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氧疗对移居海拔3 700m高原人体缺氧损伤的预防作用。作者对海拔3 700m居住1年以上的120名男性青年随机分为A组(吸氧30min/日,n=40)、B组(吸氧1h/日,n=40)、C组(不吸氧,n=40),吸氧流量为2L/min,连续吸氧30日。检测吸氧前、吸氧15日、30日和停氧15日慢性高原病(CMS)症状评分、睡眠质量评分、血红蛋白(Hb)浓度、HR、血压、呼吸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吸氧+大豆异黄酮对移居高海拔人群中早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人群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筛选移居3500~5300m高原地区10个月以上,经3次检查确认血红蛋白(HGB)值在190g/L≤HGB<210g/L的80例青年男性,分为吸氧组与药物组,吸氧组(n=40)低流量吸氧(1~2L/min),1.5h/次,2~4次/d;药物组(n=40)吸氧(方法同吸氧组)+口服大豆异黄酮(20mg,2/d)治疗。两组均进行慢性高原病(CMS)临床症状评分后进入试验,12周后复查血常规并随访CMS评分,观察RBC、HGB、血细胞比容(HCT)数值变化及CMS再评分。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HGB值变化的诸多因素。结果 经12周随访观察,主要终点指标HGB值变化:药物组下降8.76±5.15g/L,吸氧组下降4.16±5.33g/L。对比吸氧组,药物组HGB下降较为明显(P<0.05)。治疗后临床症状,药物组CMS评分降低明显,即临床症状显著改善(P<0.05),而吸氧组症状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GB值变化与试验分组有显著关联性。药物治疗前后,受试者血压、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均无异常变化。结论 在高海拔高原地区进行HAPC的早期预防是必要的,吸氧+口服大豆异黄酮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息风止痛颗粒防治急性高原病(AM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急进4 300m高原的118名官兵分别口服息风止痛颗粒(A组,10g/次)、复方红景天胶囊(B组,0.38g/粒,2粒/次)和安慰剂(C组),每天早晚各服1次。药物干预时间为进驻高原前3d,进驻高原途中及进驻后12d,共服药15d。进驻高原后1d、3d、5d、7d以《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随访记录受试者每天的AMS症状,然后分度评分,并检测Sa O2。结果:A组和B组较C组第1d、3d、5d、7d AMS症状评分和发病率均降低,Sa O2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A组对急性缺氧所致头痛、心慌、气短、食欲减退、疲劳、眩晕、手足发麻、失眠、精神不振等AMS症状较B组和C组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息风止痛颗粒防治AMS早期效果显著,对缺氧所致头痛、心慌和气短等症状防治优于复方红景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原施工人员氧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对海拔高度3000、3500、4000、4500、5000 m五个高度的施工人员进行氧疗,每次予以93%浓度面罩吸氧流量5~8 L/min,1 h/d;分别监测进入高原3、7、15、30、60d心率和血压变化,并与不吸氧组进行比较。结果吸氧组心率、血压低于未吸氧组,尤以上线7~15 d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吸氧组吸氧后血压变化符合高原性高血压的比率为5.4%。偏相关分析显示,海拔高度4000 m以上,心率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压乘积均呈正相关关系,不吸氧组心率快、耗氧量大,低氧性增压反应明显(P<0.01)。结论施工人员进入高原早期予以氧疗可以减少高原低气压、低氧对机体心率、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常驻高原部队官兵的睡眠质量情况,探讨其与慢性高原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某军区高原驻防部队中抽取956名连续驻守高原6个月以上的男性军人作为高原组,同时抽取该军区在平原地区驻防的587名未进驻过高原的男性军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搜集研究对象的睡眠情况,采用慢性高原病(CMS)症状问卷并结合生理学检查指标确定是否存在CMS以及CMS的程度.比较高原组整体及其两个亚组(健康亚组和CMS亚组)与对照组的各项生理指标和PSQI量表评分的差异.分析高原组PSQI和CMS评分与其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及其PSQI睡眠质量各项评分与CM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高原组中3个CMS亚组(健康、轻度、中重度)间PSQI各项分值和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 高原组的收缩压、心率和血红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原组PSQI各指标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高原组中,健康亚组和CMS亚组的收缩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CMS亚组的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除催眠药物应用这一指标外,高原组中健康亚组和CMS亚组的PSQI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高原组中,睡眠时间分值与收缩压呈明显负相关(P<0.05),睡眠效率分值与心率呈明显负相关(P<0.05),睡眠时间分值与血氧饱和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CMS评分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红蛋白浓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血氧饱和度呈明显负相关(P<0.05);除催眠药物应用这一指标外,PSQI各项评分与CMS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在高原组的3个亚组中,轻度和中重度CMS亚组的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健康亚组(P<0.05),而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亚组(P<0.05);轻度、中重度CMS亚组睡眠障碍、PSQI总分分值明显高于健康亚组(P<0.05),而中重度CMS亚组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日间功能紊乱分值明显高于健康亚组和轻度CMS亚组(P<0.05).结论 常驻高原部队官兵的睡眠质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不仅与高原生活工作经历有关,也与CMS相关.随着CMS症状的加重,睡眠质量不断下降,尤以睡眠效率、睡眠障碍、PSQI总分分值的下降为著.在改善常驻高原部队官兵睡眠质量的同时须加强对CMS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青海省果洛州(海拔3730米)8名健康成年人和抵平原(苏州,海拔10米)的青海省天峻县(海拔3500~3700米)的12名健康成年人,分别连续7小时用多导仪临测夜间睡眠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总睡眠时间A组较B组有减少趋势;总醒觉时间占实际记录百分比A组较B组明显增多(P<0.05);有效睡眠指数百分比,REM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A组较B组显著减少(P<0.01);N—REM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A组较B组明显增多(P<0.05)。