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HP感染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192名胃癌患者和160名胃镜检查为胃粘膜正常的病人进行HP检测,检测方法采用纤维胃镜、活组织检查及HP检查。结果:胃癌组H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小于0.05)。结论:胃癌的发生,HP感染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业已成为全球性令人瞩目的研究课题。提高对这一研究领域的认识,对更好地防治胃十二指肠疾病无疑具有实际临订价值。为此,本刊特邀中南地区消化病学专家,就其有关专题笔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与幽门螺杆菌L型(Hp—L)感染的关系。方法:取186例胃癌患者胃窦和胃体黏膜组织常规切片后经革兰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镜检Hp—L型细菌。结果:Hp—L型检出率为56.45%(105/186),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出率分别为60.22%(112/186)和58.60%(109/186),差异无显著性(x^2=0.1,P〉0.05),男女患者阳性率依次为69.16%(74/107)和39.24%(31/79),前者明显高于后者(x^2=16.55,P〈0.01)。30岁以下、30岁~、40岁~、50岁~患者Hp—L型阳性率分别为33.33%(4/12)、41.38%(12/29)、52.73%(29/55)、66.67%(60/90),差异有显著性(x^2=9.39,P〈0.05)。Hp—L型阳性率在肠型胃癌患者中为75.42%(89/118),明显高于弥漫型患者为23.53%(x^2=47.26,P〈0.01);胃窦部胃癌患者(64.71%)高于贲门部患者(41.79%)。结论:GC患者Hp—L型感染率较高,且男性高于女性。Hp—L型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且主要作用于胃窦部。是引起肠型胃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探讨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分析自1995年-1998年积水潭医院经胃镜检查及外科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证实为胃癌的病例71例,所有病例Hp感染的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和病理染色法(Warthin-starry)相结合。两种方法均为阳性即定为阳性,成为阳性组,其余为阴性组。结果:71例胃癌病人,Hp阳性组平均年龄为68.1岁,阴性组为51例,两组平均年龄的差异有显性(P<0.05)。71例胃癌,Hp阳性28例(40%),Hp阴性43例(60%),按肿瘤生长部位Hp阳性组分别为胃窦19例(67.9%),胃体3例(10.7%)、贲门6例(21.4%);Hp阴性组胃窦,胃体和贲门分别为22例(51.1%)、7例(16.3%)、14例(32.6%),胃窦部位胃癌H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贲门部位(P<0.05)。按肿瘤病理分类阳性。阴性组均以腺癌的比例最高。分别为22例(78.6%);36例(83.7%),差异无显性。分化型胃癌Hp阳性组明显高于低分型胃癌(P<0.05)。Hp阴性组2型之间无显性差异。结论:胃癌病人的Hp的感染率较高,达40%,非贲门癌的(主要是胃窦部位)的分伦型腺癌与Hp感染有较密切的关系,年龄越高的Hp感染病人胃癌发生的危害性越大,而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房学东  苏旭 《吉林医学》1995,16(4):195-196
我们采用Wathin-starry银染法,对89例胃癌病人和20例正常人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对比了幽门螺杆菌在54例肠型胃癌和28例弥漫型胃癌中的感染率。其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在89例胃癌病人中检出41例(46.07%),与正常人(15%)比较P<0.025;在33例肠型胃癌中幽门螺杆菌感染32例(59.26%),28例弥漫型胃癌查见幽门螺杆菌8例(29.6%),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有关,尤其是和肠型胃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宏雷 《华中医学杂志》2005,29(5):398-398,F0003
大量的流行病学和病理组织学资料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胃癌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关于Hp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国内外学者作了许多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此方面内容作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范围内 ,胃癌仍然是迄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每年约有 16万人死于胃癌 ,居各类恶性肿瘤之首。长期以来 ,尽管进行了大量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研究 ,然而胃癌的病因仍不清楚。目前 ,比较趋向一致的意见是 ,胃癌的病因是多因素的 ,如环境、饮食、遗传、免疫等。但所谓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如慢性萎缩性胃炎(Chtonicatrophicgastritis,CAG) ,胃溃疡和肠上皮化生等则受到普遍的重视。1983年 ,两位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trshall在人类胃内发现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宁夏惠农区回、汉族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情况及其与胃癌前病变、胃癌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宁夏惠农区回、汉族383例,其中正常对照组99例(回族45例,汉族5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97例(回族45例,汉族52例)、胃溃疡组75例(回族35例,汉族40例)和非贲门胃癌组112例(回族50例,汉族62例)。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Hp抗体、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尿素酶B(UreB)、尿素酶A(UreA)。结果①回、汉族正常对照组Hp阳性率分别为68.9%和7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汉族Hp阳性率在胃溃疡和非贲门胃癌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回、汉族CagA抗体阳性的Hp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非贲门胃癌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A+VacA、VacA、UreA和UreB抗体阳性率在对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宁夏惠农区回、汉族正常人群Hp感染率高,回、汉族之间Hp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宁夏惠农区回、汉族人群胃癌前疾病及胃癌高发与CagA抗体阳性Hp感染率高密切相关,表明Hp致病因子中毒素CagA发挥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复杂而且受多因素影响的过程,慢性胃炎在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之后,最终可发展为胃癌。幽门螺杆菌(Hp)、盐过量摄入、胆汁反流、N-亚硝基化合物和缺乏抗氧化剂等均与胃癌发生的不同阶段相关联。在这些危险因素中,Hp被认为是癌发生序列过程中的触发因子。因此,根据流行病学Hp感染与人类胃癌发生率的高度相关性,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Hp定为人类胃癌第一致癌物。