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派特点:阵营、素质、地位——丹溪与河间、易水、学派比较研究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溪弟子众多,通过师徒授受,学派流传,其学风行全国,历有明一代三百年而不衰。此起其先的河间、易水学派而言,丹溪学派有其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2.
河间学派三大家论治中风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政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9):58-60
金元河间学派的三位著名医家刘完素、张子和、朱丹溪论治中风,完素主火、子和主风、丹溪主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风的形成原因和病变机理,使得中风的病机日臻完善,中风的治法渐趋完备,积累了丰富的论治中风的临床经验,对后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理论思维是医学家医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理论思维的高下对于医学思想、医学理论、医疗实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丹溪晚出于刘、张、李三家百余年,其学既“取其长而去其短”,有着“集大成”的学术地位,又有较前人更为深刻的理论思维,这是丹溪取得较前人更丰硕的理论成果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就此作一简要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滋阴治法自古有之,然丹溪学派与温补学派尤为侧重,丹溪学派基于"阳有余阴不足"之论,提出滋阴降火大法,形成以四物汤加知母、黄柏为核心方剂的治疗思路;温补学派在命门学说的探讨中,在"阴阳一体"思想的指导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临床尤为重视真阴不足之证,并形成了以六味丸为核心方剂的治疗思路。无论是阴虚的内涵、病机,还是滋阴的治法,温补学派在丹溪学派的基础上均有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读河间学派三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的著作,对其产科学术思想进行整理、对比,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易水学派和河间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既有相似性,又有很大的不同.从所处社会背景、面临医学风气、接受运气学说、继承创新、影响久远等5个方面就其相似性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关注角度、继承角度、创新角度、影响结果等4个方面就其不同点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8.
湿病治法理论源于《内经》,张仲景结合临床实践,开创了湿病辨证论治的先河,为温病学派最终将湿病治法体系化奠定了基础。湿为客邪,因势利导,予以出路;湿阻于中,芳香燥化,泻之于内;湿为杂气,多兼他邪,治宜有分;湿邪发病,内外相引,治重求本。从以上四个方面探讨了温病学派对仲景湿病治法的一脉相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丹溪先期生活在元朝相对太平的年代,从事学术研究和医疗实践,带徒授业,有其必要的安定的环境条件。在其身后不久即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短暂的战乱之后,丹溪学派活动最为活跃的时代正是明朝的鼎盛时期,政治安定,文化发达,工商业兴盛,城镇繁荣,社会分工深化,流动人口增多,知识分子队伍发展和分化,都为医学的发展、繁荣和学派的学术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利于丹溪学派的存在发展。这又是刘、张、李诸家所无法企及的。一、天时医学学派存在的天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整个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 2 1世纪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认为下一个世纪中医药工作的关键还是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 (创新 )的关系 ,并从继承是基础 ,发展须条件 ;继承不排他 ,术业有专攻 ;扬中医之长 ,走携手之路等角度展开讨论 ,阐述其对中医药学自主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丹溪学派是中国传统医学源流中的优秀因子,其中的身体医疗价值观念亦促动了江南地域中医学派的提升与发扬.文章从身体医疗史的方药观出发,首先分析方药理念与丹溪学派"阳有余而阴不足"观念的契合,其次考探丹溪学派医者对方药观的推崇方式,再次阐释明代江南士人的身体阴虚生命观念.力求探索出本草方药医疗与天地思维和合的转向旨趣,同时也... 相似文献
13.
朱建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4):436-440,450
丹溪学派通过其医著被《东医宝鉴》引用而对朝鲜医学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医宝鉴》引用丹溪学派医著有14种2900多次,遍及内景、外形、杂病、汤液、针灸各篇。具体引用情况包括引文与原文内容相同,多为中医理论;引文与原文内容基本相同;剪裁编辑,调整次序;删除、补充内容,后三者多为临床诊治;佚文;间接引用朱丹溪或丹溪学派医著。朱丹溪提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创用的大补阴丸、越鞠丸等核心学说和主要经验,已经被17世纪的朝鲜医学所接纳,并呈现出本土化朝向。 相似文献
14.
清代的《伤寒论》研究,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对其理、法、方、药的阐发,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对《伤寒论》证候、治法、方药的补充较前代更加丰富,临床各科的系统化、完善化,使《伤寒论》方剂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而温病学家对《伤寒论》方剂的化裁应用,充分证明了《伤寒论》确为百病立法,而方亦为百病制。 相似文献
15.
陇中正骨学术流派源于平乐郭氏正骨,始于西北郭氏正骨创始人郭均甫先生,后经李盛华等传承人借鉴现代医学经验,不断探索、创新与完善,形成了以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药物辨证论治和功能锻炼为主,独具西北特色,理论体系完整、学术内涵和诊疗经验丰富的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16.
赵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8):61-62
医家的临证经验是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和研究的重点之一,医案作为医生临床实践的宝贵记录是《中医各家学说》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以易水学派为例,论述了学派医案学习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刊专题报道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4):676-682
编者按:2006 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简称《纲要》),首次将
“人口与健康”列为重点领域,凸显了人口与健康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纲要》同时部署安排了“安全
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5 个优先主题和个重点研究方向,以期通过
系列研究探索我国未来“人口与健康”发展之路,提高我国医学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纲要》实施以来,
在提升我国医疗服务水平,改善人口质量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巩固和加快医疗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
积极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3 年,科技部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为推进中医药领域科技
创新,帮助科研人员准确把握本领域科学技术发展脉络,了解相关科技工作部署,进一步激发创新思路,
本刊对“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优选主题进行纪实报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宋素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8):7-8
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建构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是中医理论之渊薮。本文从中医四大经典的相互关系、研读与临床实践、科学创新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讨论,认为只有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把中医经典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和临床经验的活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与现代科学研究技术融会贯通,才能使中医经典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下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