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方法: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被分为两组,比较两组血压负荷和血压变异的特征及对部分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高血压年限差异无显著性,但左室重量(LVM),左室重量指数(LVMI),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和平均室壁厚度(RWT)等均有显著不同。24h收缩压变异(24hABPVs),白昼收缩压变异(dABPVs),夜间收缩压下降率(nSBPrr),24h平均动脉压变异(24hABPVm),白昼平均动脉压变异(dABPVm),高血压性血管超负荷指数(HINVOI)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1)高血压病在早期已有心脏舒张功能的损害;(2)高血压性左室肥厚不但与血管超负荷有关,并且与血压变异性有关;(3)因高血压知晓率低,高血压年限采用回忆法判断病情可靠性差;(4)年龄也是高血压性左室肥厚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和主动脉根部内径(AOD)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4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男>120 g/m2、女>110 g/m2作为左心室肥厚的标准,分为左心室肥厚组(94例)和无左心室肥厚组(146例)。结果24 h平均脉压、白昼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和AOD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和无左心室肥厚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夜间平均脉压和AOD与LVMI的关系最密切(P<0.001)。结论AOD和脉压、尤其是夜间平均脉压增大在LVH中起主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不能耐受患者应用坎地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安全性与逆转高血压心肌肥厚和改善心功能的疗效。方法将166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坎地沙坦+氨氯地平组(A组)和氨氯地平+卡维地洛组(B组),观察血压、不良反应,并作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①两组治疗12个月后,24小时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是两组治疗后24小时收缩压与舒张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A组治疗12个月后,左室重量指数下降显著(P<0.01);而在B组治疗12个月后左室重量指数无明显下降(P>0.05);治疗12个月后,A组左室重量指数较B组下降明显(P<0.01)。③A组患者治疗后的心排血量、左室射血分数、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峰值流速的比值均不同程度得到明显改善(P<0.01),B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坎地沙坦加氨氯地平治疗12个月后,可使其左室肥厚显著逆转及左室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海捷亚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及左心室重量的影响。方法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海捷亚每日1片治疗;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10mg,每日1次。治疗前后通过24h动态血压(ABPM)及超声心动图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脉压(PP)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对比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脉压(PP)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海捷亚能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压及左室重量指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超重与合并症的关系。方法:对安徽大学841例高级知识分子进行身高、体重、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压(SBP/DBP)、血糖(BG)检测及合并疾患统计,将检测出的311例高血压患者按体重指数(BMI)分成超重高血压组(BMI≥23)和非超重高血压组(BMI<23)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均逐渐增高,60岁以后趋向稳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超重与非超重高血压患病率有明显差异(P<0.05,0.01);男性超重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超重高血压组体重、BMI、DBP、TG、BG数值均明显高于非超重高血压组;此组合并糖尿病(DM)、冠心病(CHD)、高TG(HTG)、脂肪肝(FL)者亦均明显高于非超重高血压组(P<0.05,0.01)。结论:超重高血压患者比非超重高血压患者存在更多的危险因素,且心脑血管并发症较高。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珍  梁孙英 《现代医院》2010,10(9):39-4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BPV)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将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室肥厚分为LVH组及非LVH组,同时选择50例血压正常患者为对照组(NC组),对三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或非LVH组24h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压变异性除白昼收缩压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余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关系密切,血压变异性增大对左室肥厚的风险性预测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脏结构、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7年12月本院门诊或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分为晨峰组及非晨峰组,对两组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晨峰组室壁增厚、局部运动异常、舒张功能异常(E/A<1)等心脏超声改变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者<0.001);晨峰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传导阻滞以及ST-T改变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者<0.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加剧不仅与心脏结构、心功能及心律失常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独立于年龄、24小时血压平均水平。血压晨峰加剧可能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引起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紊乱的因素及血压节律紊乱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宁波市中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208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24 h动态血压节律类型分为杓型血压组(122例)和非杓型血压组(86例),观察所有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并进行心脏彩超检查。