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残余直肠过少,甚至缺如,超低位及结肠肛管吻合术往往导致肛门括约肌、肛垫及盆腔植物神经丛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保肛之后,常伴随控便能力的障碍。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相继采用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的方法以改善病人术后的排便功能问题。2002年1月~2004年1月我院采用结肠成形重建直肠壶腹治疗低位直肠癌,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测量23具成人尸体的胰管括约肌高度,其中胆胰管共同通道的高度为7.6土2.2mm,胆胰管分别开口的高度为12.6土2.7mm。对19例胆通造影X线片分析、测得胰管括约肌高度为6.4土2.4mm。对9例壶腹狭窄者行壶腹间隔成形术,经平均6.4年的随访,其中疗效佳良者7例。文中对手术指征,并发症和远期疗效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肠外翻技术在腹腔镜低位直肠手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操作要点。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8月,对14例低位直肠病变[直肠癌7例(伴肝转移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4例,溃疡性结肠炎3例]施行直肠外翻技术联合腹腔镜手术,采用已击发的圆形端端吻合器来外翻直肠残端。14例均行一期吻合、预防性回肠造瘘。结果 14例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病例。14例直肠残端均外翻成功。术后炎性肠梗阻1例,吻合口狭窄1例。7例直肠癌随访11~25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未发现局部复发,术前合并肝转移者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肝脏新发病灶,其余6例未发现远处转移。7例非直肠癌术后随访9~33个月(中位时间19个月),未见肠管新发病灶。所有病例术后排尿控制功能良好,造瘘还纳术后肛门控便、控气功能良好,男性病人未出现明显性功能障碍。结论直肠外翻技术联合腹腔镜手术在准确、安全切除病灶的前提下,既满足了微创的要求,又降低了手术费用;用已击发的圆形端端吻合器外翻直肠残端,简单且有效。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较为广泛的开展,其手术安全性、可行性、肿瘤根治性及近、远期疗效部分已得到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结果的证实。基于此,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已经与Heald等提出的直肠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则一起被认为是近20年来结直肠肿瘤手术发展历程中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而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由于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单纯针对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临床研究与腹腔镜结肠手术相比,开展较少。但国内外已有关于腹腔镜直肠癌TME手术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为该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提供了不少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5.
结肠成形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肠成形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结肠成形术低位直肠或肛管吻合)和对照组42例(结肠与远端直肠或肛管直接吻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控便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肛门功能观察组大便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观察组平均3次/d,对照组平均8.5次/d;术后12个月观察组平均1.5次/d,对照组平均5次/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肠成形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直接吻合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肠癌拖出式吻合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Dixon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Dixon术)并经肛门直肠拖出式吻合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腹腔镜直肠癌拖出式吻合的手术效果。结果:16例均顺利完成保肛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175±5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80±45)ml;切除肿瘤长径0.8~4.0 cm,切除标本远端切缘距离瘤体≥2 cm,切缘阴性率100%,淋巴结转移0~9枚。TNM分期:Ⅰ期2例,ⅡA期1例,ⅢA期6例,ⅢB期3例,ⅢC期4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35±7)h,尿管拔除时间平均(5±2)d,术后平均住院(10±3)d。无吻合口漏发生,发生前切除术后综合征3例。术后随访3~48个月,1例局部复发,1例肝转移。结论:直肠癌拖出式吻合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Dixon术中可提高保肛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肿瘤的局部复发与种植转移。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 :胆胰肠结合部包括胆总管胰后段和壶腹、胰头及其主副胰管 ,十二指肠二、三、四段 ,以及与这些脏器相关的血管、淋巴和神经等结缔组织。这一区域在解剖上复杂多变 ,是连接胆道、胰腺、胃肠道的枢纽 ,且变异多见 ;在功能上较复杂 ,一些功能性的改变亦能引起严重的后果 ;在诊断和治疗上比较棘手 ,直观性、创伤小的诊断方法较少 ,恶性病变的根治范围广、并发症多 ,使该区域恶性肿瘤的根治率低 ,对于性质难以判断的肿块 ,在处理上更是进退维谷。