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资料。结果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在CT及MRI影像学上的特点以多发性腔隙性梗塞为主。在117例患者中,87例为多发病灶,占75%;在所有病灶中最大直径在2 cm以下的占82%;圆形或卵圆形病灶占65%;基底节、丘脑部位占63%。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CT及MRI影像学有其特殊的表现,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以避免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塞117例临床与CT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结果经过CT检验发现腔隙灶159个,腔隙灶径线测量,最短2 mm,最长20 mm,径线测量情况为:病灶径线小于5 mm的患者16例,5~10 mm的患者74例,47例患者11~15 mm,21例16~20 mm患者;临床表现为:82例(70.1%)患者单纯运动性偏瘫,24例单纯感觉性卒中,3例共济失调性轻偏瘫,7例患者并未出临床症状体征。总结:具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较易发生腔隙性脑梗塞,易发部位为基底节。腔隙性病灶多数为圆形和椭圆形,直径在5~10 mm,单纯运动偏瘫为腔隙性梗塞病中最常见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以2017年1—12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接受CT及MRI检查,记录诊断结果,总结其影响学特征。结果 CT及MRI在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诊断中,所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0例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41例,占比82.00%,病灶组织位于基底节区者35例,占比70.00%,多性病灶38例,占比76.00%。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以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为主要影像学表现,但考虑到临床特殊性,应加强CT及MRI影像学特征研究,以提升临床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胰腺异位副脾(IPAS)的多层螺旋CT(MDCT)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 收集术前行MDCT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7例IPAS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IPAS的MDCT特征性表现,包括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特点.结果 本组男性4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9岁.所有病灶均位于胰腺尾部被膜下胰腺实质内偏背侧.病灶呈类圆形3例,椭圆形4例,边界清晰.病变均为实性结构,内无坏死区,未见钙化灶.病灶最大直径0.9~1.8 cm,平均为1.4 cm.与胰腺实质相比,CT平扫时肿块实质密度均较均匀,动脉期呈不均匀稍高密度3例,均匀稍高密度4例,门脉期均呈均匀稍高密度.平扫时肿块CT值范围50~ 61 HU,平均55 HU;动脉期CT值范围80~110 HU,平均97 HU;门脉期CT值99~ 120 HU,平均102 HU.行血管成像的3例患者,不管是动脉还是静脉均未见受压、被侵犯征象,未见有血管与病灶相连.结论 IPAS具有特征性的MDCT影像表现,对于胰腺尾部较小实性病灶,其密度及强化方式与脾脏相似时应考虑IPAS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对颅咽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2013年我院收治的颅咽管瘤患者12例,均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重点观察肿瘤位置、形态、密度、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显示,颅咽管瘤位于鞍上8例,鞍内2例,混合型2例;囊性7例,囊实性3例,实性2例;圆形3例,卵圆形4例,不规则形5例;肿瘤密度为12~56 HU,平均(32.0±1.2)HU;肿瘤直径为1.5~6.9 cm,均有占位效应。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能清晰显示颅咽管瘤的位置、形态、密度、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颅咽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泪腺区肿瘤和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和诊断思路。方法 35例39眼泪腺肿瘤及肿瘤性病变患者,比较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 35例影像资料中,泪腺上皮性肿瘤占23例(65.7%,良性19例,恶性仅占4例);肿瘤性病变12例,其中炎性假瘤11例,泪腺导管囊肿1例。病变的共同CT表现为泪腺窝软组织密度影或者泪腺肿大,良性肿瘤CT表现是形态规整、边界清,周围骨质可受压迫、变薄但未被破坏;恶性肿瘤的形态可不规整、边缘模糊,周围软组织和骨质受侵犯;炎性假瘤多表现为椭圆形软组织病灶,并向后方生长;泪腺囊肿的CT表现是类圆形的囊性低密度灶,CT值0HU左右。结论 CT检查,尤其多层螺旋CT螺旋CT(MSCT)扫描联合三维重建能够明确定位,并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以便做出准确诊断,并提供泪腺区占位的诊断思路,最终为临床提供最为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CT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行CT检查的6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CT检查,总结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CT影像学特点为:从病变部位看,71.67%患者发生于基底节区;从梗死病灶面积和数目看,83.33%患者发生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梗塞病灶达228个;从形态学看,以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模糊的点状低密度影为主。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有其特殊的CT影像学表现,建议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时,最好行头颅CT检查以明确是否合并脑梗死,提高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影像特点,提高对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认识,增加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6年9月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临床资料、CT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 结果12例患者均为单发,周围型8例,中央型4例,直径为0.7~8.6(4.5±1.9)cm,5例位于左肺,7例位于右肺。CT均表现为肺内肿块(n=11)或结节(n=1),病灶呈类圆形伴有钙化(n=1),棘突征(n=5),分叶征(n=5),毛刺征(n=2),累及胸膜(n=8),伴纵隔淋巴结肿大(n=3),肺门淋巴结肿大(n=3),骨转移(n=2),左下肢及脾转移(n=1)。CT平扫均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CT值为14~38(21±14)HU,增强扫描肿块呈分层强化(n=11),增强后边缘CT值为47~60(57.2±14)HU,低密度区CT值为19~29(25.3±6.3)HU。本组病例中发现占位后行手术切除的4例患者中有2例好转后出院,余放弃治疗。 结论肺肉瘤样癌以周围型为主,生长迅速,CT上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平扫可见不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肿块大多呈分层强化方式,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一、脑梗塞:其主要原因是血栓栓塞。(一)急性梗塞(病后7天内):分为①白色梗塞或瘀点状出血性梗塞,是高密度点状出血与低密度梗塞的重叠,呈不均匀的低密度区,其CT 值最常在10~30HU,从未超过40HU。②红色梗塞或出血性梗塞,起始时为低密度,有占位效应,第3天低密度中  相似文献   

10.
