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垂体瘤经鼻蝶手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及术后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择期行经鼻蝶垂体瘤手术患者360例,计算术后6h、6~12h、12~24h PONV发生率,按照是否发生PONV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垂体瘤经鼻蝶手术后发生PONV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经鼻蝶垂体瘤术后PONV总体发生率为26.27%(96/360),其中PONV症状为中、重度者占79.17%;有42例(43.75%)发生在术后6h内。与无功能型垂体瘤相比,泌乳素瘤(PRL)术后PONV发生率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0%vs.25.33;χ~2=6.638,P=0.010)。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垂体瘤大小、手术时间、有无脂肪填塞、术后疼痛、晕动病史是经鼻蝶垂体瘤术后发生PONV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手术时间长、术后中重度疼痛、有晕动病史是经鼻蝶垂体瘤术后发生PONV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手术时间长、术后中重度疼痛、有晕动病史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采用综合措施减少PONV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术后恶心、呕吐(post 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腹部手术高3倍以上,可能与手术前后体内雌性激素的变化相关。通过比较手术前后患者体内雌激素(estradiol)、孕激素(progesterone)、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PONV的关系。方法:选择20例在连续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下行宫颈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在术前、手术结束时及术后5、10及20 h测定其血清雌激素、孕激素、LH和FSH的数值,并在术后5、10及20 h时分别随访患者的恶心呕吐、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雌激素、孕激素、FSH、LH在术后均有明显的下降。雌激素、FSH和LH的下降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没有明显关系(P>0.05)。孕激素的下降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低孕激素水平也许是术后恶心、呕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RF)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84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肺癌手术治疗。术后按照是否发生RF分为RF组和非RF组。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术后RF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84例患者术后有33例发生RF。2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灶长度、肿瘤部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组年龄≥60岁、吸烟、全肺切除比率高于非RF组,术中出血量、术中液体输入量高于非RF组,第1秒用力呼气肺容积(FEV1)、第1分钟最大呼吸量(MVV)、用力肺活量(FVC)低于非R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吸烟、全肺切除、术中出血量多、术中液体输入量多、肺功能低下是肺癌术后R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吸烟、全肺切除、术中出血量多、术中液体输入量多、肺功能低下是肺癌术后R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术前危险因素评估,选择合适手术方式,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降低RF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观察托烷司琼与氟哌利多用于防治肺癌术后吗啡PCLA期间的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肺癌手术患者80例,ASA Ⅰ-Ⅱ,随机均分为托烷司琼组和氟哌利多组,术后均采用吗啡PCIA.两组分别在镇痛药液中加入托烷司琼5 mg和氟哌利多5 mg,观察72小时内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VAs评分分别为1.85±0.3和1.78±0.5,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术后恶心的发生率分别为17.5﹪和20.0﹪,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10.0﹪和12.5﹪,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全麻肺癌手术后吗啡PCIA采用托烷司琼可达到和氟哌利多相同的抗PONV功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诱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04年4月至2009年4月期间在肿瘤医院住院予以肺癌手术的患者419例进行调查,对肺癌术后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前吸烟、老年(≥65岁)、肺气肿病史、术中心包损伤、全肺切除的手术方式、术后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并发症(肺不张、液气胸)和术后镇痛均与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术前积极治疗心肺并发症,改善心肺功能;术后加强心电监护及预防处理,这样可减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肺癌术后早期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 房颤是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甚至增加肺癌患者手术死亡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肺癌术后早期发生房颤的情况和危险因素,观察肺癌术后房颤对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2月肺癌手术患者416例,术后一周内出现房颤者52例作为房颤组,未出现房颤患者系统随机抽取病例91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导致肺癌术后房颠的原因,单因素分析行x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比较房颤组与对照组的30 d内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416例肺癌患者中,术后52例发生房颤,占12.5%,常发生于术后1-3天.经多因素分析,年龄>65岁,术前合并肺部感染、术前FEV)%pre(一秒钟用力呼吸容积预计值,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of the predicted value)下降、术中心包内处理血管及术后低氧血症是肺癌术后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且均为危险因素.房颤组与对照组比较,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明显增加(P<0.01).但两组术后30 d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103).结论 肺癌术后房颤与年龄>65岁,术前肺感染,FEV1%pre下降、术中心包内处理血管、术后低氧血症相关,肺癌术后房颤虽未增加患者术后30d内死亡率,但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肺癌患者术前定植菌及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气道定植菌筛查,依据是否存在气道定植菌分阳性组与阴性组,分析老年肺癌患者术前气道定植菌的危险因素;术后依据是否发生肺部并发症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分析影响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老年肺癌患者中气道定植菌阳性率为37.50%(30/80),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36.25%(29/80);单因素分析显示,SP-D、吸烟史与老年肺癌患者术前气道定植菌有关(P<0.05);多因素显示,SP-D<30 ng/ml、吸烟为影响老年肺癌术前气道定植菌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单因素显示,年龄、SP-D、吸烟史、气道定植菌、手术时间与老年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显示,年龄≥70岁、SP-D<30 ng/ml、吸烟、气道定植菌阳性、手术时间≥2 h为老年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结论 老年肺癌患者受SP-D<30 ng/ml、...