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某医院ICU应用机械通气治疗35例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机械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参数的变化,统计抢救成功率。结果:通气前后血气分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2例安全撤机,3例因家庭原因主动出院,抢救成功率达91.4%。结论:机械通气是救治急性中毒所致呼吸衰竭安全有效的方法,加强对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过程的全面护理,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机械通气配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中毒所致呼吸衰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讨机械通气及纳洛酮对急性中毒所致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30例立即经口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同时给纳洛酮治疗.29例于17h~120h顺利脱机拔管,死亡1例。结果显示,纳洛酮能阻断呼吸衰竭时β-内啡肽对呼吸的抑制,机械通气与纳洛酮配合治疗,可减少有创性机械通气,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急诊呼吸衰竭患者通过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70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治疗组采取无创正压通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作者,刘林东,邮编655000,无需修改.气,对照组采取有创正压通气.治疗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应用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5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62.85%,对比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42%,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29%,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组优于观察组.结论机械通气应用于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具有临床价值,总有效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和转归特点。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①转归:30例患儿存活22例,占73.33%,死亡4例,占13.33%。放弃治疗4例,占13.33%。②采用IMV+PEEP通气模式12例,平均上机时间158.56h,采用SIMV+PEEP通气模式18例,平均上机时间128.04h。③并发肺部感染9例,肺不张2例,气胸2例,撤机失败7例,其中早产儿6例,足月儿1例。结论:适时尽早上机,尽量使用较低PEEP、PIP、较短的吸气时间,尽快脱机,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是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系统呼吸护理对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呼吸衰竭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系统呼吸护理,对比2组FEV1值和ADL评分.结果:系统呼吸护理后,观察组FEV1值为(0.80±0.14)、ADL评分为(93.75±6.03)分,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呼吸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肺功能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并总结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26例的临床效果及推广价值.方法从近3年入住该院采用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的患者中随机选择26例进行临床观察,回顾性分析患者采用机械通气后的病死率、住院时间及血气改善的时间等.结果采用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吸患者的26例患者中22例患者好转出院,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住院时间为(15±6)d,血气改善时间为(34.42±8.58)h.结论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能很快的改善患者通气,减少住院的时间同时也减少血气改善的时间,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选择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尘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病例8例,进行气管插管(和/或气管切开)行有创机械通气,给予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交替进行。通过有创机械通气时的血气分析指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死亡人数(住院病死率),总结观察有创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8例中6例未成功脱机死亡,2例成功脱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尘肺病合并呼吸衰竭不能降低病死率,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内科急诊对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360例,根据对抗呼吸衰竭治疗通气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有创正压机械通气,对照组患者则给予传统的无创正压通气,评估机械通气在急诊内科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统计资料完整,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7.2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2.77%),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组别的患者均出现了包括呼吸性肺炎等在内的一些并发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的选择机械通气可以显著提高急诊内科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有创正压机械通气具有相对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人工呼吸机应用于临床,已成为治疗各类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我院自1998~2001年以来,使用HVJ-880呼吸机抢救急危重患者28例。现就其使用机械通气期间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机械辅助通气对重症监护室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抢救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到2012年间对我院接诊的60名ICU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30人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30人采用有创机械通气疗法。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60例患者中5例抢救无效,有效患者33例、显效患者22例,总有效率为91.6%。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改善pH、PO2、SpO2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机械通气疗法对ICU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抢救有非常理想的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57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57例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中,机械通气治疗失败率为31.58%(18/57)。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T-proBNP高表达、合并基础疾病、低pH值是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OR>1, P <0.05)。结论 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失败与血清NT-proBNP高表达、合并基础疾病、低pH值密切相关,临床需对上述危险因素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机械通气联合东莨菪碱治疗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63例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内科综合基础治疗措施,治疗组加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联合东莨菪碱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24例(75.0%),对照组治愈19例(61.3%),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机械通气联合东莨菪碱是临床救治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和分析无创正压通气疗法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的辅助治疗情况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自2007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58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有患者29例.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法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采用常规方法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统计、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疗效.结果 经过比较分析,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RR、HR、动脉血气以及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法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对36例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采用无创面(鼻)罩正压通气(Bi-PAP),6例失败者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全部病例同时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观察通气前、通气后20分钟、1个小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及1小时血气分析。结果36例中30例采用BiPAP治疗成功,有6例改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也全部成功。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不仅见效快,且抢救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对36例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采用无创面(鼻)罩正压通气(Bi—PAP),6例失败者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全部病例同时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观察通气前、通气后20分钟、1个小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及1小时血气分析。结果36例中30例采用BiPAP治疗成功,有6例改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也全部成功。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不仅见效快,且抢救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IPPV)早期介入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符合早期介入指标的急性左心衰患者,在常规抗心衰基础治疗上加用NIPPV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 2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应用NIPPV治疗后,无一例患者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IPPV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生化结果,有明显差异(P<0.01);对比过去3年30例符合早期介入指标给予常规治疗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有效率66.67%,需有创机械通气10例,有创通气率33.3%,两组有效率及有创通气率有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 NIPPV早期介入治疗急性左心衰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雾化吸入法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其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65例小儿呼吸道感染患者,其中191例给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174例给予盐酸氨溴索静脉推注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情况和总结护理方法。结果雾化吸入组有效为174例,有效率为91.10%;静脉推注组有效为138例,有效率79.31%(P<0.05)。结论雾化吸入法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具有很好的疗效,且操作简单、患者无痛苦容易接受、出现不良反应少、作用迅速,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丙泊酚在机械通气病人中的镇静效果。方法将89例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丙泊酚组(46例)和咪唑安定组(43例),观测2组患者镇静等级达Ramsay分级3~5级的时间,给药前后呼吸、循环参数的变化,停药后患者清醒时间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丙泊酚镇静治疗起效快,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23.46±2.7)min〕优于咪唑安定组〔(31.56±5.3)min〕(t=8.99,P〈0.01)用药后血压、心率逐渐稳定,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等亦有明显改善(P〈0.05)。丙泊酚停药后清醒时间短〔(22.50±3.8)min〕,与咪唑安定组〔(115.28±5.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41,P〈0.01)。结论丙泊酚是机械通气患者较理想的的镇静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