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60岁,因便暗红色血3个月入我院就诊.体检: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肛门指检:肛管及直肠下端未触及肿块,指诊染血(暗红色).便潜血试验(++++).电子放大染色肠镜检查:距肛门14.0 cm处见黏膜隆起,大小约3.0 cm×2.0 cm×1.5 cm,表面凹凸不平,糜烂溃疡形成;电子染色放大观察腺管开口表面无结构,符合日本学者工藤进英对大肠腺管开口形态分型[1]的VN型,判断为进展期癌.活检结果:腺癌.继续进镜至升结肠.见一扁平隆起,大小约0.5 cm×0.3 cm×0.2 cm,中间凹陷,糜烂;放大染色观察腺管开口为Vi型.经充吸气变形呈抬举征阳性,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再次行剥离创面及残端染色,腺管开口为Ⅱ型.切除病变组织行全瘤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示腺瘤癌变(黏膜内癌).择期行经腹直肠癌切除术,术中未见癌周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黏液腺癌.患者于术后3个月及1年分别复查电子放大染色肠镜,检查结果示距肛门10 cm处见吻合口,吻合口光滑.术后随访患者一般状态良好,无贫血,无血便.  相似文献   

2.
多原发性大肠癌1例宋一飞患者男,55岁,因暗红色血便,腹部不适年余行纤结镜检查。进镜距肛门10cm处见一不规则结节状肿物向肠腔内突出。约占肠周径2/3,表面粘膜充血。继续进镜,于横结肠中段又见一肿物,约花生米大小。再进镜10cm见第三处肿物,约占肠周...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62岁.2006年因间断上腹部不适行胃镜检查,于距门齿35 cm处食管下段见一直径0.3 cm黏膜下隆起,活检钳触之活动可,弹性好,隆起表面光滑(图1);内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物(性质待定).2008年胃镜检查示:距门齿35 cm处食管后壁可见一半球形隆起,色白,表面光滑(图2a);超声内镜检查示:食管隆起处呈低回声均匀病变,来源于黏膜层(图2b);诊断:食管黏膜层病变.2012年因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进食时哽噎感,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见食管下段管壁僵硬,黏膜破坏,可见不规则龛影及充盈缺损,诊断为食管下段癌;追加胃镜检查示:距门齿35 cm处食管可见一隆起性病变,大小约1.0 cm ×0.8 cm,隆起表面糜烂(图3),诊断为食管隆起性病变(性质待定);予活检4块,质地偏硬,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黏液表皮样癌.  相似文献   

4.
大肠镜检查致直肠破裂二例报告全华斌,陈村龙例1男,62岁,因乙状结肠癌术后2年行结肠镜检查,进镜过程发现肠腔弯曲多,肠袢固定,进镜阻力较大,当进镜至85cm时病人诉剧烈腹痛而停止进镜。退镜至20cm见乙状结肠吻合口愈合良好,至15cm处见黄色脂肪垂,...  相似文献   

5.
病历摘要患者男,62岁。因左下腹阵发性隐痛、腹胀、便次增多、黑便、稀便1个月收往院。患者自述1月前无明显诱因阵发性左下腹隐痛,便后腹痛减轻,但有排不尽感,一日数次,量少,呈黑色并带粘液,时有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尿急尿频,无腰痛、尿黄。在门诊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进镜70cm见肠腔内有一隆起,呈环形排列,表面充血糜烂,肠腔明显狭窄,进镜困难。活检病理报告为结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73岁,主因食欲不振50 d入院.患者之前曾在当地县医院治疗(具体治疗情况不详),症状无好转.入院查体: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脉搏70次/min,呼吸18次/min,体温36.8℃,体形消瘦,精神一般,神清语利,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腹平软,剑突下压之不适,无明显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病史.胃镜检查示:距门齿约22 cm处远端食管至贲门散在大小不等结节样隆起(图1),大小从0.5 cm×0.5 cm至0.8 cm ×0.8 cm,表面黏膜充血、糜烂;全胃黏膜充血水肿,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近端黏膜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扁平、黄白色、菊花瓣样隆起(图2),大小约从0.5 cm×0.5 cm至1.0 cm×1.0 cm,顶端糜烂.胃镜下于食管隆起病灶多处取材5块,于胃窦部4处病灶取材4块,活检病理示印戒细胞癌(食管处)、低分化癌(胃窦处).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35岁,因胃部不适在行胃镜检查时发现食管中段距门齿25cm处有一指状突起肿物,大小为0.8cm×0.8cm×0.8cm,表面粘膜完整,光滑,无溃疡、糜烂等,质硬,取活检时易滑脱。取活检送病理检查,镜下见瘤细胞排列呈巢、腺样,瘤细胞胞质丰富,呈嗜酸性颗粒状。核小而圆,大  相似文献   

