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七氟醚麻醉对脑葡萄糖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吸人不同浓度七氟醚对健康志愿者脑内葡萄糖能量代谢(CMGlu)的影响,探讨七氟醚在人脑可能的作用部位。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10名,每人分别做三次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第一次在清醒状态下扫描作为对照;第二、三次分别吸人0.5MAC和1.0MAC七氟醚。结果(1)与清醒状态比较,镇静状态下脑电双频指数(BIS)明显降低(P〈0.05),MAP、RR和HR等指标无显著改变;而意识消失状态下,MAP、BIS显著降低,呼吸抑制,PgrCO2升高(P〈0.05)。(2)清醒时全脑内CMGlu计数为2268.3±91.2,吸入0.5MAC七氟醚麻醉后CMGlu计数降低至1875.9±86.2(P〈0.05),降低17%;吸入1.0MAC七氟醚后CMGlu计数降低至1556.3±80.4(P〈0.01)。与清醒时比较,吸入0.5MAC麻醉后脑内各区CMGlu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以丘脑、楔叶、楔前叶和扣带回cMGlu计数降低更为显著(P〈0.01),分别降低46%、41%、42%和40%;吸人1.0MAC麻醉后,全脑及脑内各区CMGlu计数均进一步降低8%~11%(P〈0.05)。结论七氟醚麻醉可明显降低全脑及脑内各区葡萄糖代谢,且程度与吸入七氟醚的浓度相关。丘脑、楔叶、楔前叶和扣带回对吸入七氟醚麻醉更为敏感,可能是七氟醚麻醉在脑内作用的主要靶区。  相似文献   

2.
安氟醚麻醉下健康志愿者脑葡萄糖代谢的显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研究健康志愿者吸入不同浓度安氟醚麻醉时脑葡萄糖代谢(CMGlu)的改变。方法选择5名志愿者,每位志愿者分别做3次PET扫描,采用PHILIPSCPETPlus扫描仪及18氟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DG)标记技术测定CMGlu,第1次在清醒状态下扫描作为对照,第2、3次分别吸入0.5MAC和1.0MAC安氟醚。结果与清醒时比较,吸入0.5MAC和1.0MAC安氟醚后全脑CMGlu显著降低(P<0.05,P<0.01)。吸入0.5MAC安氟醚麻醉后脑内各区CMGlu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但以丘脑、扣带回、额叶、楔叶、楔前叶和桥脑更为显著(P<0.01);与0.5MAC时比较,1.0MAC时全脑及脑内各区CMGlu计数均进一步降低(P<0.05),但程度基本一致。结论全脑及脑内各区CMGlu在吸入安氟醚麻醉时均可显著降低,且程度与吸入安氟醚的浓度似乎相关。丘脑、扣带回、额叶、楔叶、楔前叶和桥脑等脑区对安氟醚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异丙酚对健康志愿者局部脑血流的影响,初步筛选其全麻作用的中枢靶位.方法 健康志愿者7名,性别不限,年龄24~34岁,体重50~69 kg,ASA Ⅰ级.志愿者随机静脉输注生理盐水4 mg·kg-1·h-1(清醒状态)、异丙酚妓应室靶浓度1.5 μg/ml(镇静状态)和3.0 μg/ml(意识消失状态),间隔至少48 h.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0 min或达设定的效应室靶浓度后,稳定10 min,静脉注射99Tcm-双半胱乙酯0.5 mCi/kg,10 min后停止输注异丙酚使志愿者清醒,并在清醒后10 min内采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仪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结果 与清醒状态时比较,志愿者镇静状态时全脑CBF降低,大脑皮层rCBF降低(P<0.05),皮层下区rCBF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意识消失状态时全脑CBF、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区rCBF均降低(P<0.05);与镇静状态时比较,志愿者意识消失状态时小脑、顶叶、丘脑、扣带回、海马和额叶rCBF降低(P<0.05).3种状态下全脑CBF与BIS呈正相关(r=0.883,P<0.05).结论 异丙酚产生镇静效应时,健康志愿者大脑皮层rCBF降低,产生意识消失效应时大脑皮层区和皮层下区rCBF均降低,尤其是丘脑、海马、扣带回等区域,提示这些区域可能是异丙酚麻醉的中枢作用靶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丙泊酚或复合芬太尼行麻醉诱导时 ,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监测意识变化的敏感性。方法  4 0例病人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 (P组 )组和丙泊酚加芬太尼组 (PF组 )。麻醉诱导均用丙泊酚 30mg·kg 1·h 1的速率泵注 ,PF组于丙泊酚静注 2min前给予芬太尼 2 μg/kg。记录意识消失时BIS和AAI值、意识消失时间和丙泊酚用量 ,并测定血浆丙泊酚浓度。结果 PF组病人意识消失时间、丙泊酚用量和血浆丙泊酚浓度均较P组低 (P <0 0 1)。意识消失时PF组BIS值高于P组 (P <0 0 1) ;而两组AAI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丙泊酚麻醉诱导时 ,无论是否合用芬太尼 ,AAI均可较好地反映意识的转换 ;而BIS则会因药物组合的不同而出现变化。结果提示 ,AAI在监测麻醉诱导期的意识转换方面优于BIS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 (BIS)作为丙泊酚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  4 0例ASAⅠ~Ⅱ级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妇科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反馈靶控输注组 (反馈组 )和靶控输注组 (靶控组 ) ,每组 2 0例。BIS作为反馈控制变量设定为 80 ,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定为 1 7μg/ml,记录并比较两组间的实时BIS值、术中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术中回忆情况、镇静的满意度以及丙泊酚单位标准化使用剂量。