近年来 ,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外科取得了较大进展 ,内镜手术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取代了传统方法 ;各种扩大、改良根治术和区域性切除术在原Whipple手术的基础上得以开展 ,其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期特邀国内肝胆胰外科界知名专家撰写笔谈 ,针对该区域较新颖或者有必要重申的手术方法进行详细讲解 ,使之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同时 ,针对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难题进行解答与讨论 ,力图能为广大读者在胆胰肠结合部外科疾病的认识上提供一些新颖的或更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存在环周切缘阳性率高及术中穿孔率较高而影响预后的缺点,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可克服这些缺点.但该术式存在操作复杂、创伤大和并发症多等缺点。通过近几年的临床研究.国内外学者对该术式的适应证、手术方式改良及并发症的防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文就经胍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的特点、手术适应证、研究进展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近年,随着对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转移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保肛手术日趋增多,拖出式直肠切除术(pull through operation)是其中较简单而不失疗效的术式之一。我院近3年共施行各种直肠癌根治术107例,其中16例行拖出式直肠切除术,约占15%,近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男13例,女3例,平均56岁,40~49岁3例,50~59岁9例,60~69岁4例。  本组就诊时主诉粘液血便16例;便频12例;腹痛、恶心、呕吐各一例;消瘦6例。首次就诊时间距出现症状2…  相似文献   

10.
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术式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后壁的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对治疗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的病人的可行性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研究6例经十二指肠后壁的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病人术后恢复顺利。分别随访36个月,24个月,20个月,10个月,8个月及6个月,均存活,未发现术后肿瘤复发,返流性胆管炎及脂肪泻等并发症。结论:经十二指肠后壁的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扩大了壶腹及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术的切除范围,是治疗壶腹及周围良性肿瘤,无明显区域淋巴结转移移早期癌及重度黄疸,高龄,全身状况差病人首选的一种安全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改良Welch手术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介绍用改良Welch手术对低位直肠癌进行超低位前切除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72例结直肠癌患行根治性切除后,保留直肠残端距齿状线2cm左右,用自制肛门支撑吻合管置入口侧结肠内8cm,距离断端1cm用7号丝线结扎、缝扎各1道。肛侧距残端0.5cm处用2号肠线全层内荷包缝合1周。经盆腔及肛门拖出口侧结肠及肛门支撑吻合管,直肠肛侧外翻肌层与口侧结肠浆肌层间断缝合4—6针,口侧结扎线和荷包缝合线相对,结扎荷包线,口肛侧肠管紧密贴附。手术10d后拔除肛门支撑吻合管,吻合口愈合,14d拆除肠线。结果 对72例直肠癌患用改良Welch手术方法实施超低位前切除,无手术中死亡,未发生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术后100%获得随访,2年生存率为95.8%,局部复发率为2.8%。结论 用改良Welch手术对低位直肠癌可以完成超低位前切除术,且安全、易行,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25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5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死亡。其中15例患者(5.9%)发生了术后吻合口漏,1例因腹膜炎行腹腔镜再手术并行回肠末端造口,14例经腹膜外骶前引流、局部冲洗、抗感染及肠外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恢复良好。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发生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主要与术后肠管血运不良、吻合口张力较大以及直肠双吻合技术缺陷有关。结论 腹膜外骶前置管引流是是治疗术后吻合口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术后吻合口漏的预防和治疗对策。方法回顾2001年9月至2006年11月对227例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前期(90例)主要通过保护性造口预防和治疗吻合口漏,后期(137例)采用充分的引流、留置肛管、使用生物蛋白胶等预防措施和保守治疗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227例中12例(5.28%)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前期和后期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分别为5.6%(5/90)、5.1% (7/137),χ^2=0.022,P=0.88,但前期5例吻合口漏中有4例行腹腔镜再手术并预防性造口,后期手术中6例(占6/7)吻合口漏经保守治疗后愈合,另1例因术后早期发生吻合口漏而接受再手术。5例再手术均于腹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腹病例,后期再手术1例未行保护性造口。结论腹腔镜下再手术是治疗直肠手术后吻合口漏的有效方式,腹腔镜于术预防吻合口漏的一系列措施增加了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109例低位直肠癌行Dixon保肛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在109例保肛手术中,术后发生伤口感染3例;吻合口漏2例,其中1例死亡,无肛门狭窄及肛门失禁。在术后随访1、3、5年中发现保肛手术组与mile's手术组之间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疗效肯定,选择保肛手术时需要重视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5.
