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性,58岁,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于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1:1逆传,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DDD起搏成功,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62岁,因扩张型心肌病合并病窦综合征于7年前安装DDD起搏器,后发生心房颤动及心房静止,起搏模式改为VVI,全心衰竭加重并起搏器电池耗竭需要更换。经纠正心力衰竭后,选用DDD起搏器,程控AV延迟,用心房输出起搏冠状静脉窦、左心房,心室输出仍接右室心尖部,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1例行VVI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患者 ,术后 10余年起搏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型且并发膈肌痉挛 ,更换起搏器时X线片提示可能电极导管已误置入冠状静脉后分支内。由此笔者认为置入右室电极导线时 ,必要情况下可增加透视体位反复观察电极导管位置 ,以避免置入异常部位而引起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4.
心房起搏脉冲传导延迟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 ,40岁 ,因病窦综合征置入起搏器 ,配用IS 1BI双极心房 /心室电极 ,心房电极于右心耳起搏时参数较好 ,但电极难以固定 ,无SP间期 (起搏脉冲至P波的时限 )延长 ;于是行右房上部起搏 ,发生起搏脉冲传导延迟 (SP间期 14 0ms)。术后起搏器工作正常 ,SP间期为 10 0ms。产生其SP延迟的原因不太明确。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62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DDD)永久起搏器,术后Holter检查显示:起搏QRS波两种形态交替出现,一种为心尖部起搏波形,另一种为右室流出道起搏波形,全程无起搏P波,考虑心房电极导线移位右室流出道着床并起搏右室,间歇感知心房。经程控及胸透亦证实。  相似文献   

6.
起搏器更换时原心房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时电极导线的各项直接参数并评估其意义.方法:76例患者,在起搏器置入术及更换术时,用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心室/心房电极参数.其中,VVI起搏器34例,VDD起搏器4例,AAI起搏器4例,DDD起搏器34例,心房电极38例,心室电极72例.至更换脉冲发生器时心室电极在体内埋植时间为97±16(63~158)个月,心房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88±12(63~125)个月.结果:首次埋置时心房、心室电极起搏阈值分别为0.82±0.21 V、0.58±0.27 V,更换脉冲发生器时心房、心室电极起搏阈为1.37±0.64 V、1.06±0.54 V(P<0.01),分别是置入时的1.68倍和1.83倍.置入时心房电极阻抗为693.6±125.9(368.4~1022.1)Ω,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694.4±281.8 Ω(P>0.05),置入时心室电极阻抗为611.8±194.2 Ω(P>0.05),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665.9±227.4(437~1346)Ω(P>0.05).更换前后心房电极P波与心室电极R波振幅无统计学差异.更换起搏器时,5例心室电极,4例心房电极因起搏阈值大于2.5 V或阻抗小于300 Ω而重新植入电极导线.结论:植入性右心室右心房电极使用7年以上时,大部分的直接参数在正常范围,可以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1岁,诊断为病窦综合征,予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心室电极顺利置入右室心尖部,心房电极非常顺利进入右室流出道,但后前位透视下与常规右房电极位置符合,故未及时行心房腔内图检查。手术结束前程控时发现心房电极起搏右室,再行心房腔内图未见PR段抬高,考虑心房电极置入位置有误,予以重新调整置入位置后可见心房起搏。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61岁,7年前因3°房室传导阻滞伴多次晕厥而住我院安装右室心内膜起搏器。安置起搏器时发现右室心尖部多数区域不起搏或起搏阈值高达3-5.5V,经反复尝试于右室心尖部近脊柱左旁觅到一起搏阈为0.8V,阻抗845Ω的区域,即固定起搏电极,起搏方式为VVI,起搏率72/分。术后起搏情况良好,能正常工作及生活。近10多天来发现心跳突然变  相似文献   

9.
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处接触不良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 ,6 1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后未观测到起搏心电图即结束手术。术后 2h发现起搏器呈VVI起搏方式 ,不能感知、起搏心房。手术探查 ,重新连接起搏器与心房电极 ,起搏器呈DDD起搏方式。提示 :肉眼观测电极尾端插入到位且拧紧起搏器接口螺丝 ,仍应结合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是否连接良好。  相似文献   

