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蹇贻  封东来  张勇明 《四川医学》2002,23(7):717-718
目的 探讨血清甘胆酸含量测定与急性胰腺炎早期肝功能受损关系。方法 收集分析 1998年 10月至2 0 0 0年 6月住我院急性胰腺炎患者 38例的相关资料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甘胆酸 (CG) ,同时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 (AL T)。结果  3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 AL T异常 11例 ,CG异常 2 1例。异常率比较 ,χ2 =4 .37,P<0 .0 5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G在反应急性胰腺炎伴肝脏损伤时比 AL T更敏感  相似文献   

2.
急性胰腺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1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不同类型急性胰腺炎131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以评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结果:急性水肿性胰腺炎96例,SIRS发生33例(34.4%),重症胰腺炎35例,SIRS发生28例(80.0%),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重症Ⅰ型24例,SIRS17例(70.8%)死亡2例,重症Ⅱ型11例均发生SIRS,死亡5例。重症Ⅰ型和重症Ⅱ型SIRS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术后发生率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手术1周后发生SIRS则提示预后不良。结论:SIRS可用作急性胰腺炎症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5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24h内行心肌酶谱检测和心电图检查,并对异常者进行动态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5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心电图异常108例(71 1%),心肌酶谱异常62例(40 8%),不同性质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 05);发生于基底节丘脑、侧脑室旁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异常率明显高于脑叶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P<0 01);发生意识障碍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异常率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P<0 01);心肌酶谱和心电图均异常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P<0 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与脑血管病类型无关,而与脑血管病发生部位明显相关;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异常可以反映脑血管病的病情程度和预后,对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莉 《中华医护杂志》2007,4(10):893-893,892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心电图(ECG)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72例AP患者的ECG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组ECG异常改变者199例,异常率为53.49%,ECG正常者173例(46.51%)。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ECG异常11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84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χ^2=90.995);ECG异常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段降低和T波的改变等。结论AP常伴有ECG的异常改变,ECG监测对判断AP的病情发展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 探讨 β 连环蛋白 (β cat)的异常表达和细胞周期素D1 (cyclinD1 )高表达与胰腺癌发生、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icTureTM 二步法 ,检测 47例胰腺癌组织、1 2例胰腺导管上皮内肿瘤 (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 )和 1 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 β cat和cyclinD1的表达。 ③结果 β cat在 1 0例正常胰腺组织均呈正常表达 ,而cyclinD1均呈阴性。β cat在胰腺导管上皮内肿瘤和胰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50 .0 %和 68.1 %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χ2 =0 .689,P >0 .0 5) ;cyclinD1在胰腺导管上皮内肿瘤和胰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50 .0 %和 74.5 %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χ2 =0 .2 1 3 ,P >0 .0 5)。β cat异常表达率与胰腺癌的转移和 1年生存率显著相关 (χ2 =6 .2 30 ,5 .495 ,P均 <0 .0 5)。cyclinD1的表达率与胰腺癌的增殖和分化程度有关 (P =0 .0 0 6 ,χ2 =6 .1 90 ,P <0 .0 5)。β cat异常表达与cyclinD1高表达在胰腺导管上皮内肿瘤和胰腺癌中均呈显著的正相关 (P =0 .0 0 2 ,χ2=6 .937,P <0 .0 1 ;r=1 .0 0 0 ,0 .845 ,P <0 .0 1 )。④结论 β cat异常表达导致cyclinD1的激活而引起细胞增殖和分化失控 ,在胰腺癌的发生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β cat异常表达可作为判断胰腺  相似文献   

6.
甲磺酸加替沙星片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国产甲磺酸加替沙星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试验组 115例患者接受甲磺酸加替沙星片 2 0 0mg口服 ,每日 2次 ;对照组 10 8例接受盐酸环丙沙星片 2 5 0mg ,每日 3次 ,疗程 7d~ 14d。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总痊愈率分别为 90 .4 %与77.8% ,有显著性差异 (χ2 =6 .74 ,P <0 .0 1) ;总有效率分别为 95 .7%与 89.8% ,无显著性差异 (χ2 =2 .85 ,P >0 .0 5 )。在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与皮肤软组织轻、中度细菌感染中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痊愈率、有效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在生殖道感染中 ,试验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 =6 .72 ,P <0 .0 1) ,有效率相似 (χ2 =3.0 5 ,P >0 .0 5 )。试验组与对照组各种致病菌感染的痊愈率分别为 90 .3%与 79.6 % ,有显著性差异 (χ2 =4 .4 6 ,P <0 .0 5 ) ;有效率分别为 95 .1%与 90 .3% ,两者相似(χ2 =1.71,P >0 .0 5 ) ;细菌清除率分别为 97.1%与 89.2 % ,有显著性差异 (χ2 =4 .85 ,P <0 .0 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13.8%和 13.9% (P >0 .0 5 )。结论 :国产甲磺酸加替沙星片治疗轻、中度急性细菌感染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7.
