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定量检测放射性血脑屏障(BBB)破坏的不同方法,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放射性BBB破坏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急性放射性脑损伤模型大鼠(直线加速器6MeV电子束单次照射25Gy)分为单纯照射组和照射前尾静脉注射bFGF组(250ng/kg),并设未照射对照组;分别于照射后2、7和30d采用脑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并用单次静脉注射3mg/kg伊文氏蓝(EB)后脑组织的EB含量法评估BBB破坏情况。结果照射后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注射bFGF组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均低于单纯照射组(P〈0.05)。受照后不同日期的脑组织EB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含水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EB后检测脑组织,浓度法较干湿重法测脑含水量能更好地反映BBB的破坏情况;bFGF对受照后BBB破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ibrobastGrothFactor,FGF)家族由一组在结构上相关的 16种蛋白质组成 ,其中包括最初发现的酸性FGF(aFGF ,FGF 1) ,碱性FGF(bFGF ,FGF 2 ) ,还包括一些原癌基因的产物 ,如int 2 (FGF 3)、hst(FGF 4)、FGF 5和FGF 6 ,以及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KeratinocyteGrowthFactor,KGF ,FGF 7) [1 ] 、雄激素激活因子 (AIGF ,FGF 8)、神经角质激活因子 (GAF ,FGF 9)、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10 (FGF 10 )和 4种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作为一种多肽类生长因子 ,有着广泛的生理功能。对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来源的细胞具有促有丝分裂的作用 ,在胚胎发育和组织分化中 ,是形态形成、促细胞分裂和诱导细胞分化不可缺少的因子[1 ] 。近年来 ,许多实验结果表明体外许多因素 ,如化学药物、细胞因子、辐射等都可诱导细胞凋亡[2 ] 。本研究bFGF对辐射诱导的免疫系统胸腺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 ,旨在从一个侧面探讨bFGF作用于免疫系统的机理及其在辐射防护中的意义。一、材料和方法1 bFGF :由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2 动物照射 :昆明…  相似文献   

4.
外源性bFGF对放射复合创伤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宏观、光镜、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方法,动态观察外用bFGF对大鼠放射复合创伤伤口愈合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外用rhbFGF对放射复合创伤伤口愈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表现为:(1)bFGF何促进放射复合伤口内肉芽组织的形成,伤后7天见bFGF用药创面内芽组织含量较对照创面明显增多;(2)bFGF可促进血管生成,伤后7天见bFGF用药创面肉芽组织中较对照创面有明显增多的新生毛细血管网;(3)应用bF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动脉内溶栓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治疗对大鼠缺血性脑梗死面积的影响,并探讨bFGF的保护机制。方法 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用血栓栓塞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于缺血4h后随机分为:1、单纯溶栓组;2.溶栓与bFGF联合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陷的和MRI T2WI显示病变面积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时间点bax的表达,结果 在单纯溶栓组,脑缺血再灌注3h时,bax表达开始增加,再灌注12h时达到高峰;与单纯溶栓组比较,溶栓与bFGF联合治疗6h后,MRI T2WI显示病变面积显著缩小(P<0.05),bax表达明显减弱(P<0.05)。结论 bFGF对大鼠局灶性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bax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FGFs)家族中的一员。目前已发现至少22种FGF,其中FGF-1(aFGF)、FGF-2(bFGF)及FGF-7的研究较为深入。bFGF是哺乳动物和人体中一种非常微量的活性物质,因其具有  相似文献   

7.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和受体2在小鼠肾发育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及受体2(FGFR2)在小鼠肾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探讨其与肾发育的关系. 方法 选取胚龄E12、14、16、18d的胎鼠和生后N1、7、14、21、40d的仔鼠肾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肾组织中FGFR1和FGFR2的表达进行定位观察;应用图像分析技术、体视学方法及免疫印迹技术对肾组织中FGFR1和FGFR2的表达进行定性分析及定量检测.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胚龄E12d时FGFR1和FGFR2即开始表达.FGFR1在发育各期的肾小体(即逗号小体、S小体、毛细血管襻期肾小体、未成熟期肾小体及成熟期肾小体)、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均有表达,而在近端小管未见表达.FGFR2主要在远端小管表达,在各期发育肾小体、近端小管和集合管未见表达.图像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肾脏的发育,FGFR1、FGFR2表达逐渐增高.体视学及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FGFR1和FGFR2的含量都随着肾脏的发育逐渐增加.结论 FGFR1和FGFR2对小鼠肾发育所起的作用不同,FGFR1与肾小体、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发育相关,而FGFR2主要与远端小管发育相关.  相似文献   

8.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及其辐射防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是具有肝素结合特性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家族中的一员,又称为FGF-7。尽管KGF来源于不同的组织,KGF仅特异性地作用于上皮细胞。KGF可提高辐射后小鼠肠干细胞的存活率,并对辐射引起气道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升高具有拮抗作用。KGF可以加速辐射诱导的DNA损伤的修复,并对维持细胞骨架蛋白F-肌纤蛋白的稳定和保护细胞间连接具有重要作用,其信号转导是通过蛋白激酶C(PKC)途径完成的。因此,不少作者认为,KGF很有希望成为临床上用于胸部、腹部肿瘤放化疗防护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9.
