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川崎病 (KD)冠状动脉扩张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川崎病患儿 6 4名及同期健康儿童 2 6名进行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和血小板压积 (PCT)测定 :经心脏彩超检查 ,按照5岁以下儿童冠状动脉内径≥ 3mm为冠状动脉扩张 (CAD)。结果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患儿急性期和非冠状动脉扩张组患儿急性期PLT较对照组升高有差异 (P <0 0 5) ,PCT较对照组升高有明显差异 (P <0 0 1 ) ,PDW较对照组降低有明显差异 (P<0 0 1 ) ,MPV较对照组降低但无差异 (P >0 0 5)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急性期与非冠状动脉扩张组急性期比较 ,PLT、MPV、PDW及PCT无差异 (P >0 0 5)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恢复期MPV较非冠状动脉扩张组恢复期升高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恢复期PLT、PCT较对照组升高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MPV、PDW较对照组降低有明显差异 (P <0 0 1 )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恢复期PLT、PCT较急性期升高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MPV、PDW虽有降低但无差异 (P >0 0 5)。结论  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川崎病患儿病情恢复程度和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小板参数及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对57例HIE患儿于急性期进行血小板参数和TPO测定,并于恢复期复查,同时以6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结果1.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总数(PLT)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a〈0.01);血清TP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2.患儿恢复期PLT、MPV、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TPO水平较对照组仍显著升高(P〈0.001)。结论动态观察HIE患儿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HIE病情指标。HIE患儿血清TPO水平明显升高除与血小板的数量变化有关外,还可能与其参与组织损伤保护和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和血小板参数分别在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52例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及3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并分离血清,采用ELISA检测其血清TPO水平,在采血3 h内应用ADVIA 212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完成血小板计数(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的测定.结果 KD患儿急性期TPO水平、BPC、MPV、PCT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a<0.01),PDW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期TPO水平、BPC、PCT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a<0.01),MPV、PDW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a<0.05);恢复期TPO水平、MPV、PDW较急性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a<0.01),而BPC、PCT较急性期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a<0.01);KD患儿TPO水平与BPC呈负相关(r=-0.199 P<0.05),与MPV呈正相关(r=0.198 P<0.05),与PDW、PCT无明显相关性;健康对照组中TPO水平与BPC、PCT呈显著正相关(r=0.893,0.824Pa<0.01),与MPV、PDW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TPO及血小板参与了KD发病过程,并在病程中相互调节,提示TPO及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KD患儿病情恢复程度和监测病情变化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活化状态及相关参数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川崎病 (KD)患儿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意义。方法 对KD急性期、恢复期及有无冠状动脉损伤组 ,分别采用FACS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及多功能生化分析仪检测活化的血小板数、外周PLT、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和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 (PDW) ,并对比分析。结果 KD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活化状态显著高于对照组、恢复组 (t =5 .550 4 ,5 .5649 P均 <0 .0 1 ) ;MPV与对照组、恢复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6 .1 2 4 7,2 .51 4 1P均 <0 .0 1 )。有冠状动脉损伤组较无冠状动脉损伤组血小板活化状态 ;MPV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小板活化状态、MPV变化与KD病情变化有关 ,联合检测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对102例HIE患儿进行临床分度,于急性期进行血小板参数测定,并于恢复期复查,了解其动态变化情况.并以6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1)HIE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总数(PLT)较正常儿明显降低(P<0.0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较正常儿明显增高(P<0.01).恢复期PLT、MPV、PDW与正常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HIE患儿PLT随HIE病情加重而降低(P<0.01).而MPV、PDW则随病情加重而增大(P<0.01,P>0.05).结果提示,动态观察HIE患儿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HIE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探讨其在KD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以2003年10月~2005年12月住院91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期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PCT水平并分析二者间差异;分析病程不同时期、有无感染及是否出现并发症等情况下患儿血清PCT水平变化。结果1.急性期74例、亚急性期14例KD患儿血清PCT为0.55(0.30~2.09)μg/L和0.49(0.19~0.50)μg/L,33例健康对照PCT为0.16(0.14~0.24)μg/L。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患儿与健康对照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急性期与亚急性期比较,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原学阳性30例KD患儿PCT水平0.53(0.28~0.88)μg/L,61例病原学阴性KD患儿PCT水平0.50(0.30~1.93)μg/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冠脉扩张患儿33例PCT为0.50(0.32~0.60)μg/L,58例冠脉无扩张患儿PCT为0.52(0.30~2.17)μg/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无其他系统并发症65例PCT为0.47(0.27~0.80)μg/L,其他系统并发症26例PCT为0.83(0.48~4.41)μg/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PCT≤0.5时,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22.2%;当PCT〉0.5时,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42.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患儿血清PCT水平增高,尤以急性期明显,检测其水平有助于监测KD病程发展;有无并冠脉扩张KD患儿中PCT水平变化不大;并其他系统并发症KD患儿血清PCT水平显著增高,随PCT增高,发生其他系统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7.
