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1-2010年徐州市疟疾监测资料,为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1~2010年徐州市疟疾监测资料、疫情报告及控制措施等资料,分析疟疾流行特点,评价防治效果。[结果]2001~2010年全市共发病1241例,年发病率为0.59/10万~1.36/10万;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与本地人口血检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病例主要集中在6~10月,占总发病数的92.51%;8~9月中旬为全年蚊媒密度高峰。[结论]疟疾发病较稳定,应继续开展监测,尤其要加强流动人口的监测和管理,防止疟疾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龙岗区疟疾发病率曲线拟合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圳市龙岗区建立初期 (1993~ 1995年 ) ,由于人口剧增等因素的影响 ,疟疾出现暴发流行 ,引起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各项抗疟措施的落实 ,疟疾发病呈逐年大幅度下降趋势。在甲乙类传染病发病顺位中 ,疟疾发病率由 1993的第一位降至 2 0 0 0年的第八位 ,1993~ 2 0 0 0年累计发病 2 0 89例 ,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 10 77% ,年发病率最高为15 8 4 3/10万 ,最低为 1 4 6 /10万 ,平均发病率为2 9 6 3/10万。本文利用深圳市龙岗区疟疾疫情资料 ,对 1993~ 2 0 0 0年疟疾发病率进行曲线拟合 ,并对2 0 0 1年龙岗区疟疾发病率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岗区流动人口疟疾流行状况,为制定疟疾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深圳市龙岗区1993~2003年外来流动人口疟疾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0年间流动人口疟疾发病3 027例,占全区病例数的58.82%.疟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聚集性.患者年龄主要为15~60岁,职业以种养、打石、烧砖、建筑为主.暴发流行主要与存在传疟媒介,外来民工居住场所蚊虫孳生地多,民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因素有关.结论:流动人口是引发深圳市龙岗区疟疾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墨江县疟疾流行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最终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方法]对墨江县2001-2007年的疟疾发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墨江县2001~2007年累计报告疟疾病人484例,按照累积人口2465916人计算,年均发病率为19.03/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最多是2001年,全县350312人,发病172例,发病率为49.1/10万;发病最少是2007年,全县356098人,发病15例,发病率为4.21/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县18个乡镇均有发病,平均发病率最高的是龙坝乡82.25/10万,最低是龙潭乡,发病率为2.2/10万,不同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播媒介以微小按蚊为主。2001-2007年合计常住人口四热病人血检76787人次,阳性率为0.45%,流动人口血检2316人次,阳性率为12.44%。[结论]墨江县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至2004年已达到部颁提出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疟疾流行明显得到遏制,当地疫情稳定,防制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区麻疹流行规律,为控制其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深圳市龙岗区1995—2002年麻疹疫情资料。[结果]1995—2002年龙岗区麻疹年发病率波动于1.47/10万~33.77/10万,年平均12.84/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3~6月,男女比为1:0.71,发病以7岁以下及15岁以上流动人口为主。[结论]麻疹的高发与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有关。需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掌握力度,提高流动人口麻苗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深圳市南山区1991--2002年疟疾的流行趋势,为全区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深圳市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订正数据、《南山区疫情资料汇编》及5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1—2002年南山区疟疾年平均发病率6.02/10万,1992年发病率最高(17.16/1.0万),1998—2002年疟疾年平均发病率1.94/10万;输入性恶性疟占同期疟疾发病数为27.78%,发病季节不明显;男性占发病数的80.87%,20~30岁青壮年占发病数的54.77%,工人占发病数的58.69%。结论:南山区疟疾疫情处于完全控制期,随着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疾发病增多。  相似文献   

7.