天葡圣航片对小鼠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天葡圣航片对小鼠γ射线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200只雌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Ⅱ(骨髓有核细胞计数)、Ⅲ(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检测),Ⅳ(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Ⅴ(血清溶血素测定)5大组(每组n=40),每大组又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药物组和辐射对照组(每小组n=10).低、中、高剂量按0.12 g/kg、0.24 g/kg、0.72 g/kg灌胃给药,1次/d,连续21 d;辐射对照组给等量蒸馏水.各组根据不同指标选择不同的照射剂量,各实验项目剂量组与相应的对照组均以同一剂量γ射线全身照射1次,照射后继续灌胃给药至实验结束.分别对每大组中各药物剂量组间进行相应检测指标的比较. 结果 以3 Gy剂量照射实验后第3天,中、高剂量药物组及第14天中剂量药物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辐射对照组(P<0.01或P<0.05);照射后第3天,中、高剂量药物组的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高于辐射对照组(P<0.05或P<0.01),高剂量药物组的骨髓细胞微核率明显低于辐射对照组(χ~2=6.301,P<0.05);以6 Gy剂量照射后第7天,高剂量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辐射对照组(P<0.0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2 Gy剂量照射后第14天,各剂量药物组的血清溶血素水平与辐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天葡圣航片对小鼠γ射线辐射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四肢火器伤受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UVC)照射后伤口肉芽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变化.方法 建立兔四肢软组织火器伤模型,UVC 30mJ/cm2和60mJ/cm2分别进行伤道内照射.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组织中bFGF的表达.结果 致伤照射后7~21天,60mJ/cm2照射组和30mJ/cm2照射组bFGF在mRNA水平与蛋白水平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以60mJ/cm2照射组更为显著;照射后21天,60mJ/cm2照射组bFGF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低于30mJ/cm2照射组(P<0.05).结论 在伤口愈合早期UVC照射能促进bFGF的表达,以60mJ/cm2的作用更显著.但不同剂量UVC促进bFGF表达的时相性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肿瘤发病率已超越心血管疾病跃居第一位,随着外科及放化疗技术的提升与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周期已得到大幅度提高.与之相反的是肿瘤在治疗过程中所引起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却已成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胸廓、胸壁及纵隔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乳腺癌等)在进行放疗时所引起的心脏的近期及远期不良反应,成为该类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稳定的动物模型是临床前研究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基础,为放射性心脏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大量实验依据.为此该文对历年来研究者常用建立放射性心脏损伤模型的造模动物及其特点、造模方法的改进与发展、模型的具体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体内是否具有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皮肤组织分化的作用及其在皮肤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方法 抽取小型猪骨髓,体外分离、纯化、培养MSCs,并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进行标记。6只小型猪共做48个创面,随机分为bFGF+MSCs治疗组(A组)、MSCs治疗组(B组)、bFGF治疗组(C组)和等渗盐水对照组(D组),观察伤后愈合情况。在伤后3, 7, 14, 21, 42d取标本,并用病理学、免疫组化方法对创面的修复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 A组的皮肤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快于B、C和D组;A组在皮肤愈合的组织病理等级评分上优于B、C组;A组双染阳性细胞多于B组。 结论 在皮肤修复过程中,bFGF具有促进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促进皮肤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纤维蛋白黏合剂(FTA)对半月板无血运区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青紫兰兔6只,在兔半月板上造成统一的无血运区损伤,随机将兔分成3组,分别为空白且、FTA治疗组和FGF/FTA治疗组。