8.
患者 ,女性 ,76岁。进食阻挡感进行性加重 4个月。钡餐透视示 :食管中段有一椭圆形 4cm长充盈缺损 ,表面光滑 ,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胃镜检查见 :距门齿 2 5~ 2 9cm处食管右侧壁有一肿物隆起 ,充满食管腔 ,整体表面光滑 ,中央稍糜烂 ,镜身能从肿物与管壁间隙通过 ,肿物随镜身进退活动。活检感到肿物质地较软。活检病理报告 :炎性组织。印片查到癌细胞。胃镜诊断 :食管息肉癌变。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后见肿物呈息肉状 ,4× 2× 2 cm大小 ,表面光滑 ,有一短蒂 ,蒂宽 0 .8cm。术后病理诊断 :食管癌肉瘤。食管癌肉瘤除具有进行性吞咽困难外…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35岁,反复腹痛、腹泻3个月,人便常规(-)。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见一宽1.2cm,高1.5cm肿物隆起,宽基,表面腺管开口为Ⅳ型,环绕其基底部一周见直径约4cm扁平隆起,表面腺管开口呈Ⅱ型(图1),病理活检:隆起型肿物为绒毛管状腺瘤,扁平型肿物为增生性息肉(图2、3)。  相似文献   

10.
朱丽  陈静 《山东医药》2015,(10):107-108
患者女,49岁,因体检发现直肠占位18 d于2014年2月25日入院。既往有剖腹产术史。自诉平素经期规律,有痛经史10余年。入院查体:腹平软,肛检距肛门口8 cm处直肠左侧壁可触及肿块下缘,未及上极,质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活动度差,无触痛,肠腔无狭窄,指套血染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肿瘤标记物水平正常,乙肝小三阳。结肠镜示:直肠距肛缘约8 cm处见一处隆起型病灶,约1.5 cm×2.0 cm大小,表面黏膜光滑,色泽正常,隆起顶端见一息肉样隆起,约0.6 cm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23岁,主因黑便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胃体后壁见一肿物隆起(图1),亚蒂,大小约4.0cm×4.0cm×4.5cm,表面有一浅白苔溃疡,活检取材时无囊性感。  相似文献   

