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T-AILT)是较罕见的外周T细胞肿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2%,占外周T细胞淋巴瘤15%~20%[1].AILT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过去认为是一种非恶性免疫性疾病,称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近年来研究证实,AILT是一种独立的侵袭性外周T细胞肿瘤.故WHO(2001)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已将AILD归为AILT.本文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AILT,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我院从 1 999年 8月至 2 0 0 2年 2月收治了 2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 ,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例 1   男 ,5 3岁。因反复发热、全身瘙痒、伴全身淋巴结肿大 5个月 ,在当地医院行颈部淋巴结活检示 :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 ,未见肿瘤。经抗感染治疗症状未缓解 ,来我院就诊。体检 :一般情况可。双侧颌下、颈部、腹股沟可扪及多个肿大淋巴结 ,约2mm× 2cm~ 3mm× 3cm大小 ,质硬 ,无压痛 ,表面光滑 ,边界不清 ,活动尚可。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Hb 1 0 1 g/L ,WBC8.1 8× 1 0 9/L ,PLT 384× 1 0…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徐晓晶  徐华  刘强  吴叔明 《胃肠病学》2005,10(5):277-280
背景: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是一类起源于肠上皮内T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过去被称为“肠道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近年来发现这一疾病的本质是肠道T细胞淋巴瘤。该病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进展迅猛,内镜和消化道钡餐检查很难确诊。目的:了解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仁济医院1994年9月~2004年9月6例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患者年龄34~73岁,男女比例为5∶1。病变多位于空、回肠,可有结肠累及。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发热、消瘦为主,部分患者并发肠穿孔、肠梗阻、消化道出血,无患者伴有乳糜泻。内镜下3例患者表现为溃疡病灶,术中见溃疡5例,肿块1例。1例患者经术前内镜活检病理检查确诊,5例由术后病理检查确诊,4例曾被误诊为炎症性肠病。淋巴瘤细胞的免疫表型为白细胞共同抗原(LCA)( )、CD45RO( )、CD3( )、CD30(-)。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部分结合术后化疗。3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内死亡。结论:不伴有乳糜泻是本组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特点之一。患者的临床表现以一些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常被误诊为炎症性肠病。内镜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是目前确诊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依据。该病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4.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subcutaneouspanniculitis likeT celllymphoma ,SPTCL)是一种少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 ,我科最近收治 2例 ,报道如下。例 1:男性 ,4 0岁。因全身皮疹 10个月 ,左腋窝肿块 2个月 ,发热 1周于 2 0 0 1年 8月 1日入院。患者 10个月前开始出现颜面、躯干、四肢皮疹 ,伴肌无力、不规则发热 ,于本院皮肤科住院 ,查乳酸脱氢酶 5 0 4U/L ,磷酸肌酸激酶 1387U/L ,羟丁酸脱氢酶 5 0 4U/L ,拟“皮肌炎”予激素、雷公藤多甙等治疗后热退 ,皮疹部分消退 ,肌力恢复而出院。 2个月前发现左腋窝无痛性肿块 ,渐增大 ,伴消瘦。 …  相似文献   

