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安徽省阜阳市2020年1月某寄宿学校1例疑似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分析,了解其传播途径和传染源,为及时有效阻止疫情扩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WS 295—201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采集病例血液和密切接触者咽拭子,现场接种,及时保温运送至实验室进行分离培养,同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开展种特异性鉴定,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分群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E-test试纸条法进行药敏试验,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分析其同源性。结果 从病例血液和密切接触者咽拭子中共分离出13株脑膜炎奈瑟菌,均为W群,密切接触者菌株携带率为66.67%(12/18),PFGE分型显示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菌株高度相似,相似度为92.60%~100.00%。所有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利福平、美罗培南、阿奇霉素、米诺环素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中介,对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耐药。结论 密切接触者和病例均检出W群脑膜炎奈瑟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病例为阜阳市首例W群流脑病例。密切接触者病原菌携带率较高,W群流脑存在流行趋势,应加强对其监测,及时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江苏省徐州市2021年3月发现的1例青少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对血培养阳性菌株采用质谱仪鉴定,用普通PCR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同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用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菌株经PCR分型,为C群脑膜炎奈瑟菌。该菌株的MLST分型为ST-4821型。该菌株对临床常见13种抗菌药物均敏感。结论徐州市发现C群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致流行性脑膜脊髓膜炎病例,应加强本地区病原菌的检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湖南省首例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的病原学特征。 方法 采集疑似病例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的培养、分离、鉴定,确定为脑膜炎奈瑟菌。对菌株进行血清学分群和药敏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 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 结果 疑似病例脑脊液及血液中分离培养出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健康携带者带菌调查咽拭子中分离培养出2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均为ST-11型菌株,属于ST-11/ET-37 complex高致病克隆系。3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对复方磺胺甲恶唑全部耐药。 结论 湖南省首例W135群流脑病例是由ST-11型脑膜炎奈瑟菌引起,健康人群中也出现ST-11型W135型脑膜炎奈瑟菌的携带,W135群流脑在湖南省存在潜在流行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7年山西省由B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3例婴幼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3例婴幼儿流脑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采集病例脑脊液和血液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血清分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分子分型,药敏E-test试纸条法检测抗生素敏感性。结果3例B群流脑病例发病月龄分别为12 d、5月龄和8月龄,符合化脓性脑膜炎症状,脑脊液标本均分离培养出3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 MLST序列分型分析显示,2株菌为ST-5664(CC4821),1株为ST-5662。 3株B群菌株均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药物耐药。结论山西省首次从病例标本中分离到B群脑膜炎奈瑟菌,3例B群流脑病例均为婴幼儿发病,且主要基因型属于CC4821。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簡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作者在日常诊疗中所见到的流行性脑脊髓嘆炎的病例并不都是十分典型的.特別是婴幼儿,更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本文就误诊病例作一分析,以引起广大农村医生重视。一、咳嗽、气急,误诊为肺炎病历摘要:汤××,男,1岁。患儿发热3天伴  相似文献   

6.
张静华 《疾病监测》1999,14(1):13-1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死率高并常留有后遗症,尤其是暴发型病例抢救不及时病死率更高。因此,对流脑的防治应予以高度重视。现将我院从1980年1月至1997年12月收治的48例流脑病人的临床观察资料报导如下。在流脑流行季节,本文所报告的病例主要根据病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安徽省首例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及时掌握安徽省流脑菌群变迁动向。 方法 查阅病例的病案资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标本、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进行病原培养和基因型别检测。 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呕吐、惊厥、皮肤瘀点瘀斑、休克等;无流脑疫苗免疫史,无流脑病例或疑似流脑病例接触史。从病例血液标本中检出1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Nm),从病例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中检出4株W135群Nm。对病例Nm和2株密接Nm进行MLST基因序列检测,结果均为ST-11型。 结论 该病例为安徽省首例W135群流脑病例,其MLST基因序列为ST-11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2019年1月浙江省台州市1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进行病原学特征分析,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分子溯源依据。方法对患者血液标本、脑脊液标本和10名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对分离菌进行生化、血清分群鉴定以及体外药敏试验,同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从患者血液标本和2名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3株脑膜炎奈瑟菌,患者和1名密切接触者的菌株血清群均为B群,另1名密切接触者的菌株为不可分群。 