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顾红卫 《中医药学刊》2005,23(5):915-916
对药是指处方配伍中成对出现的药物,亦称姐妹药,其主要作用是增强疗效、减弱毒性及副作用。对药是单味中药与复方之间的桥梁,是复方的主干,也是配伍的基础,在经典中药复方中,往往含有一组乃至数组对药。对药方是中药复方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临床对药的配伍法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同类相须,即两种对药相配伍,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②表里兼顾,即两种对药相配伍,既能治表,又能治里,达到表里兼顾的目的。③相互辅佐,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种药物辅佐另一种药物,提高主药的疗效。④补气养血,即两种对药相配伍,达到气血双补的功效。⑤滋阴助阳,即两种对药相配伍。可以达到滋阴壮阳,阴阳双补的功效。⑥补泻兼施,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补一泻达到攻补兼施的功效。⑦寒热并用,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寒一热,寒热并用,达到兼顾治疗寒热病证的功效。⑧升清降浊,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升一降,使脏腑气机升降调畅。⑨开合并用,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开一合,一收一散。相反相成,使两种药物更好的发挥其功效。  相似文献   

2.
房立敏 《新中医》2008,40(6):1-2
将相反相成法分为阴阳互根、升降相因、敛散同用、寒热并用、刚柔相济、消补兼施、润燥共用、气血并治、动静相宜、表里兼顾10种,并对各种方法的具体机理、临床运用、常见药物配伍等作了论述,提出相反相成法是构成君臣佐使结构和实现八法功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角药是3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而成,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作用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以达到减毒增效之目的。经方中蕴含着丰富的角药配伍知识,谨遵经旨,将其分为同类相须、异类相使、阴阳配伍、气血配伍、寒热并用、升降相因、开阖并施、散敛兼顾、润燥相随、攻补同施、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表里兼顾、气味配伍等14个方面,进行详实梳理,以期对深入挖掘经方配伍规律,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正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法,肇始于《汤液经法》,成熟于张仲景《伤寒论》~([1])。《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进而出现寒热两种病邪,作用于机体不同部位,即出现寒热错杂证。中医治病重视调节阴阳平衡,处方配伍亦是如此,通过处方配伍的寒热互用,从而并治寒热、平调阴阳,恢复"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李时珍曾盛赞药物运用之寒热相伍:"此皆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2])。笔者基于寒热并用的配伍规律和特点辨治皮肤病常获良效,现举验案如下。1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5.
对药是2味药物的配伍形式,角药是将3味中药合理配伍。金宇安老师临证强调顾护脾胃、调畅气机,重视气血同治、阴阳平衡,处方擅长使用对药、角药,以达到药简力专、提高疗效目的。本文从寒热同施、通补并用、相须相使、润燥相依、通涩合用5类中药配伍的临床应用,总结归纳了金宇安老师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6.
任小宁 《河南中医》2011,31(11):1301-1302
寒热并用药对是异性药物的合并使用,通过寒热药性的相反相制、中和反佐,以达到寒热并治、调和阴阳、增强疗效、监制药性的作用,此种配伍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和祛邪扶正、三因制宜、调理阴阳的基本治则,是方剂配伍的精华之一。笔者从寒热表里、寒热互助、寒热监制三个方面剖析中药寒热并用配伍的常用药对,以期对中药的寒热并用配伍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仲景小方配伍方式丰富,大体上有三大类:七情配伍、阴阳配伍、气味配伍。七情配伍有相须为用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相使为用以提高主药的功效;相畏或相杀为用以降低药物毒副作用。阴阳配伍有寒热并用以达到去性取用之功,防止药物之格拒;升降相因调整脏腑的升降失调;散收结合以不伤正、不留邪;走守相合以增强药力;润燥相随以不伤阴、不助湿;表里兼顾以兼顾表里;刚柔相济以相互调节。气味配伍中有辛甘相配使补中有散,而不致呆滞;辛苦相配能除寒热,开通气机;酸甘相配使下而不伤正,补而不助邪;甘苦相配使阴液得复,筋脉得养。因药物有其气、味、性、用,此次论述药物之配伍则体现药物的某一方面,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性,或取其用。