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疣是由乳头状瘤病毒所引起的表皮肿瘤.其中寻常疣、跖疣是皮肤科常见病,多为直接接触传染.寻常疣多发于青少年手指、手背、足趾、足背、面部、甲缘等处,常见如黄豆大小灰褐色丘疹,摩擦或碰撞即疼痛且易出血.跖疣是发于足底的寻常疣,初起时为一细小发亮丘疹,逐渐扩大成黄豆大,或为更大的角化丘疹,表面粗糙不平,触压痛明显,亦可多发成片,好发于脚着力点处.临床治疗中常用的局部用药方法,不仅麻烦,且疗效也不可靠,手术、冷冻、激光等治疗痛苦大,且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笔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面神经炎.可发于任何年龄,常只发于一侧面部.表现为急性起病,多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常于晨起洗漱时自身或被他人发现嘴歪,漏水,症状于数小时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病前1-2天或病初患侧耳区自觉疼痛或耳后压痛.病侧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皱额,闭目,鼓腮,吹哨困难,伴有流泪流涎,患侧面部肌肉僵硬等症状.  相似文献   

3.
丹毒是β-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粘膜的破损处,引起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肢体及面部,常见病因:炎症常在皮肤、软组织损伤后发生,化学物质刺激(如药物输注不当)或异物存留于软组织可诱发.……  相似文献   

4.
解毒清胃汤治疗带状疱疹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2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21例,年龄25~45岁2例,45~60岁22例,60岁以上的8例.发于胸胁腰部25例,发于大腿内侧4例,发于颜面部3例.治疗时间15~60天. 治疗方药及临床加减:解毒清胃汤;板蓝根、白花蛇草、鱼腥草、连翘、黄连、当归、生地、丹皮、苦参、蛇床子.发于颜面部,加野菊花、牛蒡子,发于胸胁腰背部加胆草、桅子;发于下肢的加黄柏、苍术,疼痛重则加丹参、元胡.治疗结果:服药后皮疹消退,皮肤疼痛完全消失,皮损恢复正常,痊愈30例,服药后,皮疹消退,皮肤稍有疼痛,皮损基本恢复正常,显效2例.治愈率为93.75%.典型病例:女,51岁.于1992年4月21就诊,自诉右胸胁腰部皮肤疼痛2天,痛如火燎,尤以夜间为重,继而出现带状片疱疹,伴有发热、口干、口臭、喜饮、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小便色黄、大便干燥等  相似文献   

5.
慢性前列腺炎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前列腺炎是好发于年轻男性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高达2.2%~9.7%[1].同时其临床表现多样,有尿路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不尽等,还有下腹部疼痛和不适,同时还有性功能障碍如早泄、勃起功能障碍等.  相似文献   

6.
引起面部疼痛的主要为三叉神经痛与继发三叉神经痛.目的 浅谈面部疼痛的诊断.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鉴别.结论 脑脊液、X线颅底摄片、CT或MRI检查、鼻咽部活组织检查等有助诊断.有时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作情况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极为相似,若不注意继发病变早期的细微表现,很容易被误诊.引起面部疼痛的疾病有其共同点,就是具有与三叉神经痛类似的疼痛,但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如颅外疾病多有局部的改变及压痛点,颅内局部多有眼底的变化及其他脑神经的改变等.  相似文献   

7.
痤疮俗称"青春痘"、"肺风粉刺"、"暗疮"等,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通常好发于面部、胸背部.临床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结节、囊肿等为主要表现.以青春期多见,在儿童和成年人中也可以见到.<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曰:"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  相似文献   

8.
云斌 《重庆医学》2004,33(7):1082-1082
扁平疣是多见于青少年的一种病毒赘生物.好发于面部、前臂及手背等处.作者从1981年以来,用逍遥散辨证加减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董静玲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7):554-555
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夏秋季节多见,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面部、颈部和四肢。我院自2006年7月以来应用黄连素治疗小儿脓疱疮,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概述] 小儿扁桃体炎,是儿科最常见的一种咽喉疾病,属于上呼吸道感染范围。临床分急、慢性两种。其发病部位在咽喉两侧,以红肿疼痛、吞咽困难为主要特征,发于一侧者名“单蛾”,发于两侧者名“双蛾”,因其形状如乳头如蚕蛾,故名“乳蛾”。  相似文献   