慢性高原低氧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为机能紊乱和大脑皮层功能失调。这些改变抵平原后随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具有可变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长期氧疗(LTOT)对移居海拔5000m以上青年慢性高原病(CMS)预防作用。方法:对2010年进驻海拔5 070m、5 200m和5 380m的96例男性青年,在进入高原后每人每天持续鼻管吸氧(2L/min)1h(LTOT组),驻守1年根据国际CMS诊断标准进行CMS流行病学调查,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右室舒张末前后径(RVED)、右室前壁厚度(RVAW)、右室流出道(RVOT)、肺动脉主干内径(MPA)和左室后壁收缩末内径(LVSD),同时采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酰转肽酶(r-G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和氧饱和度(SaO2)的浓度,并与2008年驻守相同海拔高度1年的同一群体91例青年(未采用任何干预措施,对照组)作对照。结果:1CMS流行病学调查显示,LTOT组较对照组SaO2增高,有显著性差异,CMS、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病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2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LTOT组较对照组RVAW、RVED、RVOT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LVSD、MPA无统计学差异(P>0.05)。3生化指标结果显示,LTOT组较对照组SOD、NO、NOS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MDA、ALT、AST、LDH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γ-GT、CK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高海拔地区LTOT能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对预防慢性高原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口服氨茶碱片、培哚普利片、硝苯地平片对高海拔地区(5000 m以上)移居者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驻守在海拔5000 m以上地区1年、经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确诊为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男性汉族青年42人,随机分为3组,A组(氨茶碱组:n=14人)口服氨茶碱片,每次0.1 g,3/d;B组(培哚普利组:n=14人)口服培哚普利片,每次4 mg,1/d;C组(硝苯地平组:n=14人)口服硝苯地平片,每次10 mg,2/d。3个月后检测服药前后6 min步行距离,并对慢性高原病症状进行服药前后调查对比。结果:服药后与服药前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治疗效果比较:A组10人有效,有效率为71.43%;B组12人有效,有效率为85.71%;C组9人有效,有效率为64.29%。服药后3组青年6 min步行距离较服药前均增加,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较A、C组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A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服药后3组青年慢性高原病症状较服药前均减轻,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服药后B组较A、C组减轻,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高海拔地区口服氨茶碱片、培哚普利片、硝苯地平片均可有效降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提高运动耐力,培哚普利片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氨茶碱片和硝苯地平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吸氧方式对提高高原部队军事作业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进驻海拔5 200 m守防1年的45名健康官兵,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n=15)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吸氧1组(n=15)每天早晚各吸氧30 min;吸氧2组(n=15)每天早晚各吸氧60 min。两吸氧组采用低流量(2 L/min)持续鼻塞供氧。吸氧前和吸氧15 d后,分别进行二级定量负荷踏阶运动试验,评价PWC170和最大摄氧量(VO2max),踏阶运动结束后5 min采肘部静脉血检测血乳酸(BL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NOS)的活性及Hb浓度。结果吸氧后与吸氧前比较,吸氧1组VO2max、BLA、NO、NOS及Hb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PWC170、SOD、MDA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氧2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氧前,吸氧1组,吸氧2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氧1组与吸氧2组各项指标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氧后,吸氧1组与对照组VO2max和BLA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WC170、NO、NOS、SOD、MDA及Hb无统计学差异;吸氧2组与对照组PWC170、VO2max、BLA、NOS及MDA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NO、SOD及Hb无统计学差异;吸氧1组与吸氧2组比较PWC170、NOS及MDA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几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海拔5 200 m地区低流量吸氧可显著提高高原部队体能,两种吸氧方案均有效果,每天低流量持续吸氧60 min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对25例高原慢性肺心病呼衰患者应用控制性氧疗法吸氧15小时/天,治疗6周后的结果进行了临床对比观察,探索了高原低氧条件下氧疗前后PaO_2,PaCO_2、SaO_2,指标变化规律,并经统计处理分析,结果表明①15例Ⅱ型呼衰患者的FEV_1%FEF25~75%明显低于15例Ⅰ型呼衰患者(P<0.05)。②Ⅰ型呼衰患者PaO_2,SaO_2氧疗后较氧疗前明显升高(P<0.05),Ⅱ型呼衰患者PaCO_2氧疗后较氧疗前明显下降(P<0.01),SaO_2氧疗后较氧疗前明显上升(P<0.05),PaO_2氧疗后有改善。说明吸入低浓度的氧可解除低氧血症所引起的支气管痉挛,使PaO_2和SO_2提高到较为理想的生理水平。本文长程控制性氧疗法治疗慢性肺心病呼衰患者动脉血气变化特点,提示吸氧可能预防夜间肺心病氧减饱和状态和突发性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1.
