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对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与颌面损伤严重度评分(MFISS)进行比较,探讨二者对颌面部损伤严重度评估的可靠性与敏感性。方法应用MFISS和ISS对741例颌面部创伤进行评分,根据不同骨折数目和不同骨折部位分组统计分析。结果单纯颌面部创伤和合并全身其他部位创伤的颌面部创伤组单处骨折、两处骨折与多处骨折患者ISS和MFISS平均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SS对单处骨折与两处骨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MFIS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面部、面中部和面下部创伤患者在单纯颌面部创伤组ISS和MFISS分值与合并全身其他部位损伤的MFISS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全身其他部位损伤的颌面部创伤ISS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S面中部和面下部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组间平均评分接近;MFISS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FISS对颌面部创伤的程度反映较ISS评分系统更具灵敏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改良面部损伤严重度评分法评价颌面部创伤1134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用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法改良后得到的改良面部ISS(revised facial injury severity score,RFISS)法评价1134例颌面部创伤。方法 将急诊入院的1134例颌面部创伤病例依损伤部位分为颌面部单一伤(A组)、颌面部多处伤(B组)两组,用ISS法和RFISS法分析。结果 ISS法和RFISS法都能判别A组与B组伤情严重度,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RFISS更能将伤情严重程度显示出来。另外,在反映损伤处数方面,RFISS法也优于ISS法(P<0.01)。结论 在颌面部损伤严重度研究中,RFISS法有效,且优于ISS法。  相似文献   

3.
三种创伤严重度评分对颌面创伤评估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研究并比较了三种颌面创伤严重度评分方法,筛选出一种更符合专科特点的颌面创伤评分方法。方法 从1159例颌面创伤患者中选出伤后院前时间≤30天、病例资料完整的患者984例,分别以骨折处数和损伤部位分组,用ISS、RFISS和MISS法进行评分,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MISS法较RFISS法和ISS法更能准确地区分颌面单处伤和多处伤,对不同部位的颌面部损伤MISS法评估更有临床意义。结论 MISS法可以从颌面创伤功能损害的角度客观准确地评价颌面创伤,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更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质量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为提高我国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质量,结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提出的医学教育标准,对我国临床本科毕业生质量主要构成要素进行分析,通过专家咨询法(Delphi法)建立评价指标,并以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了一套临床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1 702例颌面部损伤严重度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颌面部损伤严重度定级分类法(maxillofacial injury severity scale classification,MISSC)。方法:回顾性研究1702例连续性颌面部损伤住院病人资料,依据伤情划定损伤程度为轻,中,重三种,采用AIS-90版对各项损伤量化记分后,作因子分析及逐步判别分析,得到颌面部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分类函数,并进行回顾性,刀切法及前瞻性检验。结果:因子分析将各类具有共线性的原始数据归类,得出的因子具有专科意义。逐步判别分析所得的分类函数,各项检验准确率均很高:回顾性考核为91.8%,刀切法为91.5%,前瞻性考核为90.1%,其中,前瞻性考核的灵敏度分别为0.922(轻),0.902(中),0.818(重),特异度分别为0.927(轻),0.891(中),0.995(重),结论:MISSC法判别颌面部 务的严重程度准确,漏判,误判率低,可用于临床伤表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1 168例颌面部交通伤伤情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应用改良面部损伤严重度评分 (revisedfacialISS ,RFISS)法回顾性分析 116 8例颌面部交通伤伤情。 方法 将全组病例按合并伤情况、损伤处数、伤员分类等 3种标准先后分组 ,用RFISS法对各组病例伤情作统计分析。 结果  116 8例中 ,男 883例 ,女 2 85例 ;年龄 0~ 83(2 9.6± 13 .1)岁 ,高峰年龄段 15~ 44岁共 896例 (占 76 .7% )。其中颌面部单发伤 832例 ,合并颅脑伤 186例。全组各部位损伤共 3 6 0 0处 ,人均 3.1处。交通伤组RFISS值 (5 .89± 2 .30 )显著高于非交通伤组 (5 .2 3± 2 .6 4) (P <0 .0 0 1)。合并颅脑伤组、多处伤组、机动车驾驶员组的RFISS值最高 ,分别为 6 .5 8± 2 .37,7.14± 1.75 ,6 .70± 2 .38,与同类其他组RFISS值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1)。 结论 交通事故比其他原因导致的颌面部损伤重 ,合并有颅脑伤的颌面部交通伤伤情最重。用RFISS法分析颌面部交通伤 ,能客观、准确地评价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用损伤严重度评分法评价1488例病人伤情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前对医院内的伤情严重度评分方法仍多用损伤严重度评分法(AIS-ISS法,简称ISS)。我们以AIS-90版为依据,应用ISS对1985~1992年间收治的1488例创伤病人伤情严重程度进行了评价,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男104...  相似文献   

8.
复合型颅脑损伤特点与救治分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复合型颅脑伤的损伤特点与救治关系以及对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 通过创伤评分法 ,对 76 1例多发伤合并有颅脑损伤患者的生理指标和解剖损伤进行伤情量化评定 ,并计算其生存概率(Ps)。依据各部位伤的AIS分值在ISS评分组合作用大小和顺位分为 4类 ,以此对损伤程度、生理改变、组合关系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对比与统计学分析。结果 交通伤比较多见 ,常为多重暴力所致 ,颅内损伤与颅外损伤可有组合差异 ,生理状态与解剖损伤常呈不对称相关 ,颅脑性因素与非颅脑性因素多为复合影响。伤员的生存概率与ISS分值组合分布密切相关。结论 明确颅脑损伤与颅外损伤组合特点 ,对认识各部位伤情的组合关系 ,强调整体复合意识 ,指导分类救治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用创伤严重度评分法原则救治多发骨折病人。方法 215例严重创伤骨折病人,按创伤严重度评分法评定伤情,15分以下40例,16~30分86例,31~45分57例,46~60分26例,61分6例,每例平均30.1分。合并有颅脑、胸部神经血管损伤及休克者195例。对主要部分骨折施行早期手术内固定。结果 死亡6例,其中3例死于严重颅脑损伤,另3例死于多器官衰竭,创伤严重度评分均在60以上。达到解剖复位的187例(87%),功能复位28例(13%)。术后伤口感染11例(5%)。未发生骨髓炎。结论 用创伤严重度评分法基本原则救治可加快创伤的恢复,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有利于评定判断伤员的预后,考核估价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创伤评分法应用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创伤评分法的有效应用,减少评分性误差,方法:对随机选取的1855例创伤患者分为3组:门诊治疗组583例,住院治疗组907例及强化治疗组365例,应用创伤记分(TS),院前指数(PHI),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创伤与损伤严重度评分(TRISSRT),ASCOT法以及国际分类损伤严重度评分(ICISS)等常用的几种创伤评分法分别计量其损伤严重程度,并将各评分法实施结果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各创伤评分的接受顺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0均在0.81-0.91,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达78%以上,误分性和类选性指标显示,生理履指标多发生伤情判别过量,类选不足,解剖性指是多出现伤情判别不足,类选过量;伤员预后仅靠生理,解剖或年龄等参数评估笔存概率(Ps)有可能存在较大的预测性误差,结论:创伤评分法应结合实际情况,具体伤性以及评分参数加以选择运用或完善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