11.
史宗丽  王政 《吉林医学》2010,31(29):5216-5217
<正>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累及神经及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春秋季节多发,多数发生于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如劳累、上呼吸道感染、肝炎、结核、HIV病毒感染等,以成人多见,好发于胸部的肋间神经及面部的三叉神经  相似文献   

12.
患儿男,10岁,因面部红肿疼痛、张口困难、高热40℃5天,当地人民医院治疗无效而入本院.入院时面颊红肿,以左侧为剧,并有大块黑色痂皮,压痛明显,血WBC27.8×10~9/L,N82%,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未能缓解,体温仍在39.5℃以上.局部分泌物深紫色,首次培养检出铜绿色假单孢菌,后相继从脓及血液中5次分离出紫色色杆菌.住院后在局麻下清除面部坏死组织,先用红霉素、庆大霉素,后改先锋V静脉滴注,血WBC计  相似文献   

13.
脓疱疮是夏、秋季婴幼儿及儿童中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面部、颈部和四肢,现对我院白2003年10月以来应用黄连素治疗小儿脓疱疮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口腔颌面部损伤多见交通事故、爆炸伤、刀割伤、坠落伤、挫伤、动物咬螫伤等.口腔颌面与颅脑、呼吸道紧邻血运丰富,创伤后容易造成大出血.外伤好发于面部突出部位:如颧、额、鼻尖、上下颌骨、上下唇、颊部及颏部.对颌面部严重外伤者应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多发病,也是患者因头胸腹部疼痛前往内科就诊的常见病因,多好发于免疫力低者或老年患者,早期多起病隐匿,患者往往以一侧躯体无明显诱因疼痛(可发于头面部、胸背部及腰胯部)为主症就诊,早期多无明显皮损,疼痛性质多为烧灼样疼痛,疼痛特点均为躯体一侧的疼痛,该种疼痛不超越身体正中线而放射至躯体对侧,对于发生于单侧、病程较短、沿神经放射,又查不出阳性体征的神经痛,应考虑带状疱疹[1].带状疱疹一旦诊断,早期全身应用抗病毒药物可以迅速阻止病情进展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009年1月~2010年7月全身应用更昔洛韦治疗早期带状疱疹患者20例,止痛起效时间、结痂时间短,痊愈率、总有效率均高,早期应用可以阻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带状疱疹为一种好发于春秋两季由病毒引起的疱疹性疾病。本病经有关中西医治疗,其疱疹一般可在2~3周内逐渐结痂而愈。但常可持续数周乃至数月后遗原发疱疹部位的神经痛,其疼痛多为刺痛,或剧或隐,或有阵发性加剧,往往昼轻夜重,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运用电针疼痛相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疼痛面部表情的识别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新生儿科住院的60例新生儿,收集其不同情况下的面部表情图像,使用photoshop软件对其进行预处理,再把面部图像经Gabor转换后,采用基于AdaBoost的选择以及基于支持向量的分类,最后采用交叉验证法得到最终的识别率.结果:在此次研究中,分别分类了识别疼痛与非疼痛、疼痛与安静、疼痛与哭表情的识别率,并从中可以看出,当多项式核函数阶数d=3时,对新生儿疼痛的识别率最高.结论:从新生儿疼痛时的面部表情出发,探讨其在新生儿疼痛中的识别方法,可以为新生儿疼痛的评估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姜秀芬  杨莉 《中外医疗》2008,27(11):57-57
面部疼痛在临床上较常见,患者常误以为牙痛引起.笔者依面部疼痛误诊牙痛的病历,本文以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9.
自 1 995年 1月~ 2 0 0 1年 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全身各处带状疱疹 35例 ,收到良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35例均来源于农村 ,病变好发于颈部、胸部、头面部、大腿内侧部等处 ,出现皮肤触痛 ,继而出现成蔟带状疱疹 ,高出皮面 ,大如黄豆 ,基底皮肤紫红色 ,可见皮肤破损 ,局部疼痛明显。2 治疗方法用黄柏、龙胆草 ,共研成细末 ,活地龙 (红色 ,清除体表泥土勿用水洗 )与以上二药末一起捣烂加菜油和匀涂于患处 ,1日 3~ 4次 ,西医治疗可用雷尼替丁、病毒唑注射液静滴 ,如症状控制 ,仍有神经性疼痛者可用维生素 B1、维生…  相似文献   

20.
一、一般资料 41例均为门诊患者,男性18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者78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30年;病发于左面部者24例,发于右侧面部者17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