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院肠道门诊致病茵腹泻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势,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监测点医院肠道门诊对腹泻就诊,经病原学监测结果为肠道致病茵感染的病例,进行临床症状、可疑饮食史调查,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42例患者就诊前的平均腹泻次数为5.50次;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大便性状改变,水样便、脓血便最多,分别占阳性病例总数的60.7%和14.0%;不同致病茵所引起的大使性状改变不同;副溶血弧茵所致腹泻占75.55%;可疑食物主要是海水产品、淡水产品等。结论加强食源性疾病和食源性危害因素“两网”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门诊腹泻病症候群信息的来源与构成,描述不同腹泻病症候群的分布特征与相互关系;探讨腹泻病症候群数据应用于肠道传染病预警监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监测医院腹泻病相关门(急)诊(肠道门诊、内科、儿科、传染科等)、辅助检查科室(大便常规)急性腹泻病症候群相关资料,分析综合医院门诊病例急性腹泻症候群的分类、来源和时间分布特征,选择与肠道相关传染病有相似趋势的数据,通过相关分析探讨急性腹泻症候群数据应用于肠道传染病预警监测的可行性。结果门诊腹泻病症候群症状信息主要包括稀便(81.88%)、黏液便(8.54%)、水样便(7.73%)、血便(1.85%)。门诊病例症状信息、大便常规检查阳性信息与肠道相关传染病的时间分布趋势类似。对三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门诊病例症状信息中的稀便与大便常规检查阳性结果信息和该医院报告的细菌性痢疾有较好的相关性(r=0.690,P﹤0.01;r=0.623,P﹤0.01);大便常规检查阳性结果与细菌性痢疾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均有较好的相关性(r=0.607,P﹤0.01;r=0.612,P﹤0.01)。结论综合医院门诊的腹泻病症候群信息可应用于肠道传染病预警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无锡市腹泻病门诊病例流行特征、病原谱构成,探讨感染性腹泻症状监测在暴发疫情的早期预警预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52家覆盖无锡市、县、乡三级医疗系统的感染性腹泻症状监测哨点医院,开展常年腹泻病例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相关监测数据每周在线录入网络平台;同时收集同期肠道传染病周报告发病资料,分析监测数据与肠道传染病流行趋势间的相关性。结果 2010年7月—2013年12月无锡市腹泻病例门诊就诊比例平均为0.71%(180 015/25 409 440);发生高峰存在7—9月夏季和10—12月秋冬季2个高峰,0~4岁年龄组腹泻病例门诊就诊人数最多,占门急诊就诊人数的56.07%(100 930/180 015)。监测结果显示,全市腹泻病例门诊就诊比例分布与甲乙丙类肠道传染病疫情趋势吻合度较好(r=0.414,P0.01),但从时间趋势比较未见明显提前。病原学监测结果表明,细菌阳性率8—9月份较高,病毒阳性率在每年的1—5月和10—12月较高,细菌以副溶血性弧菌(0.94%)和沙门菌(0.80%)为主,病毒以诺如病毒(12.70%)和轮状病毒(8.02%)为主。结论无锡市感染性腹泻症状监测结果能有效反映全市肠道传染病疫情变化趋势,细菌和病毒高发季节不同,夏季以细菌感染为主,秋冬季以病毒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了解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特定病原体分布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食源性疾病防治提供依 据。方法 收集温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以腹泻症状为主诉且粪便或肛拭样本检测结果为病原体阳 性的门诊和住院病例,进行临床症状、可疑食品暴露史调查,并对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 集317例病原体阳性食源性疾病病例,副溶血弧菌检出率最高,占67.91% (218/321)。检出7个血清群, O3:K6为优势血清型,呈现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成年人群中高发,尤其是26~35岁年龄段;其次为诺 如病毒和沙门菌,分别有48株和44株,占14.95% (48/321)和13.71% (44/321)。0~5岁的儿童更易 感染,全年均有检出,诺如病毒以GⅡ型为主,沙门菌以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要血清型。所有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大便性状改变,水样便为主(96.85%)。可疑食品暴露史主要是水产及其制品、肉类、 禽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类。结论 食源性疾病病例特定病原体分布情况、临床症状及可疑食品暴露史 对食源性疾病的诊治、预防提供非常重要的意义,需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加快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 提高临床实验室在监测过程中的支持作用,逐步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和控制体系。 关键词:病原体;血清分型;副溶血弧菌;诺如病毒 中图分类号:R1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7)01 0035 04  相似文献   

5.
