高(P〈0.01);血清β2-MG、尿β2-MG浓度在T2~T5明显升高(P〈0.05)。与NPP组比较,PP组血清Scr、BUN浓度在T4~T5明显降低(P〈0.05);血清β2-MG、尿β2-MG浓度在T2~T5明显降低(P〈0.05)。结论 PP能有效地减轻CPB后肾脏损伤,降低肾功能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大脑局部脑氧饱和度(ScO2)及血浆中内皮素-1(ET-1)的改变,判定小儿体外循环(ECC)期间搏动灌注与非搏动灌注对脑氧供和组织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 40例行一期根治手术的典型法洛四联症患儿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PP组,n=20)和非搏动灌注组(NP组,n=20)。PP组患儿在心脏阻断期间用Jostra HL20型人工心肺机行改良滚压泵搏动灌注,NP组ECC全程均采用传统滚压泵平流灌注。每位患儿的ScO2从麻醉诱导后一直持续监测到返回ICU 6 h。采集不同时点的血液标本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及血浆游离血红蛋白(PFH)水平,通过血流动力学的持续观察对比搏动ECC的效果。结果在PP组通过有创血压监测即可观察到有效的搏动灌注效果,PP组在心脏阻断期间的脉压差(ΔP)明显高于NP组(P〈0.01)。PP组ScO2在心脏停跳阶段高于NP组,且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患儿返回ICU 2 h。ET-1水平在ECC结束时PP组低于NP组(P〈0.01),且持续到ICU 8 h。PFH浓度在心肌阻断开放时、ECC结束时及ICU 2 h PP组均高于NP组(P〈0.05)。结论大脑局部ScO2对ECC期间脑氧的变化非常敏感。搏动ECC可以通过提高脑氧供并改善组织微循环来实现其趋于正常生理的灌注特性,但是在紫绀型患儿中搏动灌注有增加血液破坏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犬低温和常温体外循环(CPB)中FT3,FT4,TSH的变化。方法 11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低温组(H组,n=5,咽低温28℃)和常温组(N组,n=6,咽低温〉35.3℃),分别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30min、体外循环90min、体外循环停机后60min抽取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FT3,FT4,TSH浓度。结果 FT3:H组维持在CPB前水平,N组则呈明显下降趋势:CPB 30min,CPB 90min低于CPB前(P〈0.05),且在CPB后60min,N组明显低于H组(P〈0.01)相应时点数值。FT4:两组皆略上升,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SH:两组呈上升趋势。仅CPB 90min时N组高于CPB前(P〈0.05)。结论 家犬温氧合血持续灌注、常温体外循环比冷晶体液间断灌注、低温体外循环导致更明显的低凡综合征,而FT4,TSH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搏动灌注对脑氧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搏动灌注对患者脑氧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12月间在CPB下手术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P组)20例和非搏动灌注组(NP组)20例。主动脉阻断期间P组应用人工心肺机自身的滚压泵通过转速改变形成搏动血流进行灌注,NP组采用常规平流灌注。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 h抽取静脉血检测血肌酐、尿素氮;诱导后(T1)、主动脉阻断后10 min(T2)、主动脉开放前(T3)、停机后25 min(T4)经桡动脉及颈静脉球部采血行血气分析,测定颈静脉球部氧饱和度(SjvO2)及动脉乳酸。观察手术期间尿量。计算脑动静脉氧含量差(AjvDO2)、氧摄取率(CERO2)。结果 P组与NP组比较显示:主动脉开放前P组SjvO2明显高于NP组(P0.05),而AjvDO2、CERO2水平则明显低于NP组(P0.05),术中乳酸明显较低(P0.05);单位时间尿量明显多于NP组(P0.05)。结论 CPB心脏手术采用搏动灌注的脑氧代谢和肾保护作用优于平流灌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3岁以下主动脉缩窄手术行顺行性脑灌注(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ACP)时在不同温度下患儿脑水肿情况,评估电阻抗成像技术是否可以评估患儿脑水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胸心外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3岁以下行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手术患儿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根据停循环时的鼻咽温度分为深低温组(17.0 ℃~20.0 ℃)、中低温组(20.1 ℃~25.0 ℃)和浅低温组(25.1 ℃~30.0 ℃)。检测麻醉诱导后、ACP前、ACP结束时、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结束时、术后3 h、术后12 h和术后24 h 7个时间点血清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的表达和脑电阻抗系数。收集同期20例在我院行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为对照组。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组间同时间点采用简单效应分析的Sidak检验,顺行性脑灌注下深低温组患儿血清AQP4水平在ACP结束、CPB结束、术后3 h、术后12 h、术后24 h相对于中低温组、浅低温组、对照组均明显升高(F组别=160.755,P组别=0.000;F时间=283.208,P时间=0.000,F交互=19.859,P交互=0.000);深低温组患儿脑电阻抗系数在CPB结束、术后3 h、术后12 h、术后24 h相对于中低温组、浅低温组和对照组均明显升高(F组别=55.243,P组别=0.000;F时间=90.805,P时间=0.000,F交互=10.743,P交互=0.000)。结论:3岁以下主动脉缩窄ACP时深低温组脑损伤可能高于中低温组、浅低温组和对照组,基于电阻抗成像技术的脑水肿监测仪可以判断患儿脑水肿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循环(CPB)中采用自行设计的微量晶体心肌灌注法与不停跳法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CPB下行单纯CABG患者40例,根据心肌保护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微量晶体灌注组(E组)和常规CPB不停跳组(C组),每组各20例。