5.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 like T cell lyphoma,SPTCL)是一种较少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目前一般认为起源于外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临床主要表现为皮下多发性结节、斑块或皮下肿块,伴有发热、消瘦等全身症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2005年3月收治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1例,因此病国内罕见报道,且临床表现及病理学表现较为特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37岁。2001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胀痛,去外院检查血白细胞轻度升高,当时诊断为阑尾炎给予抗炎治疗后症状好转。3月份腹痛再发,腹部CT示“子宫肌瘤”,4月11日在外院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术中发现右侧附件累及,大网膜有癌灶,左侧附件阴性。术后病理检查见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肿瘤弥漫分布于宫颈、一侧卵巢及阔韧带,右髂总淋巴结见恶性肿瘤细胞。免疫酶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1例胃原发性肠病相关型T细胞淋巴瘤。患者为1例22岁年轻女性,初始临床分期为Ⅳ期,首先采取了CHOP、GDP、HD-MTX、IEO、DHAP方案序贯化疗,然后行远端胃切除术与淋巴结清扫术,为获得较长的生存期还进行了局部姑息性放疗。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患者的生存期已超过2年,并且生活质量较高。本病例强调了在高侵袭性结外淋巴瘤的治疗中外科手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SYK)在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YK在外周NK/T细胞淋巴瘤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年龄、性别、分期及细胞增殖指数等临床病理参数的关联性。结果SYK在NK/T细胞淋巴瘤中高表达率为27.27%(15/55);低表达率为72.73%(40/55),且与临床分期和细胞增殖指数有关。SYK高表达者具有较高的肿瘤分期和增殖指数。结论NK/T细胞淋巴瘤中SYK表达上调与细胞增殖及临床分期有关,是其潜在的诊断和预后标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和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相似,为了预防误诊误治,我们对被误诊为炎症性肠病的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我院十年来(1994—2004年)所有肠道T细胞淋巴瘤和曾被误诊为炎症性肠病的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资料,共6例进行分析。结果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上少见,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和炎症性肠病在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内窥镜的大体表现颇为相似,内窥镜下的活检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是目前确诊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依据。结论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低使临床医生对此种疾病的认识不足。由于缺乏特异性检测手段,为了避免误诊炎症性肠病,提高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要注意以发热、腹泻、腹痛、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要考虑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可能性。内窥镜下大多表现为多形性、多灶性、弥漫性和不规则性溃疡,要在有特征性表现的部位多取组织块,提高活检的阳性率。肠道T细胞淋巴瘤易并发消化道穿孔、肠梗阻、消化道出血,诊断不明确时,必要时尽早剖腹探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李巍  张澍田 《胃肠病学》2011,16(12):767-768
病例:患者男,57岁,因"间断腹部不适伴排便次数增多半年.间断血便1个月"于2010年10月20日由门诊收入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半年起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腹部不适,排便次数增多,每日4~5次,粪质软,色黄,无水样便,未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肠淋巴瘤与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珍  徐肇敏  吕瑛 《胃肠病学》2007,12(5):267-269
背景:原发性肠淋巴瘤的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其他胃肠道疾病,特别是与克罗恩病(CD)的鉴别诊断较困难。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肠淋巴瘤和CD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原发性肠淋巴瘤与CD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肠淋巴瘤和CD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原发性肠淋巴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岁,CD为35岁。5例(12.2%)CD发生肛周病变,4例(9.8%)内瘘,3例(7.3%)有肠外表现,但仅1例(5.9%)原发性肠淋巴瘤曾有肛瘘。内镜下原发性肠淋巴瘤以回盲部受累多见(41.7%),CD以小肠和结肠均受累多见(48,8%);原发性肠淋巴瘤以肿块型较多见(41.7%),CD则主要表现为溃疡和铺路石样改变,其中18例伴肠腔狭窄,4例瘘管形成。B细胞性原发性肠淋巴瘤13例,T细胞性4例。12例CD表现为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结论:临床上原发性肠淋巴瘤与CD的鉴别诊断较困难,需综合各种检查手段,特别是内镜检查和内镜下对病变部位多点取活检,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白静  钱家鸣 《胃肠病学》2007,12(8):499-501
肠道T细胞淋巴瘤(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ITCL)病情凶险,临床表现复杂,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发病年龄轻,无明显的乳糜泻,EB病毒检出率高,回盲部、升结肠和降结肠受累多见是我国患者的特点,与西方国家报道不同。ITCL由于临床少见,极易误诊,且易复发,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极差,死亡率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4.
We report an uncommon case of 38-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Hepatosplenic T-Cell lymphoma (HSTCL) which is a rare aggressive form of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primary extranodal disease with malignant T-cell proliferation in the liver, spleen, and bone marrow. Our patient presented with progressive painless jaundice, weight loss and massive hepatosplenomegaly. The diagnosis was challenging as he required an extensive investigations that ultimately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 clinical, histopathologic, and cytogenetic features of hepatosplenic T-cell lymphoma.  相似文献   

15.
病例:患者男,43岁,已婚。上腹不适伴腹泻一年,大便次数5-6次/d,无脓血。于外院行结肠镜检查,可见升结肠溃疡、乙状结肠息肉,病理活检示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回盲瓣和升结肠黏膜慢性炎症,拟诊克罗恩病(CD)。  相似文献   

16.
台卫平  岳辉  杨小乔 《胃肠病学》2008,13(9):575-576
病例:患者男,22岁。因“大便干结伴黏液便6月余”于2007年3月11日拟“腹部不适,原因待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便不畅,每天约2~3次大便.每次约50-100g,大便于结,无明显腹痛和体质量减轻.无发热、盗汗,偶感乏力。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75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15/75mmHg(1mmHg=0.133kPa)。  相似文献   

17.
18.
<正> 病例:患者男,74岁,因"反复黑便半年,再发5 d"于2009年1月2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解柏油样稀便共3~4次,大便潜血试验阳性,伴头晕、乏力、心悸,无发热,无腹痛。至本院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溃疡,大小约1.2 cm×1.5 cm,胃窦部活检示幽门螺杆菌(H.pylori)(+)。予泮托拉唑40 mg bid对症治疗2周,未予以H.pylori根除治疗(具体原因不详),症状完全缓解。出院后继续予泮托拉唑40 mg qd维持治疗8周。2个月前,患者欲了解溃疡愈合情况,遂于本院复查胃镜示球部溃疡未愈合,大小与第一次胃镜所见相同,胃窦部活检示H.pylori(+)。予泮托拉  相似文献   

19.
病例:患者男。69岁,因“肋骨渐突出20年,面容渐变10年伴间歇性大便带血1年余”于2008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20年前无诱因下出现两侧肋缘肋骨逐渐突出.10年前始发现面容逐渐改变,双手、双足肢端粗大.舌体肥厚.下唇外翻,声音变粗。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便血,量少,伴有黏液,色鲜红,血与粪便不相混合,便血可自行缓解。既往有糖尿病史7年,平素不规则服用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