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素问·五脏别论》载文“凡治病必察其下 ,适其脉 ,观其志意 ,与其病。”文中之“下”含义颇为精深。1 古今医家所论之“下”观注释《内经》诸家 ,上可及隋·杨上善 ,下可至今朝诸家。其杨氏于撰注《内经太素》中言 ,“察其之下”这意为“凡治病察其上下 ,适其脉 ,观其志意…  相似文献   

2.
谢季祥 《四川中医》2002,20(4):19-19
《素问·五脏生成篇》中的“草兹”、《五脏别论篇》中“治病必察其下”的“下” ,历来歧义颇多 ,本文加以辨析 ,认为“草兹”就是“草席” ,“下”指的是寸口脉。  相似文献   

3.
“揆度以为常也”,见《素问·经脉别论》。经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回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对于这节经文,《中医学基础》截取“五经并行”以上三十余字,认为“这是对津液生成的简要说明。余下的两句,《内经选读》语译为“水精四布于周身皮毛,通灌于五脏经脉,随着四时寒暑的变迁,五脏阴阳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节。”大致多从“津液”、“水精”的输布代谢解释。这种看法首出王冰注《素问》。但王注似乎意有未尽。考校近代注本,对“揆度”的解释更是众说纷云。为此,不揣冒昧,兹谈谈笔者的管见。  相似文献   

4.
脾胃学说是中医的脏象学说内容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可以纳入饮食水谷,输出精微物质以供全身之用。故《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相似文献   

5.
消渴病,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明确指出其病因为“五脏柔弱”,故消渴当属虚证范畴。《金匮要略》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专篇,张圣把消渴与小便不利、淋病并列一篇,可见其同为津液代谢异常病变。《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素问·调经论篇》说:“肾者水脏,主津液。”可见津液输布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主要依赖于脾气升清作用,而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则完全靠脾…  相似文献   

6.
<正> 咳喘病从肝论治,肇始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载:“有所坠恐,喘出于肝”,《素问·咳论》中则有“肝咳”的明确记载。自《内经》以下,历代医家多有发挥·明·龚廷贤说;“从来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气入于肝”(《万病回春》),持论虽有失偏颇,但足以说明肺病治肝的重要性。至清·叶天士更集前贤  相似文献   

7.
<正>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说明饮入而至尿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液代谢过程。从病理的角度来看,尿液的变化,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现象。许多疾病,可以引起尿的变化。反之,观察尿的变化,可以资助诊断许多疾病。所以,现代医学十分重视对尿液的检  相似文献   

8.
王强 《北京中医》1990,(5):19-19
“通调水道”一语源自《内经》,因为此语前有一“肺”字,故后世医家多以为是“肺主通调水道”。然细读《内经》原文,则知此说尚值得推敲。《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首先从语法上讲,“肺主通调水道”是讲不通的。此节经文中,“肺”是“脾气散精,归之于肺”一句的补语部  相似文献   

9.
“下”之辨     
《内经·五脏别论篇第十一》曰 :“凡治病必察其下 ,适其脉 ,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此文中“下”字 ,注家多以下部病症解。如《山东中医研究所》〔1〕注 :“病人的大小便及妇女月经是否正常”。《上海中医学院 ,浙江中医学院》〔2〕注 :“(下 )指病人的大小便情况”。《南京中医学院》〔3〕注 :“凡治病者 ,必察其上下”。明代吴昆、隋杨上善等前贤亦有类似注解。笔者认为“下”字易为色字为好 ,理由如下 :“凡治病必察其下”,不符合祖国医学整体诊疗原则。因此段经文含有望闻问切四诊法则 ,“下”字易为色字方能体现经文所含察色、测脉、闻声…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痰饮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成书以来 ,一直为医家尊为经典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深感其内容博大精深 ,几尽医学之妙。现代临床痰饮为病较为多见 ,而《金匮要略》对于痰饮论述甚详 ,其理、法、方、药之完善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痰饮病的辨证治疗。今不揣浅陋就痰饮之证治浅述一己之得。1 痰饮病机仲景论痰饮本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此为正常水液运化过程。《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  相似文献   

11.
分消走泄法临床新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医学认为体内津液的生成、调节、输布、转化都有规律性的,主要指脏腑功能和外界环境变化规律。只有维持体内津液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生命的正常活动。故《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血液之生化之源,其物质基础来自水谷之精微。如《灵抠·决气篇》曰:“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生成后的血液在通过脾的运化上注肺脉。循环运行于脉道之中。以奉养全身。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水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脉,肺朝百脉,输精于皮  相似文献   

13.
治汗刍言     
汗是人体极为重要的津液,为五液之一。《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汗为津液所泄,津液化生心血,大汗必伤津而损及心血。《灵枢·决气篇》:“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素问·阴阳别论》云及作汗的机理:“阳加于阴谓之汗”。景岳进一步阐明:“然汗发於阴出於阳,其根本则由阴中  相似文献   

14.
“必齐”一词,在《内经》中仅有两处。《素问·汤液醪醴论》:“必齐毒药攻其中,镜石、针艾治其外。”《素问·玉版论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  相似文献   

15.
三焦属六府之一,最早载于《内经》,如《素问·五藏别论篇》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名曰传化之府”。三焦是祖国医学中特有名称,它在生理、病理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灵枢·胀论》也云:“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但《内经》中对它的形态没  相似文献   

16.
<正> 《内经》论脉,内容丰富,然综其大法,总不外“脉合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脉要精微论》又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可见,“脉合阴阳”,乃是切脉诊病最基本的法则。笔者不揣简陋,试浅析其义。切脉部位合阴阳《内经》所述诊脉部位颇多,但不离乎阴阳归类。例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谓诊脉有三部九候:“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  相似文献   

17.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唱出肺“通调水道”一曲。笔者欲就此立题,作以探讨,不当之处,敬祈教正。  相似文献   

18.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有贮存和排放尿液的作用;“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在水液代谢方面,肺有通调水道的作用。水液在人体的生成与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指出体内水道上始于肺,下终于膀胱,其流域之长,历贯三焦,有上、中、下游之分。“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之所以能正常贮排尿液,与肺的关系极为密切,世徒执肾对膀胱的气化,殊不知,肺主一身之气,且主治节。膀胱的贮排作用,虽然下受肾阳  相似文献   

19.
“治病必求于本”语出《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对于“本”的含义、历来各家学说论说不一,各抒己见。笔者以为“本”之含义博大精深,诸家论“本”虽不乏真知灼见,但大多拘泥于某一方面,失之偏颇,未能切中“本”之要义。故略陈管见,以引匮玉。 历代医家依据《内经》条文,对“治病必求于本。”之“本”的含义有诸多论述。为便于陈述,现将诸家论“本”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1以“阴阳”论者 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  相似文献   

20.
试述脑藏神     
在中医医经典著作《内经》中虽多篇都为心主神明的内容,为后世奠定了心藏神之说,但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却又有“头者,精明之府”之说,这是脑藏神的原始理论依据,嗣后历代医家对腩藏神进一步的认识,诸如金正希曰“人的记性皆在脑中”;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而王清任更为脑开辟了“脑髓说”专论。在中医脏象学说中,脑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实脑应属脏,即使在《内经》中也有把脑归属于脏的叙述,例如《素问·五脏别论篇》就云:“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可见在《内经》成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