不同病原体导致感染性腹泻的症状特征与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不同病原体导致感染性腹泻相关症状的特征与区别。方法 基于2010-2016年我国20个省份的腹泻症候群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监测,收集因急性腹泻就诊的门急诊病例,调查病例基本信息、采集粪便标本,进行共22种常见致泻病原体的病原学检测,分析不同病原体导致患者腹泻的临床症状模式特征。结果 共收集腹泻就诊病例38 950例。分别对5种致泻病毒核酸检测,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18.29%),其次为诺如病毒(13.06%);对17种致泻细菌分离培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最高(6.25%)。细菌性与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粪便性状与便常规检验结果,但致病性弧菌感染与病毒性腹泻较为相似。结论 不同病原体导致感染性腹泻的症状存在不同的特征,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门诊腹泻病例中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现状,分析本辖区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方法以2011—2015年在北京市西城区两所三甲医院成人肠道门诊就诊的腹泻病例作为监测对象,对其进行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调查检测腹泻病例共714例,200例检测阳性,总阳性率28.01%;其中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率为10.08%;诺如病毒检测阳性率为18.63%。诺如病毒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轮状病毒阳性率(χ~2=7.211,P<0.05)。诺如病毒检测阳性病例中有腹泻10次以上、恶心、呕吐、水样便症状的病例百分比明显高于检测阴性病例;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病例中有腹痛症状的病例百分比明显低于检测阴性病例,腹泻10次以上的病例百分比明显高于检测阴性病例;诺如病毒及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病例中,便常规检查分别有白细胞和红细胞的病例百分比均显著低于检测阴性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西城区成人肠道门诊就诊的腹泻患者中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较为普遍,腹泻多次水样便、恶心、呕吐是诺如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次数较多的无腹痛腹泻是轮状病毒感染的常见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良乡医院肠道门诊就诊患者的三间分布情况,了解病例中传染性疾病的构成比,并深入探索各种常见病原体的检出率。方法良乡医院从肠道门诊早期监测预警系统中获取该医院2012-2017年的全部信息,通过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患者的三间分布、临床诊断以及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夏季是腹泻的高发季节,6~8月为发病高峰;20~40岁为发病年龄高峰(49.38%);男性患者略高于女性;干部职员是病例数最多的职业(26.49%);本市户籍患者占绝大部分(95.54%);就诊患者数以医院为中心,随距离增大而减少;临床诊断以传染性疾病为主,其中感染性腹泻55.64%,菌痢13.83%,霍乱0.03%;病毒性腹泻病原监测中轮状病毒检出率较高(22.28%);细菌多病原监测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较高(9.36%),增加空肠弯曲菌检测使混合感染率升高57.28%。结论良乡医院肠道门诊接诊高峰出现于每年的6月~8月,中青年、男性、干部职员是腹泻的高发群体,患者对就诊医院的选择具有很强的就近就医倾向。传染性疾病依然占据较大比重,提示房山区仍需加强卫生宣教。在传染性腹泻中,轮状病毒和大肠埃希菌感染可能是主要的病原,空肠弯曲菌可能容易与其他病原共同引起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城区就诊的急性散发腹泻病例中病原感染分布现状,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以北京市宣武医院就诊的腹泻病例作为监测对象,留取粪便标本进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志贺菌、沙门菌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多种肠道致病菌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的检测及分析。结果 2011-2013年共调查并检测腹泻病例429例,总阳性率45.5%,细菌培养阳性率19.3%,病毒检测检出率为30.8%,有20例患者便检结果细菌、病毒皆为阳性。结论 北京市城区就诊的急性散发腹泻病例病原型别复杂多样,且有鲜明的季节流行特征,每年应在流行高峰来到之前,通过实施各类综合防控措施以减少感染性腹泻疫情的发生。同时应进行必要的腹泻病原学监测及研究,以进一步明确本辖区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9.
肠道门诊165例腹泻患者的病原菌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2010年肠道门诊就诊患者的病原菌检出率、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以便针对重点人群制定肠道传染病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并运用描述性研究,对2010年4-9月在医院肠道门诊按腹泻病就诊的165例患者,分别进行细菌学、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细菌检测。结果在165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病原菌13株,占7.9%,主要为志贺菌属与霍乱弧菌,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以20~50岁的病例居多;可疑致病的食物以熟肉冷荤、水产品等为主。结论 2010年腹泻患者的病原菌检出率不高,但有霍乱病例,提示对该病仍应重点预防控制;由于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从临床症状上难以鉴别,应针对重点人群开展有效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0.
