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目的对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复合珊瑚修复腭裂骨缺损的可行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体外培养扩增、成骨诱导羊BMSCs。将第3代细胞复合珊瑚修复羊完全性腭裂骨缺损,以单纯珊瑚植入缺损作为对照组。术后16周头颅CT扫描、大体观察、评价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三维CT显示,实验组可见珊瑚被新生骨替代,对照组可见珊瑚明显降解,裂隙仍然存在。大体观察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基本愈合;对照组中珊瑚明显降解,裂隙仍然存在。结论初步证明羊BMSCs成骨诱导后与珊瑚复合能修复羊腭裂骨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强化的组织工程骨联合显微外科方法修复长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经BMP-2基因转染后复合异种骨支架体外构建基因强化的组织工程骨(GEB)。建立兔双侧桡骨缺损(2.5cm长)模型,采用5种方法修复。A:GEB加带血管蒂骨膜移植;B:GEB加血管束植入;C:GEB加游离骨膜移植;D:GEB;E:单纯支架。术后4、8、12周行X线、组织学、生物力学测定和微血管墨汁灌注等观察血管形成及成骨情况。结果A组血运建立最快,B组血管束早期即发出分支向移植骨内长入,C组4周时游离骨膜成活并发出微小血管,D组在BMP-2基因诱导下成骨速度和质量优于E组,12周时骨缺损部分修复,但中央区成骨不良,而E组12周时形成骨不连,缺损区内被纤维组织填充。在细胞成活率、生物力学性能、VEGF表达水平等方面,均表现为A〉B〉C〉D〉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P-2基因强化的组织工程骨联合显微外科方法修复长段骨缺损,既提供了血运,又提供了有效的成骨诱导因子,是治疗长段骨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其中,带血管蒂骨膜联合移植修复效果最佳;血管束植入法血供重建较快,方便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组织工程骨修复羊胫骨骨缺损实验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CHAP)体外复合经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在大动物大段骨缺损中的修复能力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在此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中国青山羊6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分别造成左侧胫骨2cm骨缺损,实验组缺损区植入CHAP和BMSc复合体,对照组不植入任何填充物.术后2、4、8周分别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进行监测.结果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中感兴趣区(ROI)计数和摄取比值显示对照组在3个时间点均未见再血管化的表现及明显的成骨活动,而实验组则随着时间的延长再血管化的数量和成骨的质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结论CHAP和BMSc复合体具有良好的修复大动物大段骨缺损的能力,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修复过程中有非常准确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索以人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hB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用于修复四肢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9例四肢骨缺损病例(良性骨肿瘤5例、骨缺损4例)。经病人髂前上嵴,穿刺抽取10mL骨髓,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hBMSCs,用成骨诱导培养液定向培养、扩增,应用第3代的hBMSCs与珊瑚复合,继续在体外培养1周后,手术植入骨缺损区。分别在术后2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临床观察和X线检查。1例病人在二次手术时,在原骨缺损区取出少量新生组织活检,进行组织学观察(HE染色)。结果患者术后X线检查显示,组织工程骨在原位形成新骨,能较好地修复骨缺损。活检标本HE染色显示,局部形成正常松质骨组织。结论以自体hBMSCs为种子细胞,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制成的自体组织工程骨可以修复四肢骨缺损,并且能够修复较大的骨缺损,但组织工程骨的临床成骨效果与植骨床血供密切相关,目前所使用的组织工程骨植骨方法具有一定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核素骨像在组织工程骨修复羊胫骨骨缺损实验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CHAP)体外复合经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在大动物大段骨缺损中的修复能力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在此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中国青山羊6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分别造成左侧胫骨2cm骨缺损,实验组缺损区植入CHAP和BMSc复合体,对照组不植入任何填充物。术手2、4、8周分别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进行监测。结果: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中感兴趣区(ROI)计数和摄取比值显示对照组在3个时间点均未见再血管化的表现及明显的成骨活动,而实验组则随着时间的延长再血管化的数量和成骨的质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结论:CHAP和BMSc复合体具有良好的修复大动物大段骨缺损的能力,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修复过程中有非常准确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7.
