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因素,与大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根据脑血管造影结果,结合磁共振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3组分水岭脑梗死临床特征无显著性差异,8/10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有严重血管狭窄,29/42皮质下型分水岭脑梗死有严重血管狭窄,6/6混合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有严重血管狭窄。结论分水岭脑梗死与脑血管狭窄有密切关系,低血压与其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并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80例心、脑梗死并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有某些共同的危险因素.统计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时间间隔,在2月以内的比例均较高,心、脑梗死组为83.3%,脑、心梗死组为55.3%,尤其以2周之内突出,心、脑梗死组为45.2%,脑、心梗死组为34.2%.心、脑梗死组右室心肌梗死伴发率及左室肥大、室壁瘤的比例均高于脑、心梗死组,而EF值、入院时的舒张压均明显低于脑、心梗死组.两组年龄≥65岁患者住院病死率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老年(≥65岁)可能是心、脑梗死和脑、心梗死预后危险因素,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时应积极防治并发症,争取获得最好的转归.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并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80例心、脑梗死并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有某些共同的危险因素。统计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时间间隔,在2月以内的比例均较高,心、脑梗死组为83.3%,脑、心梗死组为55.3%,尤其以2周之内突出,心、脑梗死组为45.2%,脑、心梗死组为34.2%。心、脑梗死组右室心肌梗死伴发率及左室肥大、室壁瘤的比例均高于脑、心梗死组,而EF值、入院时的舒张压均明显低于脑、心梗死组。两组年龄≥65岁患者住院病死率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老年(≥65岁)可能是心、脑梗死和脑、心梗死预后危险因素,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时应积极防治并发症,争取获得最好的转归。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血管发育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38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有反复头晕、眩晕、耳鸣等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而以反复晕厥或有跌倒为临床表现的患者1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患者26例,其中高血压1级2例,2级5例,3级19例.以后循环梗死入院患者7例,其中脑桥梗死3例,延髓梗死2例,大脑脚梗死1例,小脑梗死1例.发现后交通动脉瘤患者2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均以蛛网膜下隙出血入院.结论 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由于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后循环缺血、动脉瘤、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晓玲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8):1587-1588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梗死患者发病身体基本因素和治疗因素,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观察1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身体基本因素和治疗情况,其中男56例,女70例,迟发脑梗死患者32例(25.39%)。[结果]两组在性别上差异不明显,而年龄、体重指数、脑梗死病史和糖尿病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血量大小、是否应用立止血、注射用尼莫地平是否足量、收缩压和舒张压等多种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梗死与患者发病的身体基本因素和治疗因素有关,应当及时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与心源型(CE)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磁共振加权成像(DWI)特征、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采用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案,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AIS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根据急性卒中治疗Org 10172试验(TOAST)分型, 将患者分为LAA组73例、CE组47例。查阅两组患者入院时的MRI资料, 对比两组DWI分型、侧支循环分级及入院时的基本情况, 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预后结局差异, 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A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CE组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合并房颤患者占比、侧支循环分级0~1级的患者占比均大于LA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E组患者主要为皮质-皮质下型梗死、前-后循环型脑梗死, 且患者占比高于LA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A组患者大的穿通支梗死、单侧前循环梗死患者占比高于CE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E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28 d的NIHSS评分均...  相似文献   

7.
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广泛应用,临床工作中可以看到一些非交叉性瘫痪的脑干梗死,遵循经典定位理论,常把此类梗死定位于大脑半球.本研究对此类梗死与大脑半球梗死的临床特点、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高对此类病例的认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06-2011年所有住院治疗脑干梗死的患者中,选择初步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后经MRI证实为脑干梗死的病例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54~72岁,平均63.6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8例(87%),冠心病史6例(19%),糖尿病史8例(25%),高脂血症史16例(50%),既往吸烟史16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卒中的关系,为早期识别进展性卒中提供可能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48 h内入院治疗的653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缺血性进展性卒中诊断标准,将其分为进展性卒中组(进展组155例)和非进展性卒中组(对照组498例);按梗死部位分为侧脑室体旁梗死(A型)、分水岭梗死(B型)、单个脑叶或基底节或大面积脑梗死(C型)、脑干和/或小脑梗死(D型)4型,比较各型的发生率,对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进展组中A型进展性卒中发病率最高,其次为B型,与其他类型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其他类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高血压病史和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入院时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入院时高血糖、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P〈0.05)。结论: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入院时高血糖、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侧脑室体旁梗死、分水岭梗死较易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析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后患者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80例SAH患者(SAH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1例发生脑梗死(SAH并发脑梗死组),分别在性别构成、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脑梗死病史、用药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SAH并发脑梗死组患者中有吸烟史者占87.1%(27/31)、有高血压病史者占80.6%(25/31),有糖尿病病史者占74.2%(23/31),有脑梗死病史者占71.0%(22/31),单用止血药者占90.3%(28/31),均高于SAH组[分别为40.0%(32/80)、46.2%(37/80)、33.8%(27/80)、30.0%(24/80)、43.8%(35/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脑梗死病史以及用药不同等可能是引发SAH后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出血性脑梗死(HI)的危险因素,为老年出血性脑梗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抚顺某医院住院,临床证实为脑梗死后出血的患者96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组为同期入院的101例无脑梗死后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调查表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居住地以及吸烟、饮酒生活习惯等)、入院时病情(包括血液生化检查、心电图、B超、影像学检查等)、既往病史(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心脏病史)等;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老年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96例HI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和脑栓塞分别占62.5%和43.75%,出血部位位于脑皮质最多(75.00%),基底节区颞顶叶、顶叶、小脑半球各占9.38%,87.5%的患者出血表现为片状渗血,12.5%形成血肿;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入院时高血糖、高血压(OR值分别为6.39、2.35、2.58、2.29、2.10)是H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脑梗死类型、梗死面积、发生部位、高血糖、高血压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某院2002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神经内科6897例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调查分析。结果4年平均医院感染率为7.92%,医院感染例次率为9.87%,其中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出血、脑梗死患者感染率最高,分别为25.35%、14.78%、10.46%。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主要是年龄、住院时间、意识状态、侵袭性操作、慢性基础疾病、吸烟与饮酒史、应用H2受体拈抗剂。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医务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重点监控,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探讨--非条件Logistic模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了解某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加回顾性方法调查2002年1月1日~12月31日间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1.38%,例次感染率为15.10%,其中脑出血、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8.03%,9.24%,2.70%。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见,占26.81%;其次是泌尿道和胃肠道,分别占25.36%与21.01%。年龄、住院天数、气管插管、鼻饲胃管、饮酒、合并糖尿病、应用H2-受体阻滞剂和抗菌药物等是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防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塞(CWI)的病因、分型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自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共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450例,回顾性分析CWI患者所占的比例及其分型。结果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共46例,占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的10.2%,各种类型的分水岭梗死,存在颅内血管异常的比例均大于30%。结论分水岭梗死的主要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脑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塞(CWI)的病因、分型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自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共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450例,回顾性分析CWI患者所占的比例及其分型。结果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共46例,占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的10.2%,各种类型的分水岭梗死,存在颅内血管异常的比例均大于30%。结论分水岭梗死的主要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脑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  相似文献   