小儿腹泻病原学特点及pH值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的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寻求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对该院2003年10月~2005年9月门诊及住院的1160例2个月~5岁腹泻患儿的腹泻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及pH检测。结果:1160例患儿腹泻标本中,6个月~2岁患儿881例(69.91%)。病原学检查阳性605例(52.16%),检出病原20种621株,外源性肠道病原菌、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以及轮状病毒3种病原构成比依次为35.75%、32.69%、31.56%。主要病原:轮状病毒196株(31.56%),志贺菌118株(19.00%),克雷伯菌86株(13.85%),枸橼酸杆菌67株(10.79%),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0株(9.66%)。轮状病毒腹泻多发于秋冬季、大便为水样、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志贺菌以夏秋季与脓血便检出率较高。病原菌分离阳性腹泻标本pH值>7占明显优势,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病原检查阴性标本、健康体检对照标本pH值<6占明显优势,前者pH值与后3者pH值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种类繁多,轮状病毒居首位。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在腹泻标本中的构成比亦接近外源性肠道致病菌而成为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大便pH值可作为急性腹泻病早期简单、快速、准确、价廉的初步诊断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湖南省食源性疾病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血清型分布,为精准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湖南省18家哨点医院2017—2021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信息,并采集粪便/肛拭子标本进行特定病原体检测,不同特征病原体检出情况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共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标本12 579例,病原体总检出率为21.26%;其中沙门菌的阳性检出率为8.68%,诺如病毒8.52%、致泻大肠埃希菌4.35%、副溶血性弧菌0.66%、志贺菌0.06%。从季节分布看,除志贺菌外的3种食源性致病菌在三季度的检出率最高(P<0.001),诺如病毒在一季度的检出率最高(χ2=250.915, P<0.001)。沙门菌中以鼠伤寒沙门菌占比最大,为63.34%,感染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诺如病毒在5~17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感染型别以诺如病毒Ⅱ型为主,占68.53%。病原体阳性病例的常见可疑暴露食品是粮食类及其制品(占15.77%)、肉与肉制品和水果类及其制品(占14.91%);家庭自制(占34.35%)和散装(占24.52%)是可疑食品的主要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析2017-2019年武汉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方法资料来源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武汉市2017-2019年50家哨点医院报告的数据,按要求采集粪便/肛拭样本做病原学检测。结果武汉市2017-2019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1 884例,采集样本1 025例,采样率为54.41%,阳性检出108例,检出率为10.54%。不同年份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3.90%),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3.51%)和沙门氏菌(2.44%),不同病原菌检出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884例监测病例中男女性别比1∶1.03,不同年龄分布中,≥60岁病例数占比最高(34.08%),其次为20~29岁(17.99%)和30~39岁(17.57%);5~8月病例报告最多,6~7月达高峰,8月以后病例报告数逐渐减少;不同职业人群分布中,离退休人员占比最高(38.75%),其次为干部职员(21.92%)和工人(9.13%);临床症状以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为主,消化系统症状主要为腹泻1 872例(99.36%)、腹痛912例(48.41%)、恶心415例(22.03%),全身症状主要为发热167例(8.86%)和口渴113例(6.00%);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肉与肉制品(25.21%),其次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9.80%)和未知食品(16.99%),可疑暴露食品的主要场所为家庭(71.97%),其次为快餐店或街头大排档(8.01%)和宾馆饭店(6.00%)。结论武汉市2017-2019年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较低,检出病原菌主要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主要集中在≥60岁和20~39岁年龄组,职业分布主要为离退休人员和干部职员,多伴消化系统症状,食源性疾病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肉与肉制品和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场所为家庭和快餐店或街头大排档,今后应继续加强监测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泰州市食品及腹泻病例中沙门菌检出分布情况。  方法  采集市售食品样品339份、肉制品生产过程样品201份及病例粪便标本1 606份,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法对沙门菌进行鉴定及血清学分型。  结果  2015-2017年泰州市9类食品中沙门菌检出率为4.4%(15/339),其中生禽肉、生畜肉和生食动物性水产品检出率分别为27.5%、7.5%、2.5%;肉制品生产过程中沙门菌检出率为6.5%(13/201),原辅料和中间产品检出率分别为35.7%和28.6%;3所医疗机构腹泻病例沙门菌年平均检出率为4.9%(79/1 606),5岁以下人群检出率(7.3%)高于其他年龄组(χ2=20.63,P < 0.01)。腹泻病例可疑暴露食品居前3位的分别为禽、畜肉(28.6%)、乳制品及饮料(25.0%)和水果类(25.0%)。市售食品和患者中共鉴定出21种沙门菌血清型。  结论  泰州市市售食品中沙门菌存在较高的污染率,腹泻病例沙门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应加强食品的监测、监管和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济南市食源性散发腹泻病例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 DEC)感染的流行状况。方法 采集2014 - 2018年济南市两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的腹泻病例粪便标本,并收集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率或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或Fisher确切概率值检验,检验水准α= 0.05。结果 2014 - 2018年共采集食源性散发腹泻病例粪便标本2291份,DEC阳性检出率为28.55%(654/2 291),其中EAEC阳性病例占60.39%。654例DEC阳性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3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18,P = 0. 731)。≥60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34.97%(248/624)(χ2 = 30.48,P<0.001)。