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性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和局部溶栓术治疗周围动脉急性血栓栓塞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24例周围动脉急性血栓性阻塞患者接受DSA检查和介入性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联合局部溶栓术治疗。结果全组总的介入治疗成功率97.58%(121/124)。血管完全开通率82.26%(102/124),部分开通率15.32%(19/124),无效率2.42%(3/124)。部分开通的19例辅以PTA联合内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完全开通。并发症发生率6.45%(8/124)。结论介入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和局部溶栓治疗周围动脉急性血栓闭塞疾病,疗程短、成功率高、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恰当辅以PTA和内支架植入可显著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包括急性主动脉夹层形成(AD)主动脉壁间血肿(IMH)和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AU)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9月至200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共收治126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病人,其中Stanford B型AD 98例采用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必要时辅以颈-颈动脉旁路术或颈-颈-锁骨下动脉旁路术,IMH 19例,药物治疗,PAU 8例,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治疗,必要时辅以股-股动脉旁路术,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腔内治疗。随访3个月至3年,随访率78%。结果 1例IMH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Stanford A型AD抢救无效死亡,1例Stanford B型AD病人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后半年死于急性Stanford A型AD,1例Stanford B型AD病人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后双下肢缺血性神经损伤未能完全恢复。其余病人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AD和PAU的安全、有效的手段,辅以必要的动脉旁路手术可以扩大其适应证;药物治疗是控制IMH的有效方法,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远近端锚定区缺乏的现阶段处理体会.方法 2005年8月至2009年2月,我科共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129例,其中主动脉夹层近端锚定区不足6例,胸主动脉瘤近端锚定区不足3例,腹主动脉瘤远端锚定区不足4例.分别进行升主动脉一双侧颈总动脉一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双侧颈总动脉一左锁骨下动脉转流、腹主动脉一肠系膜上动脉一双侧肾动脉转流、髂内动脉栓塞重建锚定区后成功腔内治疗.结果 患者均获技术和临床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和重大并发症.随访期间支架人造血管无移位,夹层或动脉瘤腔血栓形成良好,无明显内漏,瘤体未增大;桥血管通畅.结论 对于缺乏锚定区的主动脉扩张性病变,通过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或栓塞非必须血管等方法重建或扩大锚定区是扩大腔内治疗适应证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 1年12月收治4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动脉腔内溶栓治疗,其中27例进行导管直接溶栓,6例导管直接溶栓前行血管内球囊扩张,7例导管直接溶栓后进行血管内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溶栓前后均进行球囊扩张有3例.腔内溶栓治疗无效转而手术取栓13例.结果 30例(69.8%)患者血管再通及肢体保存,但其中1例因出血并发症死亡,发生脑梗死1例.8例(18.6%)截肢,均为移植物血栓形成.1例肢体坏死但未行截肢.4例溶栓无效但肢体未坏死而最终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结论 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总体安全有效,可优先考虑,根据病情的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导致慢性下肢缺血,此时股浅动脉常受累,多为长段、多节段和溃疡型斑块性病变[1]。由于血管腔内治疗材料的发展和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手术微创、术后恢复快、适应证广等特点,腔内治疗股浅动脉长段(>5 cm)硬化性闭塞也越来越受到临床推崇。但由于病变段长及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6.
Ѫ����Ƽ�����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腔内血管外科是指应用导管、导丝等器械从远隔部位入路对动静脉疾病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技术。 1964年 ,Dotter进行了世界首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 ,PTA) ,被视作现代腔内血管外科的里程碑 ;此后 ,腔内血管外科发展突飞猛进。目前已有很多血管外科疾病可通过腔内途径得到治疗 ,如动脉扩张性疾病、动脉狭窄性疾病、静脉疾病、动静脉畸形、外伤等。腔内血管外科在我国虽刚起步 ,但发展迅速 ,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重视与推崇 ,但这项技术开展不久 ,在普及推广的过程中 ,全面了解其适应证、禁忌证以及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8例急性肢体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经验。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动脉内溶栓术治疗上肢动脉闭塞5例、腹主动脉下段闭塞1例、下肢动脉闭塞22例。结果经术后4个月~9年临床观察,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100%(8/8例)、多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80%(16/20例),总血管再通率为85.71%(24/28例)。结论介入疗法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中并发急性肢体缺血的防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2年4月接受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85例,并发急性肢体缺血54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1例,年龄56 ~ 82岁,平均72.3岁.缺血原因包括动脉栓塞43例(6.3%),血栓形成8例(1.2%),动脉夹层3例(0.3%);发生在球囊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过程中36例,导管溶栓中17例,SilverHawk斑块切除中1例.采用腔内治疗32例,手术治疗9例,腔内治疗联合手术治疗13例.结果 50例患者治疗成功,4例治疗失败行手术截肢,无死亡病例.术后45例获得随访,随访3~96个月,平均40.3个月.随访中动脉栓塞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复发6例,再次予以腔内治疗4例,2例行截趾术;血栓患者1例旁路术后吻合口狭窄予以球囊血管成形,1例支架内再狭窄行球囊血管成形支架植入;夹层患者1例膝下动脉支架闭塞,予以药物保守治疗,症状减轻.4例截肢患者随访情况良好.结论 腔内治疗术中并发急性肢体缺血多数患者可采用腔内技术处理,腔内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转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治疗急性动脉损伤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二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11例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急性动脉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即时保肢率100%。1例患者术后10 d因下肢动脉栓塞入院急诊行血管腔内治疗后血流恢复。1例多发伤患者术后因脑出血死亡。其他患者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2例腘动脉损伤患者术后1个月因自行停药发生腘动脉闭塞,术后6个月动脉支架内血流通畅率为80%(8/10)。