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非杓型血压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较杓型血压组明显增高,年龄更大,高血压史更长,其主动脉内径、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较杓型血压组患者明显增高,E/A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不仅要控制血压水平,还要重视恢复其血压节律,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和降低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探讨高血压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873人依据体检情况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及MS组和非MS组,分析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MS等因素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 1.高血压总患病率为39.52%,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χ2=23.051,P<0.001);男性、女性和高血压总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P<0.001)。MS患病率15.69%,MS组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非MS组(χ2=161.92,P<0.001)。2.高血压组年龄、BMI、FBG、TG、TC、LDL-C、ATL、AST、UA值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01),Cr值高于非高血压组(χ2=3.026,P=0.003),HDL-C值低于非高血压组(χ2=3.577,P<0.001)。3.高血压组超重和(或)肥胖、高血糖、高TG、低HDL-C、肝功异常、高尿酸血症、MS阳性率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01) 。4.高血压患病率随着MS诊断标准中诊断项目的增加呈上升趋势(χ2=377.433,P<0.001)。结论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高血压与MS及各组分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机抽取某汽车制造企业高温和非高温作业工人,检测并分析其血压、血糖。结果显示,高温组收缩压、舒张压和血糖值均高于对照组(P<0.001),高血压和高血糖的患病率(26.2%和3.8%)均高于对照组(11.4%和1.8%);高血压患病率随高温接触年限的增长而升高;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高温是收缩压、舒张压和血糖增高的促进因素。提示汽车制造企业应重视高温作业工人血压、血糖升高的风险,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心脏彩超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16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者1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心脏彩超检查,比较两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观察组不同心功能等级患者的心脏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的SBP、DBP高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LVESD、LVEDD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患者中,心功能等级越高,LVEF越低,LVESD和LVEDD越高。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心脏彩超可作为诊断该病的有效工具,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1989 ~ 1998 年伤害死亡状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伤害类型和严重性 ,有助于政府及全社会对伤害的控制和预防。为此我们对天津市 1989~ 1998年的伤害死亡水平及其年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1.伤害总死亡状况及主要死因分析 :1989~ 1998年伤害一直是天津市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中的第五位 ,年平均死亡率为 31.2 8/ 10万 ,年均死亡人数为 2 75 7.3人 ,低于全国伤害死亡的平均水平[1] 。 10年资料的分析显示 ,除“意外的机械性窒息”从未列入过前十位死因外 ,其他死因均在不同年份中进入前十位。其中机动车交通事故、自杀、意外中毒这 3种死因始终位居前三位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57例接受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透析前后所有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及心室肥厚的发生率.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心室肥厚组(23例)与非左心室肥厚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项目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找出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透析后左心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透析前(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肥厚组与非肥厚组高容量负荷、高血压、贫血、透析是否充分及营养不良情况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容量负荷(β=1.624,OR=5.073)、贫血(β=1.519,OR=4.568)、透析不充分(β=1.213,OR=3.364)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容量负荷、贫血、透析不充分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合并上述临床特征的患者,应进行早期的预防性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在高血压LVH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 5 0例高血压病人和 14例正常人为对照组 ,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重量指数 ,按LVMI>12 5g/m2 (男 )或 >110g/m2 (女 )为左室肥厚(LVH)的诊断标准 ,将高血压病人分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 (n =16 )和非左心室肥厚组 (n =34 ) ,观察三组外周静脉血中血清葡萄糖浓度、血清胰岛素浓度、血清C肽浓度。结果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胰岛素抵抗比非左心室肥厚组重 ,直线相关分析 ,血清胰岛素浓度与左室重量指数成正相关。结论 :胰岛素抵抗参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急性失代偿性心衰(ADHF)的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某医院急诊ICU、ICU、心内科、肾内科收治的ADHF患者272例,分析ADHF患者并发AKI的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采用两种方法: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危险因素。结果 272例ADHF患者中,发生AKI的患者162例,发生率为59.6%;死亡19例,AKI病死率为11.7%。年龄高(≥60岁)(OR=4.30)、收缩压高(OR=5.63)、左心室射血分数低(OR=2.16)、血钠低(OR=2.31)。结论原发病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是ADHF患者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ADHF患者并发AKI的发生率较高,年龄高、血压高、左心室射血分数低、冠状动脉心脏病和血钠低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采取针对性治疗,以减少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54例作为高血压组,同期来某院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室间隔厚度(leftventricularseptumthickness,L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ventricularposteriorwallthickness,LVPWT)、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diame-ter,LVEDD)和血浆BNP浓度。