凤岗镇位于东范市东南部的一个山区镇,与深圳市龙岗区的平湖、现兰、布吉镇接壤,四面环山。80年代初以前是无疟区,随着改革开放,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1993年首次在雁田水贝砖厂发现病例并引起疟疾暴发流行。随后本镇一直呈地方性散发流行,疫情时起时落,经过连续多年积极的防治,1993-1995年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但发病高峰仍处高位,疫情仍未得到完全控制。为了掌握本镇疟疾的发病规律,更好地开展疟防工作,现将1993-1995年疟疾流行情况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工资料来源1993-1995年凤岗医院门诊、住院登记、分院和卫生站上报防保科的…  相似文献   

8.
东莞市疟疾流行及防治情况分析杨灼宏,阳文胜,雷满根,张浩贤,冯志阶,夏宪照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南面与深圳市相连。八十年代中期,受大量流动人口的集结、流动的影响,出现了疟疾局部暴发流行。1986年全市年发病率为5.6/万。经过连续多年积极防治,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1~2010年徐州市疟疾监测资料,为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1~2010年徐州市疟疾监测资料、疫情报告及控制措施等资料,分析疟疾流行特点,评价防治效果。[结果]2001~2010年全市共发病1 241例,年发病率为0.59/10万~1.36/10万;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与本地人口血检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主要集中在6~10月,占总发病数的92.51%;8~9月中旬为全年蚊媒密度高峰。[结论]疟疾发病较稳定,应继续开展监测,尤其要加强流动人口的监测和管理,防止疟疾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日照地区基本消灭疟疾后巩固对策与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日照地区基本消灭疟疾后巩固对策和效果,探索疟疾发病特点和变化规律,为调整疟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制策略,在各类人群中开展疟疾病例侦查,防止继发病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随机抽样调查居民患病情况和媒介密度;综合分析疟疾流行趋势。结果1989~2003年血检发热病人259735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者5例,平均阳性率为0.19/万,年发病率为0/10万~0.29/10万;血检往返高疟区疟疾可疑者4279人,检出阳性者4例,平均阳性率为9.31/万;1992年以来未再发生内源性病例;居民疟疾抗体(IFAT)累计测定15641人,未发现阳性者;按蚊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基本消灭疟疾的防制成果进一步巩固。当地残存传染源净化和消失后,疟疾在当地的传播被阻断,流行趋于终止。现行的疟防措施应适当简化。  相似文献   

11.
惠州市惠阳区1994~2005年疟疾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惠阳区疟疾流行状况,探讨疟疾防治对策。[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惠阳区1994~2005年疟疾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2年间惠阳区疟疾发病1588人,疟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聚集性,患者年龄主要为15~40岁,男性多于女性,职业以工人、农民为主,多从事种养、打石、建筑等野外工作。[结论]惠阳区疟疾的发病率受外来流动人口的影响较大,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显著,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做好疫情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仍是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疟疾流行及基本消灭疟疾后的防治效果 ,为进一步巩固灭疟成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历年疟疾防治资料 ,进行疟疾病原学、免疫学和昆虫学监测 ,处理疟疾疫点。结果  2 0世纪 5 0年代居民原虫率最高达83 .8% ,发病率达 82 98.92 /10万。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查治 ,疟疾年发病率逐年下降 ,1977年降至 6.3 6/10万。 1987年经湖南省卫生厅考核 ,确认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1987~ 2 0 0 2年发热病人血检 5 742 6例 ,查出疟原虫阳性 15 63例 ,其中间日疟 15 3 8例 ,恶性疟 2 3例 ,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 1例 ,三日疟 1例。 1987~ 2 0 0 2年疟疾年发病率 0 .0 4/10万~6.72 /10万 ,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输入性疟疾占总病例数的 94.2 8% (15 15 /160 7)。通过对现症病人根治 ,结合流行季节周围人群预防服药和灭蚊工作 ,未发现二代病例和健康带虫者。结论 郴州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病例以输入性为主 ,但不能排除本地还有疟疾传播。在今后的疟疾防治工作中 ,应加强对进入高疟区回归人群的监测 ,巩固灭疟成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鄞州区1950-2010年疟疾流行概况,总结疟疾防治经验,评价疟防成果,分析消除可能性。方法:回顾鄞州区61年来疟疾防治历程,阐述不同年代和不同发病时期所采取的防制措施、成效及经验教训。结果:鄞州区1970年代前间日疟高度流行,发病率自1979年来一直控制在1/万以下,1987年达到基本消灭后进入监测阶段,2006-2009年输入性病例增加,疫情有所回升,但未发生输入性继发病例,2010年降到1/10万以下。