结论 Viabahn覆膜支架腔内治疗急性动脉损伤性疾病的即时及早期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传统的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而血管腔内治疗因其具有微创、高效、可重复操作等优点日益取代传统手术,成为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首选方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外周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的主要腔内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该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适应证大大拓宽;切割球囊、冷冻血管成形术、斑块旋切、激光辅助系统及药物涂层等新技术的应用,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特殊部位如动脉分叉处病变、严重钙化、病变弥散等问题。就血管腔内治疗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和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传统外科手术、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血管重建手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外科手术77例,血管腔内治疗82例,杂交手术38例.探讨3种血管重建方法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 外科手术成功率97.4%(75/77),腔内治疗90.24%(74/82),杂交手术81.58%(31/38).随访2~112个月,平均随访46个月,随诊率71%(164/197).远期通畅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57%和51%)高丁腔内治疗(48%和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通畅率在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中杂交手术(54%、26%、28%)明显高于其他方法(48%、23%).并发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31%、12%)明显高于血管腔内治疗(31%、11%),在多节段病变(36%)明显高于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12%、15%).外科手术对于主髂和多节段动脉病变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5%、2.0%,其他部位病变为0%;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均为0%.结论 对于主髂和股腘动脉,外科于术是长段闭塞性病变、血管腔内治疗是短段非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杂交手术对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更具优势.对于膝下病变,血管腔内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但远期通畅率不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传统外科手术、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血管重建手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外科手术77例,血管腔内治疗82例,杂交手术38例.探讨3种血管重建方法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 外科手术成功率97.4%(75/77),腔内治疗90.24%(74/82),杂交手术81.58%(31/38).随访2~112个月,平均随访46个月,随诊率71%(164/197).远期通畅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57%和51%)高丁腔内治疗(48%和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通畅率在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中杂交手术(54%、26%、28%)明显高于其他方法(48%、23%).并发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31%、12%)明显高于血管腔内治疗(31%、11%),在多节段病变(36%)明显高于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12%、15%).外科手术对于主髂和多节段动脉病变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5%、2.0%,其他部位病变为0%;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均为0%.结论 对于主髂和股腘动脉,外科于术是长段闭塞性病变、血管腔内治疗是短段非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杂交手术对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更具优势.对于膝下病变,血管腔内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但远期通畅率不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传统外科手术、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血管重建手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外科手术77例,血管腔内治疗82例,杂交手术38例.探讨3种血管重建方法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 外科手术成功率97.4%(75/77),腔内治疗90.24%(74/82),杂交手术81.58%(31/38).随访2~112个月,平均随访46个月,随诊率71%(164/197).远期通畅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57%和51%)高丁腔内治疗(48%和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通畅率在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中杂交手术(54%、26%、28%)明显高于其他方法(48%、23%).并发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31%、12%)明显高于血管腔内治疗(31%、11%),在多节段病变(36%)明显高于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12%、15%).外科手术对于主髂和多节段动脉病变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5%、2.0%,其他部位病变为0%;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均为0%.结论 对于主髂和股腘动脉,外科于术是长段闭塞性病变、血管腔内治疗是短段非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杂交手术对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更具优势.对于膝下病变,血管腔内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但远期通畅率不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传统外科手术、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血管重建手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外科手术77例,血管腔内治疗82例,杂交手术38例.探讨3种血管重建方法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 外科手术成功率97.4%(75/77),腔内治疗90.24%(74/82),杂交手术81.58%(31/38).随访2~112个月,平均随访46个月,随诊率71%(164/197).远期通畅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57%和51%)高丁腔内治疗(48%和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通畅率在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中杂交手术(54%、26%、28%)明显高于其他方法(48%、23%).并发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31%、12%)明显高于血管腔内治疗(31%、11%),在多节段病变(36%)明显高于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12%、15%).外科手术对于主髂和多节段动脉病变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5%、2.0%,其他部位病变为0%;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均为0%.结论 对于主髂和股腘动脉,外科于术是长段闭塞性病变、血管腔内治疗是短段非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杂交手术对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更具优势.对于膝下病变,血管腔内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但远期通畅率不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4月~2009年1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长段股胭动脉硬化闭塞10例,10条肢体术中同时行股胭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是90%,放置10个支架,术后12个月通畅率为70%,术后血管再狭窄率30%.