10.
齐强 《起搏与心脏》2003,17(2):158-158
患者女性,61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后末观测到起搏心电图即结束手术。术后2h发现起搏器呈VVI起搏方式,不能感知、起搏心房。手术探查,重新连接起搏器与心房电极,起搏器呈DDD起搏方式。提示:肉眼观测电极尾端插入到位且拧紧起搏器接口螺丝,仍应结合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是否连接良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10例病窦综合征(SSS)病人心房按需起搏(AAI)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观察资料。病人置入AAI起搏器后,在3~14(平均8)月的随访期中,晕厥等症状消失,心功能良好,无电极脱位和起搏综合征发生。对6例AAI起搏病人,进行了右房、右室和房室结区相同起搏频率的血流动力学观察,结果表明AAI比VVI心排血量(CO)增加18%,结区起搏AAI比VVI CO增加13%。提示AAI不仅保持了房室同步功能,且对维持心室肌的正常收缩顺序也有重要价值。作者认为对有适应症的病人,AAI是一种适用而有效的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2.
笔者13年前为三尖瓣置换术后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安装起搏器,将剪去羽状侧突的心室被动电极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心中静脉成功实现DDD永久起搏。与经静脉跨三尖瓣右室起搏比较,经冠状静脉实现VVI/ DDD有非开胸心外膜起搏、不跨三尖瓣心室起搏、仿中心型心室激动等优势。该方法能否替代传统右室起搏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双房起搏治疗伴房间传导阻滞 (IACB)患者的阵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5例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X线采用正位和左前斜位 ,依次置入冠状窦、右室、右房电极 ,测试起搏参数满意后 ,经Y型转接器将冠状窦电极和右房电极组成新的双极电极 ,置入后分别行AAT、DDD或DDTA起搏。结果 :1例术中冠状窦电极脱位而放弃双房起搏 ,2例术后冠状窦电极脱位 ,均成功复位 ,2例由于程控不当造成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 ,其余病例未出现并发症。随访 2~ 32个月 ,9例显效 (6 4 .3% ) ,2例有效 ,3例无效。结论 :双房起搏能有效防治并发高度房间传导阻滞患者的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普通心室电极经冠状窦行永久左房起搏安全、有效、脱位率低 ,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1例男性患者 ,77岁 ,因高度至Ⅲ度房室阻滞 ,安置双腔起搏器。心房电极固定于右心耳 ,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术后 6h病人感到间歇性右腰部肌肉跳动 ,传至右胸壁肌肉跳动。心电监护示VAT起搏时并无肌肉跳动 ,而呈DVT方式起搏时则有肌肉跳动。最后经X线检查证实右房电极移位。重新安置电极后 ,起搏感知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5.
个体化选择起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双腔起搏较心室起搏改善了生活质量,降低了心房颤动及起搏综合征的发生率,但卒中、心力衰竭及生存率无改善;而在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起搏优于双腔起搏。不同起搏模式的效益受自主心率水平及起搏比例的影响。基于循证医学结果,临床实践中对于Ⅲ度房室阻滞的患者,首选双腔起搏器;对于窦房结功能障碍而房室结功能正常且无束支阻滞的患者推荐置入单腔心房起搏器;而部分因偶发的长RR间歇而进行起搏治疗者则可选择VVI起搏器。  相似文献   

16.
报道 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发病窦综合征患者 ,置入VVI起搏器一年后 ,因胸闷加重再次入院。确定右室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致永久左室起搏。入院过程中 ,患者多次胸闷发作 ,死于心脏性猝死。为避免在右室起搏术中 ,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本文强调当术中起搏导管电极进入右室心尖部嵌入肌小梁时务必X线侧位投照。另外 ,术中在导管电极嵌入右室肌小梁之前 ,亦应常规先将导管电极由弯钢丝引导经右室插入肺总动脉之后 ,再将导管电极回撤至右室心尖部 ,然后以直钢丝固定起搏电极 ,这样可避免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具有自动模式转换功能(AMS)的DDD起搏器进行双房三腔心脏起搏治疗房内传导阻滞并快速性房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随访要求。方法:对2例例患者植Medtronic THERA DR7964iDDD起搏器,进行双房-右室三腔起搏治疗,定期起搏器程控和Holter复查了解近期及远期起搏各参数变化、起搏与自身心律的关系及对房性心律失常影响。结果:2例阵发房颤、房扑者、房颤发作明显减少,双房-右室近期及远期起搏阈值测定良好,起搏器AMS发挥正常,但起搏程控检测冠状窦电极参数受限并且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详情观察具有一定局限性。结论:双房心脏起搏器能有效地治疗因房内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AMS的DDD起搏器适用于具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双房心脏起搏患者,为了更好地观察冠状窦电极的稳定性及更确工判断该起搏术对快速房心律失常的疗效,有待使用新型的转换器,并进一步探讨起搏器的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18.
2例患儿,年龄分别为3岁、3岁6个月,均因运动耐力下降就诊,患儿分别于2.5年和1年前因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心外膜电极(1例植入单腔起搏器,电极放置于右室心尖部;另1例植入双腔起搏器,起搏位点为右房+右室心尖部),术后分别设置起搏频率为100~140次/分和110~180次/分。入院后心脏B超示左室舒张未期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45~0.50和0.35~0.40。考虑为心室起搏频率过快所致的心功能受损,均予其下调起搏频率为70~140次/分。经上述处理后1个月随访时2例患儿心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VVI是另一种单腔起搏器,与AAI不同,其起搏电极导线置于右心室。VVI起搏器的自律性也是通过设定的起搏器基础起搏频率而决定,当低限起搏心率设为60ppm时,低限起搏间期则为1000ms,该间期也是VVI起搏器的逸搏间期,使起搏器成为患者心内备用的第二起搏点,当自身心房率低于60bpm时,起搏器做为第二级起搏点马上发放逸搏性起搏脉冲。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接受VVI型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心力衰竭。在保留原起搏器及导线的情况下,新置入2根电极导线分别至右室,及左室侧后静脉,与DDD起搏器心室及心房接口连接,行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临床疗效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