结果 反馈组丙泊酚单位标准化使用剂量明显低于靶控组 (P <0 0 1) ;两组间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术中回忆的发生率及镇静的满意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BIS作为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下妇科手术病人的清醒镇静是可行的 ,具有简单易行、安全有效、节约费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外科ICU病人清醒镇静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应用于外科ICU(SICU)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60例SICU病人随机分成四组:C组使用普通微泵连续输注丙泊酚,2 mg.kg-1.h-1;Ⅰ~Ⅲ组均使用Diprifusor TCI系统输注丙泊酚,TCI浓度分别为0.5、1.0、1.5μg/ml。监测不同时点的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对所有病人进行镇静/警醒评分。结果Ⅰ组各时点的镇静评分、BIS均高于Ⅱ、Ⅲ组和C组(P<0.05);Ⅱ、Ⅲ组低血压、镇静不足、过度镇静的发生率比C组少(P<0.05);Ⅰ组的镇静不足发生率高于Ⅱ、Ⅲ组(P<0.05)。结论丙泊酚TCI应用于SICU病人清醒镇静对呼吸循环影响小,镇静效果理想,操作便利。  相似文献   

7.
丙泊酚人脑中枢作用部位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研究丙泊酚对健康志愿者脑不同部位功能变化的影响,探索丙泊酚在脑内的可能作用部位。方法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的刺激程序:清醒-镇静-意识消失-苏醒的动态过程,丙泊酚麻醉按1.5mg/kg通过恒速泵静脉注射,注射时间均为90s。采用1.5T Philips Gyroscan磁共振系统,运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EPI)扫描序列进行脑功能血氧水平依赖(BOI.D)法成像并应用Functool软件进行功能分析。结果丙泊酚麻醉可抑制下丘脑磁共振信号,r值为0.75,信号变化强度为(20.2±11.6)%;可降低额叶信号,r值为0.71,信号降低强度为(37.5±16.7)0A;颞叶信号也受到抑制,r值为0.72,信号变化强度为(33.8±10.4)%。三个部位信号的抑制呈爆发性,变化过程同步,信号降低强度额叶〉颞叶〉下丘脑,但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丘脑部位信号也明显降低,r值为0.60,信号变化强度为(3.9±1.6)%,与额叶、颞叶、下丘脑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麻醉首先抑制下丘脑、额叶、颞叶区域,随后丘脑区域受到抑制,这些区域可能是丙泊酚麻醉作用的靶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脑电非线性参数关联维数(D2)、近似熵(ApEn)、复杂度(Cx)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对异丙酚靶控输注(TCI)镇静时意识消失的预测概率(Pk),比较各脑电参数预测意识消失的准确性。方法随机选择20例ASA Ⅰ或Ⅱ级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起效后,以血药浓度(Cp)为目标TCI,起始浓度为0.5μg/ml,以浓度梯度0.3-0.5μg/ml上下调整Cp,直至患者意识消失,调整Cp与意识消失即刻的效应室浓度(Ce)相同,维持Cp浓度输注12 min,记录患者意识恢复至消失时的BIS、D2、ApEn、Cx。计算并比较D2、ApEn、Cx和BIS对意识消失的Pk值。结果意识恢复和消失时,BIS分别为80.2±6.2,67.3±7.9;D2分别为3.45±0.18,3.01±0.16;ApEn分别为0.84± 0.05,0.71±0.06;Cx分别为0.55±0.05,0.44±0.05。BIS、D2、ApEn、Cx对意识消失的Pk值分别为 0.912、0.961、0.973、0.941,各参数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S、D2、ApEn及Cx均可反映异丙酚镇静时患者意识水平的变化,各脑电参数对意识消失预测的准确性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手术颈丛阻滞时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 (TCI)清醒镇静 ,可减轻病人的紧张焦虑 ,降低病人的应激反应 ,为手术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 ,并可在术中需唤醒时达到病人迅速清醒。但镇静过度可引起呼吸、循环的抑制。为此 ,我们观察了应用丙泊酚TCI行清醒镇静时病人血液动力学及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与镇静效果的相关性 ,探讨颈丛阻滞时合适的清醒镇静深度。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病人 2 0例 ,男 1 2例 ,女 8例 ,年龄 (4 6± 1 0 7)岁 ,体重 (6 4 1± 1 7)kg ,无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丙泊酚静脉麻醉中,不同镇静深度对正中神经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脊柱手术患者30例,ASA Ⅰ或Ⅱ级.丙泊酚初始效应室靶浓度为0.5 μg/ml,3~5 min增加一次,增加幅度为每次0.5 μg/ml.分别记录清醒时、意识消失及插管后5 min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SSEP各项指标.结果 与清醒时比较,意识消失时BIS明显降低,N35波潜伏期无明显变化,N55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N35、N55波幅均明显降低(P<0.01).插管后5 min,BIS亦明显降低,N35、N55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N35、N55波幅均明显降低(P<0.01).BIS值与N55波幅相关系数为0.79.结论 在全麻诱导期随着镇静深度增加,正中神经中潜伏期SS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N55波幅能够反映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11.
