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03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成功经验。103例IVT行RFCA治疗,左室特发性VT(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右室特发性VT(IRVT)和其他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IVT的成功率为96.12%,ILVT为92.9%,IRVT为98.4%,复发率为2.9%。IVT起源部位分别位于左室后间隔部32例,左室游离壁1例,左室流出道9例,右室流出道60例、流入道1例。结论:IVTRFCA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和确定,可根据VT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估计其起源位置。IVT的RFCA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室性早搏(VPC)的疗效及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72例IVT、VP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VT)、VP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结果:19例左室IVT中16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3例起源于左室心尖部,6例右室IVT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24例消融成功,1例失败。47例VPC中43例起源RVOT间隔部,2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44例消融成功,2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VP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特殊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 8例起源于特殊部位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的心电图特征及其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学进行了分析。 8例患者中男 5例、女 3例 ,心动过速史 3~ 2 0年。室速形态呈右束支阻滞者 4例、呈左束支阻滞者 4例 ;电轴右偏 6例、左偏 2例。结果 :8例患者均射频消融成功 ,消融靶点 2例位于左室流出道左冠窦内 ,距左冠状动脉主干开口约 1cm ,2例位于左室游离壁 ,2例位于左前分支近心尖部 ,2例位于右室流入道游离壁。结果提示导管射频消融对起源于特殊部位的室速也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左室流出道室速 (LVOT VT)的心电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对LVOT VT进行射频消融时应避免累及冠状动脉左主干  相似文献   

4.
电解剖标测消融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报道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方法4例经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失败的ILVT患者,应用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指导确定消融部位。结果4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时CARTO标测的V波最早激动点在前中间隔,在此部位消融无效。以左后分支电位标测的最早激动点在左后间隔区域,在此部位消融终止所有ILVT,此成功部位距V波最早记录点1.0~2.0cm。随访1~7个月无复发。结论左后分支及其浦氏纤维是构成折返环的关键部位,也是射频消融的关键部位,并与折返的出口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5.
对18条缺血性心肌模型犬中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6条犬采用组合双极电极记录心肌局部电图,进一步探讨缺血性心脏病室速的机制。结果显示:①缺血区各层心肌电图和心外膜局部电图上均出现延迟电位及碎裂波。②室速的激动顺序为缺血区心内膜(作参照,为0ms)、缺血区心外膜(10±0.10ms)、边缘区心内膜(10±0.12ms)、边缘区心外膜(16±0.20ms)、正常区心内膜(20±0.50ms)、正常区心外膜为(27±0.20ms)。③当体表II导联心电图和心外膜、心肌局部电图均出现心室颤动时,心内膜仍表现为室速的图形。认为室速是多平面多折返所形成的“立体折返”激动的结果;如何寻找折返环入口作为射频消融治疗的靶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评价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持续发作下急诊射频消融(ERFCA)的可行性及其远期疗效。方法26例IVT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龄48.6±10.2岁)均在持续发作下完成血管穿刺、置入导管、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并采取门诊或电话定期随访的形式,跟踪5年以上,进一步明确IVT行ERFCA的远期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6例中有2例IVT复发,经再次射频消融成功,1例左后间隔IVT在ERFCA中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同期置入VVI永久起搏器,随访期间起搏、感知功能良好,室性心动过速亦未复发。均无迟发性AVB或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IVT持续发作下,行ERFCA治疗安全可行,且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儿童左室特发性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ILF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中心2000年6月至2019年4月射频导管消融治疗30例儿童ILFVT,年龄1~14岁,男性12例,女性18例。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ILFVT诊断后经X线二维或CARTO三维系统引导标测消融,消融靶点为心动过速时左室间隔部标测最早激动处或窦性心律时左室间隔部最早Purkinje电位或舒张期电位处。结果 29例诊断为左后分支ILFVT,1例诊断为左前分支ILFVT。经X线引导ILFVT标测消融13例,应用CARTO三维系统引导标测消融17例。CARTO三维标测指导下消融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明显短于X线二维指导下消融,分别为[(30±10)min vs (50±20)min,P<0.05;(5±2)min vs (15±5)min,P<0.05]。30例患者ILFVT均消融成功。随访2年,2例应用X线指引消融ILFVT复发,经再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一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无扩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基础,有明确的希-浦系统传导障碍,电生理检查可诱发两种室速:一种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心内激顺序为左束支-His束-心室;另一种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心内激动顺序为His束-左束支-心室。确诊为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通过消融右束支治疗成功。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1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方法和结果。方法 左室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16例,右室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Righ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RVT)1例,15例ILVT采用标测V波前最早浦肯野纤维电位(P电位)方法,1例因室速不能诱发的ILVT和1例IRVT采用起搏标测。射频消融按常规方法进行。结果 射频消融治疗ILVT成功率为87.5%,IL-VT均起源于左室间隔面,有效消融靶点处P电位较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前(29.6±11.2)ms(20~55ms)。IRVT1例射频消融成功,有效消融靶点处起搏时与心动过速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完全相同。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非接触式标测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虽然采用传统标测技术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diopathicleftventriculartachycardia ,ILVT)射频消融的效果较满意 ,但临床上仍存在一些疑难或复发病例。为此 ,我们使用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指导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 共 13例患者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31 0± 14 3)岁 ,其中8例既往共接受 15次射频消融术。将EnSite电极导管置于左心室心尖部以获取心内膜等电位图 ,并使用其导航功能指导消融。结果  13例患者均诱发并标测到ILVT ,其中 5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下部 ;3例起源于心尖部 ;3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上部 ,2例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全部ILVT均在EnSite标测到的最早激动处消融成功 ,其中 ,有 9例ILVT在EnSite滤波设置为 8Hz时 ,在心内膜等电位图上最早激动部位可见峡部状狭窄区 ,此处消融均一次成功。仅 3例VT于消融靶点处有浦肯野电位。平均X线暴露时间 (2 6± 12 )min。随访 (13 0± 6 2 )个月 ,1例患者有VT复发 ,但心电图和EnSite标测显示为另一起源 ,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有望提高ILVT尤其是复杂和疑难病例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建议使用 8Hz做为目前版本下ILVT标测的标准滤波参数。  相似文献   