75岁以上高龄患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控便情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高龄患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的肛门控便功能。方法对年龄在75岁以上、肿瘤距肛缘7cm以下、采用保肛手术治疗的3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吻合口位置和手术方式分组,研究术后控便情况。结果患者排便次数达到正常的时间为术后(9.8±2.9)个月。肛门控便情况和直肠测压结果在低位吻合组与超低位吻合组及肛管吻合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吻合组与超低位吻合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贮袋组术后(7.7±1.7)个月排便次数趋于正常,与直吻组(10.6±2.8)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6.1%的患者出现I度失禁的表现,贮袋组与直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肛术后贮袋组直肠测压指标优于直吻组。结论高龄患者采用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能够明显改善近期的控便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低位直肠癌前切除保肛术后J型贮袋对改善排便功能的疗效。方法 60例患者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以及结直肠或结肛吻合,其中22例应用J型贮袋(贮袋组)、38例应用结直肠或结肛直接吻合(无袋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排便情况,对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排便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6个月后贮袋组患者在夜间溢便、漏稀便、区别排气排便和集团性排便方面明显优于无袋组。在术后6个月、12个月贮袋组的延缓排便均优于无袋组(P〈0.05);两组在便不尽、需抗腹泻药和使用缓泻剂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结肠J型贮袋可改善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患者术后早期的控变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低位直肠癌约占2/3.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已成为首选的术式,但术后吻合口瘘仍是最严重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重在预防,通过术前改善全身情况、提高手术技能、确保在无张力状态下吻合和吻合口血供保护,有助于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以及改善病人临床结局.对于已经发生吻合口瘘的病人,足量的营养支持及可靠的引流是取得保守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文复习国内外最新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对吻合口瘘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影响因素、预防及治疗进展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结肠J 型贮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7月行根治性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的 12 0例中低位直肠癌分为贮袋组 2 2例 ,结肠直肠直接吻合组 98例 ,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和术后排便功能。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 1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和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贮袋组肿瘤下缘距离齿状线距离为 (3 6± 1 5 )cm ,与直接吻合组 (5 2± 1 9)cm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0 )。术后 3个月和 1年时每日大便次数贮袋组较直接吻合组显著减少 (P <0 0 5 ) ,排便急迫感改善明显 (P <0 0 5 )。术后 2年时两组间上述指标已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对于低位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术时选择结肠J 型贮袋术可以明显改善术后近期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
Sixty-three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pancreatoduodenectomy for carcinoma of the ampulla of Vater were analyzed with respect to tumor extent and prognosis. The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rate was 3% and overall survival rates 3 and 5 years after surgery were 55% and 46%, respectively. pTNM stage did not reflect prognosis after resection in patients at stages 2 and 3, while pancreatic invasion and regio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learly reflected prognosis after resection. Of the 26 patients who had no pancreatic invasion, regio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seen in only 19%, whereas of the 37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invasion, 62% exhibited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ese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P<0.001). Pancreatic invasion appeared to be an indirect indicator of regio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 conclude that, to improve pro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invasion, extended resection including extended lymphadenectomy, is a preferable additional proced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