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使用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来院心脏呼吸骤停的8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均采用CPR model 心肺复苏,为实验组;其余38例采用徒手心肺复苏,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复苏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心肺复苏机比徒手心肺复苏能更好的改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但不能挽救更多的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反馈技术对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92例心脏骤停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实施心肺复苏反馈技术。观察两组心肺复苏按压深度、频率、正确率、滞留率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成功率、复苏成功用时、24 h存活率。同时观察两组复苏后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液酸碱度(pH)]、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施救人员疲劳程度。结果:观察组按压深度、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滞留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按压频率、ROSC率、心肺复苏成功率、24 h存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率、MAP、PaO2、呼吸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分析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应用心肺复苏机的效果与价值。方法以2015年5月至2019年8月为研究阶段,其中2017年1月我院引进心肺复苏机,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抢救;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未采用心肺复苏机。随机选取2个阶段各23名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收缩压及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存活时间24h以及出院存活率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在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过程中需要应用心肺复苏机来进行心肺复苏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抢救效果,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在抢救成功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应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院内抢救的247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萨勃机进行心肺复苏(萨勃机组,n=112例)和采用标准心肺复苏法进行复苏(标准复苏组,n=135例),除颤、药物应用等基本相同。比较两种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抢救开始前的临床状况(年龄、性别、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病因类别等均无显著差异,萨勃机组复苏成功率(46.4%)和患者存活率(16.1%)均显著高于标准复苏组(分别是11.1%和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萨勃机急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优于标准心肺复苏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心肺复苏程序组合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救治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12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2006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救治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胸部按压-气道-呼吸(C-A-B)程序51例、电除颤和给予复苏药物(D)程序37例、电除颤和给予复苏药物-胸部按压(D-C)程序32例,对照组均采用气道-呼吸-胸部按压-电除颤和给予复苏药物(A-B-C-D)心肺复苏程序。比较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14.17%(17/120),高于对照组的8.33%(10/120)(P0.05)。研究组行C-A-B程序心肺复苏成功率为19.61%(10/51),行D-C程序成功率为9.38%(3/32),行D程序成功率为10.81%(4/37)。行C-A-B程序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行D-C程序和D程序(P0.05);行D-C程序和D程序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结论实施心肺复苏时根据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具体情况,灵活地组合心肺复苏程序可提高心肺复苏质量。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应用临时心脏起搏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心肺复苏(CPR)应用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肺复苏成功32例,失败4例,成功率为88.89%,P<0.01。结论 证明心肺复苏应用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可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减少心脏猝死的死亡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120例心肺复苏病人临床抢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120例心肺复苏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方法12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病例,对复苏成功、存活与自主循环恢复间期(ROSC)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关系进行分析,观察复苏成功率及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ROSC间期≤10 min抢救成功率为92.6%,存活率95.5%.MODS评分≤4分的存活率为95.3%.结论心脏骤停复苏起始早晚是病人生死存亡的主要因素,复苏开始越早,存活率越高;MODS评分越高者存活率越低;多脏器均衡支持疗法是减少MODS、复苏后综合征(PRM),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潘靖华  何长科  罗刚 《内科》2010,5(3):288-289
目的分析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对2006年7月~2010年3月我院抢救的49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抢救措施及复苏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患者复苏成功率为20.4%,死亡率为79.6%。院内和院前发生呼吸心脏骤停的患者,复苏成功率分别为30.8%和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开始时间〈5 min和≥5 min的患者复苏成功率分别为32.1%和4.8%,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率较低,尤其是院前发生呼吸心脏骤停的患者,应普及心肺复苏知识,缩短复苏开始时间,加强急救体系建设,以期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84例作为分析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法对其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分析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人工徒手心肺复苏,分析组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复苏有效率与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分析组患者心肺复苏有效15例,有效率为35.71%,对照组心肺复苏有效7例,有效率为16.67%,分析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组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肺复苏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脏骤停的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具有较高的复苏成功率,可有效促进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在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急救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98例,均无心肺复苏的禁忌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徒手心肺复苏,观察组使用心肺复苏机持续复苏,对比两组患者的复苏抢救有效率,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数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83.67%,对照组患者急救有效率为65.3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2.24%,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0.61%,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肺复苏机复苏相比于徒手心肺复苏术更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在调试合理、运用娴熟的情况下,心肺复苏机安全有效,操作简便,节约大量人力物力,特别是需要长时间心肺复苏的个别病例。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喻中城  蒋健 《山东医药》1993,33(4):36-37