11.
对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型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的临床特点和心电图进行分析 ,以了解哪些因素可以预测此类患者从右室流出道行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对 2 6例特发性室速的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手术 ,全部患者室速时的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结果 :2 6例中 ,2 2例于右室流出道进行了成功消融 ,成功和未成功消融的患者临床特征和电生理无明显区别 ,成功消融的患者中胸前V1 导联心电图呈rS型 (1 2例 )和QS型 (1 0例 ) ,而 4例未成功者 ,V1 导联均呈rS型 ,其中 2例经主动脉于左冠状窦消融成功。在成功与未成功消融患者中 ,V1 导联有无R波无明显区别 ,但V1 导联无R波预示室速可以从右室流出道成功消融 ,成功消融的室速患者胸前导联的平均移行区在V4导联 ,而未成功患者胸前导联的移行区在V3 或V2 导联。结论 :某些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 ,且额面电轴正常或右偏的特发性室速患者不能成功从右室流出道消融 ,V1 导联有r波且移行区在V3 导联或之前者提示此类心电图特征的室速可能非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部分可能起源于左室流出道  相似文献   

12.
报道射频消融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治疗特发性或心肌梗死 (MI)后恶性室性心动过速 (VT)各 1例。例 1女性 2 6岁 ,因阵发性心悸 1年 ,加重伴晕厥 4天入院。动态心电图示频发单形室早和短阵VT。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入院后第 3天无诱因出现意识丧失 ,持续约 2min自行缓解 ,心电图示多形性VT ,导致VT的室早形态与临床中频发室早相同。例 2男性 6 4岁 ,急性广泛前壁MI半个月后出现VT ,尽管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纠正心力衰竭、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 3个月 ,VT仍频繁发作 ,VT发作时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 ,有时转为心室颤动 ,多需直流电复律。 2例消融术中均出现频发室早 ,形态与临床上诱发VT的室早形态相同。例 1心室猝发刺激诱发出多形性VT伴阿 斯综合征发作。例 2心室程序电生理刺激可诱发出 4种形态持续性VT。例 1结合激动和起搏标测 ,在右室流出道消融室早成功 ;例 2在左室间隔部向右室凸出的室壁瘤周围标测到室早时提前体表QRS波 5 0ms的Purkinje纤维电位 ,在此处消融室早成功。例 1随访 2 1个月无晕厥。例 2术后继续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随访 10个月无晕厥和持续性VT。结论 :在部分特发性或急性MI患者中消融诱发VT的室早可能根治恶性VT。  相似文献   

13.
介绍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 (EnSite 30 0 0系统 )指导难治性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的标测与射频消融的初步经验。 5例男性病人 ,年龄 33± 17(17~ 6 2 )岁 ,常规方法标测和导管消融失败 2 .4± 1.1(1~ 4)次。常规放置高位右房和右室电生理导管 ,运用置入左室的 6 4极球囊导管和大头电极 ,系统重建三维心内膜几何模型和等电势 ,经右室导管诱发VT ,心动过速周期为 32 3.8± 48.1ms。EnSite 30 0 0系统标测到VT的最早激动点分别位于左后间隔中下部、左侧间隔后下部左束支下方、后下间隔近心尖部、左室后壁近基底部和左后间隔中部。在最早激动点和关键峡部分别行点状、环状和线性消融。 2例患者在心动过速时放电、3例患者在窦性心律时消融 ,均获成功。成功消融靶点处的单极电图均为QS型。X线曝光时间为 2 5± 12min。随访 7.8± 4.6 (1~ 11)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作心动过速。结果表明 ,与常规方法比较 ,EnSite 30 0 0系统所建立的心腔三维模拟等电势图可直观地显示心动过速的起源点、传导途径和关键峡部 ,系统模拟的单极腔内电图的形态也有助于判断病灶起源部位及提高消融成功率 ,尤其适用于常规方法消融失败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 ,其独特的导航系统可引导消融导管到达靶点部位指导射频消融 ,并可减少X?  相似文献   