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癌老年患者胸腔镜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间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379例行胸腔镜手术的食管癌患者,记录患者各项指标及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观察各指标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共发生下呼吸道感染93例(24. 5%)。年龄≥60岁、长期吸烟史、糖尿病、喉返神经损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手术时间≥4h是食管癌患者胸腔镜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 05),术后血白蛋白≥35g/L是患者胸腔镜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 <0. 05)。结论食管癌老年患者胸腔镜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临床中应针对危险因素,做好术前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9.
吴晓明  刘渊源  陈家令 《癌症进展》2019,17(11):1314-1316,1323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2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检测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循环肿瘤细胞水平。根据术后循环肿瘤细胞测量值对患者进行分组,测量值≥1为A组,测量值=0为B组,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比较A组和B组患者的复发转移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上述影响因素与肿瘤复发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术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测量值明显低于术前(P﹤0.01)。根据术后循环肿瘤细胞测量值,A组75例患者,复发转移率为64.0%(48/75);B组45例患者,复发转移率为35.6%(16/45)。B组患者的复发转移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循环肿瘤细胞测量值≥5/ml、TNM分期为Ⅲ~Ⅳ期和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均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循环肿瘤细胞测量值、TNM分期与肿瘤复发转移均呈正相关(r=4.181、3.792,P﹤0.05),分化程度与肿瘤复发转移呈负相关(r=-3.374,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循环肿瘤细胞测量值明显降低,且与肿瘤的复发转移呈正相关,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低分割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20例接受低分割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3个月内发生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37例(30.83%)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83例(69.17%)患者未发生放射性肺炎.有肺部疾病史、肿瘤体积≥40 cm3、V20≥12%、患肺最大受照剂量≥54 Gy、有化疗史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低分割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低分割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是各项指标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制定放疗计划时需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郭国峰  蔡菁华  李璐 《癌症进展》2021,19(5):491-494
目的 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局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7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一制表并登记,统计病原学分析结果及一般资料,分析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9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术后局部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107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59.81%),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7.10%)较为常见;其次为革兰阴性菌(40.19%),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8.69%)较为常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体重指数(BMI)、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合并糖尿病情况、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情况、合并症数量、缺损修复方案、手术时间和输血情况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局部感染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BMI﹤20 kg/m2、合并糖尿病、合并症数量﹥2个、缺损修复区域/游离皮瓣、手术时间﹥6 h均是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局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局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可通过充分术前评估尽可能地减少危险因素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诚  周小昀  何嘉  李单青 《癌症进展》2018,16(6):702-704
目的 研究全胸腔镜手术对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术后恢复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28例行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的肺癌合并COPD患者(全胸腔镜组)和96例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的肺癌合并COPD患者(开胸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引流量、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胸管留置时间)和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肺不张、心律失常、发热)的发生情况.结果 全胸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引流量、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胸管留置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胸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癌合并COPD患者采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低.  相似文献   

13.