因心跳骤停,尤其是院前心跳骤停而采取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仍不高,最近有文献报道185例院前心跳骤停而急诊复苏病人,复苏成功者16例(9%),然而除1例持续昏迷外,其余均于住院期间死亡。立即进行现场抢救并及时转送医院复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心肺复苏成功患者肾脏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老年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患者5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身体健康老年者50名作为对照组。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白细胞(WBC)计数、白细胞介素(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血尿素氮(BUN)、肌酐(Scr)水平和尿红细胞、尿蛋白阳性率水平。结果实验组在心肺复苏后6 h、1 d、3 d和7 d血WBC计数和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心肺复苏后7 d血WBC计数和TNF-α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心肺复苏后6 h和1 d时血IL-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心肺复苏后3 d和7 d时血IL-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心肺复苏后1 d和3 d时BUN和Sc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心肺复苏后6 h和7 d BUN和Scr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心肺复苏后1 d、3 d和7 d时尿红细胞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心肺复苏后6 h尿红细胞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心肺复苏后1 d、3 d和7 d尿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心肺复苏后6 h尿蛋白阳性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心肺复苏后早期即出现肾脏功能损害,在复苏后3 d内肾脏损害比较明显,复苏后1 w时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面罩联合插管在急诊科院前和院内抢救老年心肺复苏患者的疗效。方法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126例随机分成面罩联合插管组、插管组和面罩组,比较经皮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动脉血压、自主循环恢复、心肺复苏和存活情况。结果经过急救后,3组间经皮SaO2和平均动脉压差异均显著(P<0.05),面罩联合插管组经皮SaO2和平均动脉压均高于插管组和面罩组(P<0.05);面罩联合插管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心肺复苏率和存活率分别为78.6%、45.2%和33.3%,均显著高于插管组和面罩组(P<0.05)。结论急诊科院前和院内采取面罩联合插管进行老年心肺复苏安全有效,有助于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减少伤亡,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科进行心肺复苏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24例,死亡48例,成功率为33.3%。其中救护车转运途中出现心搏骤停的19例患者中,成功2例,死亡17例,成功率为10.5%。性别和年龄与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外伤组的复苏成功率比外伤组高(P0.05)。随着心搏骤停至急诊科开始复苏的时间延长,复苏成功率下降(P0.01)。抢救人员数≤4人组与≥6人组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外伤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外伤患者。危重病人转运途中出现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低。早期复苏和足够的人员参与抢救可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在心搏骤停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38例心搏骤停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8例心搏骤停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自动心肺复苏系统进行抢救,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心肺复苏术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大动脉搏动可触及、收缩压60 mm Hg(1 mm Hg=0.133 k Pa)、皮肤色泽转红、瞳孔较前缩小、自主呼吸或心率恢复〕,抢救前及抢救2 h血生化指标(血糖、血钠、血钾)、尿素氮(BUN)和血浆渗透压情况,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大动脉搏动可触及、收缩压60 mm Hg、皮肤色泽转红、瞳孔较前缩小、自主呼吸或心率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抢救前两组患者血糖、血钠、血钾、BUN及血浆渗透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2 h观察组患者血糖、血钠、血钾、BUN及血浆渗透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18.42(7/38),高于对照组的5.26%(2/38)(P0.05)。结论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肾功能及血浆渗透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和氨茶碱在心肺复苏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120例在该院急诊科、老年病科、ICU病房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患者在心肺复苏中使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抢救为标准剂量组,40例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抢救为大剂量组,40例应用肾上腺素联合氨茶碱抢救为联合组。比较三组复苏疗效、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结果。结果联合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大剂量组和标准组(P0.05);并且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于大剂量组和标准计量组(P0.05)。结论在抢救心脏停搏病人流程中应用肾上腺素联合氨茶碱能明显提高患者心肺复苏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提高存活率并能维持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心脏停博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80例心脏骤停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流程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急救干预过程中联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救治情况及复苏效果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心脏停搏时间、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心肺复苏循环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率以及康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为心脏停博患者行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配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救治效果,促进患者复苏后的整体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进行院前抢救的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使用人工按压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复苏时间、复苏成功率、平均动脉压及患者呼吸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时间小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能显著缩短院前急救患者的复苏时间,在提高复苏成功率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根据目前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分析Autopulse心肺复苏器在院前和院内抢救心搏骤停中的应用。方法利用文献检索工具MEDLINE和万方数据分别检索从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10年内相关的外文和中文文献,以心搏骤停患者为对象,分别比较Autopulse复苏器和徒手CPR在院前和院内抢救的复苏效果,以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入院存活率作为复苏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随机对照研究、非随机同时期对照研究或以过往病例作为对照研究的文献共有11篇。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的分析示,与徒手CPR比较,Autopulse复苏器在院前和院内抢救都能显着提高率(P0.01)。入院存活率分析示,Autopulse复苏器在院前抢救能显着提高入院存活率(P0.01),但在院内抢救入院存活率却未能提高(P=0.13)。结论 Autopulse复苏器能提高院前及院内抢救心搏骤停的初期复苏成功率,但远期复苏成功率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未见显着提高。心肺复苏器的复苏效果仍需要更大型的随机对照试验支持,但目前看来是正面而值得推广应用的。  相似文献   

20.
郭丽珠  胡大一 《心脏杂志》2010,22(2):212-214
目的: 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观察并分析家属行基础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 连续入选2006年5月~2007年12月,在北京市3个医院就诊的患者共127例。分为家属行基础心肺复苏组(A组)和未行基础心肺复苏组(B组)。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并对患者家属(414人)进行心肺复苏技术现况与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 127例患者中,A组27例(21.3%);B组100例(78.7%)。A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22% vs. 7%,P<0.01),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包括:家属是否参与心肺复苏、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操作是否规范有效等。结论: 家属行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优于未行心肺复苏者;目前家属对心肺复苏技术的需求量大,掌握率低,急需普及,普及的关键是规范化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