14.
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ntroduction: 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with a QRS pattern of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and left-axis deviation constitutes a rare but electrophysiologically distinct arrhythmia entity.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is tachycardia, however, is still a matter of controversy. This report describes findings in a 42-year-old man who underwent successful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Methods and Results: On electrophysiologic study, the tachycardia was reproducibly induced and terminated with double ventricular extrastimuli. Intravenous verapamil terminated the tachycardia whereas adenosine did not. Detailed left ventricular catheter mapping during sinus rhythm revealed a fragmented delayed potential at the mid-apical region of the inferior site near the posterior fascicle of the left bundle branch. At the same site, continuous electrical activity throughout the entire cardiac cycle was recorded during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Repeated spontaneous termination of this continuous electrical activity in late diastole was followed immediately by termination of the tachycardia. Single application of radiofrequency current for 20 seconds at this site completely abolished inducibility of the tachycardia. After catheter ablation, at the identical site of preablation recording of the fractionated potential during sinus rhythm, no fragmented delayed activity could be recorded. There was no complication from the ablation procedure.
Conclusion: The preablation recordings of fragmented delayed potentials during sinus rhythm and continuous diastolic electrical activity during tachycardia, together with ab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iously reported electrophysiologic properties of this arrhythmia, may further support microreentry a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n 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附二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两例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 (BBR VT)的临床、心电图及电生理特性进行分析 ,提出该类病人的临床特点。两例病人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例 1男性 ,VT发作最长持续达 2 7h ,体表心电图呈近似心室扑动的图形 ,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类左束支阻滞图形 ,QRS波宽 2 6 0ms。平时体表心电图QRS波正常 ,心内电图提示HV间期延长 ,VT可稳定诱发和终止 ,存在V3 现象 ,右束支消融成功。例 2女性 ,VT发作病史 7年 ,呈无休止性VT发作 ,平时体表心电图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图形 ,VT可稳定诱发和终止 ,发作时其QRS波宽为 14 0ms ,呈类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图形 ,V波前有稳定的H波 ,消融左后分支后可导致Ⅲ度房室阻滞而终止VT。结论 :束支折返性VT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 ,有独特的电生理特性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特发性VT  相似文献   

16.
探讨环形电极对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的标测指导作用及射频消融方法。6例特发性RVOTVT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35.0±6.3(18~42)岁。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应用环形电极标测右室流出道,以最早激动点结合窦性心律下起搏标测确定靶点。结果:4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前部,1例起源于间隔后部,1例起源于游离壁,6例均成功进行了射频消融,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78±22min。结论:环形标测电极可以指导快速寻找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点,缩短标测及消融时间。  相似文献   

17.
在7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成功射频消融中,使用温度监测控制,发现消融时电极一组织界面温度迅速升高,经过一定时间达到两种稳定的温度状态。即48℃左右(48.7±2.0℃)和70℃左右(66.0±4.8℃).其输出功率分别为48W和22±10.3(15~35)W(P<0.001)。无论输出功率多少,用7Fr可控大头导管电极,在放电开始后约4s,局部温度可达48℃,而达设定温度(70℃)需10s左右,通过温度监测控制提示:放电5~10s消融不成功,应重新进行标测。此结论与临床观察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消融靶点的确定及消融结果。方法:对68 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和复发率以及它们和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本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右室室性心动过速较左室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则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靶点的确定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起搏标测法,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流出道室速组在起搏标测时起搏ECG和VT时ECG的12导联QRS波完全相同处消融成功率较高。结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可初步估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标测和射频线性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电生理标测指导下 ,选择不同射频消融线治疗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8例迷走神经介导型房颤患者经常规途径放置心内标测电极于冠状窦 (CS)、右房小梁部 (TRA)和右房平滑部 (SRA)。自发或诱发房颤后 ,连续多导同步记录CS、TRA和SRA心内双极电图 90s ,即刻回放分析上述三个部位有序房内激动波和无序房内激动波时程占所记录时间的百分比。若SRA无序激动时程 >60 %,TRA <4 0 %,作下腔静脉口至三尖瓣环后部的峡部消融线和从上腔静脉口经卵园窝及冠状窦口至下腔静脉口的间隔部消融线 (第一组 ) ;若SRA无序激动时程 <4 0 %,TRA >60 %,作峡部消融线和从上腔静脉口经右房前侧壁至下腔静脉口的游离壁消融线 (第二组 ) ;不符合上述标准者同时作峡部、游离壁及间隔部消融线 (第三组 )。消融成功标准定义为在未用或使用以前无效的抗心律失常药情况下 ,无房颤发作或每月发作少于一次且持续不超过 1min。第一组 11例 ,占总例数的 61%,术后随访7± 4个月 ,成功 8例 ,成功率 73 %。第二组 3例 ,占总例数 17%,分别随访 8,4和 11个月 ,2例成功。第三组 4例 ,占 2 2 %,术后随访 3~ 8个月 ,无一例有效。本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患者维系房颤的关键部位不尽相同 ,按心房内标测电图特征筛选消融部位有一定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