12.
例1男,62岁,因乙状结肠癌术后2年行结肠镜检查,进镜过程发现肠腔弯曲多,肠袢固定,进镜阻力较大,当进镜至85cm时病人诉剧烈腹痛而停止进镜。退镜至20cm见乙状结肠吻合口愈合良好,至15cm处见黄色脂肪垂,病人诉腹胀,即行X线透视证实肠穿孔而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距肛门10~18cm直肠乙状结肠前壁纵行裂口。例2女,59岁,因不明原因腹水行电子肠镜检查。既往曾行胆囊切除和胃大部分切除两次手术。当进镜至23cm时感进镜阻力增大,乙状结肠低位结圈,经反复技术操作送达盲肠。退镜观察见全大肠粘膜水肿明显…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71岁,因粪便干结3个月余,便血3d就诊.起病以来体质量无明显下降.门诊行结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距肛门约20~23 cm处见环形结节样肿物,表面覆白色膜状物,质韧,易出血,管腔狭窄.取材送病理检查示:见肠黏膜组织、坏死组织及坏变寄生虫虫体,未见恶性病变.行全腹部CT平扫+增强示:降结肠及乙状结肠交界处肠壁增厚,并见软组织肿块形成,增强扫描见强化,局部肠管管腔狭窄,造影剂尚可通过.腰1椎体左侧见一稍高密度结节影.CT诊断:降结肠及乙状结肠交界处肠壁增厚,考虑结肠癌.入院后再次行结肠镜检查见乙状结肠环形肿物,占据3/5肠腔,充血糜烂,质韧.病理活组织检查为炎性肉芽组织及坏死组织,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未见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4.
病例报告男,53岁。主因饮酒后呕吐咖啡样液体于1995—11—07就诊。胃镜检查发现近贲门处有约1.0 cm×1.0 cm 新生物,表面糜烂,出血,活检病理报告:食管贲门口鳞状细胞癌。于1995年—12—13行贲门癌切除食畅通,15d 后出院。于1996—07开始出现进食咽下胸骨后疼痛,服用泰胃美治疗,症状短暂缓解。5个月来上述症状加重,伴消瘦分别于1997一05—18,1997—07—28在两家医院行胃镜检查报告吻合口溃疡伴充血,水肿。于1997—08—03再次入本院行电子胃镜检查见吻合口后侧壁有一缝合线残露,其周边见约0.8 cm×0.8 cm 溃疡,轻度凹陷,周边充血水肿,病理报告吻合口溃疡,鳞状上皮被复,部分退变,坏死脱落,粒状上皮处尚完整,腺体大小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67岁。因右下腹痛、在外院行钡灌肠检查发现乙状结肠息肉而入院。入院后纤维结肠镜检查除发现乙状结肠息肉并电凝切除外,在升结肠回盲瓣上方见一约3cm×3cm似球形无蒂肿物,表面光滑,粘膜颜色与正常粘膜相同,用活检钳触压弹性好,可压缩。取活检病理检查诊断粘膜慢性炎症,未予处理出院。半年后第二次入院,复查结肠镜时见升结肠原肿物似略长大,呈茄子状,且可见一短蒂与肠壁相连,在蒂部行电凝切除。取出后肿物测量为3cm×3cm×5cm,病理检查见肿物有纤维性包膜,实质由分化成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9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以急性阑尾炎收入外科,术中见阑尾呈急件炎症改变,予以切除。此外在阑尾连于盲肠近端约2cm处有一肿块从盲肠浆膜面向外膨出,切除少量组织病检,报告为平滑肌瘤。为进一步确定包块性质,患者于术后第10日行结肠镜检查,肠镜下见盲肠腔内阑尾开口内侧约3cm处有一约为4cm×5cm大小的半哑铃型肿物,其表面可见大小约0.2cm×0.3cm一处糜烂灶,稍凹陷。余表面光滑。该肿块色泽如周边粘膜,境界清楚,活检钳触之质硬,无凹陷及Cushin氏征。即在糜烂灶边缘处取活检一块,肿块…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60岁,因上腹不适在我院行电子胃镜检查,镜下见食管距门齿约27cm处右前壁一直径约0.7cm半球形隆起突向腔内,表面黏膜尚光滑,略有透明感,局部色微蓝,钳触之有韧性(图1)。胃镜诊断:食管黏膜下肿物。超声内镜检查发现食管距门齿27cm处隆起位于第3层,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64岁。因上腹部胀满、灼热感6个月,腹痛腹泻、面部潮红1个月,加重伴恶心呕吐1周于1999年1月12日行电子胃镜检查。胃镜下见胃内大量混浊潴留液。于胃体前壁见7.0 cm×9.1 cm之肿物向胃腔内突出,半球形,表面糜烂、溃疡、高低不平并附污苔,触之质脆出血,活检组织5块。胃镜诊断:胃癌。病理报告:胃类癌。行胃癌根治术。术中清扫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及转移灶,术后病理检查:于胃体前壁见8.5 cm×8.0 cm之半球形隆起,表面糜烂,周围胃壁僵硬、胃角变形,胃窦部变形,肿块切面灰白色,侵及浅肌层,镜下瘤细胞小,圆形、椭圆形,可见核分裂相,呈条索状排列,间有胶原纤维分隔。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 ,2 8岁 ,因间歇腹痛伴血便 3d入院。体检 :右侧腹部明显压痛 ,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未扪及包块。结肠镜检查 :见距回盲瓣 3cm处有一向肠腔突出的橘红色球形隆起 ,顶部表面粗糙糜烂 ,大片鲜红色血斑 ,不除外结肠癌或息肉恶变 ;瘤体活检提示为慢性肠黏膜炎。因难以除外结肠癌 ,决定行局部肠段切除术。在术前准备阶段 ,给予阿托品、环丙沙星等对症治疗 ,于住院第 6天大便时排出一鸭蛋大紫红色的肿物 (约 7.2cm× 5 .5cm× 5cm) ,表面坚韧有浅糜烂 ,质地柔软 ;病理诊断 :结肠脂肪瘤。复查结肠镜证实 ,升结肠原肿物已消失。讨论  …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6岁,因突发大量血便入院.1周前患者曾因上腹痛在本院行胃镜检查,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A1期),遂每日服用"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无其他特殊病史.入院后6h又排暗红色血便1次,量约150 ml,即行急诊结肠镜检查.镜下见从直肠到回盲段肠腔内均有大量暗红色血水便,间杂少量暗红色凝血块,经结肠镜活检管道以生理盐水反复冲吸清洁肠腔,从直肠至盲肠黏膜光滑完整,未见活动性出血点,亦未见溃疡、糜烂,于回盲瓣开口部见黄绿色团状粪块嵌顿,中有2枚鱼刺状尖锐物突出于盲肠(图1),以活检钳取出,证实为鱼刺,分别长2.5 cm、2.0 cm.冲洗回盲瓣黏膜至清洁,见局部黏膜水肿,表面少许点状红斑样糜烂,反复观察约5 min,未见活动性出血点,继续插镜入回肠末段约20 cm,见回肠末段肠腔清洁,黏膜光滑,无活动性出血,亦未见陈旧血迹,有少许黄色粪水存留,退镜再次观察各段肠腔黏膜,未见活动性出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