结论 血管腔内成形治疗长段股胭动脉硬化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传统外科手术、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血管重建手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外科手术77例,血管腔内治疗82例,杂交手术38例.探讨3种血管重建方法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 外科手术成功率97.4%(75/77),腔内治疗90.24%(74/82),杂交手术81.58%(31/38).随访2~112个月,平均随访46个月,随诊率71%(164/197).远期通畅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57%和51%)高丁腔内治疗(48%和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通畅率在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中杂交手术(54%、26%、28%)明显高于其他方法(48%、23%).并发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31%、12%)明显高于血管腔内治疗(31%、11%),在多节段病变(36%)明显高于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12%、15%).外科手术对于主髂和多节段动脉病变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5%、2.0%,其他部位病变为0%;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均为0%.结论 对于主髂和股腘动脉,外科于术是长段闭塞性病变、血管腔内治疗是短段非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杂交手术对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更具优势.对于膝下病变,血管腔内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但远期通畅率不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传统外科手术、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血管重建手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外科手术77例,血管腔内治疗82例,杂交手术38例.探讨3种血管重建方法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 外科手术成功率97.4%(75/77),腔内治疗90.24%(74/82),杂交手术81.58%(31/38).随访2~112个月,平均随访46个月,随诊率71%(164/197).远期通畅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57%和51%)高丁腔内治疗(48%和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通畅率在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中杂交手术(54%、26%、28%)明显高于其他方法(48%、23%).并发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31%、12%)明显高于血管腔内治疗(31%、11%),在多节段病变(36%)明显高于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12%、15%).外科手术对于主髂和多节段动脉病变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5%、2.0%,其他部位病变为0%;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均为0%.结论 对于主髂和股腘动脉,外科于术是长段闭塞性病变、血管腔内治疗是短段非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杂交手术对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更具优势.对于膝下病变,血管腔内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但远期通畅率不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传统外科手术、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血管重建手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外科手术77例,血管腔内治疗82例,杂交手术38例.探讨3种血管重建方法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 外科手术成功率97.4%(75/77),腔内治疗90.24%(74/82),杂交手术81.58%(31/38).随访2~112个月,平均随访46个月,随诊率71%(164/197).远期通畅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57%和51%)高丁腔内治疗(48%和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通畅率在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中杂交手术(54%、26%、28%)明显高于其他方法(48%、23%).并发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31%、12%)明显高于血管腔内治疗(31%、11%),在多节段病变(36%)明显高于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12%、15%).外科手术对于主髂和多节段动脉病变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5%、2.0%,其他部位病变为0%;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均为0%.结论 对于主髂和股腘动脉,外科于术是长段闭塞性病变、血管腔内治疗是短段非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杂交手术对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更具优势.对于膝下病变,血管腔内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但远期通畅率不佳.  相似文献   

19.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临床上的少见病,该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3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该病的影像诊断和治疗效果.3例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腹痛症状缓解不明显甚至加重,行血管腔内裸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继续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3例患者支架腔内重建术均获成功,共植入7个裸支架;植入支架后患者的腹痛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3d后腹痛均消失.复查CT血管重建肠系膜上动脉内支架位置良好,支架腔内血流通畅,夹层及假腔消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传统外科手术、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血管重建手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外科手术77例,血管腔内治疗82例,杂交手术38例.探讨3种血管重建方法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 外科手术成功率97.4%(75/77),腔内治疗90.24%(74/82),杂交手术81.58%(31/38).随访2~112个月,平均随访46个月,随诊率71%(164/197).远期通畅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57%和51%)高丁腔内治疗(48%和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通畅率在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中杂交手术(54%、26%、28%)明显高于其他方法(48%、23%).并发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31%、12%)明显高于血管腔内治疗(31%、11%),在多节段病变(36%)明显高于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12%、15%).外科手术对于主髂和多节段动脉病变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5%、2.0%,其他部位病变为0%;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均为0%.结论 对于主髂和股腘动脉,外科于术是长段闭塞性病变、血管腔内治疗是短段非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杂交手术对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更具优势.对于膝下病变,血管腔内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但远期通畅率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