而在临床制方中,并非只有一种配伍方式,常为几种配伍方式的综合使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异类相制”理论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方治疗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依据临床遣药组方实际,在传统"七情"配伍理论,"君、臣、佐、使"制方原则基础上,提出"异类相制"的观点,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作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主要通过不同性味、不同功效药物的合理配伍,以调其偏性、制其毒性,起到全面兼顾病情、增强药效、减轻或消除毒性的作用。"异类相制"配伍减毒的主要方式有寒热相制、异效相制、扶正制毒。复方配伍减毒的作用机制可从毒性的物质基础、毒性成分的代谢、毒效相关性等途径进行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9.
从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升降相因、散收相合、刚柔相济、阴阳同补等方面就药物相反相成的配伍特色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安璐  徐浩 《北京中医药》2017,36(8):694-695
《黄帝内经》中提出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张仲景《伤寒论》则提出了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法。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取效的关键,益气温阳、活血祛痰为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则。采用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方法,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酌定温药、寒药的剂量与比例,患者可以长期耐受,尤其对一些现代难治病如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药复方治疗焦虑症的用药特点。方法:收集运用中医方剂治疗焦虑症的文献,建立中药数据库,通过描述性统计和系统聚类分析,总结中药组合和配伍规律。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有效处方119个,药物112种,最常用的药味为甘草、茯苓、酸枣仁、白芍和柴胡,重用补虚药、安神药和清热药,用药特点为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归经多入心、肝、脾三脏。聚类分析总结了"龙骨+牡蛎+黄芩"等六个常用组合,分别代表镇静安神法等六种治疗思路(治法),对应临床常见的六个证型。结论:研究厘清了中药复方治疗焦虑症的用药规律和治疗思路,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麻黄常用药对的配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举例,说明麻黄在同类相须、异类相使、升降相宜、寒热相制、散敛兼顾、散补兼施6方面的配伍应用,以阐释麻黄常用药对的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吴茱萸性味功效明确,其历代本草考证及现代药理研究详尽,对药应用率高,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指导下运用于临床作用突出。本文通过与吴茱萸配伍率高的生姜、黄连、陈皮、白芍、当归、甘草六味中药,分析温补并用法、寒热相制法、补疏兼施法、散敛兼顾法、刚柔相济法、相畏相因法对药模式,探析每味药物研究成果,发现吴茱萸所含的挥发油、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分别与生姜挥发油、小檗碱、多糖、白芍总苷、阿魏酸、藁本内酯、甘草甜素相互作用均能提高药效,可充分说明吴茱萸基于药理作用的配伍,将使临证应用更加安全高效合理。  相似文献   

14.
寒热药配伍是最常见的相反相成的药物配伍方式 ,是阴阳互根原理在中药配伍中的具体运用。现将相反相成配伍的意义与作用探讨如下 :1 寒热药配伍的几种形式寒热药并用 寒热药并用 ,常见于治疗寒热互见之证 ,主要针对病机复杂寒热药互见之病症而设。例如用于治疗上热上寒 ,寒热错杂之蛔厥证的乌梅丸 ,本证病机为胃热肠寒。方中黄连、黄柏苦寒以清上热 ,干姜、附子温热以祛下寒 ,寒热药并用 ,使寒热之证得以并治。寒热药佐制 佐制药是针对方中药物 (君臣 )发挥治疗作用时出现某些偏性、峻性和毒性等副作用而设。所谓寒热药佐制是病无热症用…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首创药物升降并用的配伍方法,为后世运用升降并用之法开创了先河。升降并用是方剂药物配伍的特殊形式,通过升浮药与沉降药的共同使用,有效调整脏腑气机,治疗病位或病势上下寒热夹杂等复杂病证,有良好的疗效。文章对《伤寒论》中的方药进行分析,整理出升降并用常用药物配伍形式及其功效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药药对由两种药物组成,是中药的特殊配伍.药对不同于单味中药,是中药学学术的升华、方剂学的基础;经常是方剂组成之母方.且很多治法学的内容,系由药对的功效启悟而来.而药对形成之基础,则以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  相似文献   