于麻醉诱导后(T0)、CPB 30 min(T1)、CPB停机(T2)、术后6 h(T3)、术后12 h(T4)、术后24 h(T5)、术后48 h(T6)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气K+、红细胞比容(Hct)、乳酸(Lac)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记录术前一般情况、搭桥支数、CPB时间、手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死亡病例。E组CPB时间及手术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T1-T2 E组K+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1);T1-T6各时间点两组患者CKMB、cTnI浓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1或P〈0.05),E组CKMB、cTnI浓度均比C组高,但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Hct、Lac浓度及术前一般情况、搭桥支数、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CPB中采用微量晶体灌注法能获得与常规CPB不停跳相似的心肌保护效果,在临床中可以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探讨小儿心脏畸形矫治手术中常温和浅低温心肺转流(Card iopu lmonary bypass,CPB)对部分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室间隔缺损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分别为常温CPB(35℃)组和浅低温CPB(32℃)组。在CPB开始前,CPB结束时和术后20 h抽取动脉血液标本测量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1(IL-1)。结果TNF-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明显变化,组间没有显著差异,IL-1在CPB结束前后无明显变化,术后20 h有显著上升,其中常温组较浅低温组略高,但是组间差异仍不明显(P>0.05)。结论常温CPB在简单病例手术时对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常温心脏不停跳与浅低温心脏停跳手术两组患者的血乳酸值及临床效果,分析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技术对人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房间隔缺损患者50例,心功能(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常温不停跳组(A组,n=25)和浅低温停跳组(B组,n=25)。采集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5min(T1)、体外循环(CPB)中间时间点(T2)、CPB停机后10min(T3)、ICU 1h(T4)、ICU 6h(T5)、ICU 24h(T6)动脉血,检测乳酸(Lac)含量并进行分析。并记录两组患者体外循环(CPB)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尿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①T1时点两组La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②T2、T3、T4、T5时点,A组Lac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T6时点两组Lac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另外A组体外循环(CPB)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尿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较B组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A组有缩短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温不停跳体外循环技术在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中对人体内环境影响小、且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低温技术对心肺复苏过程中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心脏停搏患者4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常温组给予常规心脏停搏急救处理。亚低温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4℃林格氏液诱导降温联合头颈部体表物理降温,控制肛温在33℃~35℃。对比两组患者复苏成功后24 h、48 h、72 h动脉血乳酸水平、格拉斯哥( GCS)评分,随访3~6个月,观察脑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亚低温组复苏成功后24 h、48 h、72 h动脉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常温组(P<0.05),GCS评分显著高于常温组(P<0.05)。随访期间,亚低温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常温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早期使用亚低温处理,可以有效减轻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损害,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期间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对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0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肺保护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2组患者均在CPB下行单纯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术。肺保护组CPB期间经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对照组CPB期间经肺动脉灌注等量生理盐水。监测2组患者CPB术后0、6、122、4 h呼吸功能,取动脉血1 mL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同时于CPB术前及停止CPB术后分别取2组患者右下肺组织(1.0 cm×1.0 cm×1.0 cm)活检标本,原位DNA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肺保护组CPB术后0、6、12、24 h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2组CPB术后肺组织细胞凋亡率均较CPB术前明显增多(P均〈0.01)。