转染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组织工程骨修复眼眶壁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转染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犬眼眶壁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体外分离扩增犬自体BMSCs至第2代,用腺病毒转染VEGF基因。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细胞接种在珊瑚支架材料上构建组织工程骨,Elisa检测转基因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蛋白持续表达情况。成年比格犬24只,双侧眼眶内侧壁制造直径12mm圆形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植入转染VEGF的组织工程骨,B组植入未转染基因的组织工程骨,C组植入单纯珊瑚材料,D组为旷置组。分别在手术后4周、12周、24周取材,行大体观察、Micro-CT分析、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形成情况,以及组织学观察和组织形态学检测比较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VEGF基因修饰的BMSCs能够高表达目的基因和蛋白,构建组织工程骨后能够在体外持续分泌VEGF蛋白22d。C组和D组均未修复眶壁骨缺损。A组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4周时的新生血管形成量和新生骨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组织工程骨(Tissue Engineered Bone,TEB)的即刻构建方案,以符合临床骨缺损即刻修复的要求。方法 分离获取Beagle犬骨髓单个核细胞(Canine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cBMNCs)。将密度为30×10~6 cells/mL的cBMNCs复合部分脱钙骨(Partially 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pDBM)即刻构建TEB。对即刻构建的TEB进行体外培养和成骨检测。结果 在成骨诱导的体外培养环境下,即刻构建的TEB具有一定的细胞活性和成骨能力。结论 即刻构建的TEB可直接回植,以满足体内即刻骨缺损修复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低温保存的可行性。方法将人源性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成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4℃和-196℃的温度环境中保存3个月和6个月,同时以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和生物衍生骨材料作为对照,分别修复实验兔桡骨的长段骨缺损。8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左前肢植入材料):A3组:组织工程骨在4℃保存3个月;A6组:组织工程骨在4℃保存6个月;B3组:组织工程骨在-196℃保存3个月;B6组:组织工程骨在-196℃保存6个月。2个对照组(右前肢植入材料):C组:组织工程骨未行低温保存;D组: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于术后2、4、6和12周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于6周和12周行X线片检查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术后大体观察,A3、A6、B3、B6和C组间无显著差异,D组骨痂少且断端更为明显。各时间点组织学观察,A3、A6、B3、B6和C组植入材料周围胶原及骨痂均较D组明显,术后12周组织学评分,D组与其它各组比较P值<0.05。X线片示D组植入材料皮质骨无明显变化,骨痂较少;余各组12周植入材料与自体骨融合,髓腔开通,骨折线消失,塑形好。生物力学检测D组与其它各组比较P值<0.05。结论以4℃和-196℃保存方法能有效保存组织工程骨,对修复骨缺损有明显效果,这一方法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磷酸钙人工骨结合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制备磷酸钙人工骨(calcium phosphats artifieal bone, CPC)与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复合物,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分离、扩增兔的BMSCs,并以CPC为载体制备cPc/BMSCs复合物,植入兔桡骨15mm骨缺损处。于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通过X线摄片、组织学染色分析和放射性核素监测,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同时以单纯的CPC及空白对照组作为对照研究,评价CPC/BMSCs复合物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CPC/BMSCs复合物可再生新骨组织并完好地修复桡骨缺损,且其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单纯的CPC。结论以CPC为载体的自体骨髓细胞移植能有效的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1.
腭骨外侧缝牵张成骨闭合硬腭后部裂(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腭裂修复新方法,采用缝牵张技术诱导犬腭骨外侧缝骨再生,补偿腭裂骨组织缺损,形成硬腭后部的骨性修复,避免传统手术存在的语音效果较差和面部发育障碍的不足。方法用8周龄杂种犬9只,实验组经手术形成硬腭8mm 宽的裂隙。用牵张力分别为200g,360g和480g 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NiTi-SMA)缝牵张器牵张腭骨外侧缝,使两侧腭骨向中线移动关闭裂隙。并设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实验对照组腭裂比手术时略有扩大;实验组则先后完全闭合,组织学发现实验组缝的骨缘有明显新骨形成。结论幼犬腭裂可以通过缝牵张诱导骨组织再生补偿缺损,形成骨性修复;NiTi-SMA 缝牵张器具有稳定可靠的牵张作用;三种不同牵张力值均能诱发缝区大量新骨形成,牵张力值较大者形成的新骨骨髓腔较大,骨小梁细长。 相似文献
12.
持续弹力牵引成骨修复腭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应用持续弹力牵引成骨技术进行封闭腭裂、延长硬腭的实验研究,探讨以组织新生方式修复腭裂的可行性。方法:6个月龄杂种犬1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人工制备宽8mm、长25mm硬腭裂隙,腭骨水平板周围切骨,经5d的间歇期后安置记忆合金牵引器,向后、向中线牵引,达到预期结果后,牵引器继续保持8周。结果:实验对照组裂隙无明显变化。实验组裂隙逐渐缩窄,裂隙后部于2-3周封闭,裂隙前部缩窄为1-2mm的缝隙,同时硬腭向后延长;组织学证实骨牵引区域完全为新生骨组织所填充。结论:持续弹力牵引成骨能够诱导腭裂犬腭骨和附着的软组织新生,有效封闭腭部裂隙、延长硬腭。 相似文献
13.
腭骨外侧缝牵张成骨的连续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目的 了解腭骨外侧缝牵张的缝组织反应和组织再生机理。方法 采用NiTi SMA缝牵张器牵张幼犬双侧腭骨外侧缝 ,四环素荧光标记和组织学观察缝牵张 3 ,7,14 ,2 8,5 6d连续组织变化过程。结果 缝牵张初期骨缘外侧出现囊状分离带 ,此后成骨和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 ,成骨活动沿囊性分隔和周边进行 ,直至新的骨缘形成 ,缝恢复正常形态。结论 缝成骨主要发生在骨缘与缝结缔组织交界处 ,骨组织再生极具空间效率 ,中央带纤维排列方式和修复可能具有屏障作用 ,阻止了跨缝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14.
