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中医临床疗效是中医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科学,它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迄今仍显示着无限的生命力,日愈被全球所接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具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临床疗效。确切的中医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中医药学科学的历史见证和中医药学自身价值的真实体现。它关系到中医药学能否继续为人类健康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能否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成败兴衰。2全面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是振兴发展中医药学的当务之急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药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未经过严格的评价,其疗效尚未被广泛认可,这已成为制约中医药学发展的"瓶颈"[1].如何正确地评价中医的临床疗效,并建立起科学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和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1~4].  相似文献   

3.
祝之友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2):774-775
列举并分析了中药的类群、品种、入药部位、炮制理论与方法、饮片调配、汤药煎煮、临床性效、药学服务模式等的历史变异与兴衰。指出这种变异已影响和涉及中医药学理论和质控管理。认为现代中医药学应高度重视对有历史变异的药物进行解读和翻释,以防失去立法、处方本义,影响中医临床疗效,从而突出中医特色,促进中医药学理论的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中医药学,根源于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确切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繁衍和昌盛作出重大贡献.中医学是一门重视经验积累、实践性强的医学,中医临床疗效是中医基础理论完善和创新的主要源泉.中医临床效益和治疗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医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医临床研究》2014,(18):I0001-I0001
从疗效入手,发挥中西医优势,为临床医疗服务。95岁高龄的国医大师邓铁涛讲:中国医学要超越世界,关键在西医学习中医,实践中医,弘扬中医,中医药学与新技术革命相结合,创造中国新医学。西医学习中医,其学术内涵关键是中医药学与新技术革命相结合,从而在理论层面和临床层面为中医现代化服务。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医临床研究》2014,(3):I0002-I0002
编辑寄语从疗效入手,发挥中西医优势,为临床医疗服务。95岁高龄的国医大师邓铁涛讲:中国医学要超越世界,关键在西医学习中医,实践中医,弘扬中医,中医药学与新技术革命相结合,创造中国新医学。西医学习中医,其学术内涵关键是中医药学与新技术革命相结合,从而在理论层面和临床层面为中医现代化服务。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求在中西医结合自身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强化对中医基本理  相似文献   

7.
中医疗效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立中医临床疗效系统评价体系,对于科学、客观、系统地开展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并探讨了建立中医临床疗效系统评价体系所需达到的目标和发展思路,提出了建立该系统的重点任务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正中药量效关系指中药(包括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的用量与其作用于生物体时所产生的效应间的关系。中药量效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是中医药学科最为基本的,也是最具特殊性的科学问题之一。1中药量效关系研究意义1.1保证和提高中药临床疗效深入开展中药量效关系研究有助于提高中药临床疗效。目前对于大部分中药的量效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学来源于临床,又服务于临床,临床研究是中医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是创新型项目,已被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目的是提高中医临床研究水平,探寻适合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法,从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本研究通过对8省13市17家中医医院现场调查,初步理清中医临床研究现状,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临床疗效。当前“病证结合”为主的诊疗模式下,传统上以个人经验进行个案前后比较式的疗效判定方法已经不适应中医药学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直接用现代医学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也不适用于中医学的诊疗规律。因此,如何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已成为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目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针对中医临床的特点,认为针对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当分为对中医“法”的疗效评价、对“方”的疗效评价和对“药”的临床疗效评价,并且以对“法”的评价为例进行探讨,进一步提出临床研究方案、证候以及来自患者和其家属的报告等当作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着力点,为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模式并进行方法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医疗效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建立中医临床疗效系统评价体系。对于科学、客观、系统地开展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并探讨了建立中医临床疗效系统评价体系所需达到的目标和发展思路,提出了建立该系统的重点任务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方药用量是中医辨证施治、遣方用药和获得疗效的基础.恰当的用药剂量是保障中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剂量最惮轻重,是中医所谓"不传之秘".剂量轻则效果不达,所谓"药不眩瞑,其疾不瘳",量重则药过病所,"有病病当之,无病身当之".可见药物剂量与疗效关系的重要性.理想的药物用量,应是能够获得最大疗效而不良反应又最小的量.阐明中药量效关系,寻找临床最佳用药剂量,明确最大量和最小量,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唐英  周立华 《江苏中医药》2007,39(10):15-16
中医药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以整体调节、辨证论治、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为治疗重点.艾滋病病情复杂多样,临床治疗中应将复杂病理统一于中医证候中,以改善机体整体状态为目的.艾滋病的无症状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中医非药物疗法可作为中医药临床救治的优选切入点及治疗方法,最终的疗效评价与检测指标等客观量化指标也应符合中医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学的临床疗效是其长期存在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基础。在中医药国际化的背景下,随着中医药学对外传播与交流的深入,中医药学的临床疗效评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相信中医药学的干预手段对治病有效的同时,质疑当前的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是否科学。这种质疑已经使中医药学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建立符合中医药学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随之成为当务之急[1]。1建立中医药学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难点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不是一个新问题,任何医学治疗手段的诞生之日就必须面对临床疗效的评价问题。“中医药学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提出是因为现代医学的疗效评价体系不能全面反映中医药学干预方法的临床疗效,而构建中医药学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存在着几个难点。  相似文献   

15.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中药材进一步加工处理的传统工艺。通过炮制可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变药性,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面对当今市场经济环境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医药学受到的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挑战,结合长期从事中医外科临床与研究的深切体会,对中医外科学如何与日俱进作理性思考后提出:继承、整理、发掘历代中医外科文献是必须工作;直面疾病谱变化,坚定不移地依照自身规律弘扬中医外科特色是发展关键;立足临床,提高疗效,注意积累,加强临床与实验研究,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是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设施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中医药学积累了数千年的临床治疗经验。可以认为中医药的优势和生命就在于客观实在的临床疗效,然而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特别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如何确认中医临床的生存空间、中医治疗的作用部位及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可靠方法是关键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中药饮片是中医使用的典型的处方药,是中医进行个性化治病的具体表现,也是确保疗效的重要物质条件.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中医药学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中国中医药学,服务百姓健康,中药饮片种植者、生产者和经营者所要做的、所要履行的职责就是确保饮片的货真价实.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对急症的诊断与治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当前应如何加强中医急症工作,“以急症工作为突破口,带动临床疗效的提高”,从而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 在中医史上不少名医对急症诊治都有很好的建树。然而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迅速发展,与现代临床医学相比较,当前中医诊  相似文献   

20.
论中医护理学的性质及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强调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和辨病、辨证施护,以预防为主,注重养生康复,运用独特的中医护理技能并汲取了现代护理学的长处而形成的一门实用性学科.该学科在教学与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弥补了现代中西医学及护理学的不足.尤其是随着社区医疗的开展和中医走向世界,中医护理学愈发显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