肺保护组、对照组CPB术后肺组织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46±1.96)%、(18.68±1.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常规低温CPB术可以诱导肺组织细胞的细胞凋亡。(2)CPB期间经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可显著抑制肺组织细胞的凋亡,减轻CPB肺损伤,提示其具有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期间海马ATP水平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性的影响,以探讨低温减少延迟性神经元死亡(DND)的机制。方法采用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时间10 min。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组和低温组,3组动物又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进一步分为再灌注6 h、48 h、96 h 3个亚组。所有沙土鼠脑缺血期间脑温均维持(38.0±0.2)℃,再灌注6 h内,低温组脑温维持(30.0±0.2)℃,常温组脑温维持(38.0±0.2)℃。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目。ATP、ADP、AMP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紫外检测器法,CCO活性测定采用酶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再灌注96 h,低温组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常温组(P〈0.01)。除再灌注6 h外,低温组海马ATP和腺苷酸池(ATP+ADP+AMP)含量均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低温组各再灌注时间点海马CA1区CCO活性均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结论低温可通过保护CCO活性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期间的细胞能量代谢障碍,从而减少DN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和心脏停跳体外循环(CPB)对血浆内皮素(ET-1)含量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心脏不停跳CPB患者23例,心脏停跳CPB患者20例。观察两组CPB期间灌注指标的异同,并分别在术前、CPB30min停机、术后2、6、24h采血测定血浆ET-1。结果 心脏停跳组及术后6h内血浆ET-1含量增高(P<0.05),术后24h恢复至术前水平;心脏不停跳组CPB期间及术后24h内血浆ET-1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心脏不停跳CPB对血浆ET-1无明显影响,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13.
心脏不停跳对体外循环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心脏不停跳手术减轻体外循环(CPB)术后炎性反应的效果。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不停跳组)和对照组(停跳组)。实验组在浅低温(31℃~34℃)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手术;对照组在冷晶体停跳、中度低温(28℃~30℃)CPB下手术。分别在术前(T1)、CPB结束后即刻(T3)、2h(T3)、6h(T4)、24h(T5)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CPB结束后两组TNF-α、IL-8、MDA含量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实验组IL-8含量在CPB后各时点均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TNF-α、MDA含量在体外循环后即刻、3h及6h较对照组为低(P〈0.05、〈0.01),在24h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 心脏不停跳手术可以减少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CPB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搏动和平流灌注模式下,血流携带能量的大小及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本院因单纯心脏二尖瓣病变拟行心脏瓣膜替换或成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搏动灌注(PP)和平流灌注(NP)两组,通过能量等效压(EEP)和附加血流动力学能量(SHE)计算搏动和平流两种灌注模式在主动脉阻断后即刻、10 min、20 min、30 min和开放前各时间点血流能量的大小,并检测麻醉诱导后(T1)、主动脉阻断后30 min(T2)、停机后30 min(T3)和术后6 h(T4)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变化,研究搏动灌注能量传递效率对血管内皮功能和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主动脉阻断后,PP组各时段EEP和SHE明显高于NP组;ET-1在T2和T3时点PP明显高于NP组;IL-10在T2、T3和T4时点PP组明显低于NP组;组内比较,各细胞因子与基础值(T1)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术中尿量PP组明显多于NP组[(672.71±310.55)ml vs(397.79±171.74)ml];两组肌酐、尿素氮无显著差异。结论与平流模式体外循环相比较,体外循环中采用有效搏动灌注赋予血流更多能量,这些能量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可能影响内皮因子和炎性因子的分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期间肺动脉灌注低温含银杏叶提取物的肺保护液对MDA、IL-6和TNF-α的影响,观察其对肺脏的保护作用。方法30例二尖辩置换术患者随机等分为保护组和对照组,均在CPB下行心内直视术,保护组CPB期间经肺动脉灌注低温含银杏叶提取物的保护液,对照组灌注等量生理盐水,其他处理与保护组相同。监测CPB前和CPB后0.6、12和24h患者的血氧指数、血浆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仪(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并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保护组各时点血氧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O.05),CPB后血浆MDA、IL-6和TNF-α水平较术前升高(P〈O.05);在CPB后各时间点,肺保护组患者血浆IL-6、TNF-α和MDA均低于对照组(P〈O.05);对照组肺组织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肺间质水肿、肺泡壁小血管扩张、充血,保护组肺组织炎性反应较轻微。