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李绪霞 《光明中医》2009,24(3):523-524
中国医药学很重视养生,"养生"是"养其生命"的意思.中医学从养生的角度去探求健康长寿,并且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养生学的确是进行健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发展概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重大发展。1、藏象学说与养生理论结合。以张景岳、赵献可为代表,强调了脾胃、肾与命门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并将此与养生理论相结合,认为养生重在命门,而其实质是养真阳、元气。医家们还明确了五脏调养的法则,认为养生最终的落脚点都不离脏腑。2、综合调养法的全面开发。养生学的调养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与以往不同,张景岳将"养形"置于养生首务,认为善养生者必先治形宝精;李时珍等医家大力倡导药饵与饮食养生法;动静结合的养生法在理论与方法上进一步得到确定,尤以武术健身普及甚广。3、老年养生保健的再度兴盛。继宋代老年养生学确立之后,又出现了多部老年养生专著。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机体内各脏腑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体与自然也是统一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观点;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并规定其为理论阐释方法;以中医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作为养生学的生理学基础,以六淫七情和饮食劳倦内伤作为病理学基础,以四诊合参作为诊察方法,提出精气神三位一体、预防为主和动静结合的三大养生原则。根据保全真气的养生目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并明确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实现养生目标的必备条件。生活习惯包括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重视保养真气,主张顺其自然,体现了自然而然的养生理念。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强调了饮食习惯对养生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求五味不能太偏,应以中和为原则。养生亦与起居有很大关系,起居生活亦不能出偏,应以适中为原则,就当今而言,保证睡眠时间而不必在意起居时间早晚者,亦是不明中和思想者。不论是神劳还是形劳,皆不能太过。人体要"形劳而不倦",也即中和思想所指的"过犹不及"。养生也重在保持七情中和。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常情,便是含中和之义,无太过或不及。养生之道,纵欲是其大忌,适度的房事有益于身体的健康,过度的房事则有损于人的生命。在《黄帝内经》养生学中,强调中和的基本思想,但并不是说要强求中和而不进取,中和不是被动而求之术,而是主动应得之法。能"中和"者,未有不会养生者。求养生者,必以"中和"为目的。"中和思想"贯穿于《黄帝内经》中养生、生理、病理、治疗、七情、房事等的各个方面,这些即是中和思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做行为的反映,使人们的行为逐渐中和,最终来影响养生者的思想,从而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5.
话说中医与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说中医与养生福建省云霄县卫生学校(363300)张春香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肖蒲鲜主题词养生中医养生学说认为,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养生长寿的前提,防止疾病发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也是养生学说的组成部分,从而把防病与长寿统一起来,创立了养生学...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其在养生理论上汲取了《周易》对立统一的阴阳观、儒家“法先王”的为政观、道家抱朴守真的自然观,确立了顺应自然与强调养神的养生原则。其养生方法可分为养神和养形两个方面。养神包括顺应四时养神、恬淡无为养神、调节情志养神;养形包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及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黄帝内经》注重形神一体,尽管养神和养形有不同的方法,但强调形神一体共养。  相似文献   

7.
对孔子有关修身养德、仁者寿等进行讨论,认为孔子的修身理论与中医养生在目的宗旨上本有所不同,它主要是从人的道德修养要求进行论述,或属于广泛意义上的养生思想方法。但后世被医、儒二家逐渐融合于中医养生学体系中,使养德作为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和特色之一,从而丰富了中医养生学中精神层面的内容。这与中医养生学不仅是单纯的医学问题,在一定层面来说是社会文化有关,也与儒士热衷于养生和撰写养生著作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医养生学生存质量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炜  刘焕兰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719-1720
通过中医养形、中医养神、和于人事、法于自然4方面与生存质量的比较研究,阐述了中医的养形可以提高生理功能、养神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于人事可以提高社会适应力的效应评价思想。倡导中医养生的效应应该多应用生存质量来进行评价,认为建立在新的中西文化认同上的中医养生学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造福于全人类。  相似文献   

9.
新安医家吴正伦所著《养生类要》,养生学术内容丰富,体现在按摩、引导、服食诸多方面,其中"饮食论""食物所忌所宜""解饮食诸毒"等内容,体现了吴正伦养生学术思想及临证诊疗经验。吴氏临证,独具慧眼,按摩导引,防病于未形;并注重日常饮食养生,强调顺应四时而养生,其养生理论质朴意深、独具特色,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养生即养护生命,古称摄生,养性,养慎,道生等,等同于现代的“保健”。数千年来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实践中积累了无数成熟的养生理论和经验,早已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整体性的中医养生观,现在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周至 《河南中医》2002,22(6):11-12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养生学家,享年101岁,其著作《千金要言》记载的养生之道可资后人借鉴。主要为7个方面:(1)良好的习性以养生;(2)调神迎气以养生;(3)居家有戒以养生;(4)每日按摩以养生;(5)调气导引以养生;(6)服食补药以养生;(7)房中补益以养生。  相似文献   

12.
朱丹溪的养生观及其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朱丹溪“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的医学观点为核心 ,探讨人体在生理状况下 ,已有阳有余阴不足的情况存在 ,加上“人之情欲无涯”,极易引起相火妄动 ,阴精耗损 ,势必加剧这种状态转变为病变 ,因而提出去欲主静、养阴保精的养生观和具体的养生原则 ,藉以指导人们养生保健、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13.
当代名老中医既是医术精深的医家,也是学识渊博,兴趣雅致的文人。本文从博采众家,勇于实践;修养道德,以身作则;形神合一,重在养神;怡悦心情,方法多样4个方面,探讨他们的精神养生思想,以弘扬其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4.
《素问·上古天真论》老年养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在步入一个老年化的社会.如何"养生"以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素问·上古天真论>是<内经>养生学专篇.该篇主要阐述了上古之人如何保养先天真气以益寿延年.其具体做法则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本篇亦提出养生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由于人体衰老的原因在于"肾气衰",则养生的一个基本原则为保养肾精.  相似文献   

15.
高等中医养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中医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热点,南京中医药大学以问卷调查方式,通过调查用人单位对中医养生类大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建议、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对录用人员的总体评价等,归纳和总结出怎样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调查为背景,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为学校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7,(2):94-96
经络系统是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所通为养生之根本。本文从经络与养生之间的联系、经络的作用以及疏通经络益寿延年三个方面探讨养生保健之根本在于经络疏通,从而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千金要方》中有丰富的临床内容,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思路,其对失眠症的论治多从三方面进行论述,对临床治疗失眠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丁娟  李文林  陈涤平 《光明中医》2014,29(2):415-418
通过对中医运动养生文献研究的总结,发现主要研究方法为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医运动养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中医运动养生的内涵尚不明确,理论内容缺乏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医养生文化传承千年,源远流长,中医灸法更是简单有效,实用性强,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灸法之根本在于顾护、调理人体一身之阳气,而四季的变化、体质的差异与阳气息息相关并有着重要的养生指导意义。本文立足经典,以人为本,对灸法养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秉承中医天人相应的理念,以四时之阳气为主线,配合各体质的细分,使灸法养生更细致、科学。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健康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据此开展了多种调研工作,但从中医养生观的视角研究和指导青少年养生的课题数量不多,或聚焦某一方面、某一疾病等,本文对利用中医养生方法研究青少年健康的期刊论文进行分类汇总,总结分析研究现状,阐明开展青少年中医养生研究的重要意义,以期中医养生观在指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发挥出更加突出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