窒息新生儿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为了解窒息新生儿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容体(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83例窒息新生儿及80例正常新生儿的PLT、MPV、及PDW。结果:新生儿窒息后,急性期PLT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MPV和PDW则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窒息组恢复期PLT、MPV和PDW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窒息程度加重,PLT愈下降(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P<0.001),而MPV、PDW则愈增高(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P<0.05,重度组与轻重度组比较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PLT、MPV和PDW)可做为项判断新生儿窒息后病情严重程度并监测病情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数量与血小板生成素(TPO)、白介素3(IL-3)、白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探讨KD血小板升高的机制.方法 川崎病患儿35例,正常对照儿童25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两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TPO、IL-3和IL-6水平.结果 KD患儿急性期PLT数量有所增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恢复期PLT增高明显(P<0.001).KD患儿急性期血清TPO、IL-3和IL-6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及恢复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PV在急性期也较恢复期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相关分析显示,KD息儿血小板计数与TPO、IL-3、IL-6水平呈负相关,MPV与TPO和IL-6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KD急性期血清细胞因子TPO、IL-3、IL-6等水平的升高可能是恢复期血小板数量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对1t2例HIE患儿进行临床分度,于急性期进行血小板参数测定,并于恢复期复查,了解其动态变化情况。并以6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l)HIE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总数(PLT)较正常儿明显降低(P<0.0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较正常儿明显增高(P<0.01)。恢复期PLT、MPV、PDW与正常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HIE患儿PLT随HIE病情加重而降低(P<0.01)。而MPV、PDW则随病情加重而增大(P<0.01,P>0.05)。结果提示,动态观察HIE患儿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HIE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儿童肺炎血小板四项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评价血小板(PLT)功能及其应用价值,我们收集了本院儿科病房1998年9月~2000年3月住院的102例肺炎患儿,应用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四项血小板参数探讨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时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为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67例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同时测定50例健康儿童以上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组。治疗前与对照组及与治疗后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与血小板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ITP患儿治疗前PL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DW、MPV、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P<0·001),治疗后PLT上升,PDW、MPV、P-LCR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2)ITP轻、中、重度患儿随病情加重PLT进行性下降,而PDW、MPV、P-LCR进行性增大,但极重度患儿MPV反而变小。(3)PLT与MPV呈负相关(P<0·001)。MPV与PDW、PDW、MPV与P-LCR、PDW与P-LCR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观察有助于ITIP的鉴别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9(Th9)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9(IL-9)在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45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进行研究,并且对其进行恢复期随访;另取健康体检儿童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9水平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9水平。结果 KD患儿急性期Th9及IL-9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而恢复期患儿与对照组的Th9、IL-9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的Th9与CRP、PCT、ESR、PLT及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324、0.402、0.382、0.467、0.386,均P0.05),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r=-0.306;P0.05);IL-9水平与CRP、PCT、ESR、PLT、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365、0.456、0.403、0.423、0.453,均P0.05),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r=-0.343;P0.05)。结论 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h9细胞及其细胞因子IL-9水平明显升高,恢复期降至正常;且Th9表达及IL-9水平与急性期指标密切相关。推测Th9细胞与IL-9在KD的发病及转归过程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 (IVIg)和地塞米松 (DEX)对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 6 0例急性ITP患儿随机分为DEX组和DI(DEX +IVIg)组。观察两组的平均止血时间 ;测定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压积 (PC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值的变化。结果  DI组平均止血时间 ( 3 2± 1 1d)较DEX组平均止血时间 ( 5 4± 1 3d)明显缩短 (P <0 0 1 ) ,血小板上升速度明显增快。治疗后DEX组和DI组PLT和PCT值均逐渐升高 ,MPV和PDW值逐渐下降。