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炎症性肠疾病是一组异源性病症,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炎症性肠疾病的主要遗传基础影响炎症的细胞因子反应。流行病学和生活方式的研究也提示:外源因素涉及发病机制,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UC)。流行病学研究分别调查吸烟和阑尾切除术的影响,以探索UC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血瘀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C)属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因其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中医在<内经>中即有类似UC的记载,称之为"肠辟".经后世医家的不断总结,多从"泻泄""痢疾""便血""肠风"或"脏毒"论治.发病与情志所伤、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热毒内蕴等有关.但血瘀在UC发病中的地位也日益受到关注.在UC发病过程中,一旦某一凝血环节激活,即可以级联的逐渐扩大的方式参与肠黏膜炎症及其并发症的形成,从而构成UC的发病机制之一.现将UC有关血瘀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近年来难治病例逐渐增多。目前认为,UC主要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及其他因素有关,其中免疫因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遗传因素、肠黏膜屏障功能失调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一步研究UC的发病机制有望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研究认为UC可能主要由遗传基因易感个体决定,免疫反应增强是关键的直接发病机制;并且许多研究都表明肠道菌群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启动作用,环境、饮食、精神心理等因素可能是发病的重要诱因。基于此理论,微生态制剂在治疗炎症性肠病中得到广泛的  相似文献   

5.
细胞凋亡与溃疡性结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0 引言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原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人们认为他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等,即感染、饮食等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的人群,使肠免疫反应过度亢进,导致肠黏膜损伤而发病。但UC的病因仍然不清楚。近年来,UC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一些结果显示细胞凋亡可能在UC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来探讨一下UC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的一个亚型,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病变,多以溃疡为主,病变部位多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甚则累及整个结肠.近年来,随着肠道微生物学理论研究的不断突破,其在UC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涌现出新的热点,包括肠道菌群的分类及其对肠道黏膜和肠道免疫的影响等,这可能会突破UC原有的诊疗方法,发展为研究UC诊治的新方向,本文就肠道微环境与UC的内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20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研究发现包括幼年期卫生条件、饮食因素等在内的环境因素在UC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目的:探讨可能与UC发病相关的因素。方法: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对103例安徽省立医院确诊的UC患者和103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对照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幼年期卫生条件、母乳喂养、被动吸烟、发病前日常饮食、既往史等。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UC发病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兄弟姐妹数目、幼年期接触动物、饮用生水、进食未清洗果蔬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粗粮、甜食、油炸食物进食情况、饮食习惯、非甾体消炎药(NSAIDs)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油炸食物、经常使用NSAIDs和抗菌药物是UC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幼年期经常进食未清洗果蔬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进食粗粮为UC发病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幼年期过于卫生的生活环境可能增加日后UC发病风险。少食油炸食物、适当进食粗粮、合理使用NSAIDs和抗菌药物可能有利于UC的预防。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密切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表明UC在戒烟者和从不吸烟者中更为多见,目前吸烟者UC患病率较低且临床症状较轻。研究显示吸烟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功能以及Th1/Th2免疫平衡,起到改善UC肠道炎症的作用。本文就吸烟对UC发病以及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反复发作的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性肠病。目前普遍认为UC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免疫调节异常是UC研究最活跃的领域。既往研究认为辅助性T细胞1(Thelper,Th1)和Th2细胞亚群失平衡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UC在某些状况下并不能用单一的Th1/Th2细胞的模式解释。  相似文献   