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急性胰腺炎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P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ELISA法检测D-二聚体(D-dimmer)。结果在各项指标中,轻型急性胰腺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 05);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1)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PT、APTT和FIB、D-dimmer值明显异常,且提示预后不佳。早期监测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对病情的转归判断与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因构成、病情程度及相关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423例急性胰腺炎,收集所有年龄≤34岁的55例作为青年组,并随机选取同期55例年龄〉34岁的病例作为中老年组,分别观察其病因构成,根据不同评分标准评估其病情,并分析相应临床特点。结果青年组病因构成与中老年组有明显差异(χ^2=17.107,P=0.009),青年组以胆源性和特发性急性胰腺炎为主,而中老年组以胆源性和酒精性为主。青年组饮食相关急性胰腺炎及特发性急性胰腺炎发病率高于中老年组(χ^2=4.853,P=0.028;χ^2=4.274,P=0.039)。青年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价Ⅱ、Ranson、严重程度床边指数三种评分均明显低于中老年组(t=5.381,P=0.000;t=4.388,P=0.000及t=3.083,P=0.003),但CT严重指数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0,P〉0.05)。青年组既往有急性胰腺炎发作史者少于中老年组(χ^2=4.251,P=0.039),合并症主要为胆囊炎,合并妊娠患者多于中老年组(χ^2=4.151,P=0.042),而并发血糖升高者少于中老年组(χ^2=13.285,P=0.000)。结论青年急性胰腺炎病因较分散,饮食因素所致的比例相对较高,全身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风险低于中老年组,而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情严重程度与中老年组元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小板参数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急性轻型胰腺炎和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结果 :急性轻型胰腺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发病时无明显变化 ,1周后PLT亦无升高 ,而MPV和PDW显著性升高 (P <0 .0 5 ) ;急性重胰腺炎患者发病时PLT显著性降低 (P <0 .0 5 ) ,MPV和PDW显著性升高 (P <0 .0 5 ) ,1周后PLT显著性高 ,但MPV和PDW无明显变化。结论 :急性轻型胰腺炎和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明显不同 ,能反映病情的发展 ,可帮助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给予生长抑素治疗,对照组给予5一氟尿嘧啶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胃肠动力变化。结果试验组总有效例数为38例,占95.0%;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37例,占9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P〉O.05);两组胃肠减压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P〉O.05):肠鸣音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P〈O.05);肛门排气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P〈0.05);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P〈0.05);肿瘤坏死因子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2,P〈0.05)。结论生长抑素能保护胃肠黏膜和改善胃肠动力,对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罗智忠 《右江医学》2002,30(1):29-30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 (AP)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7年 3月~ 2 0 0 1年 7月收治的 92例AP病例资料。结果 :轻型AP(MAP) 66例中SIRS 48例 (72 .73 % ) ,重症AP(SAP) 2 6例中SIRS 2 5例 (96.15 %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SAPⅠ级 6例中SIRS 5例 (83 .3 % ) ,SAPⅡ级 2 0例均发生SIRS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2 3 ,即P >0 .0 5 )。术前术后SIRS发生率差异则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某些指标超高提示预后不良。结论 :SIRS可判断AP病情轻重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Ⅰ )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的诊断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 0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发病后均作心电图、CTnⅠ、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检测 ,并记录其临床症状 ,CTnⅠ >1.5ng/ml、CK -MB >2 4U/L为异常。CTnⅠ异常者 3个月后复查心电图、CTnⅠ、CK -MB且记录其临床症状 ,复查CTnⅠ仍异常者归入CTnⅠ持续异常组 ,CTnⅠ转为正常者归入CTnⅠ正常组。结果  3 0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第 1次检测CTnⅠ异常者 18例 (占 60 .0 % ) ,CK -MB异常者 5例 (占 16.7%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CTnⅠ持续异常组与CTnⅠ正常组的临床症状好转率、心律失常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TnⅠ可作为判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156例2型糖尿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sympatheticskinresponse ,SSR)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敏感程度。 方法 对 15 6例 2型糖尿病患者依病程分为 4年内 (87例 )及 4年以上 (69例 ) 2组。行常规SSR、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NCV)检查及体感诱发电位 (SEP)检测 ,分析各组SSR异常率并与NCV及SEP异常率比较。结果 两组SSR总异常率与NCV及SEP异常率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均 <0 .0 1)。在≤ 4年组中 ,SSR异常率与NCV及SEP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均 <0 .0 1。而在病情 >4年的患者中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结论 SSR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可作为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2 4例活动性肺结核和 2 2例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分别作痰抗酸染色涂片、改良罗氏培养、BACTEC 960培养和结核分枝杆菌L型培养。