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是一种国内较少报道的疾病,目前处于研究阶段,其定义是椎基底动脉显著延长、或伴扭曲及管径增粗,诊断依据为基底动脉(BA)位于鞍背/斜坡的旁正中至边缘外,其上段超过鞍上池/床突平面6 mm以上,其直径不小于4.5 mm[1-4]。此种结构可导致脑组织出现压迫症状,包括三叉神经痛、短暂脑缺血发作、脑梗死以及脑干受压综合征等。本文就1例无症状VBD患者的基本治疗情况进行汇报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特点,以提高对VBD的认识。方法对2009年确诊的5例V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及MRA特点。结果临床表现多样,常表现为脑干/脑神经压迫症状、缺血性中风、脑积水等。头颈MRA可见增粗、延长、迂曲的椎基底动脉及基底动脉移位、扩张、压迫脑干。基底动脉直径>4.5 mm,全长>29.5 mm,侧方移位>10 mm。结论VBD多引起椎基底动脉缺血、脑干/脑神经受累症状。头颈MRA能准确清晰地显示变异的椎基底动脉的立体形态、血管壁钙化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以作为VBD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临床表现及CT血管造影(CTA)的特点,加深对该种少见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7年7月~2008年7月确诊的5例VB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及CTA特点。结果:头晕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可表现为眩晕;VBD还可以引起周围性面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不全闭锁综合征。头颈CTA可见增粗、延长、迂曲的椎基底动脉及管腔、管壁内钙化斑,以及基底动脉移位、扩张、压迫脑干。结论:VBD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更多引起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脑干梗死及脑神经损害。头颈CTA能准确清晰地显示变异的椎基底动脉的立体形态、血管壁钙化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以作为VBD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4年11月诊断为VBD的28例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结果 28例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38~87(61.5±10.1)岁,症状性VBD患者12例(42.9%),非症状性16例(57.1%)。症状性VBD主要表现为后循环脑梗死、脑出血,颅神经症状以及脑干受压症状;有症状VBD患者头颅MR的椎基底动脉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相血管高信号较无症状VBD患者发生率高(75.0%vs.43.8%,x2=5.471,P<0.05),且信号强度更高[(2.1±0.2)级vs.(1.3±0.3)级,t=2.480,P<0.05]。结论 VB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依靠影像学表现,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 ,脊柱内外平衡失调 ,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 ,引起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有椎动脉机械压迫学说、交感神经刺激学说、椎间失稳或软组织炎症直接或间接刺激神经 (交感神经、窦椎神经等 )学说三种解释。赵定麟 [1]认为 ,脊椎退变失稳、骨赘形成、椎间隙改变及髓核脱出等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其周壁上的交感神经而引起椎动脉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 ,导致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李春生[2 ] 分析亦认为 ,颈椎退行性改变可刺激交感干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临床表现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特点,以提高对VBD的认识。方法对经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磁共振确诊的128例V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与MRA的特点。结果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85例;②脑干脑神经压迫损害症状27例;③出血性脑血管疾病10例;④脑积水6例。MRA表现: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移位并压迫脑干。基底动脉直径〉4.5mm,基底动脉长度〉29.5mm,横向偏离超过基底动脉起始点到分叉之间垂直连线〉10mm。结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临床表现多样,以脑卒中为主,致残率及致死率高,磁共振对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易反复发作。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椎-基底动脉发生一过性的供血不足,导致其相应的供血区突然出现短暂的、局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若反复发作,可导致小脑、脑干等后循环梗死;给予有效治疗,可避免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1]。笔者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4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2):80-82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VBD患者45例进行观察,另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非VBD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合并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情况。结果 45例VBD患者中仅行MR检查12例,包括循环新鲜梗死灶6例,脑干压迫4例,脑出血1例,脑积水1例。仅行MRA检查8例,MRA显示可见迂曲、延长、扩张的椎基底动脉及基底动脉移位、压迫脑干等。两者均进行检查共25例。观察组VBD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吸烟/饮酒史、合并内科疾病及主要临床表现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VBD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不同检查方法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3):16-18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9月~2017年9月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神经内科入院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MRA或CTA检查诊断分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患者100例(VBD组)及非VBD患者100例(非VBD组),观察、分析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VBD组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脑卒中、高尿酸血症、合并两种或三种及以上基础疾病、TC、TG、LDL-C、HDL-C方面与非VB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性别、糖尿病、BMI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吸烟史、饮酒史、合并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及两种或三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均为导致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临床表现复杂,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对VBD发病的危险因素予以广泛重视,对合并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的患者应及时干预,从而为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李勇 《河北医学》2014,(12):2065-2068