15.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为了探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以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 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2月出院的神经内科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神经内科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09%,居全院第1位;以脑出血、帕金森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为基础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病率为高,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胃肠道为主,其中下呼吸道占47.19%. 结论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率高应作为全院医院感染监控重点科室.  相似文献   

16.
刘少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3974-3975,3977
目的 探讨脑血管支架置入对脑梗死的预防作用,为脑梗死的临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共纳入54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患者及家属是否接受脑血管支架置入手术的意愿分为A、B两组,A组给予脑血管支架置入治疗措施;B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措施.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脑梗死复发情况,并进行NIHSS评分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但与B组(常规内科治疗)相比,A组(脑血管支架置入)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脑梗死再发比较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均未有脑梗死发作;术后3个月B组(常规内科治疗)患者有1例再发脑梗死;术后6个月,B组(常规内科治疗)患者共有2例再发脑梗死,而A组(脑血管支架置入)未有再发脑梗死发生.结论 脑血管支架置入治疗不仅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症状,且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再次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对脑梗死患者再发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吴远华  朱广旗  曹丽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548-4549,4552
目的 探讨VEGF、Ang-2测定在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2010年2月~2012年3月在某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同时选择36例在该院健康查体的人群作为对照组.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VEGF、Ang-2测定,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 脑梗死患者VEGF和Ang-2水平较正常人群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恢复期,VEGF和Ang-2水平显著降低,与急性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ng-2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梗死灶面积增大,VEGF、Ang-2水平均显著上升.结论 VEGF、Ang-2二者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具有密切的关系,动态监测二者水平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磊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41-2343
目的探讨舒血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恢复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70例发病72h以内的急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按急性脑梗死的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舒血宁注射液,对照组加用丹参注射液,观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流变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自d7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d后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两种脑神经保护剂在治疗急性脑缺血上均有较好的疗效,两者相比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刘爱菊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111-5112,5115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增加对脑梗死后脑神经损伤作用机制的认识.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2010年1月~2011年10月某院治疗的42例发病24 h内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白介素-6 (IL-6)、白介素-10 (IL-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在24 h、3d、7d、14 d、21 d时动态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清中IL-6和TNF-α在24h、3d、7d、14 d、21 d各点时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24 h内即升高,1~7 d呈上升趋势,在7d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但在21 d时仍显著正常水平(P<0.05);病例组患者血清中TNF-α在24h、3d、7d、14 d、21 d各点时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24h内即升高,1~3 d呈上升趋势,随后下降,在3d时达到高峰,为(102.76±23.21) ng/ml,但在21 d时仍显著正常水平(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6、TNF-α和IL-10含量均增高,并呈现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急性脑血管病急诊留观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急性脑血管病急诊留观患者的特性,为临床护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012-01-2013-06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24例,进行急救和护理并对患者性别、年龄和就诊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巴氏指数( BI)评分、简式( FM)评分法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A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脑梗塞和脑出血的构成比分别为50.89%和49.11%;急性脑血管病女性为41.86%,低于男性的58.04%;脑梗塞和脑出血女性构成比均低于男性。61~岁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构成比为40.18%、高于51~岁、41~岁和0~岁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30.36%、25.45%和4.02%。脑梗塞和脑出血发病年龄趋势一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u=0.679,P>0.05)。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就诊0~h、6~h、12~h、24~h 和72~h 的构成比分别为44.64%、29.18%、16.96%、7.14%和2.23%。脑梗塞和脑出血就诊时间趋势一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u=0.119,P>0.05)。脑出血和脑梗塞患者治疗后BI、FM和AS评分均好于就诊前(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主要发生于年龄较长者,男性多于女性,患者能够及时就诊,及时抢救和护理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