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比较研究伴有前庭损伤的突发性聋和前庭神经炎,探讨两类疾病前庭损伤的差异。方法  2016-02-25~2016-07-20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诊疗中心,突发性聋组55例,其中39例伴眩晕患者;前庭神经炎组46例。前庭双温冷热试验、头脉冲试验、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评价及比较突发性聋及前庭神经炎两组疾病前庭损伤差异性。结果 前庭双温冷热试验突发性聋组异常率25.45%,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97.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1,P<0.001)。头脉冲试验:突发性聋组异常率9.09%,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32.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P =0.003)。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突 发性聋组异常率69.10%,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43.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P =0.010);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突发性聋组异常率54.55%,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63.0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5,P =0.388)。结论 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两组患者前庭损伤比较,突发性聋合并眩晕者更有可能为球囊/前庭下神经受累,损伤部位更多靠近神经终末端,损伤是低频段的;前庭神经炎的前庭损伤范围大,损伤是全频段的,高位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高刺激听性脑干反应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至12月就诊于我院的43例(45耳)16~45岁青中年无眩晕、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突聋患者(病例组)及同龄听力正常人20例40耳(对照组)分别进行纯音测听和高(51.1次/秒)、低(11.1次/秒)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以两种刺激率的ABRⅠ-V波间期差值(interpeaklatency,△IPL)>0.28为异常。比较突聋患者中ABR结果异常者(A组)与ABR结果正常者(B组)间的治疗有效率。采用SPSS13.0软件,以x2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病例组患侧高刺激ABR引出率为75.56%(34例),其中异常率为79%(27例);对照组高刺激ABR引出率为100%,异常率为5%(2例),两组间高刺激ABR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124,P<0.01)。A组与B组突聋患者的平均纯音听阈结果无明显差异;病例组中A组治疗有效率为40.74%(11例),B组的有效率为83.33%(15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13,P=0.005)。结论突聋患者高刺激ABRⅠ-Ⅴ波间期差异常率明显增加,且高刺激ABR结果异常提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中年无眩晕、脑血管疾病病史的突发性聋患者高刺激速率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征。 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就诊的46例青中年突发性聋患者及同期体检的30例听力正常者纳入研究对象。患者均无眩晕、心脑血管疾病病史,单侧发病。对患者患侧、健侧、体检对象双侧进行纯音测听和高(51.1次/s)、低(11.1次/s)刺激速率ABR检测,结果分别纳为患侧组、健侧组、对照组,观察2种刺激速率的ABR Ⅰ~Ⅴ波间期差值(△IPL)水平,比较3组检测结果及异常率。根据患侧△IPL水平,将患者分为患侧正常组、异常组与未引出组,对比3组疗效。根据检测△IPL水平,将患者划分为健侧正常组、异常组与未引出组,对比3组疗效。 结果 健侧组与对照组纯音听阈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组、患侧组高刺激速率ABR未引出率及△IPL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健侧组中,高刺激速率ABR未引出或△IPL异常者,其患侧亦表现出高刺激速率ABR未引出或△IPL异常。患侧正常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异常组和未引出组,健侧正常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异常组和未引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青中年无眩晕、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突发性聋患者,其高、低刺激速率ABR Ⅰ~Ⅴ波△IPL异常或无法引出高刺激速率ABR者较多,且患侧出现上述表现,对侧亦可能存在同样表现。患侧及健侧存在上述表现可能导致患者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引出率及各参数,探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对突聋伴眩晕患者内耳损伤情况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方法收集50例单耳突聋伴眩晕的患者,50例单耳突聋不伴眩晕患者及60例正常听力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对比o VEMP及c VEMP的引出率和各参数变化。结果引出率:病例组患耳、对侧耳、突聋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o VEMP引出率分别为24%、42%、48%、100%,c VEMP引出率分别为:56%、74%、64%、100%,病例组患耳和对侧耳相比,o VEMP及c VEMP引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耳及对侧耳分别和正常对照组比较,o VEMP及c VEMP引出率均明显降低(P<0.05),病例组患耳o VEMP引出率明显低于突聋不伴眩晕组(P<0.05)。o VEMP:病例组患耳、对侧耳、突聋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各参数(N1潜伏期、P1潜伏期、P1-N1振幅)两两比较,组间不对称比(A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 VEMP:病例组患耳、对侧耳、突聋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各参数比较,患耳及对侧耳P1-N1振幅比突聋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病例组AR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o VEMP及c VEMP结果与听力损失分型、听力损失程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疗效分级明显相关(P<0.05)。结论突聋伴眩晕患者存在同侧及对侧的椭圆囊(前庭上神经)和球囊(前庭下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为突聋伴眩晕患者耳石器及前庭神经功能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听力损伤与前庭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180例突发性聋患者分为突发性聋伴眩晕组和不伴眩晕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纯音听力测试、耳蜗电图以及前庭功能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听力和前庭损伤的发病规律。结果 180例突发性聋患者,年龄分布11~76岁,中位年龄45.00岁,其中男性106例(58.89%),女性74例(41.11%),男女性别比为1.43:1。①突发性聋伴眩晕的发生率为38.33%,女性患者中伴眩晕组(50.72%)明显高于不伴眩晕组(35.14%);②听力曲线特点为全聋型曲线(38.67%)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听力损失程度以极重度聋(62.67%)为主;③66例伴眩晕的患者行前庭功能检查,58例(87.88%)出现外半规管功能下降,3例(4.55%)有优势偏向等中枢指标异常,5例(7.58%)功能正常,患者出现听力损失与前庭功能同侧损伤的发生率为65.15%,两者具有统计学一致性,不同性别间异常率无差异;④伴眩晕组合并有慢性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颈椎病)者33.33%,不伴眩晕组合并慢性病者28.8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伴眩晕的突发性聋发生率较高,约占1/3;听力损失以极重度聋为主且以全聋型听力曲线居多;耳蜗功能与前庭功能多同时受累,同侧损伤者占2/3。  相似文献   

6.