腔隙性脑梗塞120例临床资料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20例腔隙性瞄梗塞的临床与CT特点。方法对一组病例的临床和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腔隙性脑梗塞颇为常见,占脑梗塞住院病例的7317%.60岁以上占80.83%。长期高血压是主要原因(75.85%)。病灶主要位于底节和侧室旁(85%)。随年龄递增腔隙灶数目增加。同一病灶部位可有不问的临床类型。约70%病例是无症状性。结论长期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塞的主要原因。临床类型难以确定病灶部位a老年病人的无盛状性腔隙性梗塞须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未分化癌(UPC-OGC)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确诊为UPC-OGC、术前行上腹部CT或MRI检查且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的11例患者。分析所有UPC-OGC患者的CT、MRI图像特征, 包括病灶位置、数目、形态、大小、边界, 平扫、强化特点, 周围侵犯、转移情况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例UPC-OGC患者的肿瘤病灶均为单发, 病灶最大径(范围)为(4.84±2.96) cm(2.00~12.80 cm)。7例UPC-OGC患者肿瘤病灶位于胰头, 2例位于胰体, 1例位于胰尾, 1例位于胰体尾部。3例UPC-OGC患者肿瘤病灶形态为类圆形, 8例患者肿瘤病灶形态为椭圆形伴分叶。8例UPC-OGC患者肿瘤病灶边界清晰, 3例患者肿瘤病灶边界不清。7例UPC-OGC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 CT平扫检查示肿瘤实性区CT值与正常胰腺实质相近[(37.14±6.10) HU比(43.14±4.55) HU],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  相似文献   

12.
于国力  王庆荣 《山东医药》1995,35(10):20-21
我们对50例皮层性脑梗塞、48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及41例正常人的血脂、脂蛋白、血液流变学及血压等分别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98例均经CT证实为脑梗塞。病灶位于皮层且直径大于3cm者为皮层梗塞组,病灶位于皮层下(基底节、内囊、丘脑及放射冠等)且直径<2cm者为腔隙梗塞组。前者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39~77岁;后者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42~80岁。正常对照组41例,男32例,女9例,年龄30~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腔隙性脑梗死CT与MRI表现并探讨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80例临床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头颅CT、MRI的基础上行FLAIR、DWI和MRA检查,根据影像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治疗方案。结果①MRI可以确诊疑似病例患者是负腔隙性脑梗死;②FLAIR可以发现早期脑缺血灶;③DWI可显示常规CT和MRI T1W1、T2W1不能显示的病灶(新鲜病灶)。④MRA显示血管闭塞的部位和狭窄程度。结论通过比较影像学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显示梗死灶与靶血管的关系,早期临床体征可提供切实可行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梗塞CT诊断及影像学特征探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该院诊治65例T2DM合并脑梗塞作为研究组,以同期65例非T2DM脑梗塞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行颅脑CT检查,对比分成两组临床表现,并剖析CT诊断结果及影像学特征。结果通常测定,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甘油三脂(TG)及总胆固醇(T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T诊断显示,研究组主要是腔隙性脑梗塞,占比58.5%,且为多发性,对照组主要是单发性脑梗塞,占比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合并脑梗塞发生部位包括基底节区(69.2%)、皮层下(15.4%)、脑干(9.2%)、小脑(6.2%);病灶形态以圆形或者卵圆形为主(65.0%),其次是扇形或者不规则形(35.4%)。结论 T2DM合并脑梗塞主要是腔隙性,有其CT影像学特征,能够为早期确诊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MRI、CT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均采取CT、MRI影像学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该组100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中,多发病灶75例(75.00%),其中60例3个及3个以上病灶(80.00%),15例2个病灶(20.00%);25例单个病灶(25.00%)。病灶部位:63例基底节、丘脑(63.00%),37例颞叶、脑干、内囊(37.00%)。病灶形态与大小:65例病灶卵圆形或者是圆形(65.00%),35例扇形或者是不规则形(35.00%);82例最大直径2 cm(82.00%)。结论多发性腔隙性梗塞为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MRI、CT主要特征表现,但考虑到临床治疗特殊性,需加强对疾病认识,防止发生漏诊或者是误诊,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党安森 《山东医药》2011,51(38):69-69