其防制过程可分为重点调查及防治试点研究、控制流行、降低发病率、巩固防治成果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结论:61年以来的防治经验为消除疟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仍须大力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努力提高疟防人员素质和技能,坚持多部门协作,及时发现病人并有效处置,从而达到消除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近6年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死亡水平,死因分布及其变化情况,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Z=-9.984,P=0.000),6年来合计死亡率为10.37‰;2004-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死亡例数中91.46%是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较高(χ2=134.643,P=0.000),6年合计围产儿死亡率男女性别比为0.96,显示女性围产儿死亡比男性高;围产儿死因主要是出生缺陷、胎儿因素、脐带胎盘因素等。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流动人口管理,提高孕产妇孕期保健及性别平等意识,是降低龙岗区围产儿死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深圳市龙岗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的 实施效果.方法 收集深圳市龙岗区2005~2008年孕产妇死亡及新生儿破伤风资料,比较项目实施初期与后期孕产妇死亡率及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评价"降消"项目实施效果.结果 2005~2008年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78.59/10万、38.14/10万、38.21/10万、12.19/10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分别为0.74‰、0.84‰、0.29‰、0.22‰. "降消"项目实施后,该区孕产妇死亡率(趋势χ2=14.743,P=0.0001)及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趋势χ2=14.666,P=0.0001)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降消"项目的 实施,有效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1989年广东省消除恶性疟后期防治措施和监测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1989~2009年广东省消除恶性疟后期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和监测方法包括:疟疾病例的侦查和分类、现症病人治疗、疫点的处理、居民带虫率调查和防治措施的落实。结果广东省1989~2009年疟疾监测中,共血检12557305人,检出疟原虫阳性人数109706人,阳性率为0.87%。全省治疗有疟史病人76718人次,流行季节预防服药2381893人次,现症病人治疗96788人次,室内滞留喷洒受保护人口2400余万人次,药物浸帐保护人口934余万人次。1989年全省的疟疾发病率为0.58/万,1990~1999年平均年发病率为0.64/万,2000~2009年平均年发病率下降至仅为0.04/万,而且20年没有发现本地感染的恶性疟。结论所采取对传染源控制和传播媒介防制的方法和策略是可以阻断疟疾传播的,特别是没有发现本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也没有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的继发病例。  相似文献   

17.
2004-2005年湖北省疟疾防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湖北省疟疾防制对策,评价防制效果。方法收集2004-2005全省疟疾疫情,分析疟疾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结果湖北省疟疾发病率连续2年大幅度下降,发病率由2003年的0.45/万降至2005年的0.25/万,达历史最低水平,疟疾高发区逐步缩小,低疟区逐步扩大;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率亦大幅度下降,发病率由2004年的1.37/万降至2005年的0.78/万,局部暴发点得到有效控制;中华按蚊区疟疾发病率稳中有降。结论湖北省所采取的疟疾防制措施行之有效,疟疾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今后应继续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龙岗区2004~2009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几年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变化趋势,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4~2009年龙岗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05‰,流动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常住人口;男性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15‰,女性发生率为11.50‰,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比女性发生率高;常见出生缺陷类型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及总唇裂;出生缺陷中的死胎、死产导致死亡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38.19,P<0.000 1),新生儿存活构成比则呈上升趋势(χ2=36.65,P<0.000 1)。结论:积极开展三级预防,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