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拟的滋阴益肾方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滋阴益肾方为基本方治疗了24例IgA肾病,观察了治疗前后IgA肾病患者的尿蛋白、尿红细胞、肝肾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滋阴益肾方对IgA肾病的临床控制有效率为50%,显效33.3%,总显效率为83.3%。结论:滋阴益肾方对IgA肾病的治疗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治疗IgA肾病的理想方案,为不同的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通过查看中西医相关资料及临床观察,了解IgA肾病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IgA肾病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西医尚无根治方法,中医药对IgA肾病的疗效肯定,中医多采用辨证论治或专方专药治疗。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IgA肾病的理想方案,取中西医治疗该病之长,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西药、中药或中西药合用,为不同的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但是这种方案的实施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循证医学证据尚显不足,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IgA净病的疗效及病理。方法:选择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IgA肾病100例为研究组,同期单独应用西药治疗IgA肾病患者46例为对照组,比较分析治疗组中医证型与临床病理分级的关系,疗程结束后应用Katafuchi积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3年后随访存活率。结果:中医证型实证患者的病理分级最低,虚证患者病理分级最高,治疗组虚实夹杂证病例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3年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辨证与临床病理基本相符,对降低’肾活检对患者的副损伤;中药用量少、作用缓、药效长,可协同作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IgA肾病具有单纯西药治疗无法比拟的优势,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IgA肾病(肾病综合征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1例,给予甲泼尼龙片、环磷酰胺、代文治疗;治疗组1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分阶段加用中药辨证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疗效显著,能有效减少蛋白尿,提高血清白蛋白,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5.
石焕玉  霍长亮  赵化南 《河南中医》2010,(12):1214-12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IgA肾病(肾病综合征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1例,给予甲泼尼龙片、环磷酰胺、代文治疗;治疗组1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分阶段加用中药辨证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疗效显著,能有效减少蛋白尿,提高血清白蛋白,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药贝那普利(洛丁新)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再给予祛湿化瘀、补益脾肾中药口服。疗程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12周后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IgA肾病可以减少患者的尿蛋白,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同时能改善中医证型的临床证候。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92例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值,各46例,参考组患者单纯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24h 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血尿素氮。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5%,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1%,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血尿素氮明显优于参考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促进临床症状改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IgA肾病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如何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优势,文章结合我科临床经验,阐述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思路与方法,突出中医特色,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进一步提高IgA肾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医》2017,(3):304-30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槐雪肾舒合剂口服。观察治疗前后患者24h尿蛋白、血肌酐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24h尿蛋白和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P0.05),而血肌酐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42%(P0.05)。结论: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显著降低IgA肾病患者的24h尿蛋白和血肌酐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陈波 《中国中医急症》2011,(10):1687-168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组给予自拟方参芪四物汤加二至丸加减配合西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IgA肾病血尿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将过敏性紫癜分为风热伤络、血热妄行、阴虚火旺、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型辨证,治宜凉血活血、养血活瘀为主,酌加紫草、薏苡仁以防其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加味犀角地黄汤与桃红四物汤对细菌脂多糖诱导的兔内毒素血症中ET-1、vWF、TNF-α、CD62P表达及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评价凉血化瘀法在内毒素血症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活血组、凉血组,每组各8只。活血组及凉血组采用脂多糖诱导内毒素血症并分别给以桃红四物汤及加味犀角地黄汤灌胃。治疗中注射脂多糖后分别于3 h、24 h、7 d时ELISA检测兔血清ET-1、vWF、TNF-α水平,细胞流式法检测CD62P变化,记录球结膜微循环图像。结果:凉血组、活血组及模型对照组在注射脂多糖后3 h兔血清ET-1、vWF、TNF-α、CD62P水平及球结膜微循环积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注射后3 h及24 h时,凉血组所有观察指标及活血组除TNF-α外的其他指标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各时间点凉血组各指标下降较活血组更为明显。结论:活血化瘀在脂多糖诱导的内毒素血症中具有抗炎、抑制血小板活化、防治内皮损伤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加味犀角地黄汤具有更强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3.
活血化瘀法运用于心血管疾病之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活血化瘀法作用、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做一简单综述.证明活血化瘀法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血浊证的辨证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了血浊证的辨证与治疗方法。陈述血浊证的基本表现,并将其分为气滞血浊、热毒血浊、寒客血浊、痰湿血浊、正虚血浊等证候;提出行气化浊、清热化浊、散寒化浊、祛痰化浊、补虚化浊等治疗方法和治疗血浊证的基本方剂化浊行血汤,列举了化浊系列方剂。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类雌激素依赖炎症性疾病,西医采用对症治疗,无根治之法,且手术治疗复发率高,究其主要原因为对该病的病因病机未能完全探明,因此,对于本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结合临床治疗发现,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且针对不同的证型予以专方专药,才能取得良好疗效。因此,构建病证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不仅可以帮助明确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而且可对该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对构建病证结合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进行总结,并对造模方法的选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疮疡疾患的病理基础;中医、中西医治法治则;筛选活血化瘀中药,以促进治疗疮疡血瘀证的药物开发.方法追溯自晋代至清代疡科治疗专著30余部,分析疮疡疾患的病因病机;统计疮疡内治处方出现率较高的中药排序,分析药物的功效分类.查阅现代文献,归纳血瘀证时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分析治疗疮疡各类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结果疮疡疾患病理基础,肿疡以气滞血瘀伴湿热毒为主证;溃疡以血瘀伴气血两虚为主证.治法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益气血.药物以甘草、当归、金银花、赤芍、人参、黄芪、桂枝为主药.结论疮疡疾患以活血化瘀治法为主,辨证佐以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7.
从气血失和角度入手,结合脏腑病机及对脉道的影响,探析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机。气血升降失和,影响机体气血运行。血随气升,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血升失和;气随血降,肺主气,胃主降浊,肾主纳气收藏功能异常易引起气血降失和。气血虚实失和,血虚则气之生化不足,气虚则无力行血以荣周身,导致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血失和,导致脉道通利不畅及脉管弹性减弱,血液在脉中受阻,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18.
杨杏  甄龙龙  高永举  高如宏 《河南中医》2012,32(12):1585-1586
叶天士提出的“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概括了血分证的病机和治法.其中“耗血动血”概括了血分证血热、瘀血、阴血耗伤、出血四个方面的病机;“凉血散血”提出了血分证凉血、养血(阴)、散血三个方面的治法.这一理论在皮肤病中应用广泛,尤其是红皮病型银屑病、过敏性紫癜及药疹等多种疾病的多种证型,均可用“耗血动血”“凉血散血”理论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9.
左旭锐  肖照岑 《天津中医药》2019,36(10):971-972
通过阐述"痰瘀同源"的理论渊源,结合咳嗽的临证经验,认识到痰饮、瘀血为咳嗽的重要致病因素,痰瘀互结是咳嗽发病的重要病机。对于咳嗽辨治要以"痰瘀同源"理论为基础,重视痰瘀同病、互结、同治,从而提高中医药治疗咳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血液的生成与五脏关系密切,据此确立五脏补血法:养心补血法、健脾补血法、润肺补血法、滋肝补血法、益肾补血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