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是骨科领域的常见创伤 ,其年发生率为 2 0~ 40 /10 0万。SCI的修复主要面临两大难点 :一方面是如何预防SCI引起的脊髓细胞的死亡 ,以及如何替代已死亡的脊髓细胞 ;另一方面是如何抑制损伤局部疤痕形成 ,创造适合神经再生的微环境 ,促进诱导神经生长[1] 。随着基因工程的问世[2 ] ,应用基因转移技术治疗SCI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特别是近年对神经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3 ,4] ,通过分离 ,定向诱导分化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替代损伤引起的死亡的脊髓细胞成为可能 ,以下就目前国内外…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的修复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的发现及其相关研究,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文综述了近年来神经干细胞、带有外源基因的神经干细胞、诱导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嗅鞘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观点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由于自身的再生能力差和外在环境抑制,神经不能再生。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部分,发育成熟的脊髓损伤后神经不能再生是功能永久丧失的主要原因。为促进脊髓神经的再生,各国学者所采用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2)拮抗生长抑制因子的应用;(3)电刺激有应用;(4)外周神经移植;(5)雪旺氏细胞(Schwanncells,SCs)移植;(6)神经干细胞移植;(7)胚胎组织移植;(8)基因治疗;(9)嗅鞘细胞(olfactoryensheathingcells,OECs)移植。在这些方法中,嗅鞘细胞移植被认为是修复脊髓损伤最有前景的方…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多年来,脊髓损伤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针对损伤脊髓轴突再生情况,综述了细胞移植、神经桥接、细胞因子、脊髓瘢痕及慢性损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周围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许多学者为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研究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应用到临床还有相当的距离。从最初认为脊髓不能再生,到目前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有很强的再生能力,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目前,脊髓损伤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研究仍停留在实验阶段,较成功的实验方法是利用组织移植促进功能恢复,组织移植理论上具有:a)连接损伤的脊髓,为神经元生长穿过损伤部位提供化学及力学诱导;b)连接损伤的脊髓,提供额外的细胞修复损伤的反射弧;c)提供活性因子,挽救将死亡的神经元或调节中枢反射弧改善其功能。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轴突再生并与靶细胞形成功能性突触是脊髓损伤修复的目标.也是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基础。一般来说.脊髓损伤后。损伤神经再生或/和芽生并不少见,但是,因为脊髓损伤后环境中出现一系列不利因素(营养因子减少、抑制因子的释放、瘢痕形成等)使轴突再生或芽生的距离有限,难以穿越损伤部位与残存或未受损的神经形成功能性突触。促进轴突再生的原则是改善抑制再生的环境和提高轴突生长能力.措施主要有轴突生长抑制因子阻滞剂和神经营养因子应用以及免疫治疗等。 相似文献
8.
脊柱脊髓损伤的修复重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阐述脊柱、脊髓损伤最新研究及治疗进展.方法广泛查阅文献,并结合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近几年脊柱、脊髓损伤的研究动向及临床应用结果.结果后路寰枢椎固定技术由既往的侧块关节直接螺钉内固定术发展到今天较为常用的寰枢椎椎弓根或侧块螺钉相组合的钉板、钉棒内固定技术.经口咽入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固定术能较好解决难复性环枢椎脱位的问题.胸腰椎骨折的手术入路、固定节段、融合方式等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条件允许,前路和后路手术均能达到有效减压和稳定重建的目的.单节段骨折固定术较既往的跨节段固定术有一定优势.内窥镜辅助下或影像介导下的脊柱诊疗技术在我国逐渐开展.对治疗顽固疼痛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国内紧跟国外潮流及时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以重建椎体高度,修复椎体稳定性,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使人们对急性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有了重新认识,而生物学治疗方法为神经的修复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细胞移植和基因疗法是极有前景的治疗策略.结论随着脊柱外科的飞速发展,脊柱脊髓损伤的修复重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毛伯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8,12(5):276-279
基因治疗是近年来生物医学发展较快的领域,其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都表现出巨大的前景,但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还处于实验阶段。现以脊髓损伤为代表,介绍基因治疗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研究现状和前景。目前,基因治疗脊髓损伤的基本策略是将神经营养因子转至一定的受体细胞后移植到损伤区,让其在体内表达并发挥生物学效应而刺激轴索再生。转基因载体以病毒载体转染率高而常用。受体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肌母细胞等。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基因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前景作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胚胎脊髓移植对损伤脊髓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孕14d大鼠胚胎脊髓组织移植到成鼠半切洞损伤的脊髓中,手术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损伤脊髓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3(NT-3)、睫状神经生长因子(CNTF)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移植组神经营养因子1周、2周、4周、都明显高于单纯损伤组,4周时移植组BDNF表达高于其它各组(P〈0 相似文献
11.