帅艳 《西南军医》2015,(3):294-296
目的探讨湿化液温度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氧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82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0例)接受室温湿化氧疗,观察组(n=42例)接受人体鼻腔温度(30~35℃)的加温湿化氧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氧疗舒适度和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氧气温度、湿润度和鼻咽部感觉等氧疗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痰液性状、痰量、咳痰难度、咳嗽程度等氧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a O2、p H、Sp O2等氧疗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温湿化氧疗能明显提高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氧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慢性高原病(CMS)诊断计分与心电图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国际CMS诊断计分系统对喀喇昆仑山海拔4 240m5、001m和5 300m驻防一年共95名青年的调查,并将CMS诊断计分、Hb、SaO2与心电图改变对比分析。结果:异常心电图组CMS诊断计分和Hb均较正常心电图组增高,差别有显著性(P<0.05)。海拔5 001m组与5 300m组CMS诊断计分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但均高于4 240m组(P<0.01)。海拔5 001m组和5 300m组与4 240m组比较,Hb增高,SaO2降低,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海拔5 300m组Hb又高于5 001m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海拔5 001m组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较4 240m组增高(P<0.05),海拔5 001m组和5 300m组右心室肥厚的发生率均较4 240m组增高,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和P<0.05)。结论:CMS诊断计分的高低与心电图的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患者脑部多层螺旋CT(MSCT)改变.方法 研究对象共27例,其中12例为临床确诊的CMS,其余15例为正常健康志愿者.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对27例研究对象行脑部CT平扫加灌注扫描.结果 (1) CMS患者8例CT平扫表现为脑肿胀,脑沟裂变浅,脑室系统变小.12例患者颅内血管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尤其以上矢状窦和大脑中动脉为著.通过测量分析上矢状窦CT值和双侧大脑中动脉CT值与血红蛋白(Hb)含量分析,CMS组上矢状窦CT值和双侧大脑中动脉CT值高于正常组 ( t=4.551,P<0.01和t=2.898,P<0.01 ).CMS组Hb含量与上矢状窦及大脑中动脉血管密度CT值均呈正相关(r=0.758,P<0.01 及r=0.740,P<0.01).(2) CMS患者脑灰质脑血流量(CBF)值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1,并且TTP和MTT明显延长,P<0.05和P<0.01;脑白质MTT值明显延长,P<0.01.结论 MSCT对研究CMS脑部形态学和血液动力学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阻塞指数(CT index,CTI)在急性肺栓塞(APE)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62例APE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重症组(n=28例)和轻症组(n=34例)。比较两组患者CTI和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分析CTI与Pa CO2、Pa O2、Sa O2及P(A-a)O2等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重症组患者CTI、P(A-a)O2明显高于轻症组(P<0.05),而Pa CO2、Pa O2、Sa O2等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明显低于轻症组(P<0.05);CTI与Pa CO2、Pa O2、Sa O2呈负相关性关系(r=-0.560、-0.435、-0.364,P<0.05),而与P(A-a)O2呈正相关性关系(r=0.602,P<0.05)。结论CTI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APE严重程度评估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抑郁、焦虑发生情况及对患者生活质量(QOL)及疗效的影响。方法1256例FD患者,使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进行心理自评。随机抽取30例无抑郁和(或)焦虑症状的患者,分两次按抑郁和(或)焦虑症状随机抽取30例,组成A、B、C组,三组予以医疗结算简易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Short Form questions36SF-36)对QOL自评。B组予以阿米替林12.5mg,3次/d,奥美拉唑20mg,2次/d,莫沙比利5mg,3次/d,口服,A、C组予以奥美拉唑20mg,2次/d,莫沙比利5mg,3次/d,口服。疗程为8周,治疗后行HADS及SF一36评分。并记录评价治疗前后及每周躯体症状情况。结果FD患者抑郁和(或)焦虑患病率为56.37%;并抑郁和(或)焦虑症状的FD患者QOL与无抑郁、焦虑的F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治疗后,躯体症状及QOL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C组躯体症状也有显著改善(P<0.01),其QOL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A、B组与C组在躯体症状和QOL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和C组抑郁、焦虑症状均有改善(P<0.01),但B组明显高于C组(P<0.01)。