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11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手术方式、肿瘤标记物高低、术后化疗疗程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化疗对月经生育状况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中位发病年龄22岁,平均(21.43±12.92)岁。患者均行手术治疗。99例在初次手术中保留了生育功能,95例接受了术后补充化疗,1~8个疗程。平均随访时间78.0个月,失访3例。3年生存率98.1%(106/108),5年生存率94.7%(71/75)。不同病理分期、肿瘤类型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期、化疗疗程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化疗前月经规律的患者于化疗第2~3个疗程开始出现月经异常现象,均于化疗结束3~5月恢复正常。31例患者成功自然妊娠并分娩,31例新生儿均体健。结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总生存率与手术-病理分期及化疗疗程有关,化疗对卵巢功能和生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阴癌的临床病理因素及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82例原发外阴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2例外阴癌患者中,中位年龄为55岁(29~82岁)。总的5年生存率为72%。按2009年FIGO手术病理分期,Ⅰ期40例,Ⅱ期5例,Ⅲ期24例,Ⅳ期4例,未能进行手术病理分期者9例。其中Ⅰ~Ⅱ期及Ⅲ~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86%、61%,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68例,非鳞癌14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73%、79%(P0.05)。有病理分级报告的68例患者中G1组62例,G2~G3组6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1%(P0.05)。7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72例行外阴广泛性切除术及双侧腹股沟浅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无淋巴结转移48例,有淋巴结转移24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80%、58%,两组之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手术组46例,手术加辅助治疗组33例,根治性放化疗组3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72%、77%、6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阴癌的5年生存率较高,临床分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外阴癌预后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腺癌(AC)及宫颈腺鳞癌(AS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早期宫颈腺癌及腺鳞癌(Ia~IIa期)患者213例,其中早期腺癌患者179例,早期腺鳞癌患者34例。比较两种病理类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DFS)的影响因素,以及宫颈腺癌和腺鳞癌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宫颈腺鳞癌患者的肿瘤大小大于宫颈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年龄、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特征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腺癌和腺鳞癌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2.1%和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FIGO分期、辅助治疗、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两种病理类型的预后因素,且肿瘤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腺癌和腺鳞癌预后的独立因素。肿瘤直径大于4cm、FIGO分期IIa期、肿瘤浸润深度大于1/2以及淋巴结转移组中,腺鳞癌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低于腺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宫颈腺癌和腺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大致相似,仅腺鳞癌肿瘤体积大于腺癌。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和辅助治疗均为影响两者预后的因素,肿瘤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腺癌和腺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肿瘤直径大于4cm、FIGO分期IIa期、肿瘤浸润深度大于1/2以及淋巴结转移宫颈腺鳞癌患者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阴恶性肿瘤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79例外阴恶性肿瘤的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Ⅰ、Ⅱ、Ⅲ、Ⅳ期的3年、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性外阴根治术组与传统全外阴根治术组3年、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阴癌根治术加放疗与单纯放疗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及统计学意义(P<0.05);腹股沟淋巴结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阳性患者比较及盆腔淋巴结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阳性患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及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状况是对外阴恶性肿瘤的预后具有显著影响的两个因素。外阴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应具个体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8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42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肿瘤类型、分期、治疗方案等预后相关因素,研究其临床特征与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42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包括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6例(38.1%)、未成熟畸胎瘤12例(28.6%)、无性细胞瘤6例(14.3%),卵黄囊瘤4例(9.5%)、绒毛膜癌1例(2.4%)及胚胎癌1例(2.4%)等。42例患者全部进行手术治疗,其中30例在初次手术中保留了生育功能,34例在术后给予BEP方案(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或BVP方案(博来霉素+长春新碱+顺铂)化疗。2年生存率97.5%(39/40),死亡1例(Ⅳ期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复发率37.5%(15/40),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复发占66.7%(10/15);5年生存率88.2%(15/17),死亡2例(均为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不同病理分期、肿瘤直径、肿瘤类型和手术方式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及规范化的BEP或BVP方案化疗,5年总体生存率较高,但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预后相对较差。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病理分期、肿瘤直径及肿瘤类型与生存率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卵巢颗粒细胞瘤的治疗与预后(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23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治疗及可能的预后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化疗、放疗在卵巢颗粒细胞瘤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北京协和医院1980年1月至1999年12月20年间收治的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23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5~61岁,平均年龄38.4岁。随诊时间为1~14年,随访率为91.4%。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version 8.0)进行数据分析,生存率的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23例卵巢颗粒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期为Ⅰ期20例,占87.0%,Ⅱ期1例,占4.3%,Ⅲ期2例,占8.7%,临床Ⅰ-Ⅲ期5年生存率在90%以上。病理切片分析,成年型20例,幼年型3例,幼年型患者1年生存率<50%。卵巢颗粒细胞瘤的复发率为34.8%,复发与临床病理分期、手术方式及肿瘤大小有关。结论 卵巢颗粒细胞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卵巢肿瘤,生存率高,局部复发,晚期复发。预后相关因素包括临床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以及初次手术方式。手术治疗仍是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临床Ⅰc期以上,病理类型不良,肿瘤直径大于l0cm,则最好辅以化疗。放疗主要用于盆腔局部复发、手术难以切除或切净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5年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1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3.5岁,获得随访的113例患者3年生存率为85.7%,5年生存率为75.1%,总体生存率为69.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病理分期(P=0.009)、组织学分级(P=0.006)、淋巴结转移(P=0.025)、病理类型(P=0.001)与预后显著相关,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和预后有显著相关性,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33例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3例患者中,手术病理分期Ⅰ期11例,Ⅱ期2例,Ⅲ期7例,Ⅳ期13例.早期患者(Ⅰ期和Ⅱ期)13例,占39%;晚期患者(Ⅲ期和Ⅳ期)20例,占61%.Ⅰ、Ⅲ、Ⅳ期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4%、53.3%、12.1%,3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对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受累、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脉管浸润和p53基因表达情况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发现,仅手术病理分期(P=0.008)和肌层浸润深度(P=0.025)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仅手术病理分期和病理分级与预后有关(P均<0.05).晚期患者中,行术后辅助化疗者的生存时间平均为30个月,明显长于未化疗者的6个月(P=0.014).结论 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确诊时多为晚期,预后差.治疗强调全面的手术分期,术后辅助化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外阴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31例外阴鳞癌的DNA含量,细胞增殖活力及ras的癌基因表达产物P^21,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分析了38例外阴鳞癌的预后影响因素,经Cox单因素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率曲线比较,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的直径,肿瘤细胞核的DNA含量及组织病理分级是外阴癌的预后影响因素,经Cox多因素分析,认为临床分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提示临床上应重视对肿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浆液性癌(USC)和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G3EE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收治的101例USC患者和619例G3EEC患者,比较两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和预后。结果:1USC组和G3EEC组的发病年龄、未产、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首发症状(异常子宫出血)、临床分期Ⅲ或Ⅳ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病理分期Ⅲ或Ⅳ期、临床Ⅰ期术后分期升高、肿瘤局限于宫腔下部、深肌层浸润、腹水细胞学阳性、宫颈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以及大网膜转移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C组P53阳性率(86.2%)高于G3EEC组患者(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USC组患者分别为74.9%和67.9%,G3EEC组患者分别为78.4%和7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3EEC患者与US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具有较多相似点,临床上应重视G3EEC的诊治与随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