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胰岛素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效果不佳时加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的31例2型糖尿病患者,经单纯应用胰岛素日使用量〉40u,2周后血糖控制仍不理想者,加用吡格列酮(商品名:安龙平胶囊)4mg,每日一次口服,二甲双胍0.25-0.5g,每日三次饭后服用。2周后检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12周后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体重指数(BMI),结果治疗2周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2周后测HbAIc及BMI也明显下降。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效果不佳时,加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后疗效满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观察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1月在我院诊治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4±6.4)岁,给予吡格列酮15 mg,每日1次,二甲双胍0.5 g,每日2次.治疗6个月以上;对照A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3±7.5)岁.单用吡格列酮15 mg,每日1次;对照B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5±7.8)岁,单用二甲双胍治疗0.5 g,每日2次.均治疗6个月以上.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P2hlNS)水平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各项检查指标较单用吡格列酮组和单用二甲双胍组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结论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探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11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34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67例,采用二甲双胍肠溶片口服治疗,500mg/次,每天3次;实验组8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片口服治疗,30mg/次,每天1次;疗程均为12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治疗前FPG、P2hBG及HbA1C等血糖指标以及FINS、P2hINS及HOMA-IR等胰岛素指标组间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FPG、P2hBG及HbA1C等血糖指标以及FINS、P2hINS及HOMA-IR等胰岛素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FPG、P2hBG及HbA1C等血糖指标以及FINS、P2hINS及HOMA-IR等胰岛素指标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显著降低血糖水平,改善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毛焕东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527-528,532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4月入住某院治疗的3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健康体检者未给予任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口服二甲双胍及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CD3+、CD4+、CD4+/CD8+、IgM明显降低(P﹤0.01),CD8+、IgA、IgG、C3明显升高(P﹤0.01);而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D3+、CD4+/CD8+、IgM明显升高(P﹤0.05),CD8+、IgA、IgG、C3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联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2月在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接受诊治的78例肥胖型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给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和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每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后的激素指标[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胰岛素(FIN)]水平、胰岛素敏感性(ISI)、妊娠率、排卵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FSH、LH、FBS、FIN、IS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FSH、L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S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BS和FI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激素指标均较治疗前发生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妊娠率、排卵率及成熟卵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促排卵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二甲双胍相比,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可以明显提高肥胖型PCOS患者的ISI,增进其排卵率,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给予二甲双胍(对照组)及联合吡格列酮(观察组)治疗的T2DM合并MS患者各42例的临床资料。评估糖代谢[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脂代谢[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肾损伤[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FPG、2h PG、Hb A1c、TG、TC、HOMA-IR、UAER和Hcy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HOMA-β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者联合治疗T2DM合并MS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伴血脂紊乱患者脂联素(APN)、视黄醛结合蛋白-4(RBP-4)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部收治的68例2型糖尿病伴血脂紊乱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吡格列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体质量指数(BMI)、APN、RBP-4以及其他糖脂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G、TC和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HDL-C和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血脂紊乱,且能调节患者血清APN和RBP-4的水平,进一步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格列吡嗪联合二甲双胍方案治疗8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给予格列吡嗪联合二甲双胍方案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夜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收缩压、舒张压、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IL-6等指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在治疗10周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夜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IL-6以及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等指标显著下降。治疗过程中有1例患者出现腹胀,有1例患者出现腹泻,但服药第2周后不良反应逐渐消失。结论格列吡嗪联合二甲双胍方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可能存在互补机制,能显著降低血糖,提高疗效,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盐酸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对 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血糖作用 ,观察其有效性。方法 对 6 1例应用胰岛素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的 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 (加吡格列酮 1 5mg)与对照组 ,观察随访 1 2周。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0 1 ) ,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下降(P <0 .0 5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上升 (P <0 .0 5 ) ;两组治疗后比较上述指标也分别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胰岛素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的 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吡格列酮可有效控制血糖 ,改善脂代谢。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经饮食运动疗法失败后的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将56例经饮食运动治疗失败后的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成格列吡嗪治疗组与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组,随访一年,收集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体重指数(BMI)等数据。结果:治疗6月、12月后两组FPG、2hPG、HbAlc、血脂、BMI等数据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结论: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缓释片除能有效改善FPG、2hPG、HbAlc水平外,还能降低BMI,改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1.