10.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存在差异,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发病原因至今仍不十分明确。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UC发病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经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的93例初发型UC患者,其中维吾尔族患者46例,汉族患者47例,同时选择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行问卷调查,对可能与UC发病相关的11个变量行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油腻饮食、阑尾切除、肠道感染、精神紧张、牛奶摄入与维吾尔族人群UC的发病相关(P<0.05);而吸烟、辛辣饮食、阑尾切除、肠道感染、精神紧张、牛奶摄入与汉族人群UC的发病相关(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油腻饮食(OR=1.970,95%CI:1.412~2.785,P=0.000)、偶尔和经常牛奶摄入(OR=3.219,95%CI:1.190~8.567,P=0.005;OR=2.375,95%CI:1.024~6.649,P=0.004)可能是维吾尔族人群UC发病的危险因素;精神紧张(OR=1.975,95%CI:1.032~3.469,P=0.025)、经常牛奶摄入(OR=4.291,95%CI:1.418~11.913,P=0.012)可能是汉族人群UC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吸烟可能是保护因素(OR=0.076,95%CI:0.015~0.527,P=0.004)。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UC的发病危险因素可能存在差异,对于维吾尔族人群,油腻饮食、牛奶摄入可能是UC发病的危险因素;而精神紧张、经常牛奶摄入可能是汉族人群UC发病的危险因素,吸烟可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目前呈上升趋势.肠道菌群紊乱和肠屏障功能障碍可能是UC的发病机制之一,其中抗菌肽作为天然免疫中的主要分子,对宿主肠黏膜初级屏障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UC患者结肠黏膜抗菌肽LL-37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抗菌肽在UC发病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多项证据表明UC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此文就UC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肠道菌群的检查方法以及益生菌制剂对UC的疗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C)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明确,关于丹参注射液治疗UC的报道尚不多见.本试验通过对UC活动期患者36例进行T细胞亚群和胃肠神经肽检测,旨在探讨UC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变化,同时分析丹参注射液治疗UC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是多基因参与、作用于免疫系统和靶器官的疾病.对UC全基因组多态性的研究发现其存在许多易感基因,本文从UC高频易感基因及新发现易感基因等方面总结UC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细胞凋亡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溃疡性结肠炎 ( 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机制一直为医学研究的热点。目前各家研究主要集中在感染、遗传、免疫反应异常等方面 ,一般认为该病可能是由于遗传决定因素使普通肠菌等抗原引起的T细胞免疫反应所致 ,它们产生细胞因子 ,包括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 ,两者的比例失衡可能是粘膜损伤的重要原因[1]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也提示 ,细胞凋亡对于 UC发病机制中的组织损伤和免疫紊乱有着重要影响 [2 ]。研究己经发现[3 ] :细胞凋亡参与 UC的发生 ,虽然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很少发生凋亡 ,但发生 UC时 ,凋亡的结肠上皮细胞明显增…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有大量证据表明患者基因型、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在UC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UC的病因治疗较为困难,目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对疾病活动期的快速诱导缓解和缓解期的长期维持,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由于近20年UC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且一些患者对传统治疗手段不反应或反应不完全,所以对UC的治疗手段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对UC的内科治疗手段主要有5-氨基水杨酸、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及辅助的中草药、抗生素、益生菌,近年新开展的干细胞移植、粪菌移植、CO灌肠等治疗手段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UC近年来内科治疗手段的进展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7.
重视对溃疡性结肠炎规范化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类型,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主要累及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多自直肠开始,由远段结肠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病变多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西方UC常见,其发病率为10~20/105,患病率达100~200/105。近年来UC的发病在我国乃至亚洲地区呈增高趋势,我国十几个IBD研究中心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调查显示,近15年来UC患病数逐年增多,已过14万。UC病因不明,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治愈十分困难,不但增加病人的痛苦,而且加重经济及社会负担,亟需针对U…  相似文献   

18.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发生在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UC。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便、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其特点是症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UC的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内镜、组织学、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但是由于缺乏灵敏性和特异性高的诊断指标,疾病处于进展期的诊断往往延迟[1-2]。UC的发病存在东西方差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C)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明确,关于丹参注射液治疗UC的报道尚不多见。本试验通过对UC活动期患者36例进行T细胞亚群和胃肠神经肽检测,旨在探讨UC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变化,同时分析丹参注射液治疗UC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0.
神经肽Y在免疫和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免疫异常已被公认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不少研究表明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推测NPY在U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目前NPY与免疫和UC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