12.
人工关节表面涂层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强  王岩 《中国骨伤》2007,20(5):355-358
生物固定型人工关节假体表面涂层的研究成为目前人工关节领域研究的热点。随着组织工程学、材料学的发展,在人工关节表面用材、涂层类型及其处理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多成果出现,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护士医院安全文化认知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目的 了解护士对医疗护理安全文化的认知情况,为针对性地对护士进行医院安全文化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经修改后的医疗安全问卷(内容包括与安全有关的病房组织文化、医院组织文化和差错事故报告系统)对233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对医疗安全知识认知总分为170.58±9.63,对病房组织文化、医院组织文化、医疗差错事故报告系统的认知评分分别为78.82±6.26、43.96±5.10、57.39±5.33.不同职称、科室护士对医疗差错事故报告系统的认知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科室、学历、年龄、工龄、职称的护士对病房组织文化认知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特征(学历、科室除外)护士对医院组织文化的认知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护士对安全文化认知度低,需要加强护士医疗安全的相关意识,构建积极的医院安全文化.  相似文献   

14.
附睾相关的抗生育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虽然至今尚没有一种直接作用于附睾并可供临床试验用的男性避孕药 ,但对附睾功能和精子在附睾成熟的研究表明 ,附睾极有可能成为男性抗生育最理想的靶器官。相关的动物试验包括直接作用于附睾精子如磺胺水杨嗪类、影响能量代谢与精子活动的氯化甘油和氯化糖苷类化合物、影响附睾环境如雷公藤单体和铜粉等。对附睾特异蛋白研究 ,可望发现免疫学途径的靶抗原 ,用于制备避孕疫苗。近年国内外对附睾特异表达基因的研究取得某些进展 ,如SC342、bin1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有助于临床附睾炎和不育症的诊治 ,同时有望成为干扰附睾精子成熟达到避孕目的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离心对脂肪颗粒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19  
雷华  李青峰 《中国美容医学》2005,14(1):21-24,i004
目的:明确离心对脂肪颗粒活性的影响,为脂肪移植术中纯化脂肪颗粒时是否采用离心以及选择最佳离心速率提供参考。方法:将脂肪颗粒经不同高速率(1 000、2 000、3 000、4 000rpm)及不同低速率(600、800、1 000rpm)离心后,即刻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即将每组脂肪颗粒样本分为 12 个标本,每个标本 5ml,置入 10ml 含糖 DMEM 中孵育,1h 后检测其葡萄糖转移量,此值代表各标本的活性,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组样本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大小。将经不同速率 (600、1 000、2 000、3 000rpm)离心的脂肪颗粒放置 4.5h 后再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方法同上),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组脂肪颗粒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变化。经静置、3 000rpm 离心的两组脂肪颗粒分别植入 6 只裸鼠背部皮下,每只注射 4 点,每点 0.2ml。15 周后取出移植物,测量残留体积、重量并比较之。每组取两个移植物送病理学检查。结果:脂肪颗粒经不同高、低离心速率处理后的即刻活性随离心速率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而经不同高、低离心速率处理再放置 4.5h 后,各离心组样本活性变得差异不显著(P>0.05),但仍较对照组(静置组)明显降低(P<0.05)。静置悬浮和 3 000rpm 离心的两组样本植入裸鼠背部皮下 15 周后,残留体积、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 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