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鼻饲输注喂养能否降低胎龄为25~28周的极早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方法:将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本科孕龄25~28周的极早早产儿在生后24h内随机分配到早期持续鼻饲输注喂养组(简称持续喂养组,共29名)或早期间歇推注喂养组(简称间歇喂养组,共30名),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持续喂养组婴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6.9%,间歇喂养组为5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65;95%CI(0.013,0.323);P=0.000]。结论:早期持续鼻饲输注喂养较早期间歇推注喂养更能降低胎龄25~28周的极早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月的探讨微量肠内喂养降低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及超低体重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发病率的效果。方法60例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在生后即分配到微量喂养组(持续喂养组)或静脉营养输注组(静脉营养组)研究其PNAC发生率。结果微量肠内喂养组早产儿PNAC发生率20.7%;静脉营养组早产儿PNAC发生率46.7%,两组早产儿PNAC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肠内喂养较静脉营养组能降低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PNAC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早期喂养方式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胎龄在28周~33周,体重在1 000~1 500 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A、B 2组,采用不同的鼻饲喂养方法,A组:渐增浓度法;B组:渐增容量法.观察2组患儿胎便排尽时间、 黄疸持续时间、PNAC持续时间、结合胆红素最高值(DB-max)、肝功能损害时间以及体重增长至2 kg的时间.结果 渐增容量法组相对于渐增浓度法喂养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PNAC以及肝功能损害持续时间较短,直接胆红素最高值较低.结论 采用渐增容量间歇持续喂养法,有利于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NAC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的鼻饲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内营养的效果及喂养耐受性,寻找最适合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将62例胎龄在30~34周,出生体重在1200~1800g的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A,B,C组。A组:间断鼻饲注入喂养,每2h一次;B组:输液泵持续鼻饲输注喂养,使用电子微量输液泵24h持续输注;C组:输液泵间断鼻饲榆注喂养,使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鼻饲2h,间歇2h后再继续。观察3组患儿喂养过程中体重增长、喂养耐受情况及黄疸持续时间。[结果]输液泵间断鼻饲输注喂养组喂养耐受性最好,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最短。[结论]输液泵间断鼻饲输注喂养组达到完全胃肠道内喂养时间最短,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此方法优于单纯的间断鼻饲注入喂养或输液泵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5):67-70
目的探讨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该院妇产科出生的早产儿76例。采用抛银币法将纳入的76例早产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早产儿生后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12~24 h内)。观察组早产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非营养吸吮治疗,两组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胎粪排空日龄及达完全肠道喂养时间,并比较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2周时体重和头围增长幅度等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胎粪排空日龄和达完全肠道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周时体重和头围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用于早产儿可减少肠道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能促进胃肠功能成熟,缩短达完全肠道喂养时间;并能促进体重和头围的增长,促进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索有梅  辛颖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4):128-129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的鼻饲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内营养的效果及喂养耐受性,寻找最适合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将66例在胎龄29-34周时出生的体重为1 200-1 900 g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间断鼻饲注入喂养,1次/3 h;B组:输液泵间断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先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鼻饲1 h,起始奶量2ml/次,每天递增2 ml/kg,间歇两小时后再继续;所有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观察两组患儿喂养过程中体重增长、喂养耐受情况及黄疸持续时间。结果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间断鼻饲输注喂养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最少,黄疸持续时间短,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最少,优于单纯的间断鼻饲注入喂养。结论采用间断持续鼻饲输注喂养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有利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郭艳蓉 《基层医学论坛》2014,(21):2749-2750