但DI组PLT、PCT、MPV、PDW值变化更为显著 ,分别与DEX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结论  IVIg联合DEX治疗急性ITP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DEX ;血小板的四项参数可作为判定急性ITP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价疗效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胎龄早产儿生后24 h内血小板及相关参数参考范围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1~12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且出生胎龄为23~36+6周早产儿1 07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生后24 h内不同胎龄早产儿血小板参数参考范围。结果 不同胎龄早产儿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压积(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晚期早产儿组(34~36+6周,n=667)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低于极早早产儿组(23~27+6周,n=36)和早期早产儿组(28~33+6周,n=367)(P < 0.05)。不同性别早产儿之间血小板及相关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按照不同胎龄来计算早产儿血小板参数的参考范围,23~36+6周早产儿PLT参考范围为(92~376)×109/L,PCT参考范围为0.1%~0.394%;23~33+6周早产儿MPV参考范围为9.208~12.172 fl,PDW参考范围为8.390%~16.407%;34~36+6周早产儿MPV参考范围为9.190~11.950 fl,PDW参考范围为9.046%~15.116%。结论 不同胎龄早产儿生后24 h内MPV及PDW不同,依据胎龄制定早产儿MPV及PDW参考范围更有助于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窒息新生儿血小板数 (PLT)、血小板平均容体 (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 83例窒息新生儿及 80例正常新生儿的PLT、MPV及PDW。结果 新生儿窒息后 ,急性期PLT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1) ,MPV和PDW则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5 ) ,窒息组恢复期PLT、MPV和PDW与对照组比较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且随着窒息程度加重 ,PLT愈下降 (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P <0 0 0 1) ,而MPV、PDW则愈增高 (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P <0 0 5 ,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P <0 0 1)。结论 血小板参数 (PLT、MPV和PDW)可做为项判断新生儿窒息后病情严重程度并监测病情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小板数目、MPV、PCT、PDW,以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极期 MPV增大,PCT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DW无明显变化(P>0.05);经治疗后恢复期 MPV变小,PCT增大,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轻、中、重度ITP患儿随病情的加重,MPV逐渐增大,PCT变小,极重度 ITP患儿 MPV变小,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PDW无明显变化(P>0.05)。MPV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PCT与血小板数量呈正相关(P<0.05)。因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除血小板数量减少外,还存在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压积的改变,其可作为判断病情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7.
血清新蝶呤、D-二聚体水平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川崎病(KD)患儿血清新蝶呤(NP)、D-二聚体水平,探讨二者与冠状动脉扩张(CAD)的关系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KD患儿45例。其中21例发生CAD,24例无CAD。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清NP、D-二聚体水平。冠状动脉病变与PLT、单核细胞(M)、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RP、ESR、心肌肌钙蛋白I(cTnI)、NP、D-二聚体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与恢复期比较,KD患儿急性期PLT、M、CK-MB、CRP、ESR、cTnI显著升高(Pa<0.01)。血清NP升高26例中CAD 18例;NP正常19例中CAD 3例。D-二聚体升高30例中CAD 17例;D-二聚体正常15例中CAD 4例。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25例中CAD 7例;未予IVIG治疗20例中CAD 14例。多因素多元回归分析显示NP、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血清NP水平与M数量呈正相关(r=0.49 P<0.01);D-二聚体水平与血小板数量呈正相关(r=0.51 P<0.01)。结论血清NP、D-二聚体在KD急性期升高,可能是反映冠状动脉异常的预测标志,对评价KD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低分子肝素治疗川崎病患儿高凝状态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川崎病(KD)急性期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为KD的46例住院患儿,对血小板(PLT)>600×109/L、纤维蛋白原(FIB)>4g/L及彩色多普勒显示有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22例患儿。予LMWH注射液50~100IU/(kg·次),皮下注射,1次/d,连用7~10d。患儿按是否接受LMWH治疗分为应用LMWH组(H组)和未用LMWH组(NH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FIB水平、血浆黏度、血沉(ESR)、红细胞比容(HCT)等变化,并全程密切观察有无出血情况。结果1.治疗前H组PLT与FIB显著高于NH组(Pa<0.05);2.治疗后两组比较,H组ESR、血浆黏度、FIB均较NH组显著降低(Pa<0.05);3.两组治疗前后比较,H组治疗后PLT、ESR、血浆黏度及FIB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a<0.05);NH组治疗后ES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a<0.05),PLT、血浆黏度及FIB变化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前后PT、APTT、INR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5.H组皮下注射局部出现皮下瘀斑1例,经局部热敷4d后基本吸收消失,余无严重出血及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LMWH能有效控制亚急性期KD患儿血液高凝状态,并因其生物利用度高、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改善KD高凝状态、预防微血栓形成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