目的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SAT)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SAT患者的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结果本组10例患者甲状腺体积增大,可见弥漫于两侧甲状腺的不均匀低密度影,CT值45~60HU,边缘模糊。6例行增强扫描可见低密度区不均匀强化。6例患者可见单发或多发结节状低密度影,直径0.7~2.2 cm,形态不规则,无包膜,边缘亦模糊,无占位效应。行增强扫描4例,2例大结节(直径〉1 cm)轻度强化,余2例患者强化明显。2例表现为一侧局限单发大结节,一侧弥漫低密度影。结论 SAT的特征性CT表现为甲状腺体积增大,腺体与周围软组织分界清,甲状腺内可见弥漫型不均匀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先天性支气管源性囊肿(bronchogenic cysts, BC)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BC患者的CT及MRI表现和临床资料。 结果纵隔内11例,其中前纵隔4例,中纵隔3例,后纵隔4例,均为单发,呈类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其中一例合并出血和感染,平扫表现为稍高密度影、CT值约为50~60 HU,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其余纵隔型BC均表现为平扫低密度影,CT值约为10~30 HU,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肺内10例,均为单发类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其中3例为含气囊腔,7例为囊性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颅内2例,位于左侧额部,MRI表现为椭圆形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一例其后份可见片状T1WI、T2WI稍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 结论支气管囊肿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相对特征性,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8.
陆丽婷 《内科》2011,6(4):311-312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CT及MRI特点,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正确诊断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以我院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CT和MIu检查,并对其临床症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4.1±3.8)d。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入院首次CT检查发现99例为腔隙性脑梗死,1例入院第7天复查C显示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单发41例,多发灶58例。痛灶总数为158个,以基底节区为主。病灶平均直径(10.5±2.4)mm。形状呈类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斑片状。MRI检查双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小脑发现T1加权项低信号或等信号,,12加权为高信号。多发性病灶68例,其余为单发性病灶。病灶共179个,病变部位以基底节区为主。有四肢无力症状的82例,肢体麻木的41例,意识障碍的26例,面瘫18例,头痛头晕17例,视力模糊4例,记忆力衰退4例。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可呈无症状性发作,应观察腔隙性脑梗死的CT及MRI特点,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9.
1985~1990年,作者经磁共振(MR)证实的腔隙性脑梗塞160例,其中5例并发脑内血肿,兹报告如下:男4例,女1例。年龄56~84岁。4例有高血压史,1例血压正常、有房性阵发性期外收缩。神经系统检查,左侧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单纯运动性偏瘫、面下部轻瘫及构音困难、左偏瘫、左轻偏瘫及小脑型运动各1例。CT 及 MR 检查发现:例1入院第8日 CT 显示右放射冠有腔隙性梗塞影像,第40日MR 显示左放射冠及左豆状核有一血肿影像。例2入院当日 CT 未显示病变,第8日 MR 显示右放射冠及右豆状核有血肿影像,右枕叶有新近的腔隙性梗塞影像。例3 CT 显示幕上下有腔隙性梗塞影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与分析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与总结我科自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肺内硬化性血管瘤CT平扫及动态增强的影像学特点,并总结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诊断价值。结果 18例肺内硬化性血管瘤CT平扫影像学表现为病灶类圆形,边缘光滑整齐,实质密度均匀,可有钙化点,动态增强CT扫描可见病灶呈现均匀强化的特点,CT值最大可达(95.3~109.8)HU,病灶最大增强CT值为(82.0±5.9)HU。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对于肺内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诊断肺内硬化性血管瘤的有效手段,推荐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