目的探讨对早产儿采用不同鼻饲喂养方式的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早产儿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护理(间歇推注喂养),试验组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持续鼻饲输注喂养),比较2组早产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有9例早产儿呼吸暂停,4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平均住院(30.1±18.5)d,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早产儿护理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P〈0.05)。结论进行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早产儿喂养过程中的一些并发症,完善新生儿营养吸收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微量泵胃饲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微量泵胃饲与传统推注两种喂养方式的应用效果,探讨早产儿最适合的喂养方式。方法随机抽取50例早产儿病例,其中间歇输注组27例,采用电子输液泵喂养母乳(牛奶)0.5~1 ml/(kg.h),泵2小时休息1小时,然后交替进行,每天递增0.5~1 ml/(kg.h);推注组23例,给予母乳(牛奶)2 ml/(kg.d),每天递增5~10 ml。观察两种不同喂养方式早产儿胃肠损害发生率。结果间歇输注组胃肠道损害发生率较推注组明显减少(P<0.05或0.01)。结论早产儿采用间歇喂养的方法,其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利于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产儿鼻饲喂养加安慰性奶嘴吸吮的效果,探讨最适合早产儿鼻饲喂养方式。方法74例胎龄在28~34w、出生体重在1000~1700g的早产儿,男39例,女35例,按数字表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采用间歇鼻饲喂养,研究组在间歇鼻饲喂养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安慰性奶嘴吸吮,起始每次奶量1ml起,每2h1次,根据回抽残余量决定每天增加的奶量,观察两组患儿喂养过程中体重增长、黄疸持续时间、留置胃管时间。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患儿体重增长、黄疸持续时间、留置胃管时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采用间歇鼻饲喂养的同时进行安慰性奶嘴吸吮,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黄疸的消退、胃肠功能的完善,优于单纯的间歇鼻饲喂养,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陈卓全  陈利标  陈发明  戴柯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131-131,134
目的评估多潘立酮配合非营养性吸吮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本院住院早产儿,胎龄28~34周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治疗组36例,均予保暖、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外加早期微量喂养或鼻饲;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多潘立酮,在喂养前后15min予吸吮未开孔薄皮奶头。观察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和从静脉营养过渡到完全胃肠道营养所需的时间。结果治疗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静脉营养过渡到完全胃肠道营养的时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潘立酮配合非营养性吸吮对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明显效果,且方法安全、简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出现并发症的影响,确定早产儿的正确喂养方法。方法将10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不同喂养方法,即自吮奶组(35例)、胃管间歇鼻饲组(35例患者)和胃管间歇持续鼻饲组(36例患者)。能量摄入不足部分三组均采用部分静脉营养,观察其喂养耐受性、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胃管间歇持续鼻饲组与自吮奶组的各个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管间歇持续鼻饲组与胃管间歇鼻饲组的各个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吮奶组与胃管间歇鼻饲组的各个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管间歇持续鼻饲喂养优于自吮奶喂养,自吮奶喂养优于胃管间歇鼻饲喂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产儿早期肠内微量喂养减少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需进行胃肠外静脉营养的早产儿6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5例,随机分为静脉营养加早期肠内微量喂养组(干预组)和完全静脉营养组(对照组).干预前及干预后14 d分别进行血清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检测,同时监测PNAC各项危险因素以及PNAC和喂养不耐受发病率.结果 干预组PNAC主要危险因素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干预后,干预组TBIL、TBA以及肝酶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NAC和喂养不耐受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早期肠内微量喂养可明显改善PNAC发病的危险因素,减轻胆汁淤积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早产儿的体重增长情况、喂养耐受性、胎粪完全排尽时间、达完全喂养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胎龄28~36周,体重1400~2200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NNS;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喂养.对两组患儿的体重增长情况、喂养耐受性、胎粪完全排尽时间、达完全喂养时间进行观察监测.结果 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完全排尽时间、达完全喂养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短,喂养耐受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联合NNS可以促进早产儿胃肠道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减少喂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段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探讨最适合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喂养方式。