腭骨外侧缝牵张成骨闭合硬腭后部裂(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腭裂修复新方法,采用缝牵张技术诱导犬腭骨外侧缝骨再生,补偿腭裂骨组织缺损,形成硬腭后部的骨性修复,避免传统手术存在的语音效果较差和面部发育障碍的不足。方法用8周龄杂种犬9只,实验组经手术形成硬腭8mm宽的裂隙。用牵张力分别为200g,360g和480g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NiTi-SMA)缝牵张器牵张腭骨外侧缝,使两侧腭骨向中线移动关闭裂隙。并设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实验对照组腭裂比手术时略有扩大;实验组则先后完全闭合,组织学发现实验组缝的骨缘有明显新骨形成。结论幼犬腭裂可以通过缝牵张诱导骨组织再生补偿缺损,形成骨性修复;NiTiSMA缝牵张器具有稳定可靠的牵张作用;三种不同牵张力值均能诱发缝区大量新骨形成,牵张力值较大者形成的新骨骨髓腔较大,骨小梁细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传统腭裂软组织后推延长手术由于瘢痕挛缩和缺乏骨性支持而难以维持软腭的正常长度、位置和发育,手术损伤和瘢痕还导致面部生长障碍。本研究旨在用缝牵张技术延长硬腭,以避免传统手术存在的语音和面部发育问题。方法 8周龄杂种犬6只,腭骨内种置汞齐标记,用 NiTi-SMA 弓形牵张器前后方向牵张一侧腭横缝。维持8周。经临床,X 线,干骨观察缝牵张后变化。结果 4周时腭横缝牵张达到预定限度。X 线片显示,牵张侧腭横缝前后两点汞齐标志的间距增加1.5cm;前颌在牵张早期显著前突,随后逐渐回缩至两侧平齐。9个月头颅干骨发现,牵张侧腭骨后缘明显后移,上颌骨前移,鼻腭孔至硬腭后缘的距离较对侧增加4.6~5.9mm。结论腭横缝牵张可以造成永久性腭骨后退和上颌前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KH26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效果及其应用于组织工程神经种子细胞体内示踪实验的可行性.方法 取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的骨髓,用全骨髓贴壁的方法分离、培养BMSCs.用PKH26荧光染料进行标记,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效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标记率,MTT法测定细胞的活性,体外成脂和成骨诱导鉴定细胞的分化能力,并与未标记细胞进行比较;使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BMSCs植入去细胞神经支架内制备成组织工程神经,于体外培养3 d、5 d、7 d、14 d,行组织切片,观察BMSCs在支架内存活、迁移的情况.另外,将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神经桥接Wistar大鼠坐骨神经15 mm的缺损,于术后1周、4周、6周、8周取出移植物,行组织切片观察植入的BMSCs在支架内的存活情况.结果 PKH26能有效地标记BMSCs,标记率达95%以上,标记后细胞活性及诱导成骨成脂分化能力与未标记细胞无明显差异.在体外培养的环境下,BMSCs能在去细胞神经支架里粘附生长,并沿着支架迁移;在体内外周围神经再生的微环境下,BMSCs可存活8周以上.结论 PKH26荧光染料标记法是一种有效的标记BMSCs的方法,可用于组织工程神经种子细胞体内示踪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早期腭裂修复术后瘘的发生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婴儿期腭裂手术后瘘发生的规律。方法 对1995年7月~2001年9月期间施行的2~12个月龄的531例腭裂修复术后瘘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腭裂术后瘘发生率为4.9%,双侧完全性腭裂术后瘘发生率(7.8%),明显高于不完全性腭裂(4.4%),单侧完全性腭裂(4.3%,P<0.01),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术后瘘发生率与年龄,及本组所采用的不同术式无关(P>0.05);其中硬腭部瘘占完全性腭裂术后瘘率70%,较其它部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婴儿期腭裂手术并不会增加瘘发生率,对于双侧完全性腭裂,推荐做术前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9.
骨缝牵引成骨修复腭裂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临床探索骨缝牵引成骨修复腭裂的新技术。方法 选择2~4岁的腭裂患儿。一期手术在全麻下安置腭裂牵引器,牵引腭骨向中线和向后移动;牵引期持续约4~5个月。裂隙合拢后进行二期手术,修复裂隙。用误差为0.2%的游标卡尺,测量牵引前和牵引后上颌牙弓宽度、裂隙宽度和硬腭长度。结果 临床应用8例。2例因牵引器在安置后l周内脱落而终止牵引。6例经不同时间的牵引后,裂隙缩小,裂隙两侧的组织显著延长。其中牵引时间最长为126d,最短为37d;裂隙宽度平均缩小6.5mm;硬腭长度平均延长4.8mm。结论 临床证实了骨缝牵引具有诱导腭部组织再生、关闭或缩小裂隙和延长硬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