结果 痰结核分枝杆菌L型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改良罗氏培养 ,差异有显著性 (χ2 =4.6873 ,P <0 .0 5 ) ,也高于抗酸染色涂片和BACTEC 960培养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L型培养阳性率为60 .48% ,显著高于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χ2 =19.85 65 ,P <0 .0 0 1)。病程越长 ,痰结核分枝杆菌L型阳性率越高 ,但仅病程 >1年者与 <1个月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复治病例L型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初治病例 (χ2 =4.0 5 78,P <0 .0 5 )。有空洞患者L型培养阳性率为 71.19% ,显著高于无空洞患者 (χ2 =5 .3 941,P <0 .0 5 )。耐药和耐多药患者L型培养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敏感患者 (P <0 .0 5 )。化疗开始时痰结核分枝杆菌L型阳性者 ,化疗 6个月末痰菌阴转率显著低于L型阴性者 (χ2 =3 .913 8,P <0 .0 5 )。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L型培养可提高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 ,对结核病的早期、快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结核分枝杆菌L型感染X线表现特点为干酪样病变和空洞多。结核分枝杆菌L型耐药率高 ,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急性胰腺炎患者全身炎症性反应综合征 (SIRS)的临床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2 8例 ,比较各组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SISR组、SAP、MODS患病率高于非SIR组 (P <0 0 5 ) ,且随SIRS程度加重 ,MODS患病率、死亡率依次升高 (P <0 0 5 ,P <0 0 1 ) ,结论 :SISR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 (ECG)改变的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 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ECG资料。结果  2 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 14 8例 (70 .5 % )出现ECG异常。ECG异常主要表现为ST -T改变、窦性心律失常、异位心律失常、传导异常等改变。ECG异常与病情轻重及预后有明显关系 (P <0 .0 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ECG监察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农肖尧  卢一郡 《广西医学》2005,27(3):349-351
目的  探讨急性脑中风患者早期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符合本文提出的3项指标的急性脑中风患者4 2 0例,在脑中风发作后2d内抽取空腹静脉血,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根据首次血糖水平分:血糖正常组(3 9~6 2 0mmol/L) ;血糖升高组(>6 2 0mmol/L) ;血糖偏低组(3 7mmol/L~2 8mmol/L)。并对血糖水平与临床疗效、并发症及病死率等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脑中风4 2 0例,血糖正常2 81例,其中脑出血35例、脑梗塞19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4 7例;血糖升高12 4例,其中脑出血5 9例、脑梗塞5 5例、SAH 10例;血糖偏低15例,其中脑出血2例,脑梗塞7例、SAH 6例。脑出血早期血糖升高明显,与脑梗塞及SAH比较有非常明显差异(χ2 =6 8. 0 7,P <0. 0 0 5 ) ,随着血糖水平升高临床疗效差、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血糖升高组与血糖正常组比较(P <0 . 0 0 5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血糖升高组与血糖偏低组比较(P <0 . 0 5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急性脑中风患者的预后差,提示早期血糖水平是病情危重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不同梗死部位对心电图(ECG)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入我院进行治疗的180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病变部位之间ECG检测结果的变化,同时,将ECG正常与ECG异常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分型和死亡率情况。结果 ECG异常患者有1380例,异常率为76.67%,以单个脑叶梗死为主要梗死部位,占有率为40.72%;ST-T改变率为38.48%,室性早搏和心率失常次之;心电图异常组病情分型中,中、重型患者所占例数较多,与ECG正常组相比,差异呈显著性(P0.05),且ECG异常组死亡率为1.52%,明显高于心电图正常组的0,差异呈显著性(P0.05)。结论 ACI患者不同梗死部位对ECG检测具有较大影响,可用于临床患者病情监测,对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变化的特点。方法收集整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经CT、MRI证实为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40例,对其心电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28例,总异常率为70.0%,其中A组12例,占85.72%,B组16例,占61.5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31.23,P〈0.05);心电图异常包括ST—T波改变、T波改变、Q—T延长、异常Q波、心律失常;4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经治疗好转及痊愈出院31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及死亡9例,其中心电图正常者死亡2例,占22.22%,心电图异常者死亡7例,占77.78%,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5.56,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的心电图异常非常常见,心电图异常率与脑出血量呈正相关,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心脏方面的监护,尽量避免或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20.
肝脏疾病病人血清ALT和ALP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 探讨肝病病人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变化对肝病的诊断意义。②方法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速率法测定 2 8例急性肝炎、2 4例慢性迁延性肝炎、18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0例肝硬化、30例肝细胞性黄疸病人ALT、ALP活性 ,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③结果 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性黄疸病人ALT、ALP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 ,差异有显著性 (H =12 3.5 6、4 6 .36 ,q =3.0 9~ 18.2 5 ,P <0 .0 5、0 .0 1)。慢性迁延性肝炎病人ALP含量亦高于正常组 ,差异有显著性 (q =8.2 5 ,P <0 .0 1)。各组肝病病人ALT、ALP异常率均高于正常组 ,差异有显著性 (χ2 =8.4 0~ 76 .0 1,P <0 .0 1)。④结论 联合检测ALT和ALP对肝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