但其确切的致癌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对经胃镜检查及病理学活检确诊的 182例胃癌的Hp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感染与胃癌发生年龄无关 ,各年龄组间Hp感染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Hp感染与胃癌病变部位有一定关系 ,胃窦癌与贲门癌间Hp感染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Hp感染与胃癌病理类型无关 ,胃癌各病理类型间Hp感染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匡永远 《当代医学》2009,15(31):43-4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经内镜和病理明确诊断的不同胃黏膜病变患者共372例,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2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93例、肠上皮化生IM45例、异型增生DYS35例及胃癌GC72例。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学改良Giemsa染色联合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Hp阳性率从CSG、CAG、IM、DYS到GC分别为43.3%、60.2%、64.4%、65.7%和70.8%,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且CAG、IM、DYS与GC的Hp感染率均显著高于CSG(P〈0.05,P〈0.01);早期胃癌Hp感染率为86.2%,显著高于进展期(60.5%,P〈0.05);Hp感染率与胃癌的年龄、部位、Lauern分型密切相关(P〈0.05,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Hp感染在慢性胃炎进展演变为胃癌的过程中起重要促进作用,并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8例进展期胃腺癌与10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组(其中包括60例食管癌和45例非肿瘤疾病)的血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及血液和胃液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胃癌组HP抗体检测率为57.4%,明显高于食管癌组35%胃癌组及对照组血液和胃液和CAT和MD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胃癌组内HP相关的两亚组之间血液CAT和MDA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但胃液CAT和DMA水平相比均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与幽门螺杆菌L型(Hp-L)感染的关系.方法取186例胃癌患者胃窦和胃体黏膜组织常规切片后经革兰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镜检Hp-L型细菌.结果Hp-L型检出率为56.45%(105/186),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出率分别为60.22%(112/186)和58.60%(109/186),差异无显著性(x2=0.1,P>0.05),男女患者阳性率依次为69.16%(74/107)和39.24%(31/79),前者明显高于后者(x2=16.55,P<0.01).30岁以下、30岁~、40岁~、50岁~患者Hp-L型阳性率分别为33.33%(4/12)、41.38%(12/29)、52.73%(29/55)、66.67%(60/90),差异有显著性(x2=9.39,P<0.05).Hp-L型阳性率在肠型胃癌患者中为75.42%(89/118),明显高于弥漫型患者为23.53%(x2=47.26,P<0.01);胃窦部胃癌患者(64.71%)高于贲门部患者(41.79%).结论GC患者Hp-L型感染率较高,且男性高于女性.Hp-L型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且主要作用于胃窦部,是引起肠型胃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3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以来,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列为人类胃癌第1类致癌原。Hp与胃癌关系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目前认为HD感染为胃癌发生的始发因素,而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15.
叶志华  刘碧清 《河北医学》2012,18(6):734-73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状态对于临床胃癌患者预后的一定影响作用.方法:收集本院50例确诊的胃癌组织标本,提取其DNA以PCR法检测标本中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状态,同时运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幽门螺杆菌IgG;以上病例标本按组织学类型、肿瘤组织大小、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生存时间等临床病例数据与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0例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2.0% (31/50);经分析不同组织学类型、胃癌组织分型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差异各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TNM分期、病人生存时间和是否淋巴结转移中三项中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状态可能对胃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癌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的变化,探讨其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以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8浓度。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胃癌患者血清中的IL-6(286.69±45.55)、IL-8(352.69±65.78)含量较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胃癌患者IL-6(212.38±45.33)、IL-8(245.58±53.35)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IL-6和IL-8浓度的变化与HP感染密切相关;血清IL-6和IL-8浓度测定与HP联合检测将有助于胃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政杰 《吉林医学》2009,30(1):88-89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也是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Hp感染后胃癌发生率增加4—9倍,且60%胃癌患者有Hp感染。本文就Hp感染与胃癌发生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外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仍是热点。而有关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不同时期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资料较少。本文收集我院近两年来经胃镜及手术病理确诊的胃癌215例,对其与Hp感染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