150例眩晕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眩晕患者的病因、病变部位及前庭功能检测的特点.方法对2001~2002年我院门诊病房共计150例眩晕患者行纯音测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电图、眼震电图(ENG)、颅脑CT、颈部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诊断为梅尼埃病30例,占20%,突发性聋伴眩晕19例,占12.7%,前庭神经炎4例,占2.7%,耳毒性药物中毒10例,占6.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6例,占37.3%,听神经瘤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5例,占16.6%,脑供血不足5例,占3.3%.中枢性眩晕31例患者ENG显示眼辩障碍试验有过冲20例,自发性眼震18例,视动性眼震试验双侧不对称25例,视跟踪试验Ⅲ型曲线6例,双温试验轻瘫2例,麻痹15例.周围性眩晕119例患者ENG结果显示眼辩障碍试验有过冲42例,自发性眼震4例,视动性眼震34例,视跟踪试验Ⅰ型曲线80例,双温试验轻瘫42例.结论本组150例眩晕患者中,周围性眩晕发病率比中枢性高.周围性眩晕患者中纯音测听高频听力下降为主,ABR正常.中枢性眩晕患者中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异常对听神经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中枢性眩晕患者双温试验异常率低,而周围性眩晕患者异常率偏高,说明迷路病变与周围件眩晕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特点。方法对38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伴眩晕组,9~80岁)、36例突发性聋不伴眩晕患者(不伴眩晕组,15~69岁)和年龄相匹配的2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20~76岁)分别进行纯音听阈、视频头脉冲试验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测试,比较三组结果。结果伴眩晕组、不伴眩晕组、正常对照组患者的前庭功能异常率分别为:92.11%(35/38)、44.44%(16/36)、35%(7/20),伴眩晕组异常率显著高于不伴眩晕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为P<0.001)。伴眩晕组患者的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后半规管、球囊、椭圆囊功能的异常率分别为34.21%(13/38)、23.68%(9/38)、55.26%(21/38)、65.79%(25/38)、60.53%(23/38);不伴眩晕组分别为19.44%(7/36)、13.89%(5/36)、25.00%(9/36)、27.78%(10/36)、22.22%(8/36),其中伴眩晕组的后半规管、球囊、椭圆囊功能的异常率明显高于不伴眩晕组(P=0.008、P=0.001、P=0.001);伴眩晕组三个半规管中后半规管功能异常率最高(55.26%),球囊和椭圆囊功能的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4)。结论突聋伴眩晕患者较突聋不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损伤更严重,且以后半规管功能障碍多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刺激率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在诊断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Vertigo of children,BPV)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BPV诊断标准,选取BPV的儿童60例和非BPV对照组20例。BPV组根据眩晕病程进展分为2周内眩晕发作组和无眩晕发作组。所有入组病例行听力学检查,对纯音测听听阈阈值、声导抗、高刺激率ABR进行比较,分析BPV及对照组之间听力学特征差异。结果(1)BPV组60例患儿及对照组20例儿童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结果全部正常,听力无显著性差异。(2)BPV组中高刺激率ABR异常率为41.7%(25/60),正常对照组高刺激率ABR异常率为0%(0/20),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BPV组中:2周内眩晕发作组和无眩晕发作组,分别进行高刺激率ABR检查:2周内眩晕发作组高刺激率ABR异常率为63.6%(21/33),而2周内无眩晕发作者高刺激率ABR异常率为14.8%(4/27),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高刺激率ABR与儿童BPV、尤其是发作期的BPV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刺激率ABR检测与眩晕反复发作的相关性,探讨眩晕反复发作的病因,为眩晕反复发作的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反复眩晕的患者101例,分别观察比较眩晕反复发作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与高刺激率ABR之间的关系.结果:反复眩晕患者发作期多次(2次及其以上)出现高刺激率ABR异常率为56.4%,其中偏头痛性眩晕出现的异常率最高,达到71.9%,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次之;用药期间或发作间歇期多次出现高刺激率ABRI~V潜伏期差值异常的患者占总例数的14.9%,各眩晕组出现异常的比率较之发作期都有明显下降.结论:高刺激ABR异常率与眩晕反复发作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内耳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引发眩晕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与前庭性偏头痛(VM)性眩晕患者的听-前庭功能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眩晕中心门诊收治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0例及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患者3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听-前庭功能检查,检查项目包括纯音测试、眼震检查、冷热试验及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MP)等。结果 30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纯音测听异常率为23.3%(7/30),7例纯音异常患者均属单侧轻度或中度感音神经性聋;中枢性眼动异常率为26.7%(8/30),均为扫视试验异常;冷热试验异常率为83.3%(25/30),均为单侧前庭反应减弱;VEMP异常率为13.3%(4/30),其中7例显示患侧低振幅,2例显示患侧P13波潜伏期延长;接受ABR检查的患者共12例,异常率为58.3%(7/12),均显示为单侧异常。33例MV患者纯音测听异常率为24.2%(8/33),均属单侧感音神经性聋;眼震检查中枢性眼动异常率为48.5%(16/33),冷热试验异常率为21.2%(7/33),VEMP异常率为51.5%(17/33),接受ABR检查的患者共15例,异常率为26.7%(4/15)。经统计分析,二者的冷热试验异常率(t=13.62,P=0.000)、中枢性眼动异常率(t=9.65,P=0.000)、VEMP异常率(t=5.76,P=0.000)均显著高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结论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相比,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显示出更高的冷热试验异常率和较低的中枢性眼动异常率,可以为二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