术后2,6,12周分批处死动物,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FTA治疗组能形成癜痕组织愈合;FGF/FTA治疗组为纤维软骨样组织愈合,但其愈合组织与正常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点眼对兔自体穿透性角膜移植(PKP)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18只白色家兔的36只眼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分为9个组,利用兔自体PKP动物模型,采用点眼给药方法,通过伤口愈合强度测量,^3H-脱氧胸腺嘧啶 (^3H-TdR)掺入液闪计数和AgNORs、VGi染色以及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EGF和bFGF联合点眼对兔自体PKP术后伤口愈合的速度、强度及其质量的影响。结果 (1)EGF bFGF联合点眼在PKP术后8d能增加伤口愈合强度以及伤口处成纤维细胞的数量。(2)术后14,21dEGF和bFBGF联合点眼与阳性对照组间的伤口愈合强度、伤伤口处成纤维细胞的数量以及^H-TdR的掺入率比较,差异幸免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EGF和bFGF联合点眼在PKP术后早期更能促进伤口的愈合,在术后14d以后,EGF和bFGF联合点眼对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仅相当于单独用bFGF点眼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B(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相关关系,探讨细胞因子检测与HRCT检查对放射性肺损伤预测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48只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8组,A组作为正常对照组,B~H组全肺单次剂量15 Gy 60 Co照射.于照射前、照射后1、2、4、8、12、16及24周分别依次取A~H组行HRCT扫描及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GF-β、TNF-α水平,大鼠安乐死后取肺组织行病理观察.将同期HRCT征象、细胞因子水平及病理变化对照观察分析.组间平均水平比较运用t检验,相关性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HRCT扫描显示了7组大鼠放射性肺损伤发展过程中的4种征象:磨玻璃阴影1只、补丁实变影8只、大片实变影7只和纤维索条影3只.照射后1~24周各照射组大鼠血清中TGF-β平均水平[(3.33±0.47)、(3.20±0.65)、(3.12±0.45)、(3.54±0.80)、(3.30±1.13)、(2.49±0.67)、(4.19±0.22)μg/L]均较对照组平均水平[(0.45±o.14)μg/L]明显升高(P值均<0.05);TGF-β平均水平至照射后24周升至最高值[(4.19±0.22)μg/L],与其他照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照射后1~12周各照射组大鼠血清中TNF-α平均水平[(236.52±29.01)、(214.91±34.53)、(270.97±42.12)、(208.83±86.51)、(208.83±82.23)ng/L]均较对照组[(31.78±0.92)ng/L]明显升高(P值均<0.05);TNF-α平均水平至第4周达到高峰[(270.97±42.12)ng/L],与其他照射组比较P值均<0.05,至第16、24周明显降低[(60.63±38.49)、(32.07±1.05)ng/L],与对照组平均水平接近(P值均>0.05).HRCT表现与TGF-β、TNF-α表达均无等级相关(r.分别为0.5570和0.1013),等级相关假设检验P>0.05.病理变化与同期影像征象对照,两者相符合.结论 TGF-β、TNF-α变化早,提示血液中TGF-β、TNF-α的监测可以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HRCT表现与TGF-β、TNF-α表达均无等级相关.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W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and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 on gastrointestinal damage after high-dose irradiation of mice.

Material and methods: C57Black/6 mice were used. Two survival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12 and 13 Gy; 60Co, 0.59–0.57 Gy/min). To evaluate BMT and EGF action, five groups were established – 0 Gy, 13 Gy, 13 Gy + EGF (at 2 mg/kg, first dose 24 h after irradiation and then every 48 h), 13 Gy + BMT (5 × 106 cells from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syngenic mice, 4 h after irradiation), and 13 Gy + BMT + EGF. Survival data, blood cell counts, gastrointestine and liver parameters and GFP positive cell migration were measured.

Results: BMT and EGF (three doses, at 2 mg/kg, administered 1, 3 and 5 days after irradi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urvival (13 Gy). In blood, progressive cytopenia was observed with BMT, EGF or their combination having no improving effect early after irradiation. In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BMT, EGF and their combination attenuated radiation-induced atrophy and increased regeneration during first week after irradiation with the combination being most effective. Signs 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action were observed 30 days after irradiation.