结果高血压组血浆中BN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血压分级升高而升高;BNP水平与LVST、LVPWT、LVEDD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1,P﹤0.05;r=0.46,P﹤0.05;r=0.40,P﹤0.01);同级高血压组中伴左室肥厚组血浆BNP水平较无左室肥厚组显著升高(P﹤0.05);在同级别高血压组中按照危险分层进行亚组分析得出随危险分层升高,BNP水平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BN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BNP水平与血压分级密切相关,与左室肥厚程度成正相关,并随危险分层的升高而升高。BNP有可能成为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分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及构型与脉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构型与脉压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71例有或无左心室肥厚(LVH)的高血压病病人的脉压与左心室肥厚及构型的相关性。结果 ①高血压病患者LVH的程度与其脉压的相关系数为r =0 . 5 9(P <0 .0 5 ) ,表明LVH程度与其脉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②三型肥厚组的脉压与无肥厚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别,对称性室间隔肥厚(CH)和扩张性肥厚(DH)较大(P均<0 . 0 1) ,尤以扩张性肥厚(DH)较甚。结论 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构型与脉压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对于肥厚程度较重、扩张性肥厚(DH) ,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应缩小增大的脉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社区人群左室肥厚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市南市区高血压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调查高血压人群1686人,其中男性978人,女性708人,左室肥厚患病率为29.2%,男女性分别为25.4%和34.5%,女性明显高于男性(X^2=16.17,P<0.01),且患病主在两性均随年龄而增加,在45-、55-、65-岁年龄段男女性别之间左室肥厚的患病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重指数,收缩压均是左室肥厚度的影响因素,其中文化程度为保护性因素。结论:社区中老年人左室肥厚度的患病率高,与多种复杂因素有关。应从多方面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靶器官损害情况.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人群中278例高血压前期者(高血压前期组)和136例血压正常者(血压正常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及生化指标[包括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酸(UA)、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晨尿白蛋白].进行心脏扇扫、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指数(PI),统计斑块发生率,根据公式计算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肾小球滤过率(GFR)、体质指数(BMI),并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前期组合并≥1个、≥12个及≥3个危险因素的比例分别为71.9%(200/278)、40.6%(113/278)、13.7%(38/278),而血压正常组分别为30.1%(41/136)、13.2%(18/136)、5.9%(8/1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压正常组比较,高血压前期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FBG、腰围、BMI、晨尿白蛋白、TG、TC、UA、LDL-C、IVST、LVPWT、RWT、LVMI、IMT、PI升高,左室向心性重构率、向心性肥厚率、离心性肥厚率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升高,左室正常构型率及GFR下降(P<0.01或<0.05).结论 高血压前期人群与血压正常人群相比伴随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多,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增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target organ damage in prehypertensive.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seventy-eight prehypertensive cases (prehypertensive group) and 136 normotensive cases(normotensive group)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The blood pressure,body height,weight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were measured. Serum creatinine (SCr), urea nitrogen (BUN),uric acid(UA), 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total cholesterol (TC), triglyceride(TG),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and morning urine albumin concentration were detected by automatic biochemical analyzer.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 (LVEDd), 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 (LVPWT), 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 (IVST),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and plaque index (PI) were examined by ultrasonography. The incidence rates of plaque,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MI), relative wall thickness (RWT),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 1, ≥2 and ≥3 kinds of risk factors was 71.9% (200/278),40.6%(113/278) and 13.7%(38/278) in prehypertensive group and 30.1%(41/136), 13.2% (18/136) and 5.9%(8/136) in normotensive group,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mpared with normotensive group, the age,systolic pressure, diastolic pressure, FBG, waist, BMI, morning urine albumin, TG,TC,UA,LDL-C,IVST,LVPWT,RWT,LVMI,IMT,PI were higher, meanwhile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ncentric reconstruc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concentric hypertrophy, eccentric hypertrophy and carotid plaque was higher,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left ventricular normal configuration and GFR was lower (P<0.01 or <0.05). Conclusion People with prehypertensive may accompany with many kinds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target organ damage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