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2007年河南省首发病例出现在光山县。2008至2010年,卫生部《人粒细胞感染无形体病治疗指南(试行)》提出用多西环素为病原学治疗;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卫生部于2010年9月10日发布《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强调对症支持治疗,尚未推荐特异性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2010年以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多地类似发热伴血小板下降患者的样本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后把该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发热疾病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2010年5月-2011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陆续收治了16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现将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自2006年安徽省首次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以来,山东、河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份也出现类似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告.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过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的样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并初步认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1].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医院2011年5-6月共发现4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河南、安徽等地相继出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病例,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2].部分sfts病例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3],但大多数却检测不到其核酸和特异性抗体.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河南、湖北等6省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病毒,并确定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热病毒属的一种新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sftsv)[4].  相似文献   

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山东、河南以及安徽等多个省份发现多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因发生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而死亡。早些年研究曾经认为,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所致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后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结果,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致病原。2013年6至10月本院共收治10例新型布尼亚病毒导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侵袭性肺曲霉病及两病并发的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结合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检查、影像学、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发热伴全身乏力为主要表现,可出现肝、肾、心、凝血等多脏器多功能损伤,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减少。侵袭性肺曲霉病在难以取得病理的情况下,应紧密结合其高危因素、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痰培养、G试验和GM试验等做出临床诊断,尽早治疗以降低病死率。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侵袭性肺曲霉病临床罕见,其发生可能由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减少、免疫力低下,导致侵袭性肺曲霉病等机会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娟  李玲 《护理学杂志》2013,28(7):23-24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与防治措施。方法对5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进行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做好高热、营养支持、皮肤、口腔、预防出血等综合护理干预,切实做好隔离与防护措施。结果 53例中48例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症状缓解,5例放弃治疗出院,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医务人员、陪护家属及其他住院患者发生感染。结论加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早期诊疗和隔离管理,实施及时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是近年来一类新发的人兽共患自然源性疾病。2007年5月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连续出现几个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厌食乏力和不明原因发热伴多脏器损伤、其中3例初步诊断为“急性肠胃炎”的患者,因不能确诊并出现了死亡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部分患者有蜱虫叮咬史,当时称为“疑似无形体病”。2007年7月光山县人民医院在患者身上捉住第1只蜱虫[1]。目前研究认为是蜱虫叮咬所致的新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但是蜱虫叮咬后是否一定感染SFTSV,SFTSV阳性携带者是否发病等规律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发自发性脑室出血、侵袭性肺部曲霉菌病的临床特点的认知。方法结合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发脑室出血及侵袭性肺部曲霉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加以分析。结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点,以发热、乏力、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引起心、肝、肾、凝血等多脏器损害,重者病死率高;脑室出血可因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及时恰当的救治预后较好;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在难以取得活检组织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应结合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生物学指标及时做出临床诊断,尽早治疗可降低病死率。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合并脑室出血及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病例临床罕见,其发生可能与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免疫力低下、凝血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多个省份相继报道了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因多脏器损害而救治无效死亡。早些年曾经认为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所致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后在一些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的样本中发现了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疾病现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我院近年来收治了6例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为提高对该疾病临床特征的认识,现将其临床特征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也称毛细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综合征,系1940年首次报道.本病之血小板减少是由于毛细血管瘤血管内凝血导致了血小板消耗之故.凝血-纤溶功能紊乱是此类病人手术和麻醉的主要问题.本文报告1例麻醉经验.  相似文献   

1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由布尼亚病毒科的一种新型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近两年,我国部分地区陆续报告了以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少数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2009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一份河南患者的样本中分离到一种新病毒,随后通过核酸扩增及电子显微镜形态学分析,确定为布尼亚病毒科白岭病毒属的一种新病毒,命名为sfts布尼亚病毒[2].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伴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350×109/L)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的预后, 以及伴血小板增多症对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收治的867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 共纳入99例患者, 其中男性70例, 女性29例, 年龄(60.1±12.1)岁。99例患者依据治疗前血小板水平分为伴血小板增多症组(n=33)和无血小板增多症组(n=66)。比较两组性别、肿瘤最大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总胆红素等临床资料以及预后, 比较伴血小板增多症组TACE治疗前后血小板。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伴血小板增多症与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的关系。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 两组男性比例、肿瘤最大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总胆红素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具有可比性。TACE治疗前, 伴血小板增多症组肝细胞癌患者血小板计数为(394.4±54.5)×109/L, 高于TACE治疗后的(278.2±86.4)×109/L, 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5岁.因右上腹不适伴发热10 d于20l0年2月26日入院.2010年1月16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不适,伴发热,体温38℃.无腹痛,皮肤、巩膜无黄染,无恶心、呕吐等.发病以来患者饮食尚可,大、小便正常,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患者既往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年,未行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16.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新发传染病。临床表现常累及多个器官,其中以血液和免疫系统损伤较为常见。血液系统方面,患者血小板及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也出现不同程度减少,多项凝血指标异常提示凝血功能存在损伤;免疫系统方面,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B细胞等多项细胞免疫指标异常,同时骨髓穿刺发现SFTS患者可能存在骨髓抑制及噬血细胞综合征。作为新发传染病,SFTS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等尚存在争议,本文对SFTS患者血液和免疫系统在该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特点进行综述,为探讨SFTS病理机制和及时防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 cystomy syndrome,PCS)为胆囊切除后仍有右上腹胀痛或绞痛,可伴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等,自2004年6月至2008年2月我们使用清热利胆剂结合西医抗炎、解痉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4岁,因"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脾功能亢进20余年"入院.患者20年前因发热(40℃左右)伴皮疹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风湿科,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给予免疫球蛋白、激素冲击治疗1个月余,发热、皮疹消退,住院期间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计数为15×109/L.1997年,曾出现一次便血,量约1 000 mL,急诊入住安徽省立医院,给予输血、止血等内科保守治疗后便血停止,病情好转后出院.  相似文献   

19.
2011年夏季是蜱虫病疫情的一个高发期.河南省信阳市是全国蜱虫病疫源地之一,属高流行区,首发病例在光山县(2007年),解放军第154医院感染科是收治该病患者最为集中的定点收治医院,所收治患者数居全国首位,故对于该病的临床诊疗具有丰富的经验.河南省卫生厅根据本省疫情特点,拟近日制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011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收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科室医护人员对本病防护的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护对策避免疾病引发的职业暴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某三甲医院急诊科、ICU、呼吸科、感染科的186名医护人员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护知识、态度、行为的横断面调查。结果医护人员防护知识知晓率为80.86%,防护态度得分(42.93±3.00)分,防护行为得分为(28.86±5.19)分。不同年龄、职称、工作年限、科室和岗位的医护人员防护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年龄、岗位医护人员的防护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岗位管理和防护态度为防护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医护人员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认知不足,影响防护行为的因素较多。需对医护人员适时进行职业防护培训,以提高医护人员对新发生、少见的传染性疾病的防护认知和行为,从而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