方法将50例胎龄30~33周,体重在1050~1450g活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25例给予分段喂养方式(分段喂养组),将另25例给予持续、间歇胃管喂养,作为对照(对照组),观察两组喂养的耐受情况、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达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结果两组喂养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喂养耐受、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分段喂养方法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分段喂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并发症更少,优于持续、间歇胃管喂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后不同校正胎龄早产儿早期喂养出现的疗效差别。方法 选择2011—2013年间校正胎龄>32周及≤32周时开始经口喂养早产儿各30例,分别随机分成大胎龄红霉素组(n=15)、大胎龄对照组(n=15)和小胎龄红霉素组(n=15)、小胎龄对照组(n=15),两个红霉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红霉素3~5 mg/kg静滴,1次/d,疗程7 d。两个对照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测量并比较各组早产儿相关营养和生长发育指标。结果 大胎龄红霉素组与大胎龄对照组相比较,其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及体质量平均增长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胎龄红霉素组与小胎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霉素能有效改善校正胎龄>32周开始经口喂养的早产儿营养状况,促进其早期体格发育,但对≤32周开始经口喂养的早产儿无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产前应用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对早产儿早期视网膜的影响及与不同胎龄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近4年新生儿病房收治的胎龄为28~36周,且资料完整的早产儿320例.根据产妇在产前是否有效使用地塞米松,分为观察组192例和对照组128例;每组再根据胎龄分为2个小组(28~32周;33~36周).研究对象于生后72小时内及胎龄达33周时定期检查眼底至视网膜血管发育成熟为止.结果 ①72小时内早期眼底检查异常发生率,观察组3.1%(6/192)低于对照组7.0%(9/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320例早产儿中诊断为早产儿视网膜病56例(17.5%),胎龄越少,ROP的发病率越高,程度越重;2期和2期以上病变主要发生于胎龄<33周的早产儿.③观察组诊断为早产儿视网膜病31例(16.1%),对照组中诊断早产儿视网膜病25例(19.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可以减少早产儿早期视网膜异常发生率(包括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水肿、视网膜血管改变及出血),对不同胎龄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病风险的影响尚无定论,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在极早/非常早产儿过渡期喂养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1日~2019年6月30日期间在我院产科出生转入我科胎龄≤32周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30例,喂养深度水解蛋白(eHF)和对照组30例,喂养早产儿标准配方奶(sPF),观察组给予eHF喂养至10 mL/次时改为sPF,对照组从微量喂养至营养喂养一直喂sPF。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F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自主排便次数、胎便排尽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8 d时头围、身长、体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极早/非常早产儿在过渡期喂养eHF优于sPF。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普瑞博思在早产儿早期胃肠喂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6 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在早期胃肠喂养的基础上给予普瑞博思治疗,于喂奶前2 0 - 30分钟鼻饲普瑞博思混悬液0 .2ml (kg·次) ,1次 8小时,疗程3- 7天。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降低(体重增长良好) ,拔除胃管的时间明显缩短。两组疗效比较χ2 =6 .5 78,P <0 .0 5 ,有显著差异。结论 普瑞博思在早产儿早期胃肠喂养中对喂养不耐受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给予良好有效的喂养和护理,提高早产儿的健康成活.方法:通过维持体温正常范围,指导早产儿的喂养、鼻饲母乳、维持有效呼吸和预防感染等方法.结果:26例早产儿,男15例、女11例;胎龄28~36周;体重1400~2300g,除1例转院外,均健康成活.结论:精心有效的护理是早产儿健康成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5):72-74+79
目的 探讨早期经口胃管间歇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0月产科出生的VLBW 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VLBW予以静脉补液胃肠外营养供给,观察组VLBW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经口胃管间歇微量喂养。两组的疗程均为3周。观察并评估两组VLBW的喂养结果,并比较喂养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VLBW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胎便排尽时间、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及黄疸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喂养3周期间,观察组VLBW的并发症发生率(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32.50%)(P0.05)。结论 早期经口胃管间歇微量喂养不仅改善VLBW的营养状况,促进向肠内营养过渡,而且可降低喂养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