17.
方剂组成有一定原则,药与药之间的配伍,有以药性、功效相似的几种药互相辅佐,使其药效相得益彰;有以药性作用相反的几种药彼此配合,以奏其功者。这两种组方用药在中医临床上都是较为常见的,而后者这种即属相反相成的配伍方面,从它表面上看,药与药之间,因药性相反,似乎存在互相排斥的现象,但实质上正由于性能、效用相反,却起到互相补充和促进作用。综观相反相成配伍方法的特点,每以寒与热,补与消、散与敛、升与降、利与涩、润与燥、峻与缓等等相反药物着手,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病情上和用药上的矛盾,如证有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18.
针对病情的寒热用寒凉以清热、用温热以散寒。寒热并用之法为证候之复杂多变而设,但因病情复杂,单用寒热往往难附合病情而需寒热并用,以达"欲寒先热、欲热先寒"之功。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静中有动,"欲补先泻",对于外感六淫及内伤饮食等造成的脏腑实证,应祛邪扶正,但不可滥用攻伐耗气之品,应泻中有补,"欲泻先补"。"欲散先收、欲收先散",制其标而复其本,去其邪而不伤其正。在药物配伍中,扬己所长,避己所短,于阴阳矛盾中达到实质上的有机结合。治疗热病,用寒凉的方药,在药汤尚温热时服用;治疗寒性病证,应用热性方药,必待药汤凉后再服用。中医学之"欲阳先阴、欲阴先阳"即组方配伍能正确把握药势,在具体应用中能达到气机升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散收相使之功,在服药中可以防止药证格拒。  相似文献   

19.
王棣洲 《陕西中医》2002,23(7):670-671
在一个方剂中 ,针对所治的病证特点及配伍用药的需求 ,同时选用寒性和热性的药物的配伍方法 ,就是寒热并用。历代医家在此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张仲景对寒热并用是早有成就的 ,《药治通义》曰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 ,治中焦冷热不调 ;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治上热下冷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水热相并之类 ,是寒热同用也。此皆所病之证 ,本属错杂 ,故药之攻补寒热 ,各有相对者也。又有病但寒但热 ,而寒热并行者 ,如大青龙汤、桂枝加大黄汤、大黄附子汤、备急丸之类 ,是其药一取其性 ,一取其用 ,性用相…  相似文献   

20.
孙美漩  郭栋 《环球中医药》2021,14(4):636-639
文章从用法用量、主治症候、配伍药物三方面来考据《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应用柴胡的9首经方及30条相关条文,得出结论:(1)经方中柴胡用量在"五分"到"半斤"之间,即19.5~125 g不等,其中最常见的用量为125 g;在煎法中多强调煮后"去滓再煎",意在使寒热并行,攻补兼施,更好地起到和解作用。(2)配伍柴胡的经方,其主治症候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与现代柴胡解肌退热、和解少阳、疏肝解郁的功效相符;条文中提示病位多在胸胁、胁下、心下。(3)经方中柴胡与黄芩配伍次数最多,共有7次,两药并用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与人参配伍,组成扶正祛邪的经典药对;与甘草配伍,是治疗往来寒热的经典组合;柴胡配伍芍药,一可疏泄表邪,二可疏肝解郁;柴胡配伍主入阳明之大黄,可使内外双解且加强去旧生新之效;柴胡配伍枳实,既可疏肝和胃、通下热结,又可一升一降,畅达气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