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院外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使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得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院外AMI患者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连续观察发病≤6小时的120例在院外给予静脉溶栓的AMI 患者,其中发病≤3小时内溶栓者91例,发病4~6小时溶栓者29例,对比两者的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率;同时与同期住院治疗的120例AMI患者比较.结果:再通率:≤3小时溶栓者68.13%,4~6小时溶栓者58.3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05.确诊为AMI距接受溶栓时间:院外组为(0.54±0.58)小时, 院内组为(2.74±1.02)小时;2组比较P<0.000 1.院外AMI诊断准确率达98.4 %,无一例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院外静脉溶栓能减少不必要的耽搁时间,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院外溶栓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韩谦 《中国急救医学》2005,25(4):310-310
静脉溶栓治疗现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此篇文章提出的问题是:一个AMI患者在给予静脉溶栓治疗2 h后没有出现再通指标,而此时仍在AMI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窗内(发病6~8 h),此院又不具备介入治疗的条件,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可不可以进行补充溶栓治疗?近2 a来,我院对此种情况进行了大胆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缩短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 ,提高溶栓疗效 ,探讨院前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接受院前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 5 2例为观察组 ,同期住院后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5 8例为对照组 ,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观察组为 3 .12± 1.17小时 ,对照组为 5 .42± 1.92小时 ,P <0 .0 1。冠脉再通率观察组为 71.2 % (3 7/ 5 2 ) ,对照组为 5 1.7% (3 0 / 5 8) ,P <0 .0 5。 5周病死率观察组为 7.7%(4 / 5 2 ) ,对照组为 10 .3 % (6/ 5 8) ,P >0 .0 5。院前AMI诊断准确率达 10 0 % ,院前无 1例死亡。结论 AMI院前静脉溶栓能赢得救治时间 ,提高冠脉再通率 ,院前静脉溶栓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静脉溶栓疗法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硬死(AMI)的首选方法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溶栓时机宜在AMI的早期.近年来,对AMI早期患者进行冠脉溶栓,使闭塞的血管再通,缺血心肌重获灌注.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6小时内溶栓与延迟溶栓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重点措施。临床研究表明,AMI溶栓治疗可有效地缩小梗死范围,降低AMI病死率,防止不可逆的心肌损害和心功能不全。我们将1998年4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AMI患者,6小时内溶栓与6~12小时溶栓(延迟溶栓)的两组进行疗效对比,旨在探讨发病距溶栓时间的不同与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和发生不良反应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静脉溶栓治疗挽救了大量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生命,但各种溶栓治疗方案所面临的出血和冠脉开通后再闭塞,是溶栓治疗的另一急需解决的重大临床问题。其中凝血、血小板功能的变化起主要作用,对溶栓治疗后凝血、血小板功能变化的研究仍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为此,本研究探讨了静脉溶栓及肝素治疗是否影响AMI患者血浆纤维蛋白肽A(FibrinopeptideA,简称FPA)的昼夜节律及停用静脉肝素改为皮下注射后FPA昼夜节律的变化。 1 病例与方法 1.1病例 选择1997年1月至5月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发病在6小时内的12例AMI患者。9例采用尿激酶(UK),3例采用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开始即刻静脉注射肝素钙5000U,90分钟后静脉输注1000U/小时,监测aPTT在60~85秒之间,第3天改为10000U皮下注射2次/日。同时给予阿斯匹林300mg/d口服,7天后改为50mg/d。同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非AMI的冠心病患者9例,仅服用阿斯匹林50mg/d而未用其他抗凝药物者作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目前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是公认的治疗AMI的常规方法[1-3].然而,临床发现早期静脉溶栓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针对早期静脉溶栓的AMI患者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病死率.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我科随机筛选80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患者,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护理干预措施对AMI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院前急救主要高危病种之一.过去曾将复苏后AMI列为静脉溶栓治疗的禁忌证[1].但亦有学者认为无创伤性心肺复苏后仍可进行溶栓治疗[2].