顾岳峰 《中国卫生产业》2014,(2):71+73-71,7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吡咯列酮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接待的8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格列吡嗪治疗,研究组采用盐酸吡咯列酮片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FBG、PBG2h、HbA1c、TG相较于治疗前皆有明显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组在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采用盐酸吡咯列酮片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而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瑞格列奈或格列吡嗪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的疗效及对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5例,随机分成瑞格列奈组(瑞格列奈+甘精胰岛素,n=23)和格列吡嗪组(格列吡嗪+甘精胰岛素,n=22)。结果两组治疗3个月后餐前和餐后的末梢血糖及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瑞格列奈(1mg,3次/d)联合甘精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HbA1c和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较格列吡嗪(5mg,1次/d)联合组更好。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全球糖尿病和胃癌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多,且糖尿病患者罹患肿瘤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不仅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还能影响糖尿病患者胃癌的发病风险及胃癌的预后.此文通过相关文献检索,就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胃癌影响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具有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患者采用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治疗后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改变,探讨胰岛α细胞功能在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的2型糖尿病致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及其在药物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方法 于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北京市朝阳区糖尿病中心选取具有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甲双胍组(口服二甲双胍0.5 g/次,每日3次,n=30)和吡格列酮组(口服吡格列酮15 mg/次,每日1次,n=30),治疗1年。同期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体检正常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一般资料及药物干预组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分泌敏感性指数、第1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及第2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结果 药物干预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空腹胰高血糖素[(146.22±25.41)pmol/L比(21.31±7.85)pmol/L,P=0.002]及胰高血糖素曲线下面积均显著升高[(469.84±13.12)pmol/(L·h)比(100.94±7.73)pmol/(L·h),P=0.006]。二甲双胍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空腹血糖[(6.46±1.38)mmol/L比(7.54±0.43)mmol/L,P=0.031]、空腹胰岛素[(119.22±69.01)pmol/L比(139.38±71.13)pmol/L,P=0.042]、空腹胰高血糖素[(91.69±22.11)pmol/L比(142.81±24.56)pmol/L,P=0.029]、血糖曲线下面积[(25.19±1.31)mmol/(L·h)比(32.68±1.12)mmol/(L·h),P=0.043]、胰岛素曲线下面积[(468.65±20.10)pmol/(L·h)比(786.32±21.37)pmol/(L·h),P=0.017]和胰高血糖素曲线下面积[(280.60±8.26)pmol/(L·h)比(487.14±14.31)pmol/(L·h),P=0.032]均显著降低;吡格列酮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空腹血糖[(6.58±2.21)mmol/L比(7.68±0.59)mmol/L,P=0.028]、空腹胰岛素[(107.92±17.81)pmol/L比(144.66±74.43)pmol/L,P=0.033]、空腹胰高血糖素[(76.07±20.57)pmol/L比(148.34±28.94)pmol/L,P=0.025]、血糖曲线下面积[(25.58±1.22)mmol/(L·h)比(35.07±1.38)mmol/(L·h),P=0.038]、胰岛素曲线下面积[(435.54±19.30)pmol/(L·h)比(854.75±20.61)pmol/(L·h),P=0.013]和胰高血糖素曲线下面积[(223.43±5.83)pmol/(L·h)比(458.55±12.96)pmol/(L·h),P=0.026]也显著降低。二甲双胍组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差值[(20.16±2.98)mmol/L比(36.74±2.88)mmol/L,P=0.011]、空腹胰高血糖素差值[(51.12±3.67)pmol/L比(72.27±4.58)pmol/L,P=0.016]、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差值[(317.67±13.45)pmol/(L·h)比(419.21±15.44)pmol/(L·h),P=0.031]和胰高血糖素曲线下面积差值[(206.54±9.66)pmol/(L·h)比(235.12±10.29)pmol/(L·h),P=0.046]均显著低于吡格列酮组。结论 具有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患者胰高血糖素水平高。二甲双胍及吡格列酮在改善此类患者血糖水平、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同时,亦均可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提示这两种药物有改善胰岛α细胞功能的作用,并且吡格列酮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陈礼芳 《医疗保健器具》2014,(12):1563-1564
目的 探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间入住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可以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降低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而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It is unknown whether weight loss outcomes differ with metformin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obesity with or without type 2 diabetes (T2DM)/prediabetes (PreDM).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6- or 12-month weight loss outcomes were compared in 222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T2DM/preDM who completed metformin monotherapy. Average weight loss was similar between groups, euglycemic vs. T2DM/preDM (6 months: 6.5 [6.0%] vs. 6.5 [6.1%] p = 0.97; 12 months: 7.4 [6.2%] vs. 7.3 [7.7%], p = 0.92). Categorical weight losses (≥5% and ≥10% of baseline weight) were also similar. Comparable clinically significant weight loss was achieved with metformin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obesity with or without T2DM/PreDM.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地特胰岛素联合伏格列波糖对门诊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采用地特胰岛素联合伏格列波糖,对照组采用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50R;16周后,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波动程度、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发生率、体重、血脂变化。结果两组均可有效地控制血糖、HbA1c(P〈0.01),组间降低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血糖波动程度、低血糖发生率、体重增加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脂均较治疗前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伏格列波糖可安全、有效、平稳地控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低血糖发生率及体重增加较少,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和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两周后血糖等诸参数的比较.方法:将5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组25例,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DI)组25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胰岛素总用量、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达到良好控制,但CSI组胰岛素用量、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MDI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具有快速稳定控制血糖的特点,并且优于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的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