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邓少丽1廖维宏1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居员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Ⅲ(NT-3)、神经营养素Ⅳ/Ⅴ(NT-4/5)及新近发现的神经营养素Ⅵ(NT-6)等。它们在体内和离体情况...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柱损伤的严重并发症,其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中困扰人们的难题。SCI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脊髓空洞、胶质瘢痕构成阻碍轴突生长的机械屏障;(2)原发和继发的神经元凋亡,使脊髓缺乏自我修复能力;(3)神经营养因子缺乏;(4)损伤局部存在抑制轴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基因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综述了脊髓损伤基因治疗相关的神经营养素家庭的应用,移植细胞的选择,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等。结果:NGFs在干预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反应和促进工矿企业 能恢复有潜在的治疗作用。雪旺细胞不仅可作为SCI基因治疗的移植载体,其本身也可促进中枢神经的再生,髓鞘的重建和部分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脊髓损伤的再生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性脊髓损伤的再生修复续力民1吴梅英2脊髓损伤后的再生和功能恢复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就其本身的再生能力、所处的生长环境以及一些促进再生的因素和方法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现就脊髓损伤后再生... 相似文献
15.
神经营养因子和脊髓损伤综述刘文戈*罗永湘*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factor,NTF)是对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形成和功能影响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而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是最早发现的细胞生长调节因子,迄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细胞移植组,分别在细胞移植后1、2、4周应用斜板实验和Tarlov评分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进行评价,应用nestin标记观察移植后干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移植后1周、2周、4周,移植组和对照组斜板试验结果分别为(38.30±0.84)°、(18.50±0.76)°;jm(39.40±0.78)°、(19.70±0.66)°;(45.00±0.81)°、(22.30±0.69)°;Tarlov评分分别为3.37±0.45、2.32±0.34;3.45±0.38、2.41±0.43;3.63±0.47、2.45±0.48;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可见在损伤的脊髓组织中有神经干细胞的存活。结论胚胎脊髓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针对SCI的继发性损害进行干预,但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1]。SCI后修复困难的关键在于抑制轴突生长的因子持续存在及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共同构成了不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近年来大量研究利用基因治疗的方法上调、沉默或拮抗特定靶基因的功能,致力于提高轴突的再生能力及改造局部的抑制性微环境,在动物实验中均能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修饰的嗅鞘细胞(OECs)移植联合轴突生长抑制蛋白抗体(IN-1)局部持续注射对大鼠急性横断性脊髓损伤(SCI)的修复作用.方法 构建载有GDNF基因的慢病毒(Lentivirus)载体并体外转染OECs,Western Blot检测GDNF的表达.用5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建立胸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A(对照组)、B(IN-1微泵注射组)、C(OECs组)、D(GDNF-OECs组)和E(GDNF-OECs+IN-1组)5组各10只.应用神经丝蛋白200(NF200)单抗免疫组化、生物素化的葡聚糖胺(BDA),顺行神经追踪对SCI区神经纤维再生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共有13只大鼠死亡.术后8周可观察到Hoechst标记的OECs在体内存活并在脊髓内迁移;E组和D组可见SCI区杂乱无序的再生轴突,有连续性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C组可见少量无序的再生轴突,可疑连续性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B组和A组脊髓残端萎缩,未见轴突再生.A、B、C、D和E组后肢功能运动平均BBB评分分别为7.70±0.24、7.89±0.15、10.50±0.25、11.43±0.23和12.81±0.40.结论 GDNF-OECs移植联合IN-1抗体注射可有效促进损伤脊髓神经轴突的存活、再生,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具有高耗费、高致残率、低病死率、患者主要为青壮年等特点,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沉重的负担,已成为全球性的医疗难题,同时也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及热点。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兴起及其在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探索应用组织工程技术“种子细胞+神经营养因子+生物支架”这一模式治疗SCI的可行性,并获得初步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的修复一直是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性任务。大量的动物实验已经证明,细胞移植能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的延长和髓鞘的再生,为治疗脊髓损伤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