药敏结果显示,3株菌株对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美洛培南等敏感,对米诺环素不敏感,对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耐药,对青霉素G和氯霉素中介。 PFGE分型显示,3株菌的相似度为100%,MLST均为ST-5664型,属于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结论台州市人群中存在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并引起了感染病例,提示应当加强对本地区健康人群携带情况及菌株分子特征的监测,为流脑感染病原菌的溯源调查与控制提供实验室支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指引下,我们地区合作医疗事业蓬勃发展,“预防为主”方针深入人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病死率有了明显下降。1975年比1971、1972年下降了56%,比1973、1974年下降了33%。为了进一步降低病死率,总结经验教训, 我们收集了各县及公社医院收治的流脑死亡病例129例进行临床分析。一、一般情况从死亡病例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年龄:婴幼儿和老年人病死率最高。10~40岁病死率只有O.7%,而不满一周岁的婴儿为15.8%,6个月以内者高达21%,61岁以上老人为25%。高低相差数十倍,指出了抢救的年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原灵  詹銮峰  林震宇 《疾病监测》2010,25(3):195-196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福建省于2006年发生首例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并对引起该病例的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对疑似流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脑脊液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疑似菌株经生化鉴定和crgA基因及基因siaD(W135)PCR鉴定,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病例脑脊液标本分离到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生化及PCR鉴定结果符合。该W135群菌株对头孢三嗪、头孢噻肟、利福平等9种抗菌药物均敏感。结论福建省2006年发现首例W135群流脑病例,回顾性研究发现,是近年来中国报道较少的W135群流脑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实验室免疫学、病原学方法监测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感染状况和菌群分布,比较不同方法监测结果。方法采集流脑疑似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液、急性期脑脊液,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免疫学血清抗体检测、脑脊液抗原检测,病原学血液脑膜炎奈瑟菌(INm/I)培养、脑脊液INm/I培养,病原学血清INm/I的DNA特异片段检测。结果2005-2008年流脑疑似病例421份,实验室监测病例311份,免疫学血清抗体检测方法病例阳性率最高72.4%,其中C群流脑病例阳性率70.9%;临床诊断病例391份,临床诊断病例率92.9%,实验室诊断病例181份,实验室诊断病例率43.0%。结论合肥市流脑监测病例中流脑感染以C群INm/I为主;流脑病例实验室诊断与临床诊断之间存在差距,实验室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加强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12.
13.
甲:打竹板.点对点, 咱俩说段小快板。乙:竹板打,我发言, 要把卫生知识来宣传。甲:什么事,你快点谈。乙:就是人人动手预防流行 性的脑膜炎。甲:嘿二这件事.很重要, 你得好好来介绍。 这病名长记不住, 医生简称叫“流脑”。乙:“流脑”本是传染病, 冬春季节易流行. 对人的健康危害大, 咱可得提高警惕性。甲:唉,这种病是怎回事儿? 我怎么越听越纳闷儿。乙:叫同志,你别着急, 听我慢慢说仔细。 “流脑”是病菌引起的, 传播媒介是空气, 病人咳嗽打啧嚏, 把病菌散到空气里, 健康人吸进这空气, 就可能把病传给你。甲:我可不得这种病, 病了这快板就说…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淤点、淤斑及脑膜刺激症,重者可有败血症性休克和脑膜炎。儿童患病率高,该病常在冬春季节引起发病和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群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生素的敏感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C群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对青毒素、头孢三嗪、磺胺嘧啶、氯霉素均为敏感;10例患者均治愈。结论:奈瑟菌菌群发生了变化,由A群变为C群,采用敏感抗生素联合用药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出现瘀点和脑膜刺激征.冬春季节发病率高,我国是流脑的高发地区,每8~10年出现1次周期性流行高峰,发病率比国外高4~25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说明A群菌一直是我国流行的优势菌,发病率在非流行年为3~10/10万.现将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36例脑脊髓炎患者的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1985年我院收治该病90例,其中暴发型占五分之二,由于护理工作中抓了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对主要症状的护理;药物疗效的观察等几个主要环节,使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患者很快痊愈。一、对普通型的护理本型的临床特点为突然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或瘀斑及脑膜刺激征等。高热者行物理降温(50%酒精或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降温后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每半小时或一小时观察一次。对全身情况较差者,更应加强巡视,因降温过度,可使体温骤然下降,有时可在正常范围以下,  相似文献   

18.
刘丕龙 《疾病监测》1994,9(1):11-1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两例报告江苏省沛县鸳楼乡卫生院(221615)刘丕龙流行脑脊髓膜炎(下称流脑)在我乡范围内以往每年都有散发病例,多在春季3~4月份、1967年、1975年曾有2次小的流行,仅1967年就发病360余例,县卫生局曾派医疗队协助防治。在党...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我科于2004年12月-2005年5月共收治了20流脑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新医学》1970,(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一种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于冬春季发生,多侵犯儿童。它的特点是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较高,易造成流行,危害人民健康比较严重。遵照毛主席关于“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的教导,我们必须切实做好流脑的防治工作。流脑的预防一、在当地党委和革委会的领导下,要结合中心工作和生产,广泛向群众宣传,牢固树立“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的思想,还要把防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