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现代影像学的发展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ICCA)的检出率呈增高趋势。自 1990年以来 ,我院收治 6例 ICCA。现作回顾性分析 ,并进行讨论。临床资料 :6例 ICCA中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13~ 6 5岁 ,平均 37.5岁。均为单病灶 ,其中颅中窝 3例 ,额叶 1例 ,小脑 1例 ,脑干 1例。肿瘤最大长径为 0 .8~ 6 cm。癫痫发作起病者 3例 ,4例有头痛、恶心及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2例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及面部麻木 ,1例视野缺损 ,1例共济运动障碍。本组 6例均行头颅 CT平扫及强化检查 ,3例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均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等或稍高密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对脑部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至2007年间我院诊断为脑部海绵状血管瘤23例,患者采用GE 0.5T和1.5T超导型MR机,行脑部常规和部分增强扫描和MRA成像(15例),9例行DSA检查,14例行手术治疗,23例全部行CT扫描。结果海绵状血管瘤MRI具有明显特征性表现,但病灶周围脑组织大部分无水肿,病灶无占位表现,病灶内未见异常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检查病灶内有轻度的不均匀强化。结论MRI检查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它能准确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病灶内的出血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蝶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I影像表现,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均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4例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1例行1HMRS单体素检查。结果蝶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体积大小不一,可同时伸入到鞍内。MR-T1 WI呈等或稍低于脑灰质信号,T2 WI呈类似脑脊液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非常显著强化,可不均匀。DWI呈等或稍低信号,但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明显高于正常脑实质。1HMRS表现为NAA峰、Cr峰和Cho峰消失,可出现Lip峰。结论蝶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I平扫鉴别诊断困难,信号与脑脊液容易较近,特别小的海绵状血管瘤易漏诊;增强扫描非常显著强化,ADC值明显升高而DWI接近等信号,1HMRS检查无NAA峰、Cr峰和Cho峰,MRI检查可以对蝶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作出定性、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4.
5.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遗传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是一种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疾病,其致病基因CCM1位于7q11.2-22。CCM1基因已克隆成功,其编码产物为KRIT1蛋白,能与KREV/RAP1A蛋白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CCM1基因突变使得KRIT1蛋白的功能缺失而导致CCM发生。CCM2与CCM3是近期发现的中外2个与CCM遗传有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6.
7.
海绵状血管瘤多位于脑内,少数生长在脑外.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多位于鞍区,与海绵窦关系密切,常累及周围颅神经.常规手术因病变和周围结构显露欠清,术中易出现大出血迫使手术中断,降低血管瘤切除率,且易损伤海绵窦周围的颅神经.采用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可以清楚显露病变和周围结构关系,最大程度减少术中出血,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可最大程度的避免损伤颈内动脉及海绵窦区的颅神经,大大提高肿瘤切除率.本文对2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有关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诊治的日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2):91-91
从第二期起,本刊将增加《医师心路》专栏,每期以日记的形式,描述医师诊治病人过程中的思考及理念。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投稿及点评。 相似文献
9.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是一种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疾病,其致病基因CCM1位于7q11.2-22。CCM1基因已克隆成功,其编码产物为KRIT1蛋白,能与KREV/RAR1A蛋白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CCM1基因突变使得KRIT1蛋白的功能缺失而导致CCM发生。CCM2与CCM3是近期发现的另外2个与CCM遗传有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10.
随着 MRI 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发现脑海绵状血管瘤(CA)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其最常见发生部位是大脑半球。临床表现以癫痫、头痛、局灶神经损害症状及颅内出血为特征。高场强 MRI是目前诊断和随访评估 CA 的最佳检查方法。CA 外科治疗的适应症及手术时机应依病灶部位、发病情况及严重程度等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谢家斌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5):86-88
目的探讨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和MRI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8例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38例患者均经CT和MR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CT、MRI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形态上、骨膜反应、关节侵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腔数目、液-液平面、病理骨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I是诊断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有效依据,是区分原发动脉瘤骨囊肿囊腔、液-液平面、病理骨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小儿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小儿脑海绵状血管瘤(CA)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小儿CA的MRI检查结果。结果4例患儿MRI具有明显特征性表现:MRI检查T1WI上为稍高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周围环绕低信号。结论MRI检查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其可准确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病灶内的出血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也称海绵状血管畸形,缺乏明显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属于良性血管错构瘤,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8%~15%.海绵状血管瘤多位于脑实质内,而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多位于海绵窦区,通常侵入鞍底海绵窦.由于其部位特殊,血供丰富,手术切除困难,并发症较多.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海绵窦血管瘤多主张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收治3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并将其全部切除,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东学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1996,(3)
海绵状血管瘤是脑血管畸形的一个类型,以前很少报道,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主要源于手术后 病理或尸检结果。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磁共振(MR)技术的普及应用,有关CA的报告日渐增多。文章对CA的病理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结核性脑膜炎的MRI和CT影像表现及其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的MRI和CT影像表现,并比较二者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从16--45岁之间,平均年龄25岁)均行MRI与CT扫描。所有病例均行白族回波T1WI、白族回波或快速白族回波T2WI及Gd—DTPA增强T1WI。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的MRI和CT影像均可表现为基底池渗出、脑结核瘤,脑积水,脑梗塞等,但MRI尚能观察到脑干、颈叶、视交叉池周围等CT扫描不易显示部位的病变。此外,MRI还能明确显示基底池早期渗出及脑实质异常信号。结论:与CT相比,MRI能进一步提高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准确性及评价其疗效。 相似文献
18.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29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29例均显微镜下行切除术,其中28例全切,1例次全切.认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有其特有的影像学特点,显微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CT和MRI在胰腺疾病的诊断价值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CT和MRI的发展,特别是成像速度的加快,胰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在不断提高。CT是目前胰腺疾病诊断的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超声包括腔内超声和MRI成像在胰腺疾病诊断上的价值进一步提高。1CT和MRI对胰腺疾病诊断价值CT能清楚显示胰腺正常或异常的形... 相似文献
20.
1990-2002年,我们收治眶内海绵状血管瘤13例,现将其影像学诊断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就诊时13例患者年龄34—62岁,平均41.3岁。均有不同程度视力减退、视物模糊或视物重影。临床检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