目的:对比分析MRA联合MRI和CTA两种检测方法在VBD检测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40例VBD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20例患者采用MRA联合MRI平扫,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CTA。然后通过数据对比,总结CTA、MRA联合MRI显示VBD的形态特征,对比两组患者的VBD影像学特征。结果:VBD主要靠CTA薄层扫描平扫来进行诊断,颅底、蝶鞍及鞍上池层面显示后颅窝,伪影较重,基底动脉周围有低信号的脑脊液做对比,基底动脉迂曲增宽可通过CTA 2D图像显示横切或斜切增粗的血管结构异常,也可直接显示血管壁的钙化;MRA可结合MRI平扫图像显示迂曲延长的椎基底动脉压迫毗邻脑组织的情况,显示压迫位置、程度,推断阻塞性脑脊液循环障碍或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原因,并可显示是否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如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及动脉瘤等。结论:MRA结合MRI和CTA在显示VBD影像学形态特征和影像学临床症状表现上无明显差异,因此,在VBD检测中MRI+MRA与CTA具有相似或同样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gdy-losis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生物力学失衡等各种原因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痉挛,致使脑干和迷路供血不足,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CSA约占颈椎病的10%~15%,约有70%颈椎病伴有椎动脉受累[1]。多数学者认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是引起CSA的主要原因。由于椎动脉的解剖关系复杂,所以,CSA的发病机制也复杂多样。据报道,CSA主要与颈椎退变、发育异常和椎-基底动脉病变或发育异常有关;CSA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和非手术疗法,推拿对CSA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致脑卒中的临床分析(附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宁  高利 《北京医学》2008,30(10):582-584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引起的脑卒中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5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为一种少见的血管异常性疾病,无特异临床表现,所引起的脑卒中以后循环脑梗死多见。影像学检查示,脑千梗死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小脑出血1例,顶枕部出血1例。CT、MRI及CTA、MRA检查示5例均见椎基底动脉的延长扩张.其中2例形成骑跨。脑血管及颈动脉超声示2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结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引起的脑卒中无临床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ehoeetasia,VBD)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血管变异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目前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VBD主要发生于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临床表现复杂。我科于2012年收治1例VBD患者,现将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相关文献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并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的临床特征表现。方法回顾性系统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的121例VB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深入比较症状性与非症状性VBD患者的各项影响因素以及血管性症状和无血管性症状的VBD患者间的差异。结果症状性VBD与非症状性VBD患者的基础数据相比较,症状性VBD患者的基底动脉直径显著大于非症状性VBD患者(P<0.05),症状性VBD患者的高血压病史、舒张压、尿酸水平均较非症状性VBD患者显著增高(P<0.05);存在血管性症状的患者基底动脉直径显著大于无血管性症状者(P<0.05),同时血管性症状患者的基线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无血管性症状者(P<0.05),其既往高血压病史的发生率也显著多于无血管性症状者(P<0.05)。结论对于VBD患者应在早期严格控制血压,可能有利于延缓症状(尤其是血管性症状)的进展及降低症状的发生率,对尿酸增高的VBD患者可能考虑通过降尿酸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CT评分与合并症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2月~2012年5月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17例进行CT颅脑血管造影(CTA)检查,所得图像经后处理工作站分析记录后进行评分,包括基底动脉高度、偏曲度及直径.由两名医师进行对患者合并症情况进行统计,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病史、血压、血脂,颅神经压迫及出血,将其记数并与CT评分相对比.结果 VBD基底动脉高度评分1分的有5例,2分9例,3分3例.位置偏曲评分1分的有9例,2分3例,3分5例.直径4.5~8.9mm,平均(5.83±1.1)mm.患有1种合并症的有2人,同时患有2种合并症的有3人,3种的有5人,4种的有7人,CT评分与合并症数量经统计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VBD的CT评分与患者合并症的多少无明显关联,应当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于1980年由Caplan [1]首先报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椎-基底动脉系血管病,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在中脑、丘脑、间脑、桥脑上部、小脑、枕叶及颞叶内侧有缺血性损害.临床症状和体征复杂多样,预后极差,应引起临床医生足够的重视.现将我科收治的TOBS患者1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方法:使用Mimics软件读取1例VBD患者颅内动脉影像的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数据,进行三维实体重建,应用Ansys软件对实体模型进行流体力学分析,模拟VBD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过程,并描述流线、管壁切应力和管壁压力情况。结果: 双侧椎动脉汇合为基底动脉后血流仍表现为分层流动,在基底动脉迂曲部出现绕壁血流。椎基底动脉汇合部及基底动脉下段的局部低壁面切应力和高壁面压力区域相吻合。推测VBD的生长初始部位可能位于椎基底动脉汇合部及基底动脉下段,低壁面切应力导致的血管壁退化及相应区域存在的高壁面压力可能与VBD的发生、发展有关。结论:CFD数值仿真可能为进一步研究血流动力学在V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后循环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后循环缺血(PCI)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1],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9.
椎-基底动脉系统是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总称.左右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经第六颈椎进入横突孔上行,再经枕骨大孔入颅,在延髓-桥脑交界处汇合成单一的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主要供应脑干、小脑、内耳、间脑、枕叶及颞叶底面,任何原因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都可导致眩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点及MRI影像特征。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8例,并根据其是否合并有VBD分为VBD组(合并VBD,21例)、NVBD组(未合并VBD,87例)两组,并收集其TCD、MRI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VBD组患者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MFV)、搏动指数(PI)低于NVBD组(P<0.05),BA直径均值、分叉高度评级均大于NVBD组(P<0.05);VBD组患者合并椎基底动脉夹层、椎基底动脉瘤几率大于NVBD组(P<0.05),VBD组BA、VA的斑块负荷低于NVBD组(P<0.05),两组BA、VA的狭窄程度/重构指数并无差异(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VBD患者的TCD特征表现为BA处低MFV、PI,高BA直径均值、BA分叉高度评级,MRI特征为BA、VA低斑块负荷,同时VBD患者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发生率更高,临床可结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TCD、MRI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