我们对3例AMI院前心肺复苏后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获得了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们对5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不同时间静脉溶栓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旨在观察发病后不同时间静脉溶栓治疗对AMI患者血管再通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素巧  李静  孙惠萍 《中国康复》2006,21(4):283-28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60例AMI静脉溶栓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30例,A组患者在心电监护下早期进行被动、主动活动等康复护理;B组常规卧床休息.结果:1周后A组下床活动时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明显低于B组(P<0.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降低AMI静脉溶栓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脏聚停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将AMI心脏聚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 ,分为静脉溶栓组 (A组 )与未溶栓组 (B组 ) ,并设AMI未发生心脏聚停的静脉溶栓患者为C组 ;A组与B组、A组与C组分别进行临床特点比较。结果 A组较B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低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A组与C组的血管再通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无差别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心脏聚停心肺复苏成功后 ,如无溶栓禁忌证均可行静脉溶栓 ,且能达到与AMI未发生心脏聚停患者静脉溶栓同样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陈军 《临床医学》2012,32(1):68-6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尿激酶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即刻静脉滴注尿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结果 再通率明显高于普通溶栓组,病死率及并发症相对降低.结论 AMI患者心肺复苏后进行溶栓治疗,再通率高、病死率及并发症少,且不增加继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尽早、完全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主要措施,因此早期静脉溶栓已做为心肌再灌注的有效方法之一应用于临床.本文着重回顾我院开展早期静脉溶栓治疗98例ST段弓背向上抬高AMI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00年1月~2006年7月,我们收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69例,对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并总结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护理及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学的发展,从1979年,De,WOOD等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方法证实在发病6小时内,心肌梗塞患者中80%冠状动脉内的有急性血栓形成,从而开拓了冠状动脉内和经静脉短期大剂量溶栓治疗的新纪元.近十余年来,随着冠心病监护病房在全国各地区医院的广泛建立,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心律失常的病死率已明显下降,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则成为AMI的主要死因.已有研究表明:AMI存活率高低主要取决于梗塞范围及相关冠脉是否再通,只要梗塞区冠脉畅通供血,即使左室功能尚未改善,病死率也降低,AMI溶栓疗法对重建冠脉循环,降低AMI死亡率及改善预后有一定价值.国外自1979年开始在临床上对AMI应用溶栓疗法,我国则开始于1984年;据1992年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应用溶栓治疗AMI约1000余例,其中静脉注入溶栓剂治疗AMI约900例,冠脉内溶栓疗法约100例.  相似文献   

16.
李子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6):6507-6507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成功率。方法通过改进描记18导联心电图的方法,回顾评价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近年来132例AMI患者开展静脉溶栓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规范静脉溶栓的护理措施,强化溶栓前后护理要点,为抢救赢得了时间。结论有效地护理在溶栓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心血管病变已成为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在不少基层医院为常规治疗.本文旨在分析糖尿病并AMI患者溶栓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总结了3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分别从静脉溶栓前、溶栓中和溶栓后3个阶段介绍护理方法和病情观察.认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静脉溶栓进行全程高效的护理和密切的病情观察,可提高溶栓治疗的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任海滨  钟永根 《新医学》2003,34(Z1):16-17
目的观察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方法95例AMI患者按发病时间分成6小时内溶栓组(46例)、延迟溶栓组(6~12小时,49例)两组,进行溶栓治疗.结果6小时内溶栓组的血管再通率为85%,病死率为4%;延迟溶栓组则分别为57%、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MI患者发病6小时内溶栓的血管再通率高,病死率低;延迟溶栓亦有治疗价值,也应积极予以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0.
院前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41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溶栓治疗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1〕。 1996年 6月~1999年 12月我们对 41例老年 AMI患者院前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与基层医疗部门建立院前溶栓治疗急救通讯网络 ,科室成立医疗小组。1.2 病例 :(1)临床上明确诊断 AMI患者 ,入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