结论CPB可引起患者术后血浆MDA、IL-6和TNF-α水平升高;经肺动脉灌注低温含银杏叶提取物的肺保护液可抑制心内直视术后患者血浆MDA、IL-6以及TNF-α的表达,减轻肺组织的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探讨常温体外循环和浅低温体外循环对小儿脑代谢的影响。方法室间隔缺损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常温(35℃以上)和浅低温(32℃)下手术纠治。在ECC前、ECC结束和术后20h检测S100蛋白浓度。用近红外线光普法(MRS)测量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HbO2)、脱氧血色蛋白(HbD)及氧化型细胞色素aa3(CytOx)。结果两组S100蛋白都在转流结束时明显升高,术后回落,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转流前期可见浅低温组HbO2高于常温组,升温后浅低温组HbO2显著下降,低于常温组(P〈0.05)。浅低温组CytOx在整个转流过程中低于常温组(P〈0.05)。结论常温转流对于简单心脏病手术是安全的,不会造成神经系统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持续低温灌注体外循环(CPB)不降温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温组46例,低温组55例。对比两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血尿、乳酸水平、使用多巴胺时间等检测指标间的差别。结果常温组CPB时间、手术时间均比低温组短(P0.05),术后引流量、使用多巴胺时间、血尿发生率、乳酸水平均较低温组低(P0.05)。结论心脏持续低温灌注CPB不降温方法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心肌保护良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对体外循环(CPB)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CPB瓣膜置换术患者34例,根据术前是否合并房颤分为A、B两组,各17例,A组合并有房颤,B组未合并房颤。检测两组患者切皮前(T1)、给鱼精蛋白后10 min(T2)、关胸时(T3)、术后4 h(T4)4个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等凝血相关指标,记录术中至术后24 h肝素用量、鱼精蛋白用量、异体血用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结果两组各时间点PLT、PT、APTT、TT、FIB、DD、A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至术后24 h肝素用量、鱼精蛋白用量、异体血用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对CPB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动态监测马来酸桂哌齐特(CM)对脑组织缺血区域的影响,明确CM对于急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功能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①SD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缺血再灌注组、马来酸桂哌齐特(CM)治疗组,每组8只大鼠.再灌注后对CM治疗组立即从尾静脉注射CM.术前与再灌注后6h、24 h、3d进行常规MRI检测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结果 ①常规MRI检测:各组大鼠再灌注后6h、24h、3dT2加权像(T2WI)上梗死面积无明显差异(P>0.05).②1 HMRS分析:缺血再灌注组术前、术后6h、24h、3d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磷酸肌酸和肌酸(PCr+Cr)值分别为(1.53±0.20)、(0.50±0.17)、(0.44±0.13)、(0.40±0.10),乳酸(Lac)/(PCr+Cr)值分别为(0.03±0.01)、(1.10±0.28)、(1.30±0.23)、(1.23±0.19).CM治疗组术前、术后6h、24 h、3 d NAA/(PCr+Cr)值分别为(1.44±0.22)、(0.68±0.13)、(0.61±0.10)、(0.53±0.09),Lac/(PCr+Cr)值分别为0.02±0.01、0.85±0.25、0.99±0.20、0.90±0.15.与术前相比,缺血再灌注组NAA/(PCr+Cr)值在术后6h、24 h、3d明显降低(P<0.01),Lac/(PCr+Cr)值明显增高(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CM治疗组NAA/(PCr+Cr)值在再灌注后6h、24 h、3d均显著增高(P<0.05),Lac/(PCr+Cr)值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应用CM可以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区的缺血缺氧环境,减少神经元的坏死.  相似文献   

20.
体外循环中含氧血持续肺动脉灌注的肺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期间含氧血持续肺动脉灌注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3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肺灌注组(n=15),对照组(n=15)。肺灌注组患者CPB术中采用含氧血肺动脉持续灌注,对照组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未行肺动脉灌注。记录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监护时间。分别于术前、CPB结束及术后0,6h测算氧合指数、肺静态顺应性变化。CPB停机后30min,取患者右上肺组织,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肺灌注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监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肺灌注组患者CPB结束和术后0,6h的氧合指数及肺静态顺应性高于对照组(P<0.05)。肺组织活检病理结果显示,对照组肺间质水肿明显,肺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灌注组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CPB术后存在肺损伤,CPB中含氧血持续肺动脉灌注可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