结论FD患者的抑郁和(或)焦虑症状患病率较高,其对FD患者的QOL有明显影响,抗抑郁药治疗能显著改善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QO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等长肌力训练对军校学员非特异性腰背痛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10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诊断为非特异性腰背痛的42例某军校学员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1例。A组行常规体能训练,B组行核心肌群的等长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开始前、训练后15 d和训练后30 d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检测两组患者腹直肌和竖脊肌位置表面肌电图(sEMG)信号的均方根值(RMS)和中位频率(MF)。采用红外线成像技术评估两组患者腰背部肌肉的强化状态。结果 B组训练后15 d、训练后30 d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训练后30 d腹直肌与竖脊肌RMS、MF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训练后肌肉血供增强,提示核心肌群的肌肉通过训练得到强化。A组4次红外线成像测试体温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等长肌力训练对非特异性腰背痛的疗效优于常规体能训练,可提升腰背部核心肌群(竖脊肌、腹直肌等)的肌力和抗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17.
慢性高原病尿液化学检查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高原病(CMS)尿液化学检查指标的变化。方法对驻守海拔4 300 m和5 000 m以上高原CMS者采用自动尿分析仪进行晨尿11项分析,并与非CMS者作比较。结果CMS组尿11项均有异常,其中尤以尿蛋白、潜血、白细胞变化突出。海拔4 300 mCMS组较非CMS组尿蛋白、潜血和白细胞均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尿蛋白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较4 300 m CMS尿蛋白、潜血、白细胞阳性率虽有所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MS对肾脏有损害,可能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和肾小球通透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8.
慢性高原病肾功能及血脂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高原病(CMS)患者肾功能及血脂的变化。方法选择移居海拔4 300 m 3个月以上的汉族男性青年323名,其中CMS患者87名,为CMS组,其余236名为非CMS组。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尿素氮、肌酐、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血红蛋白(18 g<血红蛋白<21 g,记0分,血红蛋白≥21 g,记3分)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饱和度≤85%,记3分)记分。分别以1,2,3分表示轻、中、重度。无CMS总记分为0~5分,轻度为6~10分,中度为11~14分,重度为15分或更高。结果CMS组较非CMS组尿素氮、尿酸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胆固醇增高,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肌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S引起肾功能指标及血脂异常,提示CMS伴有多器官或组织受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喀喇昆仑山海拔5000 m以上驻防官兵慢性高原病(CMS)发病情况,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CMS青海标准,对喀喇昆仑山驻防1年的223名官兵进行健康检查,并与2005年的调查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23名官兵中,45人患有CMS,患病率为20.2%.其中海拔5380 m组、5200 m组、5100 m组CMS患病率分别为29.6%、35.2%、30.8%,显著高于海拔4300 m组(4.1%)和海拔3700 m组(7.4%)(P<0.05或P<0.01);海拔5380 m组、5200 m组、5100 m组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为(196.7±21.0)g/L、(200.0±18.1)g/L、(197.6±17.1)g/L,也显著高于海拔4300 m组(180.1±15.2)g/L和海拔3700 m组(183.6±17.2)g/L(P<0.01).本次调查CMS患病率较2005年明显降低,其中海拔5380 m组由85.7%下降至29.6%,海拔4300 m组由43.5%下降至4.1%(P<0.01).结论 喀喇昆仑山驻防官兵CMS患病情况较5年前明显改善,但海拔5000 m以上驻防官兵的健康保护问题仍需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持续泵注在儿童扁桃体等离子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扁桃体等离子切除术的12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A组(n=31)、B组(n=30)、C组(n=30)与D组(n=30)。各组患儿常规麻醉诱导后,A组不泵入右美托咪定,B组持续泵入0.2μg/(kg·h)右美托咪定,C组持续泵入0.4μg/(kg·h)右美托咪定,D组持续泵入0.6μg/(kg·h)右美托咪定,直至手术结束。比较4组患儿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进入PACU 10 min、20 min、30 min的儿童麻醉苏醒期躁动量表(PAED)评分,进入PACU 5 min、10 min、20 min的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量表(CHEOPS)评分,气管拔管后5 min、15 min、25 min的Ramsay镇静评分。结果 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B组、C组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