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生效以前,许多医疗纠纷都是由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被称为“私了”)。《条例》作为新的医疗纠纷处理规定,对医陪纠纷的处理模式作了许多界定,其中医疗纠纷的协商解决方式有:医患双方白行协商、卫生行政机关主持调解、人民法院主持调解等。协商解决作为非诉讼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因为其具有简单易行,省时省力等优点,一直受到纠纷当事人的青睐。  相似文献   

2.
2002年9月1日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规定了医疗纠纷处理的三种模式,即医患双方协商解决、行政调解和法律裁决,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现就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刍议如下。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医疗纠纷解决有三条途径:协商解决、行政调解和民事诉讼。协商解决医疗纠纷是目前大多数医院和患者首选的解决途径,约占医疗纠纷的39.6%。医疗纠纷与其他民事纠纷一样,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属民法调整范畴。运用《民事诉讼法》中的简易程序,在医患双方通过协商解决达成医疗纠纷处理协议的前提下,经法院采用简易程序处理,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防止就同一事实和理由再次提起民事诉讼。本文介绍的是本院在这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医疗事故争议处理中的疑点及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为医疗机构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提供了新的框架,较之《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作为一部新出台的法规,无疑需在运行中接受来自多方面的考验和挑战。作者试从以下几个角度表明观点:①医疗事故定性与医疗过失参与度挂钩,轻微责任不宜戴上“医疗事故”的帽子。②协商解决中认定事故等级的规定欠合理,操作性差,且增加了协商解决的难度。③不是医疗事故不赔偿的规定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有利于医疗纠纷的协商解决?④《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缺乏对“以医疗事故为由,长期滞留医院”这一问题的关注。作者提出了卫生行政法规应“对通过司法解决此类案件提供必要的卫生法规支持”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1关于调解医患纠纷的基本情况分析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承担县内医患纠纷调解工作的县卫生局医政股共受理医疗纠纷投诉45例,其中医政股参与调解24例,向人民法院起诉9例,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12例。医疗纠纷的处理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县医疗卫生工作的特点,见表1。  相似文献   

6.
目前,医学和司法等各界人士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提出了各自的观点,部分人认为协商是医疗纠纷解决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部分人认为医疗纠纷协商解决弊大于利,由此给医院太大自由度,不利于国有资产保护。笔者根据多年解决医疗纠纷争议的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的3种途径,即医患双方自行协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实际工作中,医患双方自行协商是解决医疗事故争议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贯彻《条例》的实践过程中,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的机制较难掌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多不规范性,需要加强认识和规范化运作。  相似文献   

8.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7年以来,医疗纠纷的发生与处理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医疗纠纷日益呈现数量激增、索赔高额、矛盾激烈的态势。医疗机构在医疗纠纷处理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常以医患双方协商方式定为医疗事故的"私了"方式与患方协商解决大部分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行政调解途径名存实亡。患方对病历记录真实性的怀疑,对行政部门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公正性的不信任,使得部分患方不得不采用私力救济的办法,采用闹访、缠访的方式与医院和政府部门纠缠不休。为了合情合理合法地解决医疗纠纷必须完善相应的法律、构建医疗纠纷处理多元机制、完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并且要积极发挥卫生行政部门监管职能,从而真正切实地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医学知识和法制观念的不断普及与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也随之增强,医疗纠纷的数量和发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医疗纠纷赔付金额也大幅上升。2002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实施,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法律依据。但如何学习、贯彻好《条例》,有效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普遍关注的话题。笔者通过工作实践体会,认为以下几项是防范和化解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确理解医疗事故概念妥善解决医疗纠纷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如何正确理解《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所定义的医疗事故的概念,如何在处理医疗纠纷民事赔偿案件中正确理解、适用医疗事故概念,是正确处理纠纷、解决民事责任承担的基础。我们根据《条例》实施两年来的工作实践,就此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1.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自2002年实施以来,为妥善解决医疗纠纷争议,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人们法制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解决各类医疗纠纷时已出现明显桎梏。现结合一起医疗事故行政处罚案例,探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以后,为正确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出台了《虽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以下称《通知》),以用来指导各级人民法院正确适用法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两个法法律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的医疗纠纷解决已经被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及双方相关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诊疗行为所致的后果存有不同看法,引起争议并诉诸法定程序解决的事件。也就是说患者及家属就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诊治过程中的最终医疗结果不能接受,由此而产生纠纷。据调查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9月国务院颁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后,与《条例》实施前相比,医疗纠纷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4.
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之前,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一直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境地,新《条例》颁布之后,这种解决方式正式得到了认可。《条例》颁布1年多来,笔者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实践中,通过此方式圆满处理了医疗事故争议5起,平息了医患矛盾,取得了良好效果,积累了几点体会,现简要介绍如下,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5.
医疗纠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处理的难点,稍有闪失就易造成社会的焦点。因此,如何处理好医疗纠纷已成为各级卫生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只有客观正确的剖析它的原因,才能实事求是地理智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及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本文就我区医疗事故处理办公室在处理纠纷及事故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周爱民 《山东卫生》2005,(10):44-44
2002年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下称《条例》)已将医疗纠纷案件的诉讼模式,由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下称《办法》)确定的行政诉讼模式修改为民事诉讼模式。同时,在《条例》的制定过程中,出于对患系“弱势群体”的考虑,《条例》制定的游戏规则总体上是对患方有利的。然而,事实证明,新修订的《条例》施行3年来,暴露出了许多矛盾和难以解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医疗纠纷,在80年代末,90年份初还鲜为人知。据统计,全国1996年-1998年间总计为328件,1999年至2000年后则增加10余倍,在全国消费者投诉中排列第五。自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以后,医疗纠纷逐渐增多,医疗纠纷的处理更是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8.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6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条规定提出了医患双方解决医疗纠纷的三条基本途径,即自行协商、行政调解、民事诉讼.可见行政调解是解决医疗纠纷的基本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6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条规定提出了医患双方解决医疗纠纷的三条基本途径,即自行协商、行政调解、民事诉讼.可见行政调解是解决医疗纠纷的基本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贾静 《山东卫生》2004,(4):39-39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2年9月1日实施以来,医疗纠纷的处理逐渐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医务人员及司法对《条例》理解不深现通过几起典型案例的评析,以加深大家对《条例》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