DEC以第二季度的阳性率最高,且各季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8,P<0.001)。食源性DEC阳性病例的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单纯性腹泻,所占比例为36.39%(238/950)。其次为腹泻+腹痛,所占比例为22.94%(150/406)。因肉类及其制品为可疑暴露食物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所占比例最高(17.89%)。结论 济南市食源性散发腹泻病例DEC感染类型以EAEC为主,全年流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老年人为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减少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建议。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事件性质,查找可疑食物,通过卫生学调查发现可能的污染环节及因素,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判定可能致病因素。结果 本次事件共发生病例35例,症状主要为腹泻、腹痛等。2个病例粪便检出血清型为O3K6的副溶血性弧菌。结合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推测可疑食物为蒿菜、越香蒸宝蟹2个菜肴。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加工环节中的交叉污染为可能的危险因素。建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餐饮业的管理,在食物加工环节上要督促规范操作,控制风险。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夏秋季腹泻病例病原菌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北京市夏秋季细菌性腹泻病主要病原构成情况,进一步提高腹泻病的防控能力。方法:2010年4月-2010年10月从北京市6个区县13家二级以上医院的肠道门诊采集符合腹泻病定义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检测标本2024份,阳性率为22.0%(445/2024)。分离菌株以志贺菌为主,占所有菌株的42.2%(188/445),其次是副溶血弧菌,占30.6%(136/445),副溶血弧菌在远郊区县的阳性率较高,副溶血弧菌和志贺菌发病率高峰分别出现在8月和9月,儿童和青壮年是主要感染人群。结论:志贺菌和副溶血弧菌是北京市2010年细菌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菌,加强夏秋季海产品和生食等出售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和重点人群的饮食安全教育是腹泻病防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查明一起升学宴食物中毒的原因,确定致病菌,为食物中毒处置提供依据。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搜索病例,查找可疑中毒餐次及食物,采集病例及食物样本开展实验室检测,确定致病病原和毒力基因,并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株进行同源性鉴定。结果共搜索中毒病例92例,罹患率为46.94%,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93.48%)、腹痛(86.96%)、恶心(39.13%)、呕吐(34.78%)和发热(17.39%),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7h。从3例患者样本(2份粪便、1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trh阳性且PFGE图谱带型相似性系数为97.4%。10份食品样本中未能检测出致病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6种食物为可疑食物(OR值分别为15.75、10.14、8.44、5.93、5.56、4.71,P均<0.05且OR值95%CI>1),其中夫妻肺片、加州鲈鱼暴露的危险度极高(OR值>10)。结论升学宴就餐引起的食物中毒由trh阳性副溶血性弧菌引起,未能确定可疑食品(夫妻肺片和加州鲈鱼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建议加强对餐饮单位的监督管理及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从源头上减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掌握宝山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体感染状况,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7年宝山区11 家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宝山区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4 246例,采集样本2 557例,阳性检出343例,检出率13.41%,食源性致病菌中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最高(4.50%),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3.95%),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6.91%。7-9月份报告病例数最多(32.29%),60岁及以上病例占比最高(33.70 %),其次为20-29岁和30-39岁年龄组(17.95 %、17.66 %),离退休人员(41.36 %)和干部职员(21.27 %)病例构成比较高,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肉与肉制品(25.21%)和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9.33%),可疑食物进食场所主要为家庭(72.25%)和饭店/酒店(13.98%)。结论 食源性致病菌以肠致泻性大肠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为主,夏季为食源性疾病高发期,感染患者集中在60岁及以上和20~39岁年龄组人群,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肉与肉制品和水产动物及其制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闵行区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孤菌的污染情况及其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追踪污染来源和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全年每个月在抽取的餐饮企业、大型超市及集贸市场采集海鱼类、虾蟹类、贝类及软体类等四大类消费量较大及高危的水产品进行连续监测;在3家哨点医院的肠道门诊监测病例,对符合腹泻标准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结果 在四大类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孤菌总体检出率为36.11%,各类水产品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虾蟹类检出率最高,海鱼检出率最低,蛏子、白米虾检出率达90.00%以上,其中贝类中定量值最高.集贸市场的检出率最高,第三季度检出率最高,贝类一年四季检出率差异最大.病例中副溶血性弧菌为致病因素的占全部阳性病例的80.98%,第三季度病例占全年病例的84.85%;以青壮年、干部职员为主;自述可疑饮食史为海产品、禽畜肉和果蔬类,来源以家庭和小型餐饮店为主.56.82%的病例自述首发症状为腹痛、腹泻,以水样便最常见.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是沿海地区夏秋季发生感染性腹泻的首位病因,除海产品是直接污染食品外,要重视肉制品和果蔬的间接污染,在流通销售环节保持冷链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交叉污染.应加强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风险的监测,开展暴露评估,在实验室开展血清、基因分型等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溯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