郑慧禹  邵志鹏  赵冬峰  杨玉伦 《癌症进展》2021,19(5):499-502,506
目的 对比分析胸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120例NSCLC患者分为胸腔镜组(n=60,接受胸腔镜微创手术)和开胸组(n=60,接受传统开胸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术后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和术后3天的血清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肺癌患者生存质量量表(EORTC QLQ-LC43)评价术前和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胸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引流管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胸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腔镜组和开胸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患者术后24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天,胸腔镜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IL-10、CRP水平均低于开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胸腔镜组患者的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家庭生活、肺癌附加因素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开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胸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NSCLC均具有较好的近期临床效果,但前者在手术创伤、术后恢复、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更具优势,且患者生活质量更佳.  相似文献   

14.
郭世洲  黄贵儒  陈兵 《癌症进展》2019,17(2):190-19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374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情况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胃癌患者的感染情况,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74例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共发生感染52例,其中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36.54%),其次为手术部位感染(23.08%)和泌尿道感染(13.4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3 h、围手术期输血、术中没有保温措施及合并糖尿病是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间≥3 h、围手术期输血、术中没有保温措施及合并糖尿病是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黄根钻  曹晓朋  苗满园  李仁拴  李伟 《癌症进展》2021,19(21):2203-2205,2256
目的 分析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接受传统开胸手术,观察组接受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凝血功能[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和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指标,并观察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患者D-D、FIB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D-D、FI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两组患者ET-1水平均下降,NO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E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相比于传统开胸手术,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且术后并发症风险低,更有利于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神经阻滞组(N组)和PCIA组(P组)。N组在麻醉开始前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P组在手术结束后连接PCIA泵,药物配方为舒芬太尼100μg+昂丹司琼8 mg。记录术后4、12、24、48 h的静息和活动VAS疼痛评分,补救镇痛次数以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与P组比较,N组术后4~24 h静息和活动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并且补救镇痛曲马多的用量更少,术后3天内,每天的最大疼痛评分均更低(P<0.05)。术后48 h内未发生穿刺部位出血、感染及局麻药不良反应;N组发生恶心呕吐3例(4.0%),P组发生恶心呕吐19例(25.3%),N组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小,可以作为术后镇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娜  马冬  郭伟  于耀洋  张国庆  关耀武  周晓丽 《癌症进展》2021,19(19):2040-2043
目的 研究手术室细节化管理模式对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8年3—9月的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72例)采用常规护理化管理模式干预,作为对照组,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的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7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细节管理护理模式干预,作为观察组.持续干预2个月,观察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心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尿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胸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心率均降低,左心射血分数(LVEF)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LVESD、LVEDV及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7天,两组患者IgA、IgM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IgA、IgM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细节化管理模式可明显促进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改善心功能,减轻术后免疫抑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食管癌根治术治疗,依据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收集2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经Logistic回归分析,获取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共26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1.67%(26/12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通气方式、糖尿病、慢阻肺、吸烟史、术前肺功能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手术时间≥4 h、术中出血量≥200 mL、术前白蛋白水平<30 g/L、单肺通气、糖尿病、慢阻肺、吸烟史、术前肺功能(FEV1/FVC)<70%为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较高,且与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白蛋白水平等密切相关,临床需尽早开展针对性干预,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肺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7天)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 2017年 11月至 2020 年1月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库(CN-PRO-Lung1)中421例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住院时间将患者分为正常组(≤7天)和延长组(>7天),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确定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男222例,女199例,平均年龄为(55.70±10.38)岁,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7天,其中 139 例(33.0%)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中 ,合并症,手术人路,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级别 标理类形型 病理分期和
医院类型与肺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显著相关(均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叶切除 扩大切除 术后并发症≥Ⅱ级和市县级三级医院是肺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01)。结论∶肺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较常见,其中肺叶切除、扩大切除、术后发生≥ Ⅱ级并发症和在市县级三级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术后住院时间延长(>7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肺段切除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均行机器人辅助肺段切除术治疗,术后依据是否出现肺部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收集2组基础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临床分期、术中出血量等,先对2组基础资料开展单因素分析,待获取有差异的项目后,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获取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0例肺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20例(22.22%),其中持续性肺漏气5例(5.56%),胸腔积液5例(5.56%),肺部感染10例(11.1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出血量、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3 kg/m2、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2 h、单肺通气时间≥2 h、出血量≥100 mL、白蛋白<35 g/L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