Conclusions: Our data indicate that BMT together with EGF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in the treatment of high-dose whole-body irradiation damag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局部动脉内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改善兔部分缺血的血管重建、血液灌流和肢体功能的功效。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 2 7只 ,外科结扎右股动脉各主要分支 ,制成右后肢部分缺血模型。每只兔子的左后肢作为非缺血对照组。 2 7只兔子随机分成 3组 ,动脉内灌注bFGF组 (n =9) ,静脉内灌注bFGF组 (n =9)和动脉内灌注生理盐水组 (n =9)。在动物模型制备当即及术后 8、15d分别给药或生理盐水 1次 ,每次经动脉或静脉内给予bFGF的量为 10 μg(4ml) ,或静脉给予同等量的生理盐水。各治疗组间以及组内缺血与非缺血肢体间的差异由以下指标评价 :①术后2 2d缺血区肌肉组织的血管断面数 (VSC)、血管断面面积 (VSS)和血管断面周长 (VSP)的测算 ;②缺血肢体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的测定 ;③缺血肢体的功能和营养的观察。各组间的统计差异使用单侧检验的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动脉内灌注bFGF组的VSC、VSS及VSP值较静脉内给药组和生理盐水组显著增高 (P <0 .0 1)。术后 2 2d ,所有动脉内灌注bFGF组缺血肢体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新毛生长、功能及外观均接近正常 ;而生理盐水组的肢体缺血性表现、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和肢体功能却无明显改善。静脉内给药组的各项评价指标与生理盐水组无统计学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兔后肢缺血模型,研究局部动脉内灌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促进血管生长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股动脉完全切除法,对1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任意侧后肢建立缺血模型。10天后,分成两组并施以如下方案:治疗组,于患侧髂内动脉内灌注aFGF1000μg;对照组,于患肢髂内动脉内灌注等量生理盐水。第40天,通过血管造影和组织学分析以比较血管生长情况:在血管造影片上测量通过股中部的显影血管数;取股内收长肌中段切片免疫组化染色,40倍光镜下测定单位视野内微小血管密度和血管/肌束比。结果第40天,治疗组患肢血流灌注改善,缺血症状较轻,新生血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显影血管数分别为:13.63±1.85和8.17±1.72,t=5.608,P<0.01;微小血管密度分别为:37.38±3.81和16.17±1.94,t=12.37,P<0.01;血管/肌束比分别为:0.63±0.08和0.32±0.02,t=9.394,P<0.01。结论采用介入放射学局部动脉内灌注法给予aFGF,能促进缺血后肢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血液灌注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颌面部软组织爆炸伤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伤口液中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创伤愈合中血管再生过程的刺激作用。方法 采用改进的家兔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以TKY-04型雷管为爆炸源,复制颌面部爆炸损伤,选用聚乙烯醇(PVA)海绵收集伤口液,双抗体夹心酶(ELISA)法检测VEGF和bFGF含量。结果 VEGF含量在伤后第1周的内稳步上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心肌SPECT显像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缓释可降解支架治疗中国实验用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选择中国实验用小型猪12头,体质量25~35kg,按完全随机法分为打孔+空白支架(模型组)和打孔+b-FGF支架(实验组)2组。所有猪左前降支均被结扎造成心肌梗死模型。2组均在梗死区及梗死周边区使用机械打孔器间断打孔并分别埋入空白支架和b-FGF缓释可降解支架。术后使用心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SPECT显像、超声心动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心肌血流改变、短轴缩短率变化、新生血管密度。采用SPSS11.5软件,组间比较行成组资料的t检验。结果术后6周,实验组梗死心肌质量减少程度高于模型组[(34.33±4.18)g与(24.33±2.16)g,t=5.03,P〈0.05];实验组心肌缺血总分值差值(SDS)高于模型组[(13.83±2.86)分与(8.33±1.37)分,t=5.06,P〈0.05]。术后6周,实验组短轴缩短率[FS,(31.13±0.99)%]和新生血管密度[(6201±443)像豸影高倍视野]均高于模型组[(27.11±0.71)%和(2654±373)像素/高倍视野,t=8.12,15.01,P均〈0.05]。结论b-FGF缓释可降解支架植入